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5道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4分)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慨叹不已。老舍笔下,水里的绿藻把终年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令人无限怜爱;郑振铎忘不了被无辜惩罚nüè待的小猫,启迪我们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吴承恩描绘的美猴王神通广大,慌得那四大天王提()防愈紧……这些文字,是我们在寂寞之时的最佳伴侣,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有所着落,有所依托。(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提()防潜()移默化(2)依次写出语段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zhù蓄nüè待2.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徜徉于宁静之中,人生就多了一份韵律、多了一种意境。在月下,感受大地之精美,望、揽、听天籁之音、赏梅花弄影;在雨中,感受自然之清新,观梧桐细雨、眺、闻、恋雨打芭蕉。宁静如诗。①空中响雷 ②繁星满天 ③远山迷蒙 ④夜风入怀A.②④③①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3.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决定开展一次主题为“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培养、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学习任务。(9分)(1)班长为了营造活动氛围,决定征集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名人名言来布置会场,你于是挥毫写下两句:(2分)(2)下面是有关“少年正是读书时”的一幅漫画,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4分)(3)请你为“我读经典名著”读书交流活动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4.漫步在经典诗文的长廊中,美无处不在。请你将下表中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8分)意境美“①,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描写秋天的壮阔意境。情感美“②,③”(李商隐《夜雨寄北》)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④?⑤”(王湾《次北固山下》)运用设问的修辞和“雁足传书”的典故寄托思乡之情。语言美“⑥,⑦”(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明月变成自己,带着对友人的同情和关怀一起远行。文化美“三军可夺帅也,⑧”(《<论语>十二章》)强调了人立志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之美。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5~8小题。(共16分)冬日暖阳①冬天风大,摇着树的影子。我看见了三十年前的我,和同学们挤在学校前的一面土墙上,用后背在砖块上蹭痒。那时,昏黄的阳光笼罩大地。②操场一角有一位老人,戴绒线帽,穿黑色棉袄。他用红薯糖做糖塑,卖五分钱一只。一只火炉,火炉上有一只铝锅,加热后的红薯糖,像柔软的琥珀,温润有光泽。老人拿一只小勺,舀一勺糖,他抖动手腕,液体的糖从小勺中流出,流到铁砧上,铁砧上有一只竹片。围绕这只竹片,掌勺的手,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惜墨如金”。③竹片拿到手里,上端的糖塑栩栩如生,晶莹剔透。要么是花脸典韦,要么是手提哨棒的武松。这是位民间高人,他熟稔四大名著里的形象,用糖来一一勾勒。糖塑再好,无奈舌头贪婪,昔日英雄,几分钟后,终将在舌尖上落难。一群孩子簇拥在周围,高举手中的五分钱。我也挤在其中。④突然,身后有人清晰地叫了一声:“查一路,你没有爸爸!”回身一看,竟是我的同桌,我踩了他的脚尖,没容我解释,他已经“拔剑出鞘”了。一下,就击中了我。⑤是的,这年的秋天,我父亲死了。这是我的疼痛和短处。我成绩优异,品行端正,长相清秀,老师喜欢,可是我没有父亲。我羡慕那些有父亲的同学,他们的父亲大都是高大剽悍,孔武有力,扛着锄头在教室外巡视,透过破窗向教室里偷看,用目光打压他人,呵护儿子。⑥我愣在那里,试图抓住什么来抵御内心的疼痛。我没有哭,因为我没有哭的习惯。但无力反击,因为说不出话来。这年我才八岁。⑦老人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他用小勺敲打着锅沿,又用小勺指着我的同桌,大声呵斥:“臭小子,这么小就知道往人心窝里捅刀子,不要想吃我的糖塑,你滚一边去!”他最终没有给他糖塑。⑧轮到我时,他递给我两只。举起其中一只,是举棒的悟空。这只很大,悟空刚劲神武,一棒冲天,横扫阴霾,是送给我的。