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原卷版)_第1页
第81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原卷版)_第2页
第81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原卷版)_第3页
第81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原卷版)_第4页
第81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1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概括思路。明确以梦为线索,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行文。第一节:梦游之由(起)第二节:梦游之境(观)第三节:梦游之吟(叹)诗人的写作目的:1、诗人为什么要着力塑造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明确诗人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翱翔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虽然是在写梦境,但诗人依然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之时积累的怨愤之气。赏析第3节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概述诗人以梦传情的思路。明确作者以梦境的飘浮虚幻揭示现实社会、人生的虚幻,就连人世间认为最美好的神仙境界都尚且破灭了,现实,人生还有什么不破灭的!以此看破现实,看破人生——“古来万事东流水”,既然如此,何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自由洒脱的人生,“何必摧眉折腰事权贵”。诗题称“留别”,“别”什么!很显然,诗人是在借向朋友的“留别”,表明自己对现实的别却,要追求归向自然,放情山水的自由洒脱的生活;借“留别”表明自己与统治者的诀别、决裂。概括起来说就是:否定现实,追求自由,不事权贵。考点:诗歌的情感价值观角度1理解词句思想内容词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词句到理解全篇正是读懂诗歌之道。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词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词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词句的含意到考查词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理解词句思想内容“两步骤”第一步:准确理解字面(表面)意思。对于一首诗词,我们想要领会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文字的意思。通过填充省略、调整语序、词语活用等手法准确理解字面意义。第二步:揣摩深层意蕴。结合诗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该句的意象及其所使用的用典、双关等表达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尤其是诗句背后的情感(理趣)。这里的分析技巧是为“理解”服务的。如分析双关手法,是要把其另一层意思理解出来。答题思路:由词到句(先解释关键词语,后说整句意思),由象到情(先说意象再到深层情感),由言到理(由表层意思到内蕴的道理)。示例:【例1】(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6分)参考答案: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解题思路第一步:准确理解字面(表面)意思。颈联“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意思是“惶恐寄身于天地之间几无容身之所,更加怀念旧时的太平日子;回顾战乱时一家落难备尝艰辛,便甘愿息灭机心避居世外桃源”。第二步:揣摩深层意蕴。这一联是由颔联引申开来,正是由于“乱兵入”,才使得诗人“侧身天地更怀古”,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回首风尘甘息机”,表明自己此次回去,只是想将草堂作为隐居之所,并无干求仕进之意,蕴含着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①范仲淹圣君贤相正弥纶,谏诤臣微敢徇②身。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宴坐黄堂③愧无恨,陇头元是带经人④。【注】①此诗作于范仲淹因反对宋仁宗废除皇后而被贬睦州期间,此前他曾与宰相吕夷简就“废后”一事产生过激烈争执。②徇:同“殉”。③黄堂:太守办公的正厅,也可指太守、知府。④带经人:好学苦读的人。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一联的理解。参考答案:这两句诗是说诗人认为自己只要像葵花那样一直向着太阳,就算地位卑微也无妨。这两句诗表露了诗人的赤胆忠心和愿意为朝廷、百姓付出一切的决心;另外,此联体现了诗人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无论到哪儿、处于顺境或逆境都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人格。解析:“但”,意思是“只”;“葵心”,指“像葵花那样内心永远朝向太阳”;“驽足”,指“卑下的地位”。“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的意思是,只要能像葵花那样内心永远向着太阳,自己就是永远处在卑下的地位又有何妨呢?这两句诗以“葵心长向日”比喻自己会一心向着朝廷和国家,表明了诗人会永远心向朝廷、忠心报国的坚贞志向和高尚人格。角度2理解整体思想内容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哲理分析、价值意义分析。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理解诗歌整体思想内容“3注意”1.要注意形与神。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2.要注意情与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3.要注意化实为虚。要从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和过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来。示例:【例2】(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做人应该长幼有序,注重人伦,追求家庭和乐。“翁前子后孙扶掖”体现出词人厚人伦、正风俗的追求。②要追求人生幸福,各行各业应自食其力,努力劳作。商贾努力经营,农民辛勤耕织,这是追求幸福的必由之路。◆解题思路第一步:审题干,定方向。阅读题干可知,本题要求我们理解词文大意并简要分析概括词中所蕴含的做人之理。同时题干明确了答案应该根据下阕内容拟答。第二步:定角度,细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化实为虚。根据下阕前两句描绘的画面,提取出做人的道理。