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牛津译林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牛津译林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牛津译林版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中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四个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B.与减Ⅱ中期相比,乙、丁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C.甲、丙均可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丁细胞可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2、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是生物繁殖后代必须进行的分裂过程B.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使次级精母(或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C.减数分裂过程异常时,常常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生物变异D.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开始时没有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3、下列有关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颤藻细胞中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染色体与纺锤丝所含的化学成分并无差异C.染色体复制时需要细胞质为其提供脱氧核苷酸等D.细胞衰老时,染色质收缩,因此染色变浅4、下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进行①过程的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B.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分化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需要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5、下列有关核酸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DNA和RNA都能携带遗传信息B.DNA是豌豆细胞中主要的遗传物质C.DNA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有6种D.豌豆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6、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如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b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C.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D.f~g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7、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描述是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某科研小组对蝗虫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测定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结果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细胞c和细胞g都可能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B.细胞d、e、f中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细胞g和细胞b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D.细胞a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或第二极体9、某野生型昆虫眼色是暗红色,是由棕色素与朱红色素叠加形成的,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合成分别受B/b、R/r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的控制。现将该昆虫白眼纯合突变品系甲(棕色素与朱红色素合成均受抑制)与野生型昆虫进行正反交实验,F1均为暗红眼。F1个体与品系甲再进行正反交实验,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杂交组合I:F1(♂)×品系甲(♀),F2表现型及比例为∶暗红眼∶白眼=1∶1;

杂交组合II:F1(♀)×品系甲(♂),F2表现型及比例为∶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3∶7∶7∶4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对等位基因B/b、R/r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甲的基因型为bbrrB.F1雄性个体产生精子时,B/b、R/r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若F1自由交配,后代中朱红眼昆虫的比例为D.杂交组合II中,F1个体减数分裂时眼色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10、将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和胡萝卜脱氢酶基因(ZDS)导入水稻细胞,培育而成的转基因植株“黄金水稻”具有类胡萝卜素超合成能力,其合成途径如下图所示。已知目的基因能1次或多次插入并整合到水稻细胞染色体上(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一个PSY和一个ZDS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上,则此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亮红色大米:白色大米的比例为3∶1B.若一个PSY和一个ZDS分别插入到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则此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亮色大米:橙色大米:白色大米的比例为9∶3∶4C.若某一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橙色大米:亮红色大米:白色大米的比例为1∶14∶1时,则不可能有PSY、ZDS插在同一条染色体上D.若某一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白色大米:亮红色大米的比例为1∶15,则一定有PSY、ZDS插在同一条染色体上11、拟南芥是实验室常用的模式植物。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进行诱变,从中筛选出一株单基因突变型个体,将该个体和野生型个体杂交,F1全部为野生型,F1自交所得F2中野生型∶突变型=13∶1,研究发现某种基因型花粉存在部分不育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突变型是由显性突变导致的B.含有突变基因的花粉存在部分不育现象C.部分不育花粉不育的概率是5/6D.可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判断拟南芥的基因型12、某同学利用塑料片、曲别针、扭扭棒、牙签、橡皮泥、铁丝等材料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对DNA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下列操作或分析正确的是()A.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B.在构建的不同长度DNA分子中,碱基G和C的数量越多化学结构越稳定C.制成的模型上下粗细相同,是因为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的形状和直径相同D.观察所构建模型中只连接一个五碳糖的磷酸基团位置,可看出DNA两条链方向相反13、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结合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质与DNA结合后都能调控基因表达B.RNA聚合酶与起始密码子结合启动转录的起始C.RNA与蛋白质的结合在细胞生物中普遍存在D.DNA与RNA的结合可发生在HIV中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4、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_____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15、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_____流向_____,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_______________流向_____,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_____传递到____,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_____。遗传信息从RNA流向_____以及从RNA流向_____两条途径,是中心法则的补充。16、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13种地雀的祖先属于________物种,它们是通过__________逐渐形成的。分布到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可能会出现不同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而一个种群的________和__________对另一种群的___________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____________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17、在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大分子之间往往能相互结合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请参照表中内容,围绕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成的结构,完成下表:。结构主要组成成分特点描述姐妹染色单体__________有丝分裂间期形成,前期出现,②______消失四分体__________期形成;④______期,其中的同源染色体分开__________期形成;④______期,其中的同源染色体分开多个核糖体与⑤______结合形成的复合物RNA、蛋白质能同时合成⑥______DNA与RNA聚合酶形成的复合物DNA、蛋白质其所含RNA聚合酶可催化⑦______18、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_____单位,是由_____________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______个基因。19、单倍体是指_____的个体,在生产上常用于_____。20、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____。