放学的路上,我把它举起来,对着太阳。阳光透过糖塑照过来,深红的,暖暖的。我看了很久,风很大,并不觉得冷。⑨我把它插在窗台上,有时候我把它拿到屋外,对着阳光,扬起脖子,阳光变成了深红色,暖暖的。我想把它留很久。可是,第二年的春天。它粘住了几只飞虫。母亲说:“吃了吧!”我舔了一个上午,吃下了一个冬天的心情。屋外,阳光热烈而凶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⑩人生的路上,我努力去遗忘别人曾经给予我的伤害,而将那点点滴滴的温暖一一攒起。积攒多了,心里就有一轮太阳。心中有了一轮太阳,站立在风中,寒冷来袭,爱与激情不会离我很远。5.文章回忆了三十年前关于“我”的哪些事情?请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简要概括。(4分)6.阅读第②③两段,结合相关语句,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糖塑老人技艺的高超的。(4分)7.请品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分别揣摩“我”和老人的心理。(4分)我愣在那里,试图抓住什么来抵御内心的疼痛。我没有哭,因为我没有哭的习惯。但无力反击,因为说不出话来。这年我才八岁。老人做出了激烈的反应。8.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结尾段的妙处。(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9~11小题。(共11分)谎言背后是深爱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寒冬挖藕。寒冷的时节,藕价才会高一些。父亲没有钱买连体衣,他直接脱掉外衣,卷上裤腿,就下藕塘。②赤手赤脚,单薄的衣服,冰凉的塘泥。父亲唯一的挖藕工具是一把藕铲。父亲将双手支在藕铲上,往下用力,再将铲起的塘泥用双手捧起甩到身后。③等到藕挖出了几小堆,父亲就会装了它们一挪一歇地拿到岸上。母亲将藕放到最近的水沟里,蹲下身子洗藕。母亲带了一块软软的破布,慢慢地擦藕上的泥巴,尤其是藕结处的泥巴。藕结不能洗断,否则会把泥土弄到藕孔里。不能用稻草洗,成熟的稻草虽然看起来软,但比布粗糙,会把鲜藕的外皮洗坏。母亲洗得很小心,一蹲就是几个小时。④空旷的田野上,寒风霸道地呼啸着,我没一会儿就觉得躲在鞋子里的双脚冻成了冰坨。“爸,脚很冷吧?”“妈,手冻僵了吧?”我的声音似乎也被风刮出了棱角。“不冷。”父亲和母亲抢着回答。⑤其实,我知道母亲洗完藕的时候,手指发麻,双腿硬邦邦的,像没了知觉。我知道父亲的关节一年比一年差,那是被冻的。⑥我的弟弟从小多病,经常牙齿咬得紧紧地,人事不知。母亲拿了筷子去撬,有时用手去掰开,任由弟弟把她的手指咬得嘎嘎作响。家里的经济捉襟见肘,父亲母亲不停地干活,希望能让借钱的次数少一点儿。⑦半夜时分,当我还在梦乡的时候,他们已经推着藕进城去了。有一段时间,他们天天深夜去拉瓮,拉到几十里路外的一个地方,赚一点可怜的脚力钱。有几年,父亲和母亲揽了砖窑的活儿。炎热的夏天,他们钻进那个热得冒火的窑里码砖头,一趟又一趟,把自己烤得像咸鱼干。⑧我读师范的第一年,我没有和父母写信突然回了家。家里没有人,经村人指点,我找到了他们。⑨我的父亲和母亲在给人拆老房子,没有脚手架,没有安全帽,父亲和母亲站在泥墙上,用锄头在锄泥墙。锄一下,就飞扬起一大片的粉尘,脚下的墙也跟着摇晃。⑩回家的时候,父亲和母亲除了眼白,全身都黑乎乎的,我心疼得流下泪来。父亲说:“真的不累,也很安全。那房子矮啊,是不是?”母亲附和地说:“是啊是啊。我们年轻,有的是力气。”eq\o\ac(○,11)可是我知道,父亲和母亲干的活,没有几个人能吃得消,他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也需要上油,需要休息啊。eq\o\ac(○,12)1997年4月11日,我的弟弟离开了我们。23岁的生命戛然而止,这对我的父母来讲,是多大的痛苦啊。仅一夜间,他们就老了!eq\o\ac(○,13)从此,疾病纷至沓来。eq\o\ac(○,14)父亲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有时连菜也夹不住。一向嗓门大,爱说传奇故事的他说不清一句完整的话。一开口,舌头就兀自抖动起来,抖上半天,也发不出清晰的声音。医院一查,是顽固的疾病帕金森。“我没事,真的没事。”父亲说。eq\o\ac(○,15)过了两年,母亲和父亲都行动迟缓起来。强迫两人去医院,双双住下了。医生说是脑梗死。eq\o\ac(○,16)出院后,父亲和母亲除了每天吃好几种药,依然像没事人一样,事事为我操心,知道我喜欢吃三角叉,母亲就给我做,不管那程序多么繁杂。他们总是牵挂着我的身体,担心我的神经性耳鸣和各种不适。听说把蚯蚓装入台葱加点盐,再放进耳朵,能治我的病,父亲就回乡下四处找台葱。在上门楼取台葱时,我的父亲扭伤了脚踝。他没有告诉我,怕我担心。eq\o\ac(○,17)母亲走路老是摔倒,一摔就是仰面的大跟头,还老半天起不来,有一天,我发现家里的瓷砖破了一块。母亲淡淡地说,是她的脑袋磕破的。eq\o\ac(○,18)天啊,这么厚的瓷砖都破了!母亲这一跤摔得有多重啊!泪水在我眼里打着转,母亲说:“我没事的,真的没事,倒是你,要注意身体啊。”很久以后,我才偶然得知,母亲那次摔倒,躺了半天都无法起来,脑袋一直痛了一个多月。eq\o\ac(○,19)父亲和母亲,是这世上最爱说谎的人:我不冷,我不累,我不疼,我没事,我很好……eq\o\ac(○,20)为了儿女,他们习惯了牺牲自己,那一句句谎言的背后,分明屹立着最真切最深沉的爱!9.