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版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34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A.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C.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D.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2、某位思想家对于历史得出以下判断:“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下列选项与该论断最相符的是A.“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B.“历史发展的核心在于国家和精英层面的推动。”C.“历史是空间的历史、历史研究必须是计量的,才能是科学的。”D.“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齐桓公从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B.诸侯僭越天子之礼C.周王失去“共主”地位D.礼乐制度荡然无存4、如图为1950年的一幅宣传海报,图中船为“欧洲”,风帆为一些欧洲国家的国旗,底端文字是“把我们所有的旗帜都插到了桅杆上”。下列选项对此画解释正确的是()

A.巴黎和会建立了欧洲战后新秩序——凡尔赛体系B.世界银行的成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C.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联合发展D.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成为了重要的国际力量5、《<战国策>书录》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盖为战国。材料反映了当时A.兼并战争不断B.分封制崩溃C.完成社会转型D.封建制确立6、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发生于A.商周时期B.魏晋南北朝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7、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D.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8、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部分文献对外国称谓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当时。

A.天朝上国心态逐渐改变B.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共识C.救亡图存全面学习西方D.民族国家意识正式形成9、下表是1929—1932年苏联航空工业拨款(万卢布)统计表。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飞机制造。

989.8

1805.8

4892.4

5881.9

发动机制造。

531.8

1464

3669

3861.5

科技研发。

0

28.1

1634.8

986.5

人员培训。

0

0

558.8

604.1

总计。

1553

3272.3

11153.3

12055

这一时期苏联飞机产量大幅上升,但生产完成量仍低于计划量,1929年计划完成度为87%,1930年73%,1931年49%,1932年59%。据此推知,苏联此时()A.深受经济危机困扰B.政府主导实施赶超战略C.科技人才流失严重D.粗放型发展致效率低下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0、时间与人物:________年,宋神宗任用________主持变法11、遗存:河南洛阳________发现的________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12、________首创私人讲学,________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13、粮食安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课题。中国古代就有重农的传统;统治者为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各种措施。请完成下表。

。保障粮食生产的措施历史事例减轻负担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政府鼓励(请勿在此处答题)土地政策(请勿在此处答题)保障农时(请勿在此处答题)14、北宋________和南宋________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_______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15、到宋朝,________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________。宋朝________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________束缚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6、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胡惟庸意图谋反。A.正确B.错误17、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A.正确B.错误18、西汉通过察举制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B.错误19、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A.正确B.错误20、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A.正确B.错误21、克里斯提尼将地区部落改为血缘部落,并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实施陶片放逐法,进一步铲除了贵族特权,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12分)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其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材料二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斯密与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云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陈云观点的历史意义。23、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二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地方三司分权的影响。24、世界历史是各民族文明的发展史;也是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50年到1918年的历史是复杂的;这主要在于西方军事和工业实力的增长所引起的各种不同的反应。

其一是融入扩大中的西方文明。随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强大的移民国家在19世纪的出现;西方世界扩大了。这些移民国家对西方模式各自作出了重要的修改。

俄国和日本都进行了规模巨大的内部改革;他们模仿了西方关键性成就,但并没有完全西化。

中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领土都遭到西方帝国主义掠夺。但是这两个国家在内部积弱;外患频仍;徘徊于如何有效对抗西方挑战的诸多选择时,都保持了一定形式上的独立。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也跟上了改革的潮流,但是却受到了严密的经济封锁。世界上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被彻底殖民化了。

对工业化的帝国主义西方的不同反应影响到各传统文明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1)撰写一段关于美国在1750—1918年逐步成为“强大的移民国家”的文稿。(要求:首先写出主题;主题要紧扣材料及所学知识确定;文稿要结合主题展开,能反映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过程完整,观点鲜明,逻辑清晰。)

(2)文明交流方式呈现多样化。结合材料,谈谈你对1750—1918年世界文明交流的认识。25、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城里有体育场、宫殿和圆形剧场,还出土了希腊雕塑、大量希腊样式的钱币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手稿等文物。右图中既有西布莉(小亚细亚女神)、尼姬(希腊胜利女神),也有穿着东方服饰的人物,狮子战车又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样式。(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意义。

材料二除古印度人的数字之外,古代各民族的数字都很繁杂,认读和运算起来不方便。公元774年,一位印度学者将早期的印度数字介绍到巴格达学术界。大数学家花拉子密写了一部书,首次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了印度数字体系,并对其优越性进行了全面论证。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故其很快在阿拉伯世界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并在使用中渐渐演变为比较接近于现今通行形态的古巴尔字体。又由于阿拉伯商人的到处奔走,这种数字渐渐以“阿拉伯数字”的名称传遍当时的东西方世界。(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印度数字能够“传遍当时的东西方世界”的原因。

