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海南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本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共8页。2.考查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如图为商代都城(偃师商城)遗址平面图。据此可知,当时()A.青铜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B.开始出现早期国家的形态C.出现独具特色的新式陶器D.具备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答案】D【解析】根据设问可知推断题,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商代遗址规模宏大,有完备的城市设施与建筑群,反映出当时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显示青铜的用处,排除A项;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早于商之前,排除B项;材料并未显示陶器的样式,排除C项,故选D项。2.公元前403年,赵国公仲连变法,“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察功度德”;公元前355年,韩国申不害变法,任用官员“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这些措施()A.完成了向官僚制国家的转型 B.旨在打击旧贵族势力C.扩大了国家统治的社会基础 D.巩固了君主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可知是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韩国和赵国对官员的任用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改为以才能为标准授任官职,这冲击了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度,扩大了国家统治的社会基础,也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争霸图强的政治发展需要,C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完成了向官僚制国家的转型,排除A项;根本目的是适应当时各诸侯国争霸图强的政治发展需要,排除B项;材料反映官员的选用问题,不能体现君主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3.秦朝时,原赵国的大冶铁商卓氏被迁往临邛(在今四川)后,“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这说明当时()A.秦朝对西南统治薄弱 B.抑商政策难以持续C.民营手工业取得发展 D.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可知,秦朝时期,私人冶铁,获得丰厚利润,民营手工业取得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措施或状况,无法得出秦朝对西南统治薄弱的结论,排除A项;秦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中国古代是四民: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商人社会地位并不高,排除D项。故选C项。4.察举制起源于周代的乡举里选制。汉代察举制分为岁举和特举两种,每年固定时间,地方官员根据“乡议士断”发掘人才,将人才推荐给中央,由朝廷直接任官。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确立考试复核制度,取消察举员直接授官的做法。这表明汉代()A.官员选拔制度不断完善B.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C.选官权逐渐集中到地方D.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被打破【答案】A【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的察举制由地方官员举荐到中央直接任官到考试复核,过程更加严格公平,表明官员选拔制度不断完善,A项正确;汉武帝实行尊崇儒学政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开始确立,排除B项;取消察举员直接授官的做法,使得选官权逐渐集中到中央,排除C项;科举制的实施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而非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A项。5.东汉刘般提出:“郡国以官禁二业,至有田者不得渔捕。今滨江湖郡率少蚕桑,民资渔采以助口实,且以冬春闲月,不妨农事。夫渔猎之利,为田除害,有助谷食,无关二业也。”这一主张()A.否定了土地兼并政策 B.致力于推动纺织业的发展C.强调了重农抑商思想 D.利于推动农业的多种经营【答案】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刘般指出在冬春闲月,滨江湖郡少蚕桑的情况下,捕鱼有助于民生且不妨碍农事,这有利于推动农业多种经营,D项正确;刘般的话未涉及土地兼并相关内容,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推动纺织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抑制商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6.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匈奴人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这可以用于说明()A.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 B.汉族文化占据主体地位C.文化互鉴促进中外交流 D.游牧民族同化中原民族【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至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中原民族学习少数民族的服饰与骑射技术,提升军事力量;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发展中原民族擅长的冶铁、制陶、织布等手工业并接受服饰文化。这体现了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借鉴,这种民族交融促进了技术发展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进步,A项正确;材料中更多体现的是民族间的相互学习交融,没有表明汉族文化占据主体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的都是国内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流,不涉及中外交流内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相互学习交融,并不是游牧民族同化中原民族,中原民族也有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7.隋炀帝营建东都时,于右掖门街西建子罗仓,仓西有粳米六十余窖。《通典》中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亦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据此可知,隋朝()A.农业经济繁荣发展 B.帝都搬迁推动了经济发展C.稻米开始成为主食 D.义仓完备使民众生活富足【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等多处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如此丰富的粮食储备反映出隋朝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A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粮食储备,并不是隋朝迁都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粮食储备,并没有交代人们的主食种类,排除C项;虽然隋朝有大量粮食储备,但属于官方储备,不能就此说明民众生活保障充足,排除D项。故选A项。8.《辽史》记载,耶律阿保机称帝后,一次问臣下:“事天敬神以何者为先?”群臣皆以祭祀佛而对。阿保机以佛非中国教而罢议,独当皇太子耶律倍建议祭孔时,阿保机大为喜悦。这反映了辽朝()A.准备全面移植中原制度 B.皇太子具有较高威望C.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同 D.以宗教权威神化皇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中“阿保机以佛非中国教而罢议,独当皇太子耶律倍建议祭孔时,阿保机大为喜悦”,说明辽朝认同汉文化——儒家文化,C项正确;阿保机赞同祭孔,学习汉族文化,并非全面移植中原制度,排除A项;皇太子耶律倍建议祭孔,符合阿保机的观点,并非因皇太子威望较高而获得赞赏,排除B项;材料中不主张祭佛,不能体现“以宗教权威神化皇权”,排除D项。故选C项。9.1070年,宋朝颁布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A.