初三物理专项分类知识点复习讲解_第1页
初三物理专项分类知识点复习讲解_第2页
初三物理专项分类知识点复习讲解_第3页
初三物理专项分类知识点复习讲解_第4页
初三物理专项分类知识点复习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楮品基础教克教学资料,仅供参考,宥要可下我便见!

第1讲声现象专题

本知识板块以声为主线,首先探究了声的产生与传播,以及人们听到声音的条件,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大家

了解声音的特性.最后讲到噪声的危害与防止,以及人们对声波的利用.

声音的特性是本知识板块的重点,同学们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要重视与声音特性有关的探究实验,加强理解

防止噪声的原理,了解•些有关声波应用的现代技术.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重点考点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会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分析声音传播的路径,能够进行有关声的传播速度、时间和距离

的计算.

中考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考查,多数属于对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

中考常见题型

发由.的物体都在振动,换句话说,只有正在振动的物体才可以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

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例1(2014.黄冈)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_______

传到入耳的.

思路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

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振动空气

例2(2014.薄泽)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思路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所以A错误;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B错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在真空中,振动的物体也不会发出声音,

所以C错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所以D正确.选D.

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般都很小,用肉眼观察不到.要想证明其在振动,就需要利用转换法把这个微小的振动转

化为轻小物体的跳动,比如让正在发声的物体靠近水面、乒乓球、纸屑等物体.

例3(2013.庆阳)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

用来探究().蟒一T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T/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O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蜀

思路分析此题考杳的是乒乓球在该实验中的作用,该实聆是在图1:以A不对•叉在振动中音调

不变,C也不对;乒乓球不能计时,故D不对;使用乒乓球的目的就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探究声音产生的原

因,所以B正确,选B.

第2节声音的特性

重点考点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知道其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人的听觉范围.

对于“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的考查大多以探究实验的形式,对于“区分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它们在日

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考查大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呈现,

中考常见题型

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声源距离人耳的距离

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人耳越近,人感觉的声音越大;音色跟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

例4(2014.宜宾)如图2为一枚古钱币,人们常用手指弹银元边防一:净

缘并移动到耳边听其声音来鉴别银元的真假,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F-1

A.音调B.响度卜■/.J

C.音色D.回音

思路分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辨别声音的依据.人们图2

常用手指弹银元边缘并移动到耳边听其声音,是因为真假银元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选C.

思珞分析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超

声波和次声波人们都听不到.

例5(2014.东营)2014年5月30FI,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

时伴有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波获得信息.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知道超声波具有频率高、能量大、穿透性强军特点,次声波的

应用范围等是解题的关键.⑴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都能产生次声波,这种声波可以绕过较大的障碍物传播很远.(2)

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医学中“B超”利用超声波可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答案:次超

各种波都有反射的性质,声波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与光波相似,人们利用这个特性制成声呐,可以探测一些不

易直接测量的距离.

例6(2013.广州)表1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表1

介质介质r/(m,S"')

水(5七)1450小3230

水(15t)1470软橡胶(常温)40-50

水(20t)1480软木500

海水(25℃)1531铁(棒)5200

(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踉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并说明依据是什么.

(2)设海水温度为25c,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

水深度为.

(3)真空中声速是.

思珞分析(1)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介质等因素有关.(2)根据速度公式s=vt进行计算,

注意时间要除以2.(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的速度是零,

答案:(1)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依据是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

有关,依据是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⑵1531m(3)0

弦乐器是由弦的振动而发声的,其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短、松紧程度有关.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短而细为弦发声的音调高;弦越紧发声的音调越高,越松音调越低,

例7(2014.安徽)各种管乐器在演奏时,乐音是由管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在进行管乐器的演奏过程中,

当用手指堵在管上不同位置的孔时,就改变了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所产生乐音的.

思路分析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在进行管

乐器的演奏过程中,管乐器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用手指分别按住不同的孔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质量不同,体

积不同,所以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也不同.

答案:音调

第3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重点考点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噪声的不同定义的理解,知道一些防止噪声的措施.

因为近几年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重视,”噪声的防止”也自然成为考查热点,题型主要是选择题或填空题.