请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空旷的田野上,寒风霸道地呼啸着。10.文章第⑨⑩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母的形象特点。(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小题。(共11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选自《<论语>十二章》)【乙】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①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②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注释】①赀(zī):价格。②傅:凭借。12.下列对两个语段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信”是“诚信”的意思。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的“好”是“爱好,喜欢”的意思,与“何子少好读书”(《四友斋丛说·序》)中的“好”意思不同。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同“悦”,是“愉快”的意思。D.“涉猎殆遍”(《四友斋丛说·序》)中的“殆”有“危险”“几乎”“大概”“懒惰,懈怠”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涉猎殆遍”中的“殆”是“几乎”的意思。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4.甲文中孔子在修身做人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其中三点。(3分)15.【甲】【乙】两文共同阐述了怎样的读书态度?请简要概括。(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16~17小题。(4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6.下面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此曲题目为“秋思”,可理解为游子于秋季满怀着故园之思。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于幽静安适中冲淡了孤寂的忧愁,抚慰了游子之心。C.全曲未出现“秋”字,却能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渲染了深秋的环境与氛围。D.这首小令尾句直抒胸臆,表现了游子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寂愁苦。17.这首元曲用白描勾勒图景,极具画面感。为使绘画内容更具体,请选择其中一句,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把画面描绘出来。(2分)四、名著阅读(5分)18.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1)在《朝花夕拾》中,有几篇文章涉及儿童教育问题,有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请你从以下文章中选择一篇,别说我们还太小,其实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常会于不经意间被轻轻拨动。妈妈的唠叨,其实我懂;老师的眼神,其实我懂;同学温馨的鼓励和劝告,其实我也懂;自然界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感人的画面、美丽的故事、课文中的形象、作者的意图……其实有好多我都能读懂。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思,会一瞬间漾遍全身。是的,时间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要求:①若选第(2)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

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1.(1)dīqián(2)贮虐2.A(2分)【解析】本题可按人们认知事物的逻辑思维规律进行排序,找到题干与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可以轻松地正确排序。“望”的对象是“繁星满天”,“揽”对应的是“夜风入怀”,“眺”的是“远山迷蒙”,“闻”到的是“空中响雷”。据此,正确的排序是:②④③①。故答案为A。3.(1)示例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示例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示例:盲人女孩虽然看不见,但依旧在努力读盲文,学习知识;旁边的视力正常的同学却在吃喝玩乐。虽然盲人女孩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我觉得她比旁边的同学“看到的更多”,因为读书让她“看”到更多。阅读让人怡情,让人明智,让有限的人生变得无限和丰富,阅读让我们看到更多。