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43/TXXXX—202X1茶园机械化建设技术规程本文件规定了茶园机械化建设的茶园规划、茶园建设和茶园管理等。本文件适用于茶园机械化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5668旋耕机GB/T24689.2植物保护机械频振式杀虫灯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JB/T5674茶树修剪机JB/T13081自走履带式旋耕机DB43/T580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DB43∕T1156多旋翼遥控飞行植保机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应于本文件。3.1茶园机械化建设mechanizedconstructionofteaplantation以机械化作业为主建设茶园的过程。茶树修剪teatreepruning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对茶树枝进行剪切的过程。按修剪目的,茶树修剪可分为定型修剪、整形修剪、重修剪和台刈。4茶园规划4.1茶园环境4.1.1茶园应建于平地、缓坡地,远离城区、工矿区和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污染源,排灌基础好,有效土层厚度应不低于80cm的地块。4.1.2茶园应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pH值应在4.5~6.0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宜在1.5%以上。土壤和空气质量应符合NY/T5010的要求,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要求。DB43/TXXXX—202X24.1.3茶园应水土保持良好,园林植保丰富,生物多样化水平好。4.2茶园道路4.2.1茶园主干道、支道和操作道体系应完整,能适应机械化作业需要,茶行与茶行、茶行与支道之间应设置操作道,茶园支道应与主干道相连,主干道应通过机耕道与园外道路连接,机耕道应符合DB43/T580的要求。有需要的地块还应留出地头道,以便作业机具掉头转向。4.2.2坡地茶园道路应按“之”字形或“S”形绕山建设。4.3水利建设4.3.1茶园水利设施系统应完整,供水、蓄水、排水和灌溉体系应完善,布置合理,并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和设施。4.3.2茶园管线应埋入地下40cm以下,喷头应高于茶蓬50cm以上,宜采用中、低压喷头,水滴直径应控制在2mm左右。4.3.3茶园与周边慌山、林地和农田等非茶地段的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沟深、沟宽应50cm~100cm。4.3.4山凹及主要道路内侧应建设排水管。5茶园建设5.1耕整地5.1.1新建茶园应先初垦,初垦深度50cm~80cm,将沟壑地块通过削高补低整理成坡地,茶园坡度应垦机械应采用农用挖掘机、农用装载机、深松机等。机具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5.1.2初垦后再进行复垦作业,复垦深度不低于30cm,复垦可选择悬挂式旋耕机、自走履带式旋耕机或其他耕整地机械。坡度较大时宜采用自走履带式旋耕机。复垦作业质量应符合GB/T5668或JB/T13081的要求。复垦机械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5.2开沟、施底肥5.2.1在已耕地上采用开沟机开沟,开沟尺寸不低于50cm×50cm×50cm。开沟机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5.2.2在沟内施足有机肥、农家肥或复合肥作底肥,施肥深度30cm~40cm,施肥后覆土,施肥覆土后应留有10cm左右的沟深。5.3品种选择5.3.1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品种的适应性,应选择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无性系优良品种。5.3.2合理配置早、中、晚生品种,不同适制性和不同抗逆性品种。DB43/TXXXX—202X35.4栽植5.4.1采用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单行条栽适用于陡坡窄幅梯坎茶园,双行条栽适用于缓坡或宽幅梯坎茶园。5.4.2单行条栽行距为1.5m~1.8m,丛距25cm,每丛栽茶苗1株~2株,每666m2栽植茶苗4000株~5500株。5.4.3双行条栽大行距1.5m~1.8m,小行距30cm,大小行交错排列,丛距35cm,每丛栽茶苗1株~2株,每666m2栽植茶苗2500株~4500株。5.4.4茶苗根颈离表土3cm左右,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5.4.5茶苗栽植时根系应收拢向下,栽植后应覆土埋没至根茎处,压紧踏实表土,并应用培土机械对茶苗进行培土,培土高度应符合农艺要求,培土机械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5.4.6栽植后及时浇水,注意抗旱、防涝、保苗。