(2)DNA分子的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碱基之间的这种配对关系叫做______________原则。

(3)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___________。

21、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地雀原来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分布在不同的海岛上,从而形成了________。这样,不同的种群就可能出现不同的________,且互不影响,从而使不同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由于各岛屿上的条件不同,所以自然选择对各种群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久而久之,各种群的_______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从而使原来属于同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由此可见,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上述一个物种进化成多个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还包括基因多样性和_________多样性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4题,共12分)22、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3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______)A.正确B.错误23、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______)A.正确B.错误24、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B.错误25、人工诱变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它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1题,共9分)26、遗传学家对燕麦的籽粒颜色遗传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若干个红色籽粒与白色籽粒的纯合亲本杂交组合中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

结合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红粒性状的基因为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判断的理由是_____。

(2)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判断燕麦籽粒性状至少由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第Ⅱ组中F1可能的基因组成有_____种。

(3)第Ⅲ组中F1的基因组成为______若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用A、a用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用A/a、B/b表示;若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用A/a、B/b、C/c表示;若由四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用A/a、B/b、C/c、D/d表示以此类推),该F1测交后代的红粒和白粒的比例为_____。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2题,共14分)27、现有两个纯种普通小麦品种,品种①高秆抗病(TTRR),品种②矮秆易感病(ttrr);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利用品种①;②培育品种⑥矮秆抗病纯种的相关育种方法,其中,Ⅰ~Ⅶ代表育种过程,请据图回答:

(1)由品种①、②经过Ⅰ、Ⅱ、Ⅲ过程培育出新品种⑥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其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Ⅵ常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单倍体幼苗,再通过Ⅶ即用__________________(填某种化学试剂名称)处理幼苗获得ttRR,该化学试剂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量加倍。

这种育种方法的显著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Ⅳ、Ⅴ,也可培育出品种⑥,其中,过程Ⅳ常用X射线等处理植物,处理对象常选用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较大。28、利用杂种优势的杂交水稻(2n=24)种植时需要每年育种;为了突破年年育种的限制,研究人员以杂交水稻品系C为材料,研究了杂种优势固定的可行策略。

(1)品系C所结种子;第二年再种植时会发生___________现象,导致杂种优势无法保存。

(2)研究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让品系C中与减数分裂有关的3个基因(REC8;PAIR1、OSD1)发生__________,获得转基因品系M,使得品系M的减数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品系C和M的表现型没有差异,利用显微镜、品系C花药、品系M花药,鉴定品系M的思路是_____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_。

(3)品系M的子代和品系C的子代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应结果依次为下图中的_________。

(4)水稻MTL基因失活能使雄配子染色体全部丢失。MTL基因中增添3个碱基AGG(如下图所示)导致功能失去活性时;表达出的蛋白质可能发生___________

A.氨基酸数目改变B.氨基酸排列顺序改变C.空间结构改变(5)依据上述研究,进一步让品系C的REC8、PAIR1、OSD1、MTL基因失活,获得品系F。品系F自交能使杂种优势固定下来,原理如下图所示,以1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在图中的圆框内填入染色体形态图。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A【分析】【分析】

甲细胞与丙细胞呈现的特点都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细胞的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甲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的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所以丙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乙细胞和丁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均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的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丁细胞的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所以丁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详解】

A;四个细胞中;甲与丙均有同源染色体,乙与丁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与减Ⅱ中期相比;乙、丁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二者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暂时加倍,B正确;

C;甲、丙呈现的特点都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可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C正确;

D;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进行均等分裂,因此丁细胞可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学生对卵细胞与精子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并理解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据此明辨各细胞分裂示意图所示的细胞分裂方式及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2、D【分析】【分析】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生的特殊分裂方式。在这一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形成4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详解】

A;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A错误;

B;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后移到细胞两极,并不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只有当细胞经过末期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或卵母)细胞,染色体数目才减半,B错误;

C;减数分裂正常进行时;可发生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一是在四分体时期会发生网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二是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也就是减数分裂正常时,也会有基因重组的发生,C错误;

D;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发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因此,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或卵母)细胞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D。3、C【分析】【分析】

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分裂间期呈染色质状态,进入分裂期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

【详解】

颤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染色体,A错误;染色体与纺锤丝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前者含DNA分子,后者不含,B错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其复制时需要细胞质为其提供脱氧核苷酸等,C正确;细胞衰老时,染色质收缩,因此染色变深,D错误,故选C。4、C【分析】【分析】

据图可知;①过程为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其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②过程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③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实施④过程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

A;图中①表示杂交过程;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A正确;