中考常见题型

控制噪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只要阻断噪声

传播的一个环节,就可以达到减弱噪声的目的.

例8(2014.广安)我市为迎接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控制噪声污染就是其中一项.我

们用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

是从减弱噪声.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声音的强弱的表示方法、等级划分,以及防止噪声的途径.(1)人们以“分贝”(dB)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O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2)防止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

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从传播过

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dB(分贝)传播过程中

第4节声的利用

重点考点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了解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是本知识点的考查重点,在复习时应该充实一些常识性知识.

中考常见题型

声波能够传递信息,是指通过人耳或仪器接收到声信号后知道一些事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是指利用声(主

要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来完成一些物理性工作,如超声波除垢、次声波武器等.

例9(2014.白银)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把正

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思路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有传递信息与能量的特性的了解和掌握.⑴声音可以用来传

递信息和能量.传递信息的例子有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B超等.声音传递能量的例子有清洗精密机械、粉

碎体内结石等.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传递能量,所以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2)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

在振动.

答案:能量振动

楮品基础教克教学资料,仅供参考,宥要可下我便见!

第2讲物态变化专题

木知识板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摄氏温度的规定,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第二部分包括六种物态变

化及其特征,物态变化的特征很容易混淆,同学们在复习时要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加深理解..

第1节温度和温度计

重点考点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温度计的原理和应用.同学们要会正确使用液体温度计,要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温度值.

“测量工具的使用”是同学们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中招的重要考点之一.

中考常见题型

温度计是生活中的基本测量工具,考查其使用规则和读数方法的试题经常见到.

1C

例1(2014.泰安)图1温度计的示数是℃.

!

思路分析在温度计上,10C〜20C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

f-

1O

代表1°C,即分度值为1°C;“20”在“10”的下方,液柱最高处在两r

21O

者之间,说明温度低于0℃,为一14C.

-il

答案:一14,一

.

中招也经常考查同学们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感性认识,同学们在学习

中一定要让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实践.

例2(2014.泰安)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

B.成年人的正常体温是39℃

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是4m/s

D.家用电热壶工作时的功率约为25W

思路分析成年人的质量在70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A符合实际;正常

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c左右,变化幅度很小,39℃已属高烧,故B不符合实际;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

4X1-m/s和1.1m/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家用电热水壶正常工作的电流在5A左右,额定功率在P=UI=220V

3.6

X5A=1100W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选A.

第2节熔化和凝固

重点考点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特点,会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中招实验类试题的重要考点.

中考常见题型

生活中有很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热现象,同学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另外,进行物态变化的归类,关键要看清物

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例3(2014.济宁)冻豆腐以其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制作冻豆腐主

要是想办法去除新鲜豆腐中的水分.制作冻豆腐的过程经历了和的物态变化.

思路分析冻豆腐的制作原理是:豆腐中的水在低温条件下放热凝固,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体积变大:当冰粒

受热时熔化成水,水分排出,在豆腐上就会留一些小孔.解此题关键是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

答案:凝固熔化

中招也经常考查函数图象的分析.对于晶体熔化(或凝固)图象,同学们应该能够分析出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熔化(凝固)时间、吸(放)热过程、某时刻所处的状态等信息.

例4(2014.威海)如图2所示是一些小冰块的温度随加热时间

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______mm;加热至]o产J7r

第10min时,物质的状态为______..,时间/而》

思路分析由图知,冰从第Smin开始熠化,到第ISmin完仝熔-si/101520

-10f

图2

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15min=5min=10min;加热至第lOmin

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2)晶体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答案:10固液共存

小结:对于探究实验,同学们在复习时还要重视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实验故障分析等内容,有时会考查其中的某一方面,有时会分解成若干小题进行考查.

第3节汽化和液化

重点考点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知道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掌握影响汽化和液化快慢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观察水的沸腾”“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两个实验是中招考试的热点,在复习中,同学们主要通过生

活实例加深理解.

中考常见题型

由生活现象判断物态变化是常出的题型,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搞清变化前后是什么状态,然后结合题意认真判

断物态变化的过程.

例5(2014.广安)夏天,奶奶从冰箱里拿出鸡蛋,不一会儿鸡蛋上便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

珠又都自动消失了.请你帮奶奶解释一下,这一过程先后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依次是和.