5.4.7栽植后在茶苗行距间及时铺草,使根际土壤保持湿润状态,铺草厚度5cm~10cm,每666m2铺草600kg~800kg。6茶园管理6.1修剪6.1.1应用定型修剪、轻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技术措施,培养结构合理、长势健壮的树冠,投产茶园树冠高度60cm~80cm,覆盖度不低于80%。6.1.2栽植后立即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从离地15cm~18cm处剪去上部主轴,减少植株水分蒸腾。6.1.3定型修剪一般每年一次,在春季萌芽前进行。在前次修剪的剪口上10cm~15cm处剪去上部枝叶,不剪主轴以下的分支。第二次定型修剪,主枝留30cm高,侧枝留45cm高;第三次在离地45cm~50cm处修剪。6.1.4整形修剪适用于青、壮年茶树,整形修剪分为轻修剪和深修剪。6.1.5轻修剪每年或隔年一次,修剪时间一般在春茶后或秋茶后,修剪高度是在每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2cm~5cm,剪去采摘面上突出枝,使茶树修剪成弧形。6.1.6深修剪每4年~5年进行一次。深修剪的深度,为剪去树冠上绿叶层的1/2,以剪尽结节、鸡爪枝为原则,剪口平滑,切忌撕裂。一般春茶结束后进行。茶行边缘修剪,有利于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6.1.7重修剪在茶树生长逐渐衰退进行,剪去树高的1/3~1/2。修剪时,刀口宜从上到下分几刀进行,剪口平滑,切忌撕裂。一般春茶结束后进行,5月底结束。6.1.8当茶树衰老,丛内枯枝多,芽叶稀少时应进行台刈,从离地面5cm~10cm处砍去地上部全部枝干,重新培养树冠。台刈后应用波尔多液等杀菌剂冲洗树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6.1.9坡地茶园应将采摘面修剪成与山坡面平行以利机械采摘。成年茶园树高应维持在80cm左右,蓬面间距不低于30cm。6.1.10修剪采用茶树修剪机进行。茶树修剪机应符合JB/T5674的要求。6.2施肥6.2.1茶园施肥应根据测土结果实行配方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置相应的化肥。施肥标准应上年鲜叶产量确定,一般每100kg鲜叶年施纯氮4kg以上,氮、磷、钾比例按4:1:1,红茶生产季节适当增施磷肥。DB43/TXXXX—202X46.2.2在每年机采结束后的深秋(9月下旬~10月上旬)应开沟深施基肥,深度30cm左右,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施复合肥。6.2.3追肥分三次施用,春茶前50%,春茶后30%,夏茶后20%,追肥深度10cm~15cm,追肥数量,按每亩茶园产100kg干茶计算,施尿素80kg,增减产量按比例增减施肥量。6.2.4叶面施肥一般在采茶前30天进行,应避开烈日傍晚,施肥后24小时内不降雨,尽量将肥料喷到叶片背面。6.2.5施肥机械可采用背负式弥雾机,风送式植保机,喷杆式植保机和多旋翼遥控飞行植保机,施肥时应采用由下向上的方式进行。施肥机械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6.3中耕除草6.3.1合理运用浅耕、深耕方式,改良土壤结构、清除杂草。耕作时应考虑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减少耕作。6.3.2每年2月中下旬,结合春茶催芽肥进行春茶前浅耕,深度10cm~15cm左右,朝阳坡先耕作、阴坡后耕作。春茶结束后5月底前进行第二次浅耕,深度10cm左右。不得漏耕,若1次作业出现多处漏耕,应进行多次作业。6.3.3秋茶结束后进行深耕,深度20cm~30cm,茶行中间深、两边浅。作业时应旋碎土块,平整地面,不能伤茶根和压伤茶树。6.3.4浅耕应选用小型茶园除草机、中耕机,乘用型茶园多功能管理机配套中耕除草、旋耕等作业。深耕应选用针式深耕机、乘用型茶园多功能管理机配套深松、旋耕机和旋耕施肥一体机等。深耕一般结合基肥施用进行。机具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6.4茶园植保6.4.1茶园植保应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开展茶树病虫害测报,实施统防统治。6.4.2物理防治可采用灯光诱集、负压捕捉、色板诱杀等方法。6.4.3灯光诱集可采用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频振式诱虫灯,采用棋盘状分布,灯距120m~150m,每666m2配置30盏~50盏,安装高度为距离地面1.3m~1.5m。根据害虫活动规律调节开灯时间,每天开灯6h~8h,每天需清理一次。杀虫灯应符合GB/T24689.2的要求。吸虫机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6.4.4化学防控应优先选用植物源农物、病毒制剂等绿色防控药物。使用化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