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教师专用书:6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教师专用书:6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教师专用书:6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考语文教师专用书:6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考语文教师专用书:6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读试卷明考向

[考题一][2019•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的关键能力。首先要理解颈联的内涵,体悟作者宁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9分)不屈的精神。其次,从上下句的语意分析看,“须信”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与“未闻”所引起的句子,恰好构成转折关系,强调

陈文龙向了绝不投降的决心。再次,从修辞手法看,古诗的颈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联必须对仗,而对仗的好处是音节铿锵,表达有力。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这样有利于突出作者的慷慨激昂的豪情。最后,分条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陈述即可。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诗意赏析]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陈文龙,福建莆田人,为宋代抗元英雄。他深受

州时被俘,绝食而死。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南下,在各地守将纷吩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

分)()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被捕,押送杭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

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此诗写于被俘后押解杭州的

B.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路途中,以明其必死尽节之志。

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首联是讲战斗形势。虽然形势危急,小城难以支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律,但诗人在极端艰危之中并不动摇,一个“定”字

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表现出诗人守土抗敌,坚忍不拔的志向和矢志保卫国

D.寺中“支”“移”“时”“旗”“知”押韵,家的思想感情。颔联采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来写。

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沟渎”指沟渠。“封疆”指统治一方的将帅。“自经

【答案]B沟渎非吾事”化用了《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语意,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赏析的关键能力。“自经沟表明自己志向宏远,绝不做无谓的牺牲,而要为国立

渎非吾事”,语出《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功;“自经沟渎”又与下句的“臣死封疆”形成鲜明对

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自经于沟渎而莫比,表达了慷慨悲壮,英勇无畏的殉国精神。颈联表

之知也”,是说在小山沟中自杀,也没有人知道。意达必死的意向,“我”自知被俘后会被敌人杀害,但从

为默默无闻地死去。颔联化用孔子的语意,表明自己来没有听说过烈士会投降。“累囚”指古时被拘囚于异

绝不做无谓的牺牲,要英勇无畏,以身许国的决心。国的官吏对所在国的目称。“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

“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是对诗歌内容的误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此处运用典故表达自己临

解。难不苟的气节。尾联写全家沦于敌手而惨遭不幸,但

16.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耿耿丹心天地可知,以此表明作者的一片赤诚之心。

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在这首写给次子的诀别诗中,作者表达了慷慨激昂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地情怀和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铁血忠勇。

[小结]

I答案]①这一联含意是:宁肯被敌人杀掉以血文本特点命题材料主要来自唐宋,尤其是唐宋律诗。

衅鼓,也不会屈服。②上下句形成转折关系,有力地设古诗赏析:研判对古诗内容、情感、手法

第15题

表明了为国捐躯的决心。③“须信”“未闻”两个词题等赏析的正误。

语不仅起到关联的作用,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特鉴赏表达:表达对古诗内容、情感、手法

第16题

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点等鉴赏的见解。

[解所]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涵和鉴赏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建构梳理知识建支架

[文体]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是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感情(或目的态度)。下面就如何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快

类别内涵特点速读懂诗歌作简要解说。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序读的内

古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举例解析

歌)、楚辞、乐府诗。“歌”号容

体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

“行”“引”“曲”“吟,,标题承载着诗歌内容和

诗较自由。

诗等属古体诗体裁。长安秋望形式等信息,是解读诗歌

近[唐]赵嘏的第一把钥匙。此诗蕴含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讲究字数、句数、平仄、

体云物港清捧曙流,汉以下信息:①时间:秋天。

绝句。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诗家宫阙动哥秋。残星②地点:长安。③事件: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几点雁横塞,长笛一诗人在长安凭高遥望。由

1标题

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声人倚楼,紫艳半开此引发读者猜想,进而找

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篱菊睁,红衣落尽渚到解读的路径:①诗人为

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莲愁。始鱼正美不归什么在秋天拂晓时刻在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

词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去,空或南冠学楚京城长安凭高遥望呢?

曲子词、近体乐府等。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囚。②他看见了什么?听见

第一段叫前阂、上阕、上了什么?

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①小雨丝丝欲网春,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

下片。落花狼藉近黄昏。谓、宾皆可省略。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省(李弥逊《春日即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

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略事》)“落花狼藉(天色)近黄

曲又称词余、乐府。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成②五陵年少争糠头,昏”。

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分一曲红绡不知数。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

几十曲。(白居易《琵琶行并“五陵年少争(送)缠

序》)头”。

二、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诗①竹喧归浣女,莲动

2古诗的正常语序往往有

1.结构章法句下渔舟。(王维《山

调整。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居秋暝》)

①主语后置,应为“竹喧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语②柳色春L映,梨花

诗4I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诂讲究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序夕鸟藏。(壬维《春

近体诗<>②宾语前置,应为“春山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起承转合倒日上方即事》)

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句抒情(主)J装③香稻啄余鹦鹉粒,

③主宾互换,应为“鹦鹉

‘首句渲染气第'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

上片(阕),主句写景,写景(次)(杜甫《秋兴八首

梧枝“.