思路分析首先应该知道鸡蛋上的水不是自身带出来的,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到冷的鸡蛋会液化为水珠附在蛋壳上,发生的是液化现象.然后小水珠又慢慢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发生的是

汽化现象.所以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

答案:液化汽化

中考也加强了对图象综合题的考查.这类题综合性较强,各种不同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都会涉及.解

题时要抓住不同物质在熔化、凝固过程及液体沸腾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判断出它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走势,从而

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6(2014.玉林)如图3所示,下列图象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困3

思路分析水沸腾的特点是: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先不断升高,达到沸点时,继续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A图

中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存不变,但后来温度又升高了,A是某晶体的熔化图象;B图中有一段时间物质温度不变,

但温度为整体趋势是降低的,所以B是某晶体的凝固图象;(:图中该物质的温度先随时间的增长而升高,当温度升

到某数值时就不再变化,故C与水的沸腾规律完全吻合:D图整个过程物质是升温的,没有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

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选C.

近两年加强了对探究过程的考查,包括实验仪器的调节、实验条件的分析、数据处理等,“观察水的沸腾”这

个实验能考查同学们多方面的能力.

例7(2014.滨州)图4是小滨同学“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的过程;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滨应按照(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滨的操作如图4所示,请指出小滨的错误之处:.

(3)表1是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滨由于粗心大意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

,你这样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

表1

时间/min・・・891011121314•••

温度汽...96979898959898

(4)改正数据后,小滨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为C,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5)小滨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合理即可).

思路分析(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同定铁圈的高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

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应放好烧杯以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2)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I:

表面相平.(3)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水从第10min开始沸腾,温度应保持此时的温度98C,所以第12min的温

度95℃记录错误.(4)水在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为98C,因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C,

所以当时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⑸撤去酒精灯后,由于石棉网与烧杯底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能继续吸热,

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

答案:(1)自下而上(2)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保持相平⑶95c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

但温度保持不变(4)98小于(5)烧杯底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

学习物理,最终是要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所以把物理知识融进生活也是当前的主要出

题方向,大家要会把理论和实际真正结合起来.

例8(2014.抚州)冬季时,许多城市出现了雾霾天气,雾霾中的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

粒物等组成,大量吸入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而雾则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经而形成的;太阳出来后,雾

会慢慢数去,是因为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了.(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思路分析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段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小水珠,即形成雾;经过一段时间,小

水珠乂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消散在空气中.

答案:液化汽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重点考点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知道升华和凝华的特点,会解释生活中的升备和凝华现象.正确区分升华和凝华现象是本知

识点的主要考点.

中考常见题型

对雾、露、雪、霜等的形成原理大家要非常熟悉,同学们要根据实际发生的物态变化情况来I可答问题.

例9(2014.梅州)冬天的早晨,地面和屋顶等室外物体表面有时会看到白色的霜,霜的形成属于().

A.凝固B.升华C.凝华D.汽化

思路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

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

华.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H勺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选C.

水是生命之源,所以对自然界水循环的考查始终是热点.我国又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所以对水资源的利用,

也是中招的热点.

例10(2014.眉山)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以下关于

水的物态变化及人类时水的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季,湖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吸热,这是凝固过程

B.高空中的水蒸气急剧降温变成小冰晶的过程中要放热,这是凝华过程

C.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

D.我市水资源丰富,不必在技术上优化用水系统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及水的利用,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冬季,湖水结冰是水的凝固过程,凝固是

个放热过程,故A不正确: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B正确;水是生命之源,

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水,故C不正确;我国是个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要节约用水,应多从技术上改进用水系统,故

D不正确,选B.

例11(2014.镇江)舞台上经常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这种白雾是().

A.干冰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干冰熔化形成的小液滴

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D.干冰升华使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思路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的升华

过程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要放热,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

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本题既涉及了干冰的物态变化,又涉及了水的物态变

化,要全面分析,不要误认为白雾就是干冰形成的.选A.

点评:干冰这种极易升华的物质可以用来储存食品,还可以用来人工降雨,甚至还可以制造舞台效果.同学们

解题时要全面分析,要知道干冰升华吸热会使周围的水蒸气液化.

