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必刷卷04(北京专用)(解析版)_第1页
信息必刷卷04(北京专用)(解析版)_第2页
信息必刷卷04(北京专用)(解析版)_第3页
信息必刷卷04(北京专用)(解析版)_第4页
信息必刷卷04(北京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4(北京专用)2024年北京生物学考延续去年的题型和题量,根据最新考试信息、样卷以及模拟考试可以发现:选填题基本可以分为四类题型,基础知识识记类、图标分析类、实验分析类和信息提取类;非选择题分为综合应用题、实验探究题和材料分析题。试卷中除了考查基础知识外,很多题目都是从热点话题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灵活应用的能力。新情景:第16题以酸奶制作为背景,考查微生物的培养过程,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跨学科:第30题,以一定的医学知识为背景,考查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在备考中,不仅要对基础知识记忆准确,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灵活应用。(考试时间:70分钟试卷满分:7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25分)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A.细胞膜 B.叶绿体 C.细胞核 D.细胞质【答案】A【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如下:

【详解】A.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B.叶绿体是能量转转化器,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故B不符合题意。C.细胞核,其内含有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发育的控制中心,故C不符合题意。D.细胞质能够流动,其内有多种细胞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下列有关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肠杆菌可以出芽生殖B.赤潮的形成和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有关C.眼虫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D.草履虫能净化污水【答案】A【分析】单细胞生物的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详解】A.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可以进行分裂生殖,故A错误。B.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含氮、含磷的有机物排入海洋中,而导致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故B正确。C.眼虫细胞内具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故C正确。D.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能吞食大量细菌,对污水净化有重要作用,故D正确。故选A。3.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植物根毛细胞都具有吸收功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图乙表示根毛细胞B.①具有支持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C.④能不断流动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D.从形态结构看,甲和乙都能扩大吸收表面积【答案】B【分析】图甲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图乙是植物根毛细胞。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细胞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图中:①是细胞膜,②是细胞壁,③是细胞核,④是细胞质,⑤是液泡。【详解】A.图甲有绒毛状的突起,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图乙有根毛状的突起,并且有细胞壁和液泡,表示根毛细胞,A正确。B.①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没有支持作用,B错误。C.④细胞质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场所,呈液态,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C正确。D.甲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乙植物根毛细胞的表面都形成突起,增大了吸收的表面积,体现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D正确。故选B。4.太白山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美,是人们康养度假的胜地。某校生物研学小组对该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绘制了太白山森林生态系统部分成分示意图(①-④表示某种生理活动,a、b、c表示丙中的三种生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太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B.图中③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C.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a→b→cD.若受有毒物质污染,则食物网中c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答案】C【分析】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①是分解作用,②④是呼吸作用,③是光合作用。【详解】A.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太白山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故A正确。B.图中③表示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故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故B正确。C.分析图示可知,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乙→a→b→c,故C错误。D.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因此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所以该食物网中c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故D正确。故选C。5.为探究被动吸烟对小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某研究团队前6天训练小鼠走迷宫,从第7天开始记录小鼠逃出迷宫所需时间,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没有必要设置对照组B.随着实验的进行,只有对照组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减少C.与对照组相比,被动吸烟组小鼠出逃时间短D.实验结论:被动吸烟会影响小鼠学习记忆力【答案】D【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详解】A.探究实验的原则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本实验应该设置对照组,A错误。B.从图中数据可知随着时间推移,两组仔鼠逃出的时间均减少,“尝试与错误”次数减少,B错误。C.分析图中数据,同一天仔鼠成功逃出迷宫所用的时间始终是被动吸烟组大于对照组,即逃出迷宫所需时间更长,C错误。D.分析图中数据,同一天仔鼠成功逃出迷宫所用的时间始终是被动吸烟组大于对照组,即逃出迷宫所需时间更长,这说明了仔鼠的记忆力相对减弱,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被动吸烟影响了仔鼠的学习记忆力,D正确。故选D。6.学习了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后,有位同学进行了如下梳理,其中正确的表述是(