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促使生产关系出现了变革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消除了政府对农民的束缚【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实施了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有利于保证农时,并且增加了政府的收入,A项正确;募役法并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B项;募役法是解决农民服徭役问题,并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募役法规定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并未消除政府对农民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10.14世纪以前,棉花纺织工具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元初,黄道婆从海南引入先进纺织技术,并对捍、弹、纺、织等工具进行改进,尤其是弹弓的改良,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变化()A.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B.表明元代经济作物广泛种植C.说明棉花成为主要衣被原料D.有利于推广和普及棉花种植【答案】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体现的是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与工具的改良,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必然会对当时原料棉花产生大量的需求,进而推动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D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元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并不能直接得出棉花成为当时主要的衣被原料,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表所示为明代巡抚的演进概况。这反映了明代()时间概况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懿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朝廷派遣尚书蹇义等人分巡各省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擢监察御史于谦、越府长史周忱等六人为侍郎,巡抚两京、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浙江、湖广等处。各省专设巡抚自此始A.巡抚监察权逐渐丧失 B.行省制度日渐废弃C.六部的地位不断提高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初巡抚设置是代皇帝安抚军民的临时机构,后逐渐发展为常设机构,机构从临时变为常驻,管理权限日益增大,说明对地方的控制在增强,D项正确;巡抚负责地方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巡抚监察权逐渐丧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朝初年废除行省,为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理,但省的建制未变,行省制度日渐废弃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六部的地位不断提高,只是说明对地方的控制在逐渐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12.康熙朝至雍正初年,虽然清廷“实有派为驻藏大臣之意”,但是,朝廷命官执行的是朝廷临时委派的“专差”任务,均是短期行为。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马喇、僧格被派入西藏,他们不仅以“驻藏大臣”的名分“总理西藏事务”,还长期固定在藏履行职责。这说明清政府()A.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统治B.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因地制宜地强化边疆管理D.实现了西藏的改土归流【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康熙帝派人前往西藏办理事务以及雍正任命中央官员管理西藏事务。之前朝廷命官执行临时“专差”任务,短期性难以深入全面治理西藏事务,而这种长期固定专人管理的转变,显示出清政府强化了在西藏的治理权力和深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疆地区得到加快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派遣驻藏大臣的做法不能体现因地制宜的统治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对地方土司制度进行改革,将其改为由中央政府直接派任流官治理的制度。材料未涉及改土归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3.黄宗羲认为,“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这反映出黄宗羲()A.萌发近代民主意识 B.迎合封建君主政治诉求C.反思传统君臣关系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依据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共治,体现他反思传统君臣关系,C项正确;黄宗羲并不具备近代民主意识,排除A项;封建君主政治诉求是加强君主专制,黄宗羲强调君臣共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对黄宗羲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14.唐朝时期,日本留学生在长安学习多年后回国,不仅带回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书籍,还将唐朝的建筑风格、绘画技艺等介绍到日本。这最适合用来说明()A.唐朝文化对日本发展影响深远B.唐朝政府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C.文化交流以留学生为重要途径D.唐朝文化对外传播以儒学为主【答案】A【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唐代中国与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日本留学生在唐朝学习后,将儒家经典、建筑风格、绘画技艺等文化要素带回日本,这表明唐朝的文化在多个方面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A项最佳;这也在侧面反映出唐代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B项次佳;材料中日本主要以留学生形式将唐朝文化带回,一定程度上说明文化交流以留学生为重要途径,C项次佳;虽然日本留学生带回了大量儒家经典,但也带回了大量其他方面文化,并不能就此认为唐朝文化对外传播以儒学为主,排除D项。故答案为:A(3分)B(1分);C(1分);D(0分)。15.如表为有关北宋的部分史料。这最大程度体现了北宋()史料出处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转对条上四事状》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苏洵《嘉祜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加强的影响C.边防危机的消除 D.武将权力的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北宋时期,藩镇守臣须听从中央的调遣,即使地处遥远,也须服从中央号令。这种局面描述了北宋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力增强,通过健全的官僚体系和命令运作机制,实现自上而下的控制,显著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A为最佳;材料中“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皇权加强,但这是材料部分解读,B为次佳;边防危机消除说法不符合宋朝史实,排除C项;“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说明武将权力也受到削弱,但这也是材料部分意思,D为次佳。故答案为:A(3分)B(1分);D(1分);C(0分)。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诸侯国君争霸状况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的改革。面对南方楚国的北向扩张,以八国之师观兵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并以周王之命相责,迫其定盟。对戎、狄举兵进攻,大破山戎,解燕国之危;击败狄人,救邢于难,使卫复国晋文公把晋国旧有的二军扩充为三军;联合秦、齐、宋,出兵车七百乘,与楚大战于城濮,有力地制止了楚的北上;打退狄族,保护了王室楚庄王以“教(又称沈尹、孙叔教)为宰”,改革政治,勤于生产,整饬军备……楚在春秋时代先后兼并了十二国,疆土最大——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答案】(1)背景: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权威下降;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实力的增强;重视农业生产;特点: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战争规模小,持续时间短;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2)影响:促进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解析】小问1】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以八国之师观兵于召陵”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权威下降”;据材料“任用管仲进行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的改革”可得出“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实力的增强”;据材料“改革政治,勤于生产”可得出“重视农业生产”。