楮品基础教克教学资料,仅供参考,宥要可下我便见!

第3讲光学知识专题

光学部分的中考热点是:利用光的三类规律解群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作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路图(包括凸透

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用凸透镜成像规

律分析盘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眼睛和眼镜等问题.试题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

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在中考试卷中.

第1节光学基本现象及规律

重点考点

光的基本现象及规律是:(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现象.(2)光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时的反射现象及

发生反射时的规律.(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及折射时的规律.(4)光的色散现象.

复习时要注意:(1)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一一同一种均匀介质.(2)光的折射条件一一斜射.(3|表述光的反射规

律时要注意因果关系一一入射是“因”,反射是“果”,所以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在

分析折射现象时要注意区分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和光从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两种不同的情况,不管哪种

情况一定是“在空气中的角大”.

中考常见题型

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根据反射面的不同,将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

反射两类.

例1(2014.黄冈)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水中倒影一一光的折射

B.雨后彩虹一一光的反射

C.形影不离一一光的直线传播

D.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思珞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

食的形成等;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物体表面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返回原介质中继续传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现象,

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介质中或者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折射,如看到水中的物体、钢笔“错位”,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

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选C.

例2(2014.济宁)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又鱼.小梦将钢又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义不到鱼,

如图1.图2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的是().

思路分析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进入人

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把鱼“看”浅了,所以人对着变浅的“鱼”叉去,总是叉不到实际的鱼.选

D.

例3如图3,东东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

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

紫的色带.东东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

量凸透镜的焦距时,东东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

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

否相同呢?请写出你的推断: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

你推断的理由是:.

思路分析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所以白光

经三棱烧后,光屏上白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红光在最上面,紫光在最下方.红光的

偏折程度小,会聚得远,即焦距大.

答案:红凸透镜(或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或折射)程度小

例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

为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思路分析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则入射角为70°,反射角也为70。;当入射角增大5°时,

反射角也增大5°,这样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选

第2节光学中两种镜的成像特点

重点考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理解凸透镜成像要明确“三个区域”(物体所在的三个区域或对应

的像所在的区域)和“两个分界点”(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

点),以及物像的变化关系(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解答本考点题目的关键

是熟练掌握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中考常见题型

例5(2014.嘉兴)如图4所示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镜中的像变大门

B.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1\

C.镜中的像将远离你O

D.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尸V

思路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海图4目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

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宜.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人等大,当人走近镜子时,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你走向平面

镜时,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人看到的像更清晰;当你走向平面镜时,距平面镜的距离减小,镜中的像将

靠近你;当你走向平面镜时,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仍然垂直.选B.

例6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合影后,接着又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

师应该(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的距离,同时(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

底片的歪离.

思路分析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制成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凸透镜成实

像时物和像的变化关系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当照完合影再照半身像时,要求成的像变大

了,即“物近了,像远了”,这时应减小小明和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同时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答案:减小增大

第3节画光路图应注意的事项

重点考点

光路图主要有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光路图、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二条特殊光线光路图.作光路图

的注意事项有:(1)要借助工具作图.(2)光线要画成实线,光线要加筒头,且箭头方向要与光的传播方向一致;辅助

线(如所作的法线、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等)、表示虚像的线段要画成虚线.(3)作光路图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如光

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规律、透镜对光的作用等.

中考常见题型

例7(2013.沈阳)如图5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于平面镜,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a先后经凸透镜折

射和平面镜反射后,平面镜前的人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束好像是从平面镜后的P点射出(P点在凸透镜的主光轴

上).请你找出凸透镜的一个焦点F,并完成光线a的光路图.

图5图6

思路分析因为平面镜前的人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束好像是从平面镜后的P点射出的,说明P点是凸透镜

焦点F的像点,故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到P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透镜的焦点F,光线a经透镜的折射光线

过焦点F,该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后再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向延长线过P点.见图6.

例8如图7所示,水面上方有一发光点Ai,水中另有一发光点A2.

人在空气中的B点看到A2在水中的位置就是Ai在水中的像的位置,

画出:口)A】发出的光经水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路图.(2)A?发出的光

进入人眼的光路图.