)A.银杏树属于裸子植物,其果实叫白果B.海带是藻类植物,依靠它的根固着在浅海岩石上C.肾蕨有根、茎、叶的分化,适应陆地生活能力较强D.墙藓的茎叶内有较为发达的输导组织,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答案】C【分析】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称为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称为种子植物。【详解】A.银杏树属于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没有果实。故A错误。B.海带是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依靠它的根状物固着在浅海岩石上。故B错误。C.肾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适应陆地生活能力较强。故C正确。D.墙藓属于苔藓植物,苔藓植物的茎叶内没有输导组织,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故D错误。故选C。7.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除了需要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外,有时还需要一些其他条件。图3是蚕豆、烟草和苋菜的种子在见光和不见光条件下的发芽率。根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光对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B.光对蚕豆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C.见光条件有利于烟草种子的萌发D.不见光条件有利于苋菜种子的萌发【答案】A【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详解】AB.由图可知,光对蚕豆种子的萌发影响不大,但对烟草种子和苋菜种子的萌发有影响,故A错误,B正确。C.由图可知,见光条件下的烟草种子发芽率比不见光条件下高,因此见光条件有利于烟草种子的萌发,故C正确。D.由图可知,不见光条件下的苋菜种子发芽率比见光条件下高,因此不见光条件有利于苋菜种子的萌发,故D正确。故选A。8.如图为银杏秋季落叶前叶片和枝干中淀粉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银杏的果实俗称“白果”,由子房发育而来,有一定的药用价值B.银杏落叶影响光合作用,不利于度过不良环境C.银杏落叶前可将淀粉等营养物质运输并贮存在枝干等处D.淀粉含量的变化加剧了因落叶带来的能量损耗【答案】C【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详解】A.银杏是裸子植物,没有果实。银杏的种子俗称“白果”,由胚珠发育而来,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故A错误。B.银杏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度过不良环境,故B错误。C.通过曲线图可知,叶片中淀粉含量逐渐减少,枝干中淀粉含量逐渐增多,说明植物在叶落前把叶子中的叶绿素分解,可将部分营养物质回收并贮存在枝干等处,以便来年再利用,故C正确。D.图中的两幅图分别是银杏落叶前叶片和枝干中淀粉含量的变化,通过曲线图可知,叶片中淀粉含量逐渐减少,枝干中淀粉含量逐渐增多,说明植物在叶落前,叶子中的叶绿素被分解,植物将部分营养物质回收并贮存在枝干等处,以便来年再利用。所以淀粉含量的变化并没有加剧因落叶带来的能量损耗,故D错误。故选C。9.某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两侧夹子可根据实验需求开闭,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装置在光照下,①内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透明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C.将透明袋换成黑色不透光的塑料袋,植物仍能进行光合作用D.该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挤压透明袋,②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答案】C【分析】(1)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2)绿色植物利用光,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3)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详解】A.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①试管通过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A正确。B.塑料袋绑在植物的基部,通过夹子防止两端的水分蒸发进入塑料袋。因此,透明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出来形成的,可以说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故B正确。C.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不透光的塑料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仍然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故C错误。D.该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在黑暗处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挤压塑料袋,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②,使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故D正确。故选C。10.合理营养是指(

