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20课。5.难度系数:0.68。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古人类。下列有关他们的相关知识,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郧县人——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北京人——学会用火 C.蓝田人——发现于湖北郧阳 D.山顶洞人——早期智人2.以下是历史兴趣小组编写的历史话剧梗概,据此判断这部历史话剧的名称可能是()剧本名称:__________第一幕:早晨,人们来到田地里给新种下的粟浇水第二幕:中午用刚制好的彩陶盛满饲料喂养猪、狗等家畜第三幕:下午闲暇时刻,人们吹奏陶埙;用骨针制衣A.山顶洞人的生活 B.半坡人的一天C.生产工具的演变 D.原始农业的发展3.2024年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于4月4日上午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隆重举行,今年的公祭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我们祭祀黄帝主要是因为他()A.发明了文字,编制了乐谱 B.曾经打败过炎帝和蚩尤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4.据文献记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考古发掘也证实,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朝早期亳都所在,安阳殷墟是商王盘庚迁徙后的都城遗址。这说明()A.考古发掘的史料更真实可靠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难寻C.历史研究需要多重史料印证 D.历史认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5.如图图所示为“何尊”,是一件西周青铜酒器。它底部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大意是:武王在攻克了商的都城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把中国当我的家园了,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国”两字的实证。由此可知()A.中国国家认同具有悠久历史 B.铭文反映了商朝建立的历史C.西周的疆土范围较商朝缩小 D.西周青铜器制作技术不成熟6.示意图是梳理历史联系的重要方法。下列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A.诸侯各自为政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兴修水利工程 D.诸子百家的献计献策7.据如图,诸侯国数量变化的实质是()A.奴隶社会形成 B.封建制度崩溃C.侯国数量减少 D.逐步走向统一8.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中学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9.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这一事件应标于时间轴的()A.A B.B C.C D.D11.汉文帝是西汉初年著名的皇帝,如表是汉文帝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这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是()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A.重视农业 B.轻徭薄赋C.勤俭治国 D.减轻刑罚12.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随后又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又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株钱。上述这些举措()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实行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13.艺术作品反映人民生活。右侧的陶俑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A.突显了东汉手工制造业的规模宏大 B.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风貌的实物史料 C.说明了东汉时期贪图享受之风盛行 D.见证了东汉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14.下列对《丝绸之路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欧洲→中亚、西亚B.物品输出: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到西域C.大秦:在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D.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15.海南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参观了如图名胜。下列他们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最恰当的是()A.寻访名人故里,领略纸史文化 B.纪念医圣诞辰,弘扬中医文化C.纪念凿空西域,感知丝路精神 D.公祭先祖轩辕,传承民族记忆1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A. B.C. D.17.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18.“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几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A.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B.休养生息,稳定民心 C.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D.文化交流,民族交融19.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借助地理学科知识绘制的方位示意图,这反映的是()A.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 B.“八王之乱”的爆发C.江南地区的开发 D.游牧民族的内迁20.南朝的沈约在《宋书》写到:“江南之为国盛矣…三十余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民庶繁息…户不夜闭,盖东西之极盛也。”这反映了()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政治中心的调整C.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21.北魏孝文帝改革积极接受汉族生活方式和文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同时,胡服、胡食、胡床也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开来。这体现了()A.民族交融的双向性 B.农耕与游牧文明隔阂被打破C.胡汉观念已经消失 D.全国已经形成大一统的局面22.孝文帝曾下令:“图谶(指宣扬迷信的预言、预兆书籍)之兴起于三季。即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纬及名曰……一皆焚之。”这表明孝文帝()A.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推崇 B.有选择性地学习中原文化C.规定官员学习汉族典籍 D.立志让鲜卑民族移风易俗23.《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A.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B.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C.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24.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创立了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得了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圆周率,他还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据此可知当时()A.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 B.世上研究圆周率的只有他们两人C.科学技术指导了农业生产 D.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继承与创新25.下列表格对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介绍,正确的是()选项成果时代作者地位A《伤寒杂病论》战国张仲景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B《史记》西汉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C《兰亭集序》东晋顾恺之“天下第一行书”D《齐民要术》北朔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A.A B.B C.C D.D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6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材料二……“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的唯一来源。——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材料三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材料四“一带一路”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新时代的特征。首先是“亲善之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发展、互利共赢。其次是“繁荣之路”……连接了亚、欧、非三块大陆,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机遇与潜力。最后是“交流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还是文化交流和民众交往之路。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丝路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摘编自王义桅《论“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与传承》(1)材料一中,属于研究“古丝绸之路”实物史料的是哪些?(写出字母序号即可)(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4分)(3)关于丝绸之路,材料三包括这些说法,第一种:丝绸之路是经济商贸之路;第二种:丝绸之路是文化交融之路;第三种:丝绸之路是科技交流之路。你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4分)(4)根据材料四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4分)27.三国两晋南北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材料二:与汉魏相比东晋南朝农作物种类增多,来自北方的麦、粟等各种杂谷在南方与水稻交错种植…北人南迁,使南方的农业工具已有很大改进,种类也增多……根本改变了南方水田的生产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率。——罗宗真《六朝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兼论全国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材料三: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四: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并概括这一阶段的政治特征。(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6分)(3)据材料三回答北魏时期洛阳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一变化相关的改革名称。(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四中“回归”的内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国教育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中国教育智能评测市场趋势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行业前景与政策影响研究报告
- 2026届海南省东方市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屋顶防水施工方案及报价
- 施工交通运输方案
- 金属幕墙安装方案范本
- 软基处理地基处理施工专项技术方案
- 景观照明工程实施技术方案
- 具身智能+老年人情感陪伴机器人语音交互优化方案可行性报告
- 工程部组织架构图及职责
-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ABB机器人 程序编写实战
- (安全生产)浙江省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 盘扣式卸料平台施工方案
- 2024年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竞赛题库试题及答案
- 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查房
- DB32-T 1093-2015水稻产量现场测定操作规程
- 【音乐】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 充电基础设施与自动驾驶技术协同发展研究
- 现代企业车间管理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