“翁前子后孙扶掖”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祖孙三代赶来祈福的画面,爷爷在前,儿子在后,孙子扶掖,长幼有序,孝悌仁爱。这是讲关于家庭的道理,即“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商行贾坐农耕织”一句,描绘了一个忙碌而繁荣的画面。行商、坐贾、耕织,各司其职,各安本业,一派升平气象。这是关于社会的道理,即“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考点2:评价观点角度1体会思想情感高考要求考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思想感情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此类题目一般面向整首诗(词),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解答这类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种情感类型表现举例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高》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类型表现举例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类型表现举例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旅途劳顿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思归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军旅生活,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儿女情长,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类型表现举例别离赠酬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贬谪失意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遭贬后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屈原《离骚》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苏轼《定风波》类型表现举例人生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李商隐《贾生》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品格气节的自白于谦《石灰吟》谈禅说理的感慨苏轼《题西林壁》鉴赏诗歌整体情感“3策略”1.切分层次。即对所给的语言片段进行层次切分。如一联(两句)可能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两句都要分析,只分析其一,就可能要点不全;上下阕写了几句话,就有几个层次,有几个层次就要尽可能作几个层次的情感概括或分析。2.多方联系。情感题所给的语言材料,从本身看自然有情感内涵,若与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等联系起来,往往会有另一层情感内涵;若与全篇联系起来,还会有一层情感内涵。答题时,多方开掘,内外勾连,才能全面分析,答全情感。3.注意双向。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词语、句子,其蕴含的情感具有双向性,答题时不能只答出“一向”。就整篇而言,咏物诗、怀古诗的情感双向较明显;“风雨”“春天”等词语往往具有双关义(象征义),托物言志的句子(联、阕)、用典抒情的句子(联、阕)往往具有双向性:前者一物一志,后者分典中情与典外情。示例:【例1】(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解题思路首先,切分层次。此诗从大的方面说前六句为一层,后两句为一层。第一层写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诗人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自己只顾教书、未能作诗之憾,其余句子表现自己的生活境况。第二层中“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作了展望。然后,多方联系。要理解“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等诗句表达的情感,还应结合题目和注释。由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给诗人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诗人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最后,防止偏差。此诗中的“情语”不明显,需从题目、注释和诗句用语用词仔细推敲。其中“虽”“因”“别教炊”“但”“不怕”等词语对表情达意起到关键作用,理解并理顺这些词语的情感流向,防止出现偏差。角度2评价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观点态度“3要点”1.由表及里,深入体悟分析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内在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2.点面结合,具体分析(1)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2)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具体分析。对诗人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3.概括全面,评价准确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诗人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示例:【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左省杜拾遗①岑参联步趋丹陛②,分曹限紫微③。晓随天仗④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⑤,自觉谏书稀⑥。【注】①左省:门下省。杜拾遗:杜甫,曾任左拾遗。②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③曹:官署。限:阻隔,引申为分隔。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所在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④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⑤阙事:过失,过错。⑥诗人时任补阙(谏官)。有评论认为尾联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称颂和吹捧,你认可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不认同。①尾联意为: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自然觉得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②这是诗人的愤语,诗人故作反语,寓贬于褒,昏庸的统治者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才会使身任补阙(谏官)的诗人“自觉谏书稀”。