)A.应多吃糖类,因为它是主要的能源物质B.饮食应以肉类、蔬菜、水果为主C.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应比例合适,互相搭配D.应该吃很多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因为它是构成细胞的物质【答案】C【分析】合理膳食利于人体的健康成长,否则偏食等不合理的膳食习惯会导致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详解】合理膳食必须符合个体生长发育和生理状况等的需要,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适当,比例适中,以全面满足身体需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和健康,这样的膳食才能符合均衡膳食的要求。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不能以每某一种为主。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烹调时要注意低盐、低脂肪,并少放味精等。每天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3:4:3,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1.如图所示装置可以模拟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隔。此装置还可以反映胸廓内压力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向下拉橡皮膜,肺内气压减少,液面B上升B.向上推橡皮膜,模拟呼气过程,液面A上升C.向下拉橡皮膜,模拟膈肌收缩,液面B上升D.向上推橡皮膜,胸廓容积增大,液面B下降【答案】D【分析】1.呼吸运动是呼吸肌(膈肌、肋间肌等)收缩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张与缩小的过程,也是为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提供原动力的过程。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2.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详解】A.向下拉橡皮膜,模拟吸气过程,肺内气压减少,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所以液面B上升,A正确。B.向上推橡皮膜,模拟呼气过程,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故液面A上升,B正确。C.向下拉橡皮膜,模拟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故液面B上升,C正确。D.向上推橡皮膜,模拟呼气过程,胸廓容积减小(不是增大),故液面B下降,D错误。故选D。12.大爱无疆,2022年9月,平江县新城学校王微老师在岳阳市中心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个13岁男孩生命,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3873例,湖南省第962例,平江县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老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种各样的细胞 B.八年级身体健康的学生可参加无偿献血C.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D.王微老师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可输给任何白血病患者【答案】C【分析】造血干细胞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高度的自我更新或自我复制能力;其二,可分化成所有类型的血细胞。【详解】A.造血干细胞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也可以分化成各种其他细胞。但造血干细胞并不是可分化为各种各样的细胞,A错误。B.无偿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男体重大于等于50公斤,女体重大于等于45公斤,经检查身体合格者,可以参加献血,八年级学生不满18周岁,不可参加无偿献血,B错误。C.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C正确。D.王微老师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治疗白血病,但不可输给任何白血病患者,D错误。故选C。13.如图为人体的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尿液的形成及排出途径是①→②→③→④B.肾静脉中流动的是尿素含量较少的静脉血C.人体排尿,不仅能排出废物,还能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D.人体每天形成原尿180升、尿液1.5升,因为②具有重吸收作用【答案】D【分析】(1)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其中主要的器官是肾脏。肾脏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输尿管能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具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而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因此,尿液形成后,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会产生尿意。排尿时,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2)分析图可知: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详解】A.尿液的形成及排出途径: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故A正确。B.当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时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尿液被排出体外,导致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含量最少。因此,肾静脉中流动的是尿素含量较少的静脉血,故B正确。C.人体排出尿液,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故C正确。D.人体每天形成原尿180升、尿液1.5升,因为肾脏的肾单位中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②是输尿管,故D错误。故选D。14.“祝融号”火星探测车传回来的照片上五星红旗光芒耀眼。“耀眼”是强光刺激了眼球的(

)A.角膜 B.视网膜 C.虹膜 D.晶状体【答案】B【分析】眼球的结构: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详解】A.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可以透过光线,不具有感光功能,A不符合题意。B.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耀眼”是强光刺激了眼球的视网膜,B符合题意。C.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不具有感光功能,C不符合题意。D.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不具有感光功能,D不符合题意。故选B。15.《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其中五畜指牛、犬、羊、猪、鸡,下列关于五畜说法错误的是(