.尾句过渡.(其八)》)

{下片(阕)抒情(主)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H勺,如乐景

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

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文本阅读]

一、阅读指导

读懂古诗一是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是要体悟

续表

序读的

举例解析

号内容

词形容词“软”“轻”续表

风软一江水,云轻

类的便动用法,把眼见序读的

九子山。(查慎行举例解析

活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号内容

《早过大通驿》)

用山写得可触可托。注释,包含了诗歌的重要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

枯藤老树昏鸦,小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卷,因题卷末,戏赠元

意桥流水人家,古道旅荒郊图。前三句,从注释①看,“短李”是

九、李二十心

象西风瘦马。夕阳西每句由三个意象组合当时的典故。李绅身材矮

[唐]白居易

组下,断肠人在天涯。而成,意象之间没有小,时称“短李”o白居

一篇长恨邙有风情,十

合(马致远《天净沙•秋连接词,构成名词性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

首秦吟近正市咒每被

思》)并列叠加的形式。“短李”是一种戏谑。首

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

互岐王宅里寻常见,联,从注释②(⑨看,是写

“见”“闻”互文,伏④歌行。世间富贵应

文崔九堂前几度闻。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

对仗工整,有助于诗无分,身后文章合有

见(杜甫《江南逢李龟从注释④着,写自己的诗

诗意的理解。名。英怪气前■言语大,

2义年》)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

句新排十五卷诗成。

找出诗句中能表达情3注释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

【注】①(元九、李二

凭原州城呈张贪从感的名词、形容词、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

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

事副词、动词等,然后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

稹、李绅,即诗中的

[宋]魏野分析蕴含的情感。牢骚话,自己在当世不被

“老元”“短李”.李

异乡何处最牵愁?“异乡”“独上”表重用,表现了作者的不平

磁绅身材矮小,时称“短

独上边城城上楼。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

含李”。②(长恨)指

日暮北来惟有雁,孤独、凄凉;“惟有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

情作者的长诗《长恨歌讥

地寒西去史无州。雁”“更无州''"冻欣喜。由此可见,作者的

感③【秦吟)指作者的讽

数声塞角高还咽,不流”表达了诗人生情感态度有两层:一是对

喻组诗《秦中吟》。(正

一派泾河冻不流。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

声)雅正的诗篇。④

君作贫官我为客,的凄苦;“客”“离恨”是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

(伏)服气。

此中离根共难收。表达了诗人人生不如无奈和自嘲。

意的郁闷,无奈。

二、读文示例

[2019•全国新课标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题许道宁画臼第一步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陈与义1.读标题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1)把握标题信息:①交代了人物(陈与义,标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题中省掉的主语;许道宁)。②点明了事件(题画)。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③表明诗歌的题材(题画诗)。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2)依据标题发诗:陈与义观赏了许道宁画的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什么内容?陈与义对许道宁画有怎样的评价?

K诗意赏析》2.读诗句

这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是指在中国画的空白处,⑴看“变”点: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我)

由画家或他人题上的诗。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题许道宁画”,即省略了主语“我”;“许道宁

活跃于北宋中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画林木、野水、画”交代题诗对象。

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2)看“情”点:①找名词,锁定意象,品味

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情感,如“江水”“木”“云”,指画中的长江水、

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这首诗表达了对画家画作的树木、浮云;“窗”,代指窗户大小的画幅。②找

赞美之情。动词,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如“吟断”,暗

这首诗的大意是:画面上满眼望去,是浩浩荡荡的长江示作者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画作的诗意,只是字面

水;江边这苍苍茫茫的,是哪里的山呢?向来浩瀚万里的山意,内含的是对画作的赞赏之情。⑤找形容词,锁

水景色,渺远意境,今日只在一窗的范围内便可领略。树木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如“佳”,表达了作

都笼罩在苍茫夜色中,孤独的暮色昏云,还未归去。这幅画者对画作的赞美之情。

里隐藏着妙不可言的诗意,而自己的诗作却不能表达出画作3.读注释

的美境。提供写作背景,暗示主旨。许道宁,北宋画家。

首联入诗即介绍画面内容,属于宏观写意。颔联通过对注释虽简,但意蕴深厚。画家的画作当然有值得欣

比来赞美画作的高超意境。颈联虽仍写的是画面的内容,但赏赞赏的地方。

在描写画中景色时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借助拟人手法,第二步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赋予孤云以人的情感与灵性,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充满活手法有:通过“苍然何郡山?”这一疑问句表

力的温暖画面。尾联是对画面内容的整体评价,也是诗人自达对画家技艺的赞赏。对比,通过“万里意”与

己的感悟。这首诗通篇白描却不失生动,言简意赅,平白朴“一窗间”对比呆赞美画作的高超意境。拟人,写

实,无生僻字,无晦涩典,工整自然,一气呵成,仿佛许道孤云“不还”,赋予孤云以人的情感与灵性。

宁的画通过作者的描写,浮现在眼前。

[应考必备]三、技巧鉴赏类知识

,修算手法:比曾、比松、今张、借代、双关于

一、形象鉴赏类知识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渲染、比兴、用其等

或按抒情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

'借景杼情

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间接打怙《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表达<