③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的失望之情,抒发了内心的忧愤。◆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尾联表层内涵。“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的字面意思: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自然觉得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第二步:结合全诗,理解尾联深层意蕴。这是一首委婉而含讽的诗,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感慨身世遭遇和发泄对朝廷不满的愤懑之情,名为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含深隐的讽刺之意。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第三步:全面、准确概括尾联观点。尾联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题组A基础过关练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猛虎行高启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目光燑燑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有人评价第七句“虽曰可喜,然多可悲,意在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作简要说明。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南乡子·和杨元素①时移守密州苏轼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③,堕泪羊公却姓杨④。【注】①杨元素:杨绘,公元1074年七月接替陈襄任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府,杨绘为其饯别于西湖。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今杭州。③河塘: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地。④堕泪羊公却姓杨: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勤政爱民,后人为他立庙建碑,见者无不落泪。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读书(其二)法式善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条渐苍莽。此理木不知,木乃遂其养。我读古人书,辄作古人想。掩卷了无得,心中时怏怏。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前境所造非,后境改观赏。本诗运用比喻托物明理,给人以读书的启示,请简要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游月陂【注】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注】陂是水泊、池塘的意思,“月陂”是形状如月亮的池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记游之作,记述了诗人晚秋时节游览月陂堤的所见、所闻、所感。B.诗人在月陂堤上四处观望徘徊,看到北面的百尺高台耸入天空,非常壮观。C.面对能使万物萧瑟的秋气,诗人内心十分感伤,于是借酒来消除心中愁绪。D.颈联中的“闲”“静”二字移情于物,写出诗人此时闲适自得的悠然心境。★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喜雨苏辙一旱经春夏已半,好雨通宵晓未收。气爽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农忧。力耕仅足公家取,遗秉①休违寡妇求。时向林间数新竹,箨龙②腾上欲迎秋。【注】①遗秉:留下的成把禾穗。②箨龙:竹笋的异名。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长久的干旱凸显人们对雨的渴盼,次句写一场久违的雨一夜未停。B.颔联通过对比不同人对雨的情感,说明人对事物的态度受到境遇的影响。C.这场雨虽然让空气变得凉爽,但没有完全解除旱情,庄稼收成仍让人忧心。D.尾句运用比拟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雨后林间的竹笋蓬勃生长,令人惊喜。。★4.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送王使君①赴太原行营钱起太白明无象,皇威未戢戈②。诸侯持节钺,千里控山河。汉驿双旌度,胡沙七骑过。惊蓬连雁起,牧马入云多。不卖卢龙塞③,能消瀚海波。须传出师颂④,莫奏式微歌。【注】①王使君:唐代宰相王缙。大历三年,王缙赴太原接任。②戢戈:收藏兵器,指停息战争。③不卖卢龙塞:汉代田畴引军经卢龙塞出击有功,而拒不受禄。④出师颂:指汉代史孝山《出师颂》,叙邓骘率兵平定叛乱之事。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表明诸侯“持节钺”“控山河”造成战事未息,为下文渲染凄凉氛围。B.中间四句想象了王使君仪仗出行的盛大场景以及塞外壮丽开阔的独特风光。C.“瀚海波”原指瀚海风光,诗人以此暗指战争,与前文“未戢戈”相互呼应。D.本诗紧扣题目,前四句写出行背景,中间四句写赴任过程,后四句表达祝愿。★6.本诗“须传出师颂”一句与高适《燕歌行》中“至今犹忆李将军”一句在情感上有何异同?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一丛花陆游仙姝天上自无双。玉面翠蛾长。黄庭【注】读罢心如水,闭朱户、愁近丝簧。窗明几净,闲临唐帖,深炷宝奁香。人间无药驻流光。风雨又催凉。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何如伴我,绿蓑青箬,秋晚钓潇湘。【注】黄庭:指《黄庭经》,道教养生修仙专著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面”句为肖像描写,写出女子面色如玉、翠眉修长的美丽形象,与首句的“自无双”照应。B.“闲临”两句通过描写仙姝在熏香的房间里临摹唐帖、对镜自照,表现了她内心的闲适。C.“人间”句抒发了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无奈;“风雨”句一语双关,暗含词人备受摧残的不幸。D.结尾三句展开想象,描绘了披绿蓑戴青箬、垂钓于潇湘的场景,表达了同心上人相伴江湖的渴望。★8.下阕“相逢共话清都旧,叹尘劫、生死茫茫”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上湖南崔中丞戎昱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用“青松”和“陌上尘”比喻崔中丞,云彩和泥土比喻自己,说明彼此地位的高下。B.颔联诗人通过“尽嫌”“不弃”的对比,也让崔中丞感受到诗人对他的尊重和崇敬。C.颈联诗人化用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彰显自己耿直秉性,为尾联直抒胸臆张本。D.