)A.都是恒温动物 B.都是用肺呼吸C.都是胎生哺乳 D.都是陆生脊椎动物【答案】C【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鸟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详解】A.牛、犬、羊、猪是哺乳动物,鸡属于鸟类,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是恒温动物,故A正确。B.牛、犬、羊、猪、鸡都是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故B正确。C.鸡是卵生,故C错误。D.牛、犬、羊、猪、鸡都是脊椎动物且在陆地上生活,故D正确。故选C。16.酸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深受人们的喜爱。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制作酸奶,查阅相关资料后,设计了简单的制作装置如图。同学们按照清洁消毒器皿,牛奶加糖煮开冷却,按原料奶与原料酸奶10:1的比例进行调配,装瓶,恒温30℃培养4~6小时,最后检查制作质量与酸度,冷藏以备食用的程序进行制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将牛奶加糖煮开的目的是灭菌B.牛奶冷却后加酸奶是进行接种C.加酸奶搅拌后应选用甲瓶装瓶D.无氧条件利于乳酸菌生长繁殖【答案】C【分析】1.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详解】A.将牛奶加糖煮开的目的是灭菌,这样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故A正确。B.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步骤包括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和恒温培养。将酸奶加入到牛奶中,相当于接种步骤,故B正确。C.乳酸菌属于厌氧菌,故应该选择乙瓶,故C错误。D.制作酸奶需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在无氧气条件下乳酸菌通过分裂进行大量繁殖,可以分解糖类产生乳酸,故D正确。故选C。17.一只短尾猴在偶然情况下,把沙地里种植的红薯放到水里洗过后再吃,发现不会磕碜牙。不久此地出现了一百多只猴子排着队在水里洗红薯的场景。下列对于这种行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猴子洗红薯行为与遗传因素有关B.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属于学习行为C.这种行为方式能遗传给后代D.可以使猴子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答案】C【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详解】猴子洗红薯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这种学习行为可以使猴子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但不能遗传给后代,可见ABD正确,C错误。故选C。18.如图是射箭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拉弓射箭的情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拉弓时右臂的肱二头肌处于舒张状态B.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完成运动C.肱三头肌的两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D.运动只需要神经系统就能完成【答案】B【分析】人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骨在运动中起到杠杆的作用;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骨骼肌起到动力的作用。【详解】A.拉弓时右臂的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肱三头肌处于舒张状态,A错误。B.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B正确。C.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肱三头肌两端的肌腱附着在相邻的不同骨上,C错误。D.动物的运动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D错误。故选B。19.陇南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之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错误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B.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大力引进一些外来物种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及生态系统多样性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答案】B【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详解】A.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的多样性,A正确。B.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会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反而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C正确。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D正确。故选B。20.如图是由一对基因(用A、a表示)控制人的遗传病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个体3、4的基因组成均为AaB.个体9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C.个体11是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D.个体9、10生第一个孩子患病概率为1/8【答案】D【分析】(1)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2)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即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这说明男女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详解】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中既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基因,是杂合体。因此,由3、4、8的性状表现可以判断正常为显性性状、患病为隐性性状,个体3和4是杂合体,基因型均为Aa,A不符合题意。B.由A选项的分析可知,3号和4号的基因组成都是Aa,其遗传图解如下图:由此可见,正常个体9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B不符合题意。C.1号患病,基因组成为aa,其中一个a基因传递给了7号,而7号表现为正常,则7号的基因组成为Aa;8号患病,基因组成为aa。7号(Aa)和8号(aa)的遗传图解如下图:由此可见,个体11是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而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各占;因此,个体11是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C不符合题意。D.