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漫画的主体是凳上坐着的两个人。其中左边是一个盲人女孩,在她的旁边有一根导盲棒,她正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右边是一个男青年,他视力正常,捧着两大袋东西在大吃大喝,他的体型很庞大。下方有一行“我看见的更多……”的文字。(3)示例:同学们,大家好!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我读经典名著”的读书交流活动吧!4.①秋风萧瑟②何当共剪西窗烛③却话巴山夜雨时④乡书何处达⑤归雁洛阳边⑥我寄愁心与明月⑦随君直到夜郎西⑧匹夫不可夺志也【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萧瑟、烛、洛、郎”等字词容易写错。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5.①一位老人在操场一角卖糖塑,同学们都争着去买;②“我”的同桌因“我”踩了他的脚尖而用“我”失去父亲这件事来攻击“我”;③老人呵斥伤害“我”的同桌,没有卖给“我”同桌糖塑,反而给了“我”两只糖塑;④“我”把老人给“我”的糖塑保存到第二年,因糖塑粘住了几只飞虫才吃了它。【解析】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根据第②段和第③段可概括为:一位老人在操场一角卖糖塑,同学们都争着去买;根据第④段和第⑤段可概括为:“我”的同桌因“我”踩了他的脚尖而用“我”失去父亲这件事来攻击“我”;根据第⑦段和第⑧段可概括为:老人呵斥伤害“我”的同桌,没有卖给“我”同桌糖塑,反而给了“我”两只糖塑;根据第⑨段可概括为:“我”把老人给“我”的糖塑保存到第二年,因糖塑粘住了几只飞虫才吃了它。6.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糖塑老人在做糖塑时的“拿”“舀”“抖动”等一系列动作以及对老人做出的糖塑形象的刻画,都是从正面表现糖塑老人技艺的高超。一群孩子包括“我”高举着钱簇拥在糖塑老人周围,是从侧面突出糖塑老人技艺的高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根据第②段中的“拿”“舀”“抖动”等一系列动词可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老人娴熟的动作展现他糖塑技艺高超,这里属于正面描写;根据③段可知,侧面烘托,通过孩子们贪吃、喜欢并抢购糖塑侧面表现老人的技艺娴熟。据此分析可知,第②③两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糖塑老人技艺的高超。7.“我”的心理:①“我”因失去爸爸而感到内心疼痛。从同桌公开说“我”没有爸爸,戳中了“我”的短处和痛处,“我”羡慕别人有爸爸呵护而自己没有可以看出。②“我”无力反击同桌的无奈。从“我”说不出话来可以看出。老人的心理:①老人对拿别人痛处欺负人的同桌的愤怒。从老人用小勺敲打锅沿并指着“我”的同桌大声呵斥,不卖给同桌糖塑可以看出。②老人对“我”的同情与关怀。从老人替“我”出气,给“我”两只糖塑可以看出。【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我”的心理:根据⑤段和第⑥段可知,“我”听到同桌骂“我”“没有爸爸”感到伤心、难过和悲痛。“但无力反击,因为说不出话来。这年我才八岁”表明“我”年龄太小,根本不懂用什么来反击。老人的心理:根据⑦段画线句找到后文“敲打”“指着”“大声呵斥”等具体动作,以及“臭小子,这么小就知道往人心窝里捅刀子,不要想吃我的糖塑”的话语可知,老人的“激烈反应”表现了老人看到“我”很可怜,一定要为“我”主持公道,不想让“我”再受伤害,对“我”的同桌揭人伤疤的行为进行斥责,表现了他此时的愤怒。结合本段下文“他最终没有给他糖塑”和第⑧段“轮到我时,他递给我两只”可知,也表现了老人对“我”的同情与关怀。8.内容上:点明主旨。人生路上珍惜别人给予的点点滴滴温暖,可以更阳光自信地直面挫折,被爱包围就不会感到寒冷。结构上:照应题目,总结全文。【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内容上,尾段中“人生的路上,我努力去遗忘别人曾经给予我的伤害,而将那点点滴滴的温暖一一攒起”这句话意蕴丰富,告诉我们:人生路上,我们要积极乐观面对生活,遗忘受过的伤害,铭记美好,感恩温暖我们的人,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结构上,尾段写温暖、太阳,结合标题“冬日暖阳”可知,与之相照应,既指积攒起来的别人给予自己的温暖,更赞美老人美好的心灵。联系本段是尾段可知,还有总结全文的意味。9.环境描写,写出了寒风的凛冽,表现出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父母挖藕的艰辛和不易,为后文父母回答“不冷”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结合第④段“空旷的田野上,寒风霸道地呼啸着”可知,这句话为环境描写,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寒风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描写出田野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父母挖藕的艰辛。