思珞分析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衣到Ai的像点,该点与B点的连线i图7反射光线,该反射光线与

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将飞与入射点连接就是入射光线,因Ai在平面镜中的像的位置也是人在B点看到的A2在

水中的像的位置,

故该图中的反射光线也是Az反射到水面后再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

见图8.

图8

第4节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

重点考点

光学中的光学元件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透镜利月了光的折射、其中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

是应用了凸透镜成镜规律,而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两个透镜的组合,中考一般考查它们的成像原理.

中考常见题型

例9(2013.营口)常见的光学仪器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照相时,被拍摄者应站在距镜头

处;投影仪能使投影片在屏幕上成倒立、的实像: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为使看到的像更大.应适当

放大镜与地图间的距离.

思路分析照相机的原理是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是利用了物距大于焦

距小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凸

透镜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越大”.

答案:2倍焦距以外(或大于2倍焦距)放大增大

例10如图9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

镜成一个的实像,落在目镜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

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思路分析凸透镜既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如果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

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

答案:倒立缩小焦距以内放大的虚远视

例11把图10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

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

光屏()•M

A.靠近透镜

B.保持在原来位置

C.远离透镜j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使像清晰.

思路分析: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图1°

光屏.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来自远处的光线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

而是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不是•个点,而是•个模糊的光斑了.所以要想让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

视网膜上,应在眼睛的前面放一个能使光线发散的凹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放些再进入眼睛,

便能使像会聚在视网膜上.当“取下”近视眼镜时,因光线不像刚才那样发散了,所以,要想仍成清晰的像,应将

光屏靠近透镜,选A.

楮品基础教克教学资料,仅供参考,宥要可下我便见!

第4讲质量和密度专题

本专题的知识主要有:(1)质量的概念、单位;(2)天平的使用;(3)密度的概念、测定和应用;(4)密度与社会生

活.其中,密度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历年来中考考查的重点.密度知识不仅与压强、浮力的知识联系紧密,还是

学好压强、浮力的基础,应该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中考的热点是:质量的估测;密度的理解,密度公式的相关计算;材料的性质及应用:测密度的综合性试题(包

括天平、量筒的使用和读数,实验方案的设计,误差分析等);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物质

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难点是密度测量的误差分析,密度知识与压强和浮力知识的综合应用.

预计2015年将会以选择题、实验探究题或者综合应用题的形式出现,试题难度不大.复习汨要在理解质最、

密度和材料性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弄清楚测定密度的原理、一般步骤和误差分析等.

第1节质量

重点考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之「会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中考常见题型

对于质量的考查,主要是看同学们是否理解质量的概念、是否知道质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之一.在中考试卷中

通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托檄天平是中学基本实验仪器之一,在物理实验加试和中考试题中都会出现,必须能熟练地操作,准确地读数!

例1(2014.黄冈)不漏气的橡皮氢气球由地面上升过程中,球内气体的质量与密度的变化情况是().

A.质量增加,密度增加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减小,密度减小D.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思路分析橡皮氢气球不漏气,在气球上升的过程中,球内所含氧气的多少不变,质量当然不变.在气球上升

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所以气球的体积会增大,球内气体的密度会减小,选B.

例2(2014.荆州)一捆粗细均匀的铜线,质量约为9kg,铜线的横截面积是25mm2,这捆铜线的长度约为

().

A.4mB.40mC.400mD.4000m

思路分析粗细均匀的铜线可以看成圆柱体.铜的

密度p=8.9X103kg/m3^9X103kg/m3,9kg铜线的体积V=

33

-=—芈-?=10'm,铜线的横截面积S=25mm2=25Xl(f6m2,所以,铜线的长度/=上=皤、=

p9xlO"g/〃?3S25x10,/

40m.选B.

例3(2014.无锡)某同学想用天平称量一块岩石的质量,实验前发现指针停在如图1甲所示位置,此时应将

横梁右瑞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称量时将岩石

放入天平左盘,当天平再次平衡后,右盘中祛码质量和游

码位置如图1乙所示,则岩石质量是g.若将该岩

石带到月球,其质量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1

思路分析发现横梁指针向右偏,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因为使用天平称量物体时,物体质量等于祛码质

晟加游码对应的刻度,且图示中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金属块的质晟为57.4g.因为质最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它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若将该岩石带到月球,其质量不变.