在5、6、10家庭中,5号个体患病,基因组成为aa,其中一个a基因会传递给10号个体,而10号个体正常,因此10号个体基因组成为Aa;结合B选项分析可知,9号个体基因组成为AA的概率是、为Aa的概率是。当9号个体基因组成为AA时,其后代均正常;当9号个体基因组成为Aa时,其与10号个体的遗传图解如下图:因此,个体9、10生第一个孩子的患病概率是,D符合题意。故选D。21.研究表明,螽斯(一种昆虫)能接收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降低被蝙蝠捕食的风险。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相关解释错误的是()A.螽斯经过定向变异产生能接收超声波的个体B.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C.能接收超声波的变异不利于螽斯的生存和繁衍D.蝙蝠的捕食对螽斯起到选择作用【答案】D【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螽斯不能经过定向变异产生能接收超声波的个体,A错误。B.具有有利变异的螽斯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B错误。C.能接收超声波的变异有利于螽斯生存和繁衍,C错误。D.螽斯能接收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从而降低被蝙蝠捕食的风险,说明蝙蝠的捕食对螽斯的进化起了选择作用,D正确。故选D。22.基因CCR5突变可使免疫细胞对HIV产生抵抗力,2007年一位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德国患者,接受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这名捐赠者的骨髓中含有CCR5突变基因,经过两次骨髓移植,两种疾病症状均从该德国患者体内消失且至今未复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骨髓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血细胞B.骨髓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C.该艾滋病患者和白血病患者都属于传染源D.该实例对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答案】C【分析】1.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除一小部分保持分裂能力,大部分丧失了分裂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经过细胞的分化,可以形成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2.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详解】A.骨髓干细胞具有分裂、分化能力,能够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各种类型的血细胞,A正确。B.移植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抗原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可见,骨髓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B正确。C.艾滋病是传染病,艾滋病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而白血病不是传染病,因此该病的患者不属于传染源,C错误。D.通过将突变的CCR5基因引入患者体内,成功抵抗了HIV病毒,这展示了基因治疗在对抗遗传性疾病和某些获得性疾病方面的潜力,D正确。故选C。23.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下列有关健康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图表示感染疾病后,体内抗体与抗原的数量变化图,则A表示抗原B.血压的高低能反映人的健康状况,血压一般在手腕桡动脉处测得C.若图乙血管C处出血,应该在血管D处用止血带缠绕D.图丙中医生在某人血管E处用止血带缠绕,则可能是血管F处出血【答案】D【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根据甲图可以推测:A曲线代表抗体变化,B曲线代表抗原变化。2、不同血管出血后,止血方法不同,基本原理是根据血液流动方向来判断止血点。乙图根据血流方向应在出血点C的远心端止血,故止血点D错误;丙图根据血流方向应在出血点F的近心端止血,故止血点E正确。【详解】A.人体感染疾病前,体内没有抵抗该病原体的抗体,因此抗体是0;感染疾病后,病原体作为抗原,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逐渐多,当抗体累积到一定数量时,抗原被抗体清除,因此抗原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后为0;抗原被清除后,抗体还将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所以其中表示抗体产生变化的曲线是A,故A错误。B.血压的高低能反映人的健康状况,血压一般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故B错误。C.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因此静脉出血应在远心端止血。据血流方向可见乙表示静脉,血管C处出血则应在远心端用丝带缠绕挤压止血,在血管D处近心端用止血带缠绕是不合适的,故C错误。D.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血管,因此动脉出血应在近心端止血。图丙中,若某人在血管E处用丝带缠绕挤压止血,则可能是血管F处出血,故D正确。故选D。24.跟随嫦娥五号环月旅行返回地球的太空稻种“落户”广东,该技术的育种原理是()A.组织培养 B.杂交育种C.诱变育种 D.嫁接【答案】C【分析】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详解】A.组织培养是利用动植物细胞或组织繁殖新个体的技术,A不符合题意。B.杂交育种是将父母本杂交,形成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对杂交后代的筛选,获得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且不带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B不符合题意。C.诱变育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如辐射、微重力等)、化学(使用化学药剂)等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C符合题意。D.嫁接是将一种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到另一种植株上的技术,D不符合题意。故选C。25.在紧张的中考备考期间,很多同学不免有些焦虑。下列调节方法中,不宜采用的是()A.无缘无故冲父母大发脾气B.把焦虑的感受告诉亲密的人C.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D.睡前适当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答案】A【分析】调节自己的情绪可概括为:一、转移注意力;二、宣泄;三、自我安慰。【详解】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在中考前,解决有些学生心理紧张的方法有三种:一、有意做点别的事情,如睡前适当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看电视、打球、下棋、散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二、把自己心中的紧张感受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三、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按照日常习惯稍提前一些睡觉,由于心理过度紧张,往往会神经衰弱,而无缘无故冲父母大发脾气是不对的,因此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第=2\*ROMANII卷(非选择题共45分)非选择题:本题共7题,共45分。