材料三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以马尼拉为中转的中国与拉美的贸易联系。从1575至1815年,每年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帆船通常在20~60艘。1636年出发的船,其中一艘载运的丝货就多达1200箱。有人估计,在1565至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的白银约4亿比索,绝大部分流入了中国。随着中拉贸易的发展,阿卡普尔科由一个偏僻小镇一跃而为墨西哥著名港口。福建漳州的月港是丝银贸易的重要口岸,很快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沿海商业城市;广东澄海也迅速兴盛起来,成为“海隅一大都会”。19世纪中期;美国新式汽轮取代了陈旧的马尼拉帆船,直接抵达中国东南沿海口岸,成为美洲与亚洲之间贸易的主要转运者。由于拉美种植园和矿场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西方殖民者乘中国被西方的炮火打开大门之机大肆掠卖华工。从1849到1875年,运至秘鲁的华工约10万人,仅次于古巴。有两万名华工为修筑巴拿马铁路和运河两大工程而牺牲。

(3)结合所学,围绕“16至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与交流”这一主题,对材料三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雄主义是人类社会不断由野蛮向文明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帝王英雄是维系大一统中国的象征。中国近代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谱写了一百多年中国从衰弱到崛起的悲壮历史,也讲述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有自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为反对封建专制建立共和政体献身,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的谭嗣同;有不畏死亡奋起抗日的赵一曼、杨靖宇、张自忠。摘编自潘天强:《论英雄主义--历史观中的光环和阴影》围绕英雄精神,自拟论题,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不能简单重复材料内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7、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请以“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为题写一篇历史评述短文。(要求:表述成文,评述有据,逻辑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信息“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体现了学习西方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要求,这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故D正确;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故B错误;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故C错误。2、A【分析】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的观点,强调了人的劳动即生产决定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和选项A的意思是吻合的,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仅仅在于国家和精英层面的推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D两项均是和题意毫无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C【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崩溃,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都不准确。

点睛: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C【分析】【详解】

结合材料时间1950年及船为“欧洲”,“把我们所有的旗帜都插到了桅杆上”可分析出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联合发展,C项正确;巴黎和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世界银行的成立的时间是1945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走向一体,而非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5、A【分析】【详解】

根据“遂相吞灭”可知说明当时诸侯国间相互吞并,说明兼并战争不断,故选A;分封制崩溃与材料无关,排除B;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的时代,还没有完成社会的转型,排除C;封建制通常指的是“封邦建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D。6、B【分析】【详解】

根据“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过去按品德选官,现在则都是贵族,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指魏晋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排除A项;秦朝时期没有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西汉主要推行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7、D【分析】【详解】

示意图反映了中书省草拟诏书后需要门下省审核通过后方能执行,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减少失误,选项D正确;最高决策者是皇帝,而且把行政程序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选项A排除;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选项B、C排除。8、A【分析】【详解】

《海国图志》中对外国的称谓为“夷”,这是天朝上国观念的表现,而之后的《瀛寰志略》以及《天津条约》中对西方各国的称呼或者音译或者平等称呼,这说明天朝上国观念的心态逐渐改变,A正确;B错在“共识”,而且当时洋务运动尚未兴起,中体西用主张尚未提出,排除;当时主张学习西方器物,而非全面学习西方,排除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9、D【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苏联航空工业拨款连年递增,但计划完成率却不断走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经济发展较为粗放,高投入、重视数量的增长,但忽视科研与人才,所以导致效率低下,D项正确;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与苏联无关,排除A项;“赶超战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拨款连年增加,完成率却不断走低,与科技人才流失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0、略

【分析】【详解】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解析】1069王安石11、略

【分析】【详解】

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解析】偃师二里头12、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首创私人讲学,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解析】孔子孟子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的措施,以保障粮食生产;依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土地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例如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北魏和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王安石推行募役法,这都是为了保障农时而实行的。【解析】。保障粮食生产的措施历史事例减轻负担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政府鼓励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土地政策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北魏和隋唐实行均田制保障农时唐太宗实行“庸”制,王安石推行募役法14、略

【分析】【详解】

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临安到元朝改称杭州,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解析】东京临安元大都15、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解析】贱民雇佣无地人身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6、B【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相权威胁到皇权,而胡惟庸意图谋反只是朱元璋的借口,故错误。17、B【分析】【详解】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故答案为:错误。18、B【分析】【详解】

西汉的察举制是地方推举孝廉到中央,中央经过考核最终完成选官用官的环节,说到底还是一种世家大族垄断的制度,没有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因此不利于中央集权,本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19、B【分析】【详解】

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20、B【分析】【分析】

【详解】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在英国首先出现。故本题说法错误。21、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克里斯提尼将血缘部落改为地区部落,进一步铲除了贵族特权,故答案为错误。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12分)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不同:依据材料一中“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信息可知,斯密主张抛开政府的干预,通过市场中的自主分工和交易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秩序。依据材料二中“也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信息可知,陈云主张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

相同: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两者都认为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时代背景:依据材料二中“1979年3月8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国际环境改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等方面说明陈云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3)意义:依据材料二中“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信息结合所学从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等方面说明其历史意义。【解析】(1)相同:都认为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斯密:抛开政府的干预;通过市场中的自主分工和交易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秩序。陈云: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

(2)时代背景:国际环境改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3)意义: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23、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得出地方行政区划打破自然疆界,犬牙交错;根据“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得出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根据“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得出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历史作用:结合所学可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方面概括。