这首诗技法高妙,前两联侧重写崔,后两联多写己,前后映照,使整首诗浑然一体。★10.作者在诗中道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题弟侄书堂【注】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巢起义,战火纷飞。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B.首联是对弟侄的直接赞赏,虽处境窘迫,仍埋头于前贤典籍之中悟道,这与“颜回之乐”的境界相似。C.颔联“干戈地”承“道不穷”,一边是战火纷乱,一边是弟侄“常修礼乐”。D.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词,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1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题组B能力提升练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运用了一些映衬手法,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上的相互映衬,“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上的相互映衬。B.《哦,香雪》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刚通火车的山村。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C.《短歌行》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人才的渴求;《归园田居(其一)》则运用了比喻和白描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D.《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摆脱了诗律的束缚,以七言为主,笔随兴至。这种写法与李白奇绝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相融合,达到了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B.李煜《虞美人》将俘囚生活的幽怨、月夜听风的无眠、物是人非的无奈、愁怀难解的悲凉,以及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怀想,编织在一起,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C.《鹊桥仙》借鹊桥相会的传说,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词人认为织女和牛郎聚少离多不值得哀怨,因为他们短暂的相会远胜世人无数次的相聚,时空阻隔反而酿就了相会时的甜蜜。D.《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同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崔侍御往容州①宣慰郎士元秦原独立望湘川,击隼南飞向楚天。奉诏不言空问俗,清时因得访遗贤。荆门晓色兼梅雨,桂水春风过客船。畴昔常闻陆贾②说,故人今日岂徒然。【注】①容州:唐朝时容州为岭南道五管之一的容管所在地,今广西境内。②陆贾:西汉时外交家,能言善辩,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臣服汉朝。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去容州宣扬政令,安抚当地百姓,诗人就写诗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B.第二句以展翅南飞的隼来比喻友人,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才能的仰慕之意。C.诗人希望友人能切实传达朝廷之意,清闲时能去拜访那些被弃置的贤才。D.颈联两句描绘眼前景色,以“梅雨”“春风”暗示时间变化和路途遥远。4.尾联一反以往送别诗的感伤,表达了不一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对比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注】这句话是曹操对孙权的赞叹之语,全句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刘景升即汉末群雄之一的刘表,有三子,但都没能将其父的基业发扬光大。这两首词在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6.这两首诗都写了农人的活动,在对象选择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田家欧阳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①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春日田家宋琬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汴州令狐相公①王

建三军江口拥双旌,虎帐长开自教兵。机锁恶徒狂寇尽,恩驱老将壮心生。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秋日梁王池阁②好,新歌散入管弦声。【注】①令狐相公:令狐楚,时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②梁王池阁:指梁苑,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规模宏大的园林,他在其中广纳宾客。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言令狐相公率领三军驻扎在江口,打开营帐亲自练兵,场面壮观,极富画面感。B.颔联上句中“恶徒狂寇”指不安定分子,用计谋把他们除尽,以此暗示社会治安良好。C.颔联下句写老将在汴州得到令狐相公的恩待,生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D.颈联写傍晚茶商在水门打打闹闹、酒客穿行在通宵营业的桥市,显示出汴州的繁华。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①元和十年(815年)夏,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寄赠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所作。四者与柳均为王叔文集团要员,永贞革新失败,同谪南方为司马。至本年奉诏入京。时执政大臣有拟启用之者,但阻挠势力太大,仍发边地为刺史。②乱飐(zhǎn):吹动。在为这首诗歌拟写文学评论时,有同学认为尾联体现了诗人“更深的孤独”,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9.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野水孤舟梁栋①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注】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这首诗表意深婉,全诗只字不提国势,却暗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请结合首联和颈联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