表达方式《,正面描写和倒而描写

技巧

二、语言鉴赏类知识虚实结合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

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别:平淡(质朴)、工丽、典雅、

视听器合

直率、委婉、自然、清新、雄奇、豪放、悲慨、洗炼、、【点面结合

沉郁、通俗(口语化)、隽永、绚丽、明快、简洁等。构思立意技巧:以小见大、卒聿显志、抑扬、

借古讽今、托物W志等

考题突破研析考题点迷津

[突破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象的特点。

[题型1]鉴赏人物形象(3)要特别注意诗人经历、注释、标题等:要注意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2.步骤

1.方法步骤一审题。根据题目“人物形象”的特点,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描写的人、事、有的要“概括”,有的要“鉴赏”,这就要求我们答

物、情、理、志等方面,去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题时要有“观点”,乜要有“论据”。另外,“鉴赏形

义。象”时,还要探讨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步骤二分析。依据人物的居住环境、行踪、行

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事等概括其形象特点,有时也要分析诗人在刻画人物

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形象时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言行衬托主人公形步骤三梳理思路,并分条作答。

3.答题规范“忆”等,可以概括出“珍惜友情”的特点;从“诗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卷”“杏花”可见其情趣高雅;从“纶巾鹤鳖”,可联

(2)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想到“羽扇纶巾”对周瑜的刻画,给人风流飘逸之感。

(3)形象的意义(诗人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3.形象的特点大多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对诗中

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的一事一物作多角度的评论,然后再归纳概括。

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句方面对这一论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概括的用语力求简而明。

点进行分析论证。

4.答题示例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飘逸。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①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与义寻陆鸿渐不遇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皎然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移家虽带郭冈,野径入桑麻。

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②只固穷。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配试春风。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注】①(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②(儒先)指【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叶天经。[诗意赏析I

[诗意赏析]皎然(生卒年不详:),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著名的诗僧、

河南)人c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甲科进士。宋高宗绍兴茶僧。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此诗为访友人陆羽

六年(1136)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思念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

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

首联写早春二月冰消雪融,溪水已涨,尽向东流。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篇两句,颇有陶渊

这里透露出春的气息,也自然地引起了怀友访友的下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陆羽住

文。颔城上句写客里光阴,吟诗度日;下向写杏花系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

心,雨声存念。和谐随意,清淡隽永。颔联写己,颈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

联转而写友,己中有友,友中有己,二者交相为用,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

以见出心灵的相契。颈联充分表现出诗人友朋友的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

解和体贴,从而暗扣诗题中的“怀”字。尾联顺势而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决定还是

下,又切合诗题中的“访”字。妙在诗人并不实写“访”,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

而是以虚笔写到意动为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

间八“纶巾用妙带做的头巾-“鹤整用鸟羽制作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

的外衣。“纶巾鹤整”为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细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

读全诗,诗人之“怀”与“访”,皆与禅有关。冬之雪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

花、春之杏花,均是自己与友人悟禅之物;宁静洒脱,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

轻灵爽快之禅悦,也都融于“怀”与“访”中。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部分

题: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实际上还

是为了咏陆羽。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

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

1.审题。题目明确要求概括诗中诗人形象的特点,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且不必列举论据来证明,即只要有观点就行。(如果不

是用“概括”一词,而是用“赏析”等词,则必须用题:请鉴赏诗中陆鸿渐的形象。

论据来印证观点。)

2.围绕“形象特点”细读全诗,从具体的诗句中

体悟形象特点。如,从诗题中的“怀”“访”,诗中的1.审题。要求鉴赏的形象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

象陆鸿渐,是诗人心目中的陆鸿渐。该题要求“鉴(1)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其

赏”,而不是要求“概括”,意味着答题既要有“观内在的神韵。

点”,也要有“论据”。另外,“鉴赏形象”的主要任(2)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理、

务当然是要分析陆鸿渐的形象特点,但仅仅如此还不志)。

够。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也是该题要考查的问4.答题示例

题。这一点是考生容易忽略的。所以,答题时千万不例3[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

要忘记这一点。作答。

2.分析陆鸿渐的居住环境和行踪概括其形象特野菊

点。“菊”这一传统意象,象征“隐逸”的生活、归[宋]杨万里

隐的追求。未与骚人当挨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3.分析诗人在刻画陆鸿渐这一形象时所寄寓的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思想情感——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4.梳理思路,并分条作答。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根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诗意赏析]

的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杨万里,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其诗构思新巧,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

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塑造陆鸿渐这一形象表本诗借菊抒怀。首联写野菊“未与骚人当模粮”,

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借用屈原《离骚》的典故,点明野菊不与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