B;②是减数分裂过程;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形成了四种类型的配子,B正确;

C;③是花药离体培养;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④过程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或者低温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C。5、B【分析】【分析】

1;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2;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3;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

【详解】

A;DNA和RNA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携带着遗传信息;A正确;

B;豌豆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因此DNA是豌豆细胞中的遗传物质,B错误;

C;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而脱氧核糖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组成,因此DNA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有6种,C正确;

D;豌豆细胞含有DNA和RNA;因此含有A、T、G、C、U五种碱基,D正确。

故选B。6、D【分析】【详解】

分析题图: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图示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其中ab、ef段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gh段表示后期。a~b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cd段之前用秋水仙素处理过,而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B正确;e点后的细胞为纯合体,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完全相同,C正确;f~g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所代表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7、C【分析】【分析】

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从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实验步骤:诱导培养→固定→制作装片→观察比较。

【详解】

A;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比例较长,故视野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A正确;

B;低温处理下;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未加倍,故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B正确;

C;实验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无法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C错误;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均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C。

【点睛】

卡诺氏液的作用:固定细胞形态;体积分数95%酒精:洗去卡诺氏液;或与质量分数15%的盐酸混合解离根尖细胞,分散细胞。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B:C: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的核DNA数目为N,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b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c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e的核DNA含量位于2N-4N之间,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f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2N,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g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

A;细胞c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g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都会发生染色单体分离,A正确;

B;细胞d和e处于分裂间期;此时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B错误;

C、细胞b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无同源染色体,C错误;

D;由于是蝗虫精巢切片;因此细胞a不可能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D错误。

故选BCD。9、A:D【分析】1、品系甲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均为暗红眼,说明控制眼色色素合成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暗红眼的基因型为B-R-,白眼的基因型为bbrr,棕色眼的基因型为B-rr,朱红眼的基因型为bbR-,昆虫白眼纯合突变品系甲的基因型为bbrr。野生型的基因型为BBRR。F1的基因型为BbRr。

2、组合Ⅰ中F1(BbRr)(♂)×品系甲(♀)(bbrr),F2表现型及比例为∶暗红眼∶白眼=1∶1;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杂交组合II:F1(♀)×品系甲(♂),F2表现型及比例为∶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3∶7∶7∶43,说明F1(♀)雌果蝇BbRr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眼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

A、由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B/b、R/r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甲的基因型为bbrr;A正确;

B、由分析可知,B/b、R/r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F1雄性个体产生精子时,B/b、R/r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雄果蝇产生BR:br=1:1的配子,即各占1/2,雌果蝇产生:43/100BR、7/100Br、7/100bR、43/100br,表现型朱红眼(bbR-)的比例=1/2×7/100=7/200;C错误;

D、F1雄果蝇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表现为连锁,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即未发生基因重组,当F1(BbRr)作母本时,与白眼个体(bbrr)杂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即产生了四种配子,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AD。10、A:B【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由于基因不同或基因发生改变,那么性状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详解】

A;若一个PSY和一个ZDS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上;则此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只有3/4个体含有这两个基因,其他的个体均不含有这两个基因,故后代中亮红色大米:白色大米的比例为3∶1,A正确;

B、若一个PSY和一个ZDS分别插入到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假设控制PSY基因为A,控制ZDS基因为B,那么可以简化为基因型为AaBb个体自交;则此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亮色大米:橙色大米:白色大米的比例为9∶3∶4,B正确;

C;若某一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橙色大米:亮红色大米:白色大米的比例为1∶14∶1时;则可能有PSY、ZDS不止一次插在同一条染色体上,C错误;

D、若某一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白色大米:亮红色大米的比例为1∶15,则不一定有PSY、ZDS插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如D错误。

故选AB。

【点睛】

解答本类型题:第一步,理解题干信息;第二步,结合选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1、B:C:D【分析】【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突变型个体和野生型个体杂交,F1全部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为显性,突变型为隐性。若用基因A、a分别表示控制野生型和突变型的基因,则亲本野生型基因型为AA,突变型基因型为aa,则F1基因型为Aa,F1自交所得F2。已知某种基因型花粉存在部分不育现象,卵细胞正常,可知F1产生的卵细胞种类及比例为A=a=1/2,F2中野生型∶突变型=13∶1,即aa=1/14,则花粉中a=1/7,A=6/7,即F1产生的花粉及比例为A:a=6:1;说明基因型为a的花粉部分不育,不育的概率为5/6。

【详解】

A、突变型个体和野生型个体杂交,F1全部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为显性,突变型为隐性,即突变型是由隐性突变导致的,A错误;