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打退狄族,保护了王室”可得出“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据材料“楚在春秋时代先后兼并了十二国,疆土最大”可得出“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战争规模小,持续时间短”、“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小问2】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影响:据材料“楚在春秋时代先后兼并了十二国,疆土最大”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据材料“改革政治,勤于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据材料“击败狄人,救邢于难”可得出“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消极影响上看,诸侯争霸也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永徽元年加封临川公主为长公主诏书刻石》临川郡公主右可长公主门下:高密长公主等禀庆此宸□,连跗璇极,宜加徽号,式见旧章。可依前件,封并如故。主者施行。永徽元年(1650年)正月廿三日中书令河南县开国公臣褚遂良宣朝议大夫守中书侍郎臣柳爽奉朝议大夫守中书舍人臣来济行……朝议大夫守给事中乐平县开国男臣祥道等言诏书如右,请奉诏付外施行。谨言。永徽元年正月廿三日制可正月廿四日午后都事(尚书都令史)赵师才……中散大夫守左肃机河间县开国公孝友告临川郡长公主:奉被诏书如右,符到奉行。主事季方司封员外郎范丘令史刘僧总章二年二月十五日给书令史王弘(注: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均为吏部主爵司官员)奖永徽元年正月廿四日下(1)指出该石刻所反映的政治制度。(2)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其反映的政治制度运行流程,并概括该政治制度的特点。(3)若要进一步研究该制度,请举例说明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补充史料。【答案】(1)三省六部制(2)流程: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特点:三省分立、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3)还可以补充文献史料,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中详细记录了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情况,是研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重要史料;如《唐会要》,这是一部记录唐代典章制度的专门史书,详细记载了唐代的各种制度,包括三省六部制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等,是研究唐朝三省六部制不可或缺的史料。【解析】【小问1】本题是综合题——情景活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政治制度:据材料“《永徽元年加封临川公主为长公主诏书刻石》”可知,该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小问2】本题是综合题——情景活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第一小问流程,据材料“门下:高密长公主等禀庆此宸□,连跗璇极,宜加徽号,式见旧章。可依前件,封并如故。主者施行”“中书令河南县开国公臣褚遂良宣”“朝议大夫守中书侍郎臣柳爽奉”“朝议大夫守中书舍人臣来济行”得出,流程是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门下:高密长公主等禀庆此宸□,连跗璇极,宜加徽号,式见旧章。可依前件,封并如故。主者施行”得出,三省分立、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小问3】本题是综合题——情景活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还可以补充文献史料,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中详细记录了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情况,是研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重要史料;如《唐会要》,这是一部记录唐代典章制度的专门史书,详细记载了唐代的各种制度,包括三省六部制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等,是研究唐朝三省六部制不可或缺的史料。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1两宋两浙路进士数量简表时期人数榜数年数年均登第人数宋太祖415170.24宋神宗44361726.06宋徽宗85382435.54宋高宗1110113531.71宋理宗1823134045.58——摘编自龚延明、祖慧等《宋登科记考》表2两宋时期两浙路科举各要素指数分布情况表人口数占比州学数量州学覆盖率(%)县学数量县学覆盖率(%)北宋南宋8.31%14.23%151007830——摘编自《宋代登科总录》《宋代的州县学》等材料二《宋元学案》所载学者中,两浙地区北宋时有学者106人,南宋时增至621人,无论哪个时期两浙学者的数量均居各路首位。——摘编自顾宏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两浙路进士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两浙路科举发展所反映的社会变化。【答案】(1)变化:考中进士的人数越来越多;原因:南宋政治中心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方经济持续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变化:科举规模扩大;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是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一中表1的进士人数数据可得出考中进士的人数越来越多;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表2的数据情况及材料二“两浙地区北宋时有学者106人,南宋时增至621人,无论哪个时期两浙学者的数量均居各路首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带动了南方的发展;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繁荣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两浙路科举发展所反映的社会变化主要是宋初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拥兵自重的弊端,为加强中央集权,崇文抑武,大力提倡文治,不断扩大科举规模,完善考试程序,促进公平公正;宋代科举考试的开放性进一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沧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
- AI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 湖北省黄石市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统编版专题练习(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四月月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中国联通苍南县分公司招聘10人(浙江温州市)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合同
- 企业信息化转型与升级项目的咨询合同
- 风电场能量管理系统-全面剖析
- 窄轨电力机车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课题申报书: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
- 2025年装维智企工程师(三级)复习模拟100题及答案
- 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昆明输油气分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
- 停送电培训课件
- 医院培训课件:《核心制度-护理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 解题秘籍05 圆的综合问题(9种题型汇-总+专题训练)(解析版)-2025年中考数学重难点突破
- 无线网络施工方案
- 电商平台居间合同
- 阮乐器美术课件
- 美学《形象设计》课件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08真空热处理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