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83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据此可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A.汉朝B.北魏C.唐朝D.五代十国2、“饮酪”一直是胡族典型的饮食习惯,汉族人鲜有饮酪者。十六国北朝时期,饮酪才慢慢在北方仅族社会生活中普及。这一变化表明A.北方民族交流加强B.胡族饮食结构更科学C.南北经济联系扩大D.中原畜牧业发展迅速3、公元983年,北宋设三司使,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到1003年,其下先后设有兵、胄、商税等二十多案,分理事务,事权越来越大。元丰改制,废了三司,职事大多归户部和工部,三司使改任户部尚书,受宰相领导。三司的兴废表明宋代A.君主专制有较强的随意性B.制度适应了社会需要C.官制设置有一定的灵活性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4、秦朝时,首创了文书的抬头制度,即规定了在书写文书时,把一些特定的名词或句子,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等,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此举折射出秦朝()A.中央集权的原则B.援法人礼的思想C.尊君抑臣的意识D.文臣治国的理念5、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曾专门设立了选拔县令的“县令举”科,其考试规则和选拔极为严格,除考儒家经典,还要考“时务策”,以考查对当时政治的见解。这一做法()A.打破了士族政治B.首创了郡县制度C.有利于基层治理D.克服了科举弊端6、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A.物种交流之路B.商贸流通之路C.文明交流之路D.政治交往之路7、下表是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概况,由此可知()。实施者地位举措政府主体汉朝常平仓制度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义仓、社仓)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义仓、社仓)宗族辅助,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慈善。
组织辅助,明清兴起助学、助丧、施医、济贫等
A.政府救济目的在于防止贫困B.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样化局面C.社会救济保障民众日常生活D.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优抚体系8、1972年6月到1973年2月,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抛售美元,抢购德国马克、日元和黄金的浪潮。1973年2月12日,美国又一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的官方价格相应由每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2美元。这折射出当时()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动摇B.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C.世界经济的多极格局已经形成D.美元不再是世界储备货币9、明初规定,凡在籍的工匠必须定期为政府服劳役。明中后期,改为向工匠征银,朝廷以银雇工。清朝建立后,朝廷将各省工匠“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上述做法()A.冲击了严密的社会等级结构B.开启赋役征银的历史C.体现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减免了百姓赋役负担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袭与变革情况:。朝代。
特点。
地方。
沿革情况。
秦。
传承开创。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汉。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
(1)_________(制度名称);
东汉:州;郡、县。
汉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汉武帝颁布(3)“_____”,_______。
东汉时“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隋。
承前启后。
州;县。
隋废郡;由州直辖县。
唐。
发展完善。
道;州、县。
州的行政权力萎缩;
监察区“道”(4)________________。
11、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治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中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共中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由官员兼任到设立专门机构的演变趋势。
E;“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纲中的“二”展开论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12、(一)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内容世官制西周至。
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春秋。
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授予官职“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秦朝向官吏学习____而为官察举制汉代含义察举指先____而后____形成汉武帝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九品中正制魏晋。
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13、民族交融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与下列事件对应,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序号和文字)。
①征伐匈奴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
④文成公主进藏⑤建立榷场⑥设宣政院。
。民族交融的方式事件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14、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________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________王安石推行________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5、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A.正确B.错误1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在广西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A.正确B.错误17、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A.正确B.错误1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A.正确B.错误19、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分别是开创雅典民主政治先河、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标志。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32分)20、古代货币。
材料一《汉书·食货志》:“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圆形方孔),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材料二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有《金布律》:“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注:不要去选择钱的分量与布的优劣)。”
材料三。
(1)指出以上史料的类型;结合所学说明上述史料的价值。
材料四自宋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明初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纸币不断贬值。明朝中期,唐;五代以来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白银作为交换媒介能被不同地区商品交易者接受,国内长途贸易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1562年,政府对各地班匠征银代役,民营手工业快速发展。1581年推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农民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换取白银纳税。由于白银需求增大,明代大开银矿,但中国白银储量不高,白银货币化主要依赖“丝银贸易”。丝、瓷等商品输往海外,白银从美洲和日本大量流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
(2)依据材料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影响。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材料二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案子是这样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而误伤乙。按当时法律,杀人者死,甲殴父当枭首。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原心”(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甲的本意是保护自己父亲,既属于正当防卫,又本意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父亲,故只能属于误伤,而不能算犯罪。由于这种司法原则合乎以血缘;伦理、宗法、地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需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摘编自马勇《董仲舒传》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秦朝法律简要评价。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法制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法制观对后世法制建设的影响。2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计、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23、“引经决狱”又称“春秋决狱”,是指产生于西汉中期的一种以儒家经义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摘编自董仲舒《春秋决狱》《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材料二《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判决此案的依据?从“诏不当坐”可以反映出哪些重大历史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个关键词并评析“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式。(要求:明确写出关键词,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材料三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4题,共16分)24、“美国费城州议会大厦东会议厅”,思考:在此地诞生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它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是怎么解决的?25、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成就有哪些?26、简述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27、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请回答:
(1)面对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形势;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方针是什么?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哪次会议表明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重要会议?