B、若用基因A、a分别表示控制野生型和突变型的基因,则F1基因型为Aa,F1产生的卵细胞种类及比例为A=a=1/2,F2中野生型∶突变型=13∶1;即aa=1/14,则花粉中a=1/7,A=6/7,说明基因型为a的花粉部分不育,即含有突变基因的花粉存在部分不育现象,B正确;

C、F1基因型为Aa;产生的花粉及比例为A:a=6:1,说明a花粉不育的概率是5/6,C正确;

D;基因中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蕴藏着遗传信息;因此可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判断拟南芥的基因型,D正确。

故选BCD。12、A:C:D【分析】【分析】

1;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

2;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

3;DNA两条链反向平行;具有方向性,具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为该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

【详解】

A;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A正确;

B;DNA分子中;A-T之间两个氢键,C-G之间三个氢键,在构建的相同长度DNA分子中,碱基G和C的数量越多,形成的氢键越多,化学结构越稳定,如果长度不同,根据碱基G和C的数量多少无法判断结构的稳定性,B错误;

C;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制成的模型上下粗细相同,C正确;

D;DNA两条链反向平行;具有方向性,具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为该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所以当观察所构建模型中只连接一个五碳糖的磷酸基团位置,可看出DNA两条链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ACD。13、A:B:D【分析】【分析】

1;原核细胞无核膜、核仁和染色体;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能发生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但是过程有所不同。

3;启动子位于基因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序列,能启动基因转录过程。

【详解】

A;DNA和DNA水解酶结合后;导致DNA水解,无法调控基因表达,A错误;

B;RNA聚合酶能结合在基因的启动子上;从而启动基因的转录,B错误;

C、RNA的类型包括:mRNA,tRNA和rRNA,rRNA与蛋白质组成核糖体;在翻译过程中mRNA;tRNA都至少与核糖体结合,所以RNA与蛋白质的结合在细胞生物中普遍存在,C正确;

D;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异养生物,病毒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内的代谢系统和营养物质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所以DNA与RNA的结合发生在宿主细胞中,D错误。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4、略

【分析】【详解】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解析】染色体组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DNADNADNARNA蛋白质蛋白质RNA或DNARNADNA16、略

【解析】①.同一②.地理隔离③.突变④.基因重组⑤.突变⑥.基因重组⑦.基因频率⑧.基因频率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姐妹染色单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有丝分裂间期形成,前期出现,后期由于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消失。

(2)四分体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由于同源染色体配对,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称为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中的同源染色体分开。

(3)多个核糖体与mRNA结合形成多聚核糖体;能够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4)DNA与RNA聚合酶形成的复合物开始进行转录过程;R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形成mRNA。

【点睛】【解析】①.DNA、蛋白质②.后期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或四分体时)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⑤.mRNA⑥.多条肽链⑦.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形成mRNA(或mRNA的形成,只答到“DNA双链的解开”不得分)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基本有遗传效应许多19、略

【解析】①.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②.培育新品种20、略

【分析】【详解】

(1)DNA是由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组成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2)DNA分子的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中的这种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4)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5)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解析】①.脱氧核苷酸②.碱基互补配对③.缺失④.种群⑤.生殖隔离⑥.基因突变21、略

【分析】【详解】

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地雀原来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分布在不同的海岛上,由于地理障碍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从而形成地理隔离,不同的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不同的原始材料,不同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由于各岛屿上的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各种群的变异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使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发生差异,并逐步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物种,进而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解析】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库生殖隔离。

生态系统四、判断题(共4题,共12分)22、B【分析】【详解】

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的碱基序列;

故错误。23、A【分析】【详解】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故正确。24、B【分析】【详解】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而不同位置上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故非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同的位置,而不是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故错误。25、A【分析】【详解】

人工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它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正确。五、非选择题(共1题,共9分)26、略

【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有红粒和白粒,而F1都是红粒,说明红粒性状为显性性状;又第Ⅲ组中,F2的红粒:白粒=63:1,说明小麦和燕麦的籽粒颜色由三对能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故隐性纯合体为白粒;设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分别为A和a、B和b、C和c,则白粒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cc,第Ⅰ组杂交组合中,红粒亲本只有1对显性基因,其基因型可能有3种(AAbbcc、aaBBcc、aabbCC),因此F1可能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三种,自交后代都为3:1;第Ⅱ组杂交组合中,红粒亲本有2对显性基因,其基因型可能有3种(AABBcc、aaBBCC、AAbbCC),因此F1可能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三种,自交后代都为15:1;第Ⅲ组杂交组合中,红粒亲本有3对显性基因,其基因型只有1种(AABBCC),因此F1的基因型也只有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