联系第④段可知,为后文父母回答“不冷”这一内容做铺垫。10.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父母拆老房子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危险及干活的艰辛和父母的话“真的不累,很安全,我们年轻有力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我”的心疼、内疚之情,从而刻画了父母怕子女担心的爱子情深。【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结合第⑨段和第⑩段分析,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父母拆老房子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危险及干活的艰辛和父母安慰我的话“真的不累,安全,我们年轻,有力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我”的心疼、内疚之情,从而刻画了父母吃苦耐劳的特点,并体会父母为子女着想、怕子女担心的爱子深情。11.①勤劳:寒冬挖藕。②自尊自爱:家里经济捉襟见肘,父亲母亲不停地干活,希望能让借钱的次数少一点儿。③坚强:给弟弟看病。④爱子情深:干活很累,生病却不愿意告诉子女。【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人物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方面进行概括。“父母寒冬挖藕、洗藕”写出父母的勤劳或者吃苦耐劳;“家里的经济捉襟见肘,父亲母亲不停地干活,希望能让借钱的次数少一点”写出父母自尊自爱自强;“给弟弟看病”写出父母的坚强和对孩子无私的爱;“真的不累,也很安全。那房子矮啊,是不是”“是啊是啊。我们年轻,有的是力气”等语言描写写出父母安慰孩子、怕孩子担心的爱子深情。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12.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及内容分析。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的“好”是“爱好,喜欢”的意思,“何子少好读书”中的“好”也是“爱好,喜欢”的意思,意思相同。故选B。13.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14.①别人不了解自己,不要生气;②替人做事要尽心竭力;③与朋友交往要守信用;④不追求“不义”的富贵。【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甲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知,孔子在修身做人方面强调人家不了解自己,自己不要恼怒,这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由甲文“为人谋而不忠乎”可知,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由甲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知,同朋友交往要诚实可信。由甲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不能去追求。15.爱好读书,乐学忘艰,勤思博学,惜时刻苦。【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读书要读与思相结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要以学习为快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提出要珍惜时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提出要“博学”。联系乙文中内容可知,通过何子的行为,强调了好读书、乐读书、勤思博学和惜时刻苦。据此总结作答即可。【乙文参考译文】何子年轻时喜爱读书,遇到奇特的书籍,必定用高价购买它,拿出衣服食物作为花费,即使挨饿受冻也不顾惜。每次在田间小路上行走,必定带着书册跟随。有时去厕所,也一定手拿一本书。他所收藏的书有四万卷,几乎全都阅读过了。大概是想用这些书来揽取(探求)称王称霸所余下的谋略,来揣摩当今世道变化的缘故。一旦遇到事情复杂难以解决的情况,就凭借古代的义理与之相结合。如果有不相契合的地方,就深入思考,从白天一直思考到夜里。16.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幽静安适,实以乐景写哀情,更衬托出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而非冲淡孤寂的忧愁,抚慰游子之心。故选B。17.示例:“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分,光线逐渐昏暗,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啼叫几声,叫声更添寂寥。