(2)影响:根据“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可根据得出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等。【解析】(1)特点:地方行政区划打破自然疆界;犬牙交错;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历史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影响: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本题有时间限制(1750—1918年);有思维指向(如何成为),有问题定位(强大;移民国家),应结合这些要求,紧扣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来回答。即美国是不断崛起的移民国家。其中16世纪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之后,大肆杀戮印第安人,其中在北美东部地区形成了以英国移民为主的英属殖民地,各国移民经过融合成为新的美利坚民族。由于英国的殖民压迫,美利坚民族经过独立战争建立起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建立起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经过南北战争,美国维护了统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到20世纪初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2)根据材料中不同文明的交流方式得出认识,如俄日实行改革,模仿西方关键性成就,建立近代化国家,并保留一定传统;中国、奥斯曼帝国既被动学习西方,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建立移民国家,在结合当地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西化。由此可知文明间的交流是普遍的历史现象,西方文明有侵略扩张性,存在对其他文明的侵略与掠夺,并造成严重后果。【解析】(1)主题:美国是不断崛起的移民国家。

内容:印第安人本是美洲的土著居民;但16世纪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之后,大肆杀戮印第安人,其中在北美东部地区形成了以英国移民为主的英属殖民地,各国移民经过融合成为新的美利坚民族。由于英国的殖民压迫,美利坚民族经过独立战争建立起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建立起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经过南北战争,美国维护了统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到20世纪初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2)俄日实行改革,模仿西方关键性成就,建立近代化国家,并保留一定传统;中国、奥斯曼帝国既被动学习西方,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建立移民国家,在结合当地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西化。文明间的交流是普遍的历史现象,西方文明有侵略扩张性,存在对其他文明的侵略与掠夺,并造成严重后果。2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既有西布莉(小亚细亚女神);尼姬(希腊胜利女神);也有穿着东方服饰的人物”“城里有体育场、宫殿和圆形剧场,还出土了希腊雕塑”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希腊人的视野和活动范围的开阔、对东西方之间的经贸的加强、对希腊文化的传播、对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除古印度人的数字之外;古代各民族的数字都很繁杂”“并在使用中渐渐演变为比较接近于现今通行形态的古巴尔字体”,可以得出印度数字本身更加简洁和便利,并在使用中继续发展;根据材料“大数学家花拉子密写了一部书,首次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了印度数字体系”,可以得出学者和数学家对其进行介绍和推广;根据材料“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可以得出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阔;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根据材料“由于阿拉伯商人的到处奔走”,可以得出阿拉伯商人在广大地区内从事频繁的陆上和海上贸易,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围绕的主题是“16至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与交流”,注意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相关知识,重点解读其对材料三通过马尼拉大帆船为中转的中国与拉美的贸易;运用工业革命的知识,来解读材料三中的华工对美洲开发的影响。【解析】(1)意义:极大地扩展了希腊人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推动了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2)原因:印度数字本身更加简洁和便利;并在使用中继续发展;学者和数学家对其进行介绍和推广;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阔;经济发展、商业繁荣;阿拉伯商人在广大地区内从事频繁的陆上和海上贸易,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

(3)示例: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兴盛;同时,丝绸等商品大量进入美洲市场,也带动了拉美经济的发展。

19世纪中期;新兴的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大量契约华工被掠卖到缺少廉价劳动力的拉丁美洲,对拉美的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从16世纪到19世纪,世界的联系加强,洲际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五、论述题(共2题,共14分)2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然后围绕英雄精神,自拟一个论题,论题必须明确;再次,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予以阐述,要求不能简单重复材料内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英雄主义是人类社会不断由野蛮向文明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有不畏死亡奋起抗日的赵一曼、杨靖宇、张自忠”概括得出:抗日英雄——伟大复兴的精神价值。“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共产党人赵一曼、东北抗日联军领导者杨靖宇、国民党人张自忠展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的精神动力等角度分析。【解析】评分细则:

①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清晰明确。

②论证充分(必须史论结合;两个或以上角度或层次史论结合,一个角度或层次史论结合,注重从分层;分项2个维度评价:如史实和论述二者只有其一,则对半扣分).

③结论必须清晰明确(结论升华;辩证性看待,上升到家国情怀角度)

④阅卷过程中评分总体分为4个档次;即(照抄材料只有观点而无论证或从一一个角度史论结合),(观点较明确,但只有1个角度论证或2个角度论述不清),(观点明确,能从2个角度或层次进行史论结合),(观点明确,能从2个角度或层次进行论证,语言表述严谨,逻辑性强,结论升华上升到家国情怀等角度)。

答案示例:

抗日英雄——伟大复兴的精神价值。

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国国土不断沦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存亡之际,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之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华儿女面对日本侵略奋起反抗。涌现出大量抗战英雄,共产党人赵一曼坚持在东北的抗战活动,东北抗日联军领导者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国民党人张自忠身先士卒,最终皆壮烈殉国,作为伟大的抗日英雄,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英雄所代表的抗战精神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