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枣花的诗句_第1页
苏轼枣花的诗句_第2页
苏轼枣花的诗句_第3页
苏轼枣花的诗句_第4页
苏轼枣花的诗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枣花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苏轼枣花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

1.描写枣花的诗词

寿安歇马重吟(唐·白居易)

春衫细薄马蹄轻,1日迟迟进1程。野枣花含新蜜气,山禽语带破匏声。(.)

垂鞭晚就槐阴歇,低倡闲冲柳絮行。忽忆家园须速去,樱桃欲熟笋应生。

城子3首其3(宋·秦观)

枣花金钏约柔荑。昔曾携。事难期。咫尺玉颜,和泪锁春闺。

恰似小园桃与李,虽同处,不同枝。

玉笙初度颤鸾篦。落花飞。为谁吹。月冷风高,此恨只天知。

任是行人无定处,重相见,是何时。

枣花(宋·董嗣杲)

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

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8月剥西风。千株可等千哀悼,安邑曾收牢固功。

田家夏日(清·张祖继)

雨鷇凤胎燕雀忙,隔溪村锁枣花香。田家此际尤辛苦,禾正开锄麦又黄.

2.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中借代的句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解释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⑶簌簌:花落貌,1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1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⑹漫思茶:想任凭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便,1作“谩”。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1个穿牛衣的农夫在叫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1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任凭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1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四三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一0七八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峻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210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5首,这是第4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爽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实,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1般状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1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1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1位关怀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似乎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稍微的,但在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实。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4面8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熟识的缫车的响声。

“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听得多么仔细,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

这时,突然1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1看,原来是1位披着“牛衣”的农夫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1堆黄瓜。“牛衣古柳”,换1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3句话,3个画面,好像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1组画面,不仅颜色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呈现出农村1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

在结构上,这1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3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由于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1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夫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走了1村又1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1词用得10分讲究,既写出了满怀盼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忧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1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1位太守与一般农夫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夫是怎样款待他的呢?词中未作1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1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二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仆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摸索1下家中是否有人在。《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1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1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嘹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仆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登记了路途的经受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拓了新天地。

3.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全文拼音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sùsùyijinluozaohua

cunnancunbeixiangsāoche.

niuyiguliumaihuanggua

jiulunluchangweiyushui

rigaorenkemansicha

qiaomenshiwenyerenjia

4.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中借代的句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解释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⑶簌簌:花落貌,1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1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⑹漫思茶:想任凭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便,1作“谩”。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1个穿牛衣的农夫在叫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1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任凭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1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四三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一0七八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峻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210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5首,这是第4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爽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实,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1般状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1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1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1位关怀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似乎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稍微的,但在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实。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4面8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熟识的缫车的响声。

“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听得多么仔细,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

这时,突然1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1看,原来是1位披着“牛衣”的农夫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1堆黄瓜。“牛衣古柳”,换1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3句话,3个画面,好像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1组画面,不仅颜色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呈现出农村1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

在结构上,这1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3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由于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1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夫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走了1村又1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1词用得10分讲究,既写出了满怀盼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忧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1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1位太守与一般农夫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夫是怎样款待他的呢?词中未作1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1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二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仆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摸索1下家中是否有人在。《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1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1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嘹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仆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登记了路途的经受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拓了新天地。

5.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四三岁(一0七八)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峻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210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1位关怀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稍微的,但在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实。

“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听得多么仔细,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换1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3句话,3个画面,好像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1组画面,不仅颜色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呈现出农村1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1村又1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1词用得10分讲究,既写出了满怀盼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忧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1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1位太守与一般农夫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夫是怎样款待他的呢?词中未作1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1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1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

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嘹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34点,叶底黄鹂1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九九一—一0五五)字叔同,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

少年时聪慧有才气,104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从今1帆风顺。屡擢知制、翰林学士等。

宋仁宗庆历初,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只在晚年受到1点挫折,外放颍州永兴军任地方官。

死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1生历居要职,颇能奖掖和引荐贤士,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张先等皆出其门下。

他1生养尊处优,词作富贵闲雅,雍容大方,体现出深厚的贵族颜色;笔调闲婉,又体现出珠圆玉润的俊美风格。是北宋词坛上婉约派重要词人。

有《珠玉集》传世。①新社:即春社,祭祀土神的日子。

②巧笑:天真无邪的笑。③逢迎:彼此问候玩耍。

④疑怪:怪不得。⑤斗草:女子采百草为嬉戏。

燕子在春社季节飞来,梨花飘落以后就是清明。池塘上长着34点青苔,枝叶下黄鹂时歇时鸣。

白天越来越长了,柳絮轻轻地飘落。在采桑的小径上,碰上了东邻的女伴,她脸上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

怪不得昨夜的春梦那么美妙,原来是今日斗草会赢,不由得双脸笑盈营。这首词以漂亮的春色为背景,描绘了1幅游春图,布满着青春的欢快气息。

词的上片写景,用笔轻淡。首句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这两个春光最美的季节。

“池上碧苔34点,叶底黄鹂1两声”两句用对偶句描绘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园中的池塘边稀稀落落地点缀着几点绿苔,新绿的枝叶里,时而有黄鹂在动听地鸣叫。“日长飞絮轻”写春之悠长,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在寂寥的长日里,只有柳絮在空中地飘飞。词的下片写人,笔调活泼。