【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抓住秋景特色,加入细节如小桥、流水等,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四、名著阅读(5分)(1)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认为儿童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自然中自由成长。百草园里的鲁迅可以听蟋蟀弹琴、看云雀高飞等,享受自然的乐趣;而在三味书屋,儿童的天性被一定程度地压抑,如只能在老师不注意时玩纸糊的盔甲等。示例二:《五猖会》,鲁迅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文中父亲在“我”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强迫“我”背书,让“我”的兴致全无,体现了封建教育不考虑儿童的感受,压抑儿童天性。示例三:《<二十四孝图>》,鲁迅反对封建愚孝教育对儿童的毒害。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内容荒诞,违背人性,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题干要求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中选择一篇,结合文章内容阐述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首先需要明确这三篇文章各自的主要内容与主题,尤其关注其中涉及儿童教育的情节和观点。然后从中提取出鲁迅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如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等。在阐述时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2)①示例:三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变化为人形,分别变成村姑、老妇和老公公,均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唐僧误会孙悟空滥杀无辜将其赶走。②示例:三借芭蕉扇:唐僧师徒取经途中需借芭蕉扇过火焰山,孙悟空三次借扇,第一次被铁扇公主一扇扇到小须弥山,第二次得到假扇,第三次变成牛魔王骗得真扇,后又与牛魔王大战,最终在众神帮助下得到真扇扇灭火焰山的火。【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①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内容简介:故事发生在白虎岭。师徒四人一路西行,途中遇一女子,孙悟空火眼金睛,一眼看出她是由白骨精所变的村姑,便一棒打死。白骨精不甘心,又分别变成老妇和老公公前来迷惑唐僧,但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唐僧肉眼凡胎,误以为孙悟空滥杀无辜,十分愤怒,最终将孙悟空赶走。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和坚定,以及唐僧的善良但有时过于迂腐,同时也凸显白骨精的狡猾奸诈。它深刻地反映了取经途中师徒之间面临的信任危机和外部妖魔的阻挠,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②出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第六十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内容简介: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无法通过,必须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灭火。第一次,孙悟空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铁扇公主疼痛难忍,给了他一把假扇。第二次,孙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模样从铁扇公主那里骗到真扇,却又被牛魔王变的猪八戒骗回。第三次,孙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在众神的帮助下,打败牛魔王,终于得到芭蕉扇,扇灭了火焰山的火,师徒得以继续西行。这一系列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奇幻色彩和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展示了孙悟空的聪明才智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也描绘了牛魔王、铁扇公主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丰富了小说的神话世界。同时,也体现了取经之路的艰难险阻和师徒四人克服困难的决心。五、作文(50分)19.(1)【解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①审题立意。“幸福”是指一种能够长期存在的平和、舒畅的精神状态,但要抓住题目中的“小小的”三字,从生活学习中的细枝末节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