(3)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打开建国以来的外交僵局,说出70年代前期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三项重大外交成就。
(4)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什么政策?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是公元618-907年,因此结合材料“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可知C正确,ABD排除。故选C。2、A【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了胡族饮酪习惯逐渐在北方汉族社会生活中普及开来,这表明北方民族交流加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对饮食结构进行评价,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社会生活,不涉及南北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3、C【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置三司使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分割相权,但是到元丰改制时期,受制度弊端的影响,三司使改任户部尚书,受宰相领导,说明的是宋朝官制设置有一定的灵活性,C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随意性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制度顺应社会需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4、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规定了在书写文书时,把一些特定的名词或句子,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等,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可知,秦朝的文书抬头制度中突出君主的独尊地位,折射出尊君抑臣的意识,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援礼入法”的实质是将传统等级制度和礼制规范的原则贯彻到国家法律之中,依据人们的身份地位与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突出文臣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5、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曾专门设立了选拔县令的“县令举”科,以考查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治理,C项正确;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形成,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排除A项;郡县制度并非武则天时期首创,排除B项;“克服了”一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6、C【分析】【详解】
从材料“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项正确;A、B两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涉及,排除。故选C。7、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概况中,救济实施者众多,措施多样,社会救济逐步形成多样化局面,B项正确;政府救济目的是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排除A项;社会救济一定程度上缓解民众困境,并不能保障民众日常生活,排除C项;材料是社会救济,并不是优待和抚恤,排除D项。故选B项。8、B【分析】【详解】
美元贬值,打破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B项正确;美元贬值没有动摇美国世界霸主地位,排除A项;C项“已经形成”表述错误,排除C项;美元仍然是世界储备货币,排除D项。故选B项。9、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征银逐渐代替力役,这有利于减轻人身依附,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社会等级结构的冲击,排除A项;开启赋役征银的历史是一条鞭法,材料中的做法无法体现开启赋役征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减免了百姓赋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0、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唐朝时期州的行政权力萎缩,监察区“道”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解析】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11、略
【分析】【详解】
(1)一;贵族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夏商周的制度都具有“家国一体”特点,所以1)应填E;二、根据材料中的皇权加强、地方管理由中央垂直管理等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二出应填C;且2)处应填A;三、标题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标准经历了从血缘到德才、门第和才学的演变,且不断制度化,所以1)处应填B;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往往由官员兼任,随着历史发展,后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察,所以1)处应填D。
(2)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行政图“,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B项正确;“清掣签金瓶”反映的是清朝利用民族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C项正确;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族而设置的军事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E项正确;“清民间匾额”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著作反映的是西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当时还未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错误。【解析】(1)一;1):E;二、C;2):A;三、1):B;四、1):D
(2)B、C、E12、略
【分析】【详解】
①结合所学可知;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为荐举功劳制,即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官员选拔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④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⑥⑦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分常科(岁举)和特科(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⑧⑨结合所学可知;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⑩⑪⑫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设置资品、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中正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⑬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解析】贵族军功大小律令考察推举常科特科功劳征辟资品大中正中正中央集权13、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伐匈奴属于战争方式;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和亲方式;设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和设宣政院属于改革与管理的方式;建立榷场属于经济交往的方式。【解析】战争:①征伐匈奴;和亲:④文成公主进藏;改革与管理: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⑥设宣政院;经济交往:⑤建立榷场。14、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解析】财产租庸调两税法附加税募役法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5、B【分析】【详解】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并非秦朝开创,故该说法错误。16、A【分析】【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故正确。17、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下规定输庸代役,保障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故题干表述正确。18、B【分析】【分析】
【详解】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很大的实权,故最高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9、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因此题干表述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32分)20、略
【分析】【详解】
(1)类型:据材料一;二、三可知;《汉书·食货志》、《金布律》属于文献史料;“秦半两”是考古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价值:依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从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文化的依据,是历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以及对秦朝研究的价值等方面回答。
(2)原因:据材料四“自宋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四“明初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纸币不断贬值”得出纸币不断贬值;据材料四“明朝中期,唐、五代以来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得出白银已经长期流行与民间;据材料四“1562年,政府对各地班匠征银代役”得出政府通过税收征收白银;据材料四“丝、瓷等商品输往海外,白银从美洲和日本大量流入中国”得出白银通过对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由材料四“白银作为交换媒介能被不同地区商品交易者接受,国内长途贸易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得出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由材料四“农民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换取白银纳税”得出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四“丝、瓷等商品输往海外,白银从美洲和日本大量流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得出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解析】(1)类型:《汉书·食货志》;《金布律》属于文献史料;考古出土的“秦半两”属于实物史料。价值:《汉书》中记载秦兼并六国后统一使用的货币是秦半两;当时货币主要有黄金、铜钱,汉书记载年代不远,有一定的可信度和价值。竹简《金布律》记载的货币不仅有金、钱,还有布也相当于货币。由于竹简是秦代所记,价值更高。考古出土的“秦半两”,基本形质统一,重量大小不一致,各地出土有不同的钱范;可以推测秦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可以铸币,秦半两的标准化程度不如《汉书》所记。由于出土秦半两及钱范属于实物史料,更能客观反映历史,价值最高。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纸币不断贬值;白银已经长期流行于民间;政府通过税收征收白银;白银通过对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影响: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21、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可知;涉及范围广;根据材料“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可知,关注农业(关注生态);根据材料“《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可知,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根据材料“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可知,对后世影响大。
评价: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评价;积极:根据材料“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法内容十分丰富、细致,有利于秦王朝巩固统一;消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致使秦朝迅速灭亡。
(2)特点:根据材料“有一个案子是这样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而误伤乙。按当时法律,杀人者死,甲殴父当枭首。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原心’(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甲的本意是保护自己父亲,既属于正当防卫,又本意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父亲,故只能属于误伤,而不能算犯罪”可知,关注动机,原心定罪;根据材料“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由于这种司法原则合乎以血缘;伦理、宗法、地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需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及所学知识可知,强调纲常伦理等级;德主刑辅。
影响:根据材料“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及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汉初严刑峻法局面,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引礼入法,推动法律制度的伦理化,推动中华法系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引礼入法,使得法律具有伸缩性,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解析】(1)特点:涉及范围广;关注农业(关注生态);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对后世影响大。
评价:积极:秦法内容十分丰富;细致;有利于秦王朝巩固统一;
消极:严刑峻法;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致使秦朝速亡。
(2)特点: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等级;关注动机;原心定罪.