答案:左57.4不变

第2节密度

重点考点

密度是“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这种定义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如速度的定义是“运动物体在单位

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压强的定义是“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功率的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比

热容的定义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等,只不过由于密度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较

早遇到的,所以大部分同学一开始很难接受和理解,但是,一旦同学们理解了这种定义的真正含义,便能举一反三,

迅速理解并掌握速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物理量的含义,密度是历年来中考的必考内容,考查重点一般集中在

密度的概念、计算、图象上.

中考常见题型

考行密度的中考题涉及各种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综合应用题都会出现.试题一般考查同学们

是否亲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否理解密度的含义,是否掌握密度的两套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是否会利一用密度

鉴别物质等.

另外,图象题也是中考喜欢出的•种题型,因为图象能很直观地表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便于发现物理

规律.

例4(2014.沈阳)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1kg冰与1kg水的密度相等

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D.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飘在空中,是因为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思路分析水结成冰,质量不变而体积变大,密度会变小,A错:比赛用的自行车只有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

材料制位,才能既结实耐用乂能减轻质量,(:错・;根据物体沉浮条件,节日放飞的气球,只有球内气体的密度比空

气小,才能飘浮在空中,这类气球一股充氢气或氮气等密度较小的气体,D错;被挤瘪的乒乓球若无破损,它的质

量不变而体积变小,球内气体密度会变大,选B.

例5(2014.聊城)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2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A.a物质密度最小m/g

5

B.物质密度是C的两倍4

C.b物质的密度是1.0X103kg/m33

2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思路分析从图象可以看出,

°1234

2cm3的a、b、c三个实心体.a的质量图2

约为3.6g,b的质量为2g,c的质量为1g.等体积的三个实心体,n的质量最大,密度最大,A错;等体积的n物

质的质量是c的3.6倍,密度也是c的3.6倍,B错;b的密度pb=臼=-^7=1g/cm3=1.0X103kg/m3.C正确;

V2cm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体现越大,但密度是定值,D错,选C.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重点考点

密度的测量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测量固体的密度;另一类是测量液体的密度.本节知识的重点是正确使用

天平测最质量、用最筒测显体积,进而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并对测显结果进行评估.难点是测廉液体的密度时,对

因操作顺序不同而造成的误差的分析.

中考常见题型

密变的测量属于典型的间接测量.其中既涉及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和读数,乂涉及理论分折和计算,在中考题

中一般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

例6(2014.岳阳)用天平和量筒测某矿石的密度:

物质密度/(kg・m-3)

石灰岩(2.3-3.O)xlO3

花岗岩(2.6~2.8)xlOJ

黄铜矿(4.1~4.3)xlOJ

黄铁矿(4.9~5.2)xl05

图3

⑴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至零刻线处,指针位置如图3甲所示,此时应向(填“左”或“右”)

调节平衡螺母.

(2)采一块小矿石,用调好的天平测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祛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3乙

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g.

(3)将矿石放入盛有60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情况如图3丙所示,则该矿石的密度是g/cm3.

(4)根据测量结果,查阅表1,可推出该矿石的种类是.

思路分析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必须向石调节平衡螺母,才能使横梁平衡.从乙图可知

石块的质量为84g,从丙图可知石块的体积为20cm3所以石块的密度p='=」±=4.2g/cm3.查阅表1可知,

V20cm

该矿石为黄铜矿.

答案:(1)右(2)84(3)4.2(4)黄铜矿

例7(2014.锦州)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实验用祛码盒中配备有100g、50g、20g、10g、5g的祛

码.请填写下列空格:

(1)调节天平前应将游码移至_______处,然后调节,使横梁平衡.

(2)小明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A.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B.用天平

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i;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填字母代号).

⑶小明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i时,估计盐水和烧杯的总质Q中

量在150g左右,加祛码时,用镜子夹取100g、50g祛码各1个放入

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g的祛码,试加其他祛码,

同时调节游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