26.在“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类如鲤鱼取食稻飞虱等害虫。鱼的游动引起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水稻在给鱼类提供食物(昆虫和水稻叶片)的同时,还能够利用水中的无机盐,降低水中氮、磷等浓度,为鱼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表示该稻鱼共生系统中图示成分之间的碳流动,有1处需用箭头补充完善,请在图中完成。(2)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3)写出图示中的一条食物链。(4)与热带雨林相比,稻鱼共生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理由是。(5)与单一种植水稻相比,稻鱼共生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答案】(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稻”(2)竞争(3)水稻→稻飞虱→鲤鱼(4)弱/差生物的种类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5)维持了“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平衡,水稻和鲤鱼都取得了丰收【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参与了物质的循环。(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详解】(1)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物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又利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所以,图中的箭头表示生态系统之间的碳流动,缺了一个箭头,就是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指向“水稻,表示的是水稻的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二氧化碳又回到了食物链中。”(2)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水稻和杂草在一起会在争夺阳光和生存空间,所以是竞争关系。(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是水稻→稻飞虱→鲤鱼。(4)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与热带雨林相比,稻鱼共生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因为该生态系统成分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5)稻鱼共生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与单一种植水稻相比,水稻产量没有下降,又多收获了鲤鱼,实现了稻田内碳的稳定循环。27.黑果枸杞产于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很高的经济及营养价值。科研人员对其适应性机制进行了研究。(1)科研人员在新疆南部的野生黑果枸杞中发现了同位花和异位花(图1)两种花型的植株。据图判断,区分这两种花型的主要标准是比较花蕊中的高度,二者高度相似的称为同位花,否则称为异位花。(2)早春的西北荒漠有时会缺乏传粉动物,从花的结构推测,花型更可能通过自花传粉的方式来产生后代,而另一种花型会通过(填“延长”或“缩短”)花期的方式来保证传粉,进而受精、结出果实。黑果枸杞的两种花型是进化过程中长期的结果,这是该物种适应环境的繁殖对策。(3)为探究黑果枸杞的抗旱性,科研人员将黑果枸杞植株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不同缺水程度的环境下种植,同时每组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一段时间后,对该植物叶片表皮的气孔张开程度进行测定,结果如图2。据图分析黑果枸杞能够抵抗不同程度干旱环境的原因是。喷施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使黑果枸杞的抗旱性,浓度为mmol·L-1抗旱效果更优。【答案】(1)雄蕊和雌蕊(2)同位花延长自然选择(3)随着缺水程度的增加,气孔开度逐渐减小,导致蒸腾作用相应减弱,减少了水分的散失增强0.5【分析】(1)花中含有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花的主要结构。(2)传粉的方式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就是异花传粉;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就是自花传粉。【详解】(1)据图判断,同位花和异位花的区别主要是花蕊中雄蕊和雌蕊(柱头和花药)的高度不同,二者高度相似的称为同位花,否则称为异位花。(2)早春的西北荒漠有时会缺乏传粉动物,由于缺乏传粉的媒介,故野生黑果枸杞可能通过自花传粉的方式来产生后代。同位花雄蕊和雌蕊(柱头和花药)的高度相似,更利于自花传粉。异位花雄蕊和雌蕊(柱头和花药)的高度不同,不利于传粉,则通过延长花期的方式来保证传粉。两种不同花型的传粉方式都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这是进化过程中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分析图2可知,黑果枸杞能够抵抗不同程度干旱环境的原因是随着缺水程度的增加,气孔开度逐渐减小,导致蒸腾作用相应减弱,减少了水分的散失。喷施适宜浓度的水杨酸,气孔开度进一步较少,因此可使黑果枸杞的抗旱性增强。0.1mmol•L-1浓度的水杨酸和0.5mmol•L-1浓度的水杨酸相比较,0.5mmol•L-1的水杨酸抗旱效果更优。28.拟南芥具有生长周期短、单株结种子多、雌雄易辨等特点,因此经常作为实验研究的材料。(1)拟南芥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正常情况下,拟南芥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最可能是图2中的。(2)拟南芥的叶片出现正常和卷曲两种不同的形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3)科研人员对拟南芥叶片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如下。亲代子代性状表现及比例实验一叶片正常×叶片卷曲叶片正常:叶片卷曲=1:1实验二叶片正常×叶片正常叶片正常:叶片卷曲=3:1根据实验可以判断拟南芥的叶片卷曲为性状。若拟南芥叶片形状受一对基因控制(用E和e表示),则实验一中叶片正常的亲代的基因组成为。(4)拟南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科研人员发现这与拟南芥中的GolS2基因有关。科研人员将GolS2基因导入水稻内,提高了水稻的抗旱能力,这说明控制生物的性状。此项科研实验中用到的生物学技术是。【答案】(1)丙(2)变异(3)二隐性Ee(4)基因转基因技术【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详解】(1)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所以正常情况下,拟南芥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最可能是图2中的丙。