影响:改变了汉初严刑峻法局面;引礼入法,推动法律制度的伦理化,推动中华法系的发展;法律具有伸缩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2、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科举制与西方选官制度的比较。
(1)明经科与进士科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考查内容;因此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的原因也在于进士科的考查内容更为有利于选拔人才。
(2)两种制度的比较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官员来源;选官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3)工业革命对社会的作用在于整个社会规模的扩大与专业化;这种变化使得对社会的管理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文官具有更加精准;优秀的管理能力与素养,因而新的文官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4)影响不仅仅应从选官制度本身与政府管理本身进行分析,还应从对整个社会风气与统治秩序的角度进行概括。【解析】(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23、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可知判决此案的依据为《春秋》之义。历史信息:通过皇帝下诏作出最后判决可知皇帝具有最高司法裁决权;根据经义与法律发生冲突时,经义承担起了法律的功能,可知法律与经义的双向融合;通过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渗透,通过“诏令”这一载体实现可知成文法典没有实现全面礼法结合。
(2)可选关键词: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春秋决狱”的原则,是从《春秋》的具体故事、案例中引申出法律原则,引《春秋》中的具体先例来论述法律原则,也就是“微言大义”。可选择合理性、局限性、君主专制、礼法结合、儒家独尊、标准混乱等作为关键词。例如选择合理性和局限性,可从“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式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评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式,依据儒家的德治理念,提倡教化而不尚刑罚,这是历史的进步,强调在定罪量刑时参考犯罪动机,具有一定合理性,是解决现存的法律制度与新确立的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但“春秋决狱”的根本就是要求用君臣父子之义去评判是非,决断善恶,实质是维护专制主义下的皇权不可侵犯,而且由于这种审判方式是依据儒家经义进行裁决,导致在君主专制的大背景下,对儒学经义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皇权的需要,使得皇帝具有了“合理”的最高司法裁决权,容易造成司法标准的混乱,从而影响法律的公正施行。综上所述,“春秋决狱”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实质是为了维护专制皇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应辩证、全面看待。【解析】(1)依据:《春秋》之义。历史信息:皇帝具有最高司法裁决权;法律与经义的双向融合;成文法典没有实现全面的礼法结合。
(2)关键词:合理性、局限性。评述:“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式,依据儒家的德治理念,提倡教化而不尚刑罚,这是历史的进步。强调在定罪量刑时参考犯罪动机,具有一定合理性,是解决现存的法律制度与新确立的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但“春秋决狱”的根本就是要求用君臣父子之义去评判是非,决断善恶,实质是维护专制主义下的皇权不可侵犯,而且由于这种审判方式是依据儒家经义进行裁决,导致在君主专制的大背景下,对儒学经义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皇权的需要,使得皇帝具有了“合理”的最高司法裁决权,容易造成司法标准的混乱,从而影响法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租房屋合同汇编15篇
- 2025年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德雅高级中学春季教师招聘19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编外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福建农林大学教学科研人员招聘206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婚宴父亲答谢致辞(集合15篇)
- 2025年度湖北省纪委监委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测试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楚雄技师学院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在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行业规范中的应用与发展报告
- 2025年纺织服装制造业智能化生产中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报告
- 2025年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 八年级语文写作技巧与课堂教案
- 鼻出血的课件护理
- 2025年干细胞治疗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标准)清理乱账服务协议书
- 2025年五粮液笔试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4月自考00155中级财务会计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道路工程培训课件
- DGTJ08-2004B-2020 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标准
- 国庆假期大学生安全教育
- 呼吸内科出科汇报
- JJF 2267-2025场磨式大气电场仪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