面对漂亮的春光,少女耐不住长日的孤独     ,走出小园,沿着小路采摘桑叶,恰好观察东邻的女伴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迎面走来。后3句写斗草嬉戏。

斗草赢了东邻女伴,使得这位少女心花怒放。她突然想起怪不得昨夜做了1个好梦,原来是今日斗草要赢的预兆。

想着想着,脸上的笑容更绚烂了。这3句话,1方面写出少女的天真纯净,另1方面又透出平日的孤独     孤独。

这首词纯用白描,活泼朴实,展现了古代深闺少女的孤独     心境和纯净美妙的心灵。

6.枣子的诗句有哪些

1、《秋游原上》——唐代白居易

新枣未全赤,晚瓜有余馨。

译文:新的枣子还没有完全成熟红透,但快要下架收尾的西瓜却仍旧散发着浸人的香味。

2、《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唐代李白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译文:别处宴席没口味,此地的酒菜快乐霏。村北酸枣累累,篱东寒瓜漫地。

3、《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译文: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1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4、《百忧集行》——唐代杜甫

庭前8月梨枣熟,1日上树能千回。

译文:8月份门庭前梨和枣成熟的时候,频频上树摘取,1日至少千回。

5、《又呈吴郎》——唐代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1妇人。

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由于她是1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7.苏轼写的花的古诗

溪山愈好意无厌,上到巉第几尖。

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鬓眉纤。不惭弄玉骑丹凤,应逐嫦娥驾老蟾。

涧草岩花自无主,晚来蝴蝶入疏帘。近闻薛公子,早退惊常流。

买园招野鹤,凿井动潜虬。自言酒中趣,1斗胜凉州。

翻然拂衣去,友爱挽不留。隐居亦何乐,素志庶可求。

所亡嗟无几,所得不啻酬。青春为君好,白日为君悠。

山鸟奏琴筑,野花弄闲幽。虽辞功与名,其乐实素侯。

至今清夜梦,尚惊冠压头。谁能载美酒,往以大白浮。

之子虽不识,因公可与游。溪山愈好意无厌,上到巉第几尖。

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鬓眉纤。不惭弄玉骑丹凤,应逐嫦娥驾老蟾。

涧草岩花自无主,晚来蝴蝶入疏帘。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群彦。

嗟汝独何为,闭门观物变。微物岂足观,汝独观不倦。

牵牛与葵蓼,采摘入诗卷。吾闻东山傅,置酒携燕婉。

富贵未能忘,声色聊自遣。汝今又不然,季节看瓜蔓。

怀宝自足珍,艺兰那计畹。吾归于汝处,慎勿嗟岁晚。

荒园很多亩,草木动成林。春阳1已敷,妍丑各自矜。

蒲萄虽满架,困倒不能任。可怜病石榴,花如破红襟。

葵花虽粲粲,蒂浅不胜簪。丛蓼晚可喜,轻红随秋深。

物生感季节,此理等废兴。飘落不自由,盛亦非汝能。

江湖不行到,移植苦勤劬。安得双野鸭,飞来成画图。

种柏待其成,柏成人亦老。不如种丛彗,春种秋可倒。

阴阳不择物,美恶随便造。柏生何苦艰,似亦费天巧。

天工巧有几,肯尽为汝耗。君看藜与藿,生意常草草。

萱草虽微花,孤秀自能拔。亭亭乱叶中,11芳心插。

牵牛独何畏,诘曲自牙蘖。走寻荆与榛,如有宿昔约。

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

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方春节抱甲,渐老根生须。

不爱当夏绿,爱此及秋枯。黄叶倒风雨,白花摇。

行乐惜芳晨,秋风常苦早。谁知念离别,喜见秋瓜老。

秋瓜感霜霰,茎叶飒已槁。宦游归无时,身若马系早。

悲鸣念千里,耿耿志空抱。多忧竟何为,使汝玄发缟。

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囚厅。下为人所径,上密不容钉。

殷勤戒吏卒,插棘护中庭。远砌忽坟裂,走鞭瘦竛竮。

我常携枕簟,来此荫寒青。日暮不能去,卧听窗风泠。

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濯濯翠径满,愔愔清露涵。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

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劚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

自我来关辅,南山得再游。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

菖蒲人不识,生此乱石沟。山高霜雪苦,苗叶不得抽。

下有千岁根,蹙缩如蟠虬。长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

我归自南山,山翠犹在目。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

汝従何方来,笑齿粲如玉。探怀出新诗,秀语夺山绿。

觉来已茫昧,但记说秋菊。有如采樵子,入洞听琴筑。

归来写遗声,犹胜人间曲。(8月101日夜宿府学,方和此诗,梦与弟游南山,出诗数10篇,梦中甚爱之。

乃觉唯记1句云蟋蟀悲秋菊。)野菊生秋涧,芳心空自知。

无人惊岁晚,唯有暗蛩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