(2)变异是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现象。拟南芥的叶片出现正常和卷曲两种不同的形状,这种现象体现了亲子间的差异,在遗传学中称为变异。(3)根据实验二判断,正常叶片的亲本,生出了叶片卷曲的后代,新出现的性状叶片卷曲一定是隐性性状。叶片正常是显性性状,叶片卷曲是隐性性状。若用字母E表示显性基因,e表示隐性基因,则控制实验一中子代叶片卷曲的基因组成为ee,叶片正常的基因组成如果为EE,子代性状就表现为正常,没有叶片卷曲出现;因此控制亲代叶片正常的基因组成为Ee,遗传图解如图所示:(4)拟南芥对环境适应性很强,科学家发现与其细胞内的GolS2基因有关。科学家成功地将该基因转入到水稻的细胞中,提高了水稻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增强了抗旱能力,说明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控制性状,这项生物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29.抗原检验凭借简单操作、快速呈现结果,疫情期间广泛使用。抗原检测试剂盒如图1所示。在检测盒特定位置上,附着有特定的抗体。将样本液滴入样本孔内,样本液会从样本孔流向检测线(T)和质控线(C),如果样本液中含有与抗体相对应的抗原,就可以观察到T线和C线均显示出红色条。(1)从遗传和变异角度看,病毒新毒株的出现是由于病毒的发生了改变,属于(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变异。(2)新冠感染初期,主要是呼吸道黏膜和血液内的吞噬细胞等发挥作用,这种免疫类型属于免疫。(3)根据试剂盒原理介绍,可以判断出图2中样本为阳性,这是因为和的结合是特异性的,二者的结合引起试剂盒出现特定的颜色变化。(4)从传染病流行环节判断,检验为阳性的人属于,为防止其家庭同住人员感染,患者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答案】(1)遗传物质(RNA)可遗传(2)非特异性(3)甲抗原抗体(4)传染源戴口罩(或隔离、早治疗)【分析】1.人体的免疫依靠的是人体的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其中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2.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详解】(1)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病毒新毒株的出现是由于病毒的遗传物质(RNA)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2)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新冠感染初期,主要是呼吸道黏膜和血液内的吞噬细胞等发挥作用,这种免疫类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3)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具有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抗原失活。根据题干信息“如果样本液中含有与抗体相对应的抗原,就可以观察到T线和C线均显示出红色条”,结合题图可知,图2中样本甲为阳性,这是因为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的,二者的结合引起试剂盒出现特定的颜色变化。(4)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检验为阳性的人携带病毒,属于传染源。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防止其家庭同住人员感染,患者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戴口罩(或隔离、早治疗等)。30.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脑神经细胞外沉积大量有神经毒性的β-淀粉样蛋白导致的。研究人员进行有关实验。(1)利用如图1所示的迷宫对小鼠进行实验。在迷宫的八个臂中,随机选4个臂,每臂在最外端处放1颗食粒,让小鼠自由活动,直到吃完所有食粒。每天训练两次,然后测试记录小鼠行动轨迹。在迷宫实验中正常小鼠和AD小鼠的轨迹如图2.①训练后进行测试,小鼠尝试吃完所有食粒的行为属于行为。由图2可知,小鼠多次进入已经吃过食粒的臂中,错误更多,能力较弱。②以下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实验用的小鼠性别相同b、实验前让小鼠熟悉迷宫c、训练测试前让小鼠处于饥饿状态d、放置小鼠喜欢吃的食物(2)为了探究有氧运动对小鼠AD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多只AD小鼠均分为4组,第1组不运动,第2、3、4组分别进行低强度、中强度和高强度运动。五个月后与正常小鼠一起进行迷宫实验,结果见图3.①本实验中组起对照作用。②图3显示,说明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对小鼠AD有显著改善作用。(3)科研人员在以上实验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他们检测上述小鼠的,得到图4所示结果。实验结果说明。【答案】(1)学习ADacd(2)13、4的错误明显减少(3)β-淀粉样蛋白含量中等强度运动对小鼠AD有显著改善作用【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详解】(1)①小鼠尝试吃完所有食粒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图2分析可知,AD小鼠多次进入已经吃过食粒的臂中,错误更多。②a.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该实验用的小鼠性别等要相同,有利于控制单一变量原则,这样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合,a正确。b.实验前让小鼠熟悉迷宫会影响实验结果,因为实验除变量不同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b错误。c.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保证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正常进行,c正确。d.放置小鼠喜欢吃的食物,有利于保证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正常进行,有利于实验的有效实施,d正确。故选acd。(2)①了探究有氧运动对小鼠AD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多只AD小鼠均分为4组,第1组不运动,第2、3、4组分别进行低强度、中强度和高强度运动,可知第1组不运动,根据对照实验原则,本实验中1组起对照作用。②根据图3中柱状图分析可知,3、4组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可以说明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对小鼠AD有显著改善作用。(3)科研人员在以上实验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他们检测上述小鼠的β-淀粉样蛋白含量,得到图4所示结果。实验结果说明中等强度运动对小鼠AD有显著改善作用。31.科研人员利用虎皮鹦鹉进行研究:是否聪明能干的雄鸟更能吸引异性。每组包括1只雌鸟、2只雄鸟,共同完成以下流程。序号装置操作步骤1初选雌鸟可随意在中立区与优选区活动。①将3只虎皮鹦鹉按照图示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