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年秋季七年级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通用版)01
语文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分)
1.(本题3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木讷(nA)半响(xiang)惟妙惟肖(xiAo)叱咤风云(zh支)
B.寒噤(jin)懵懂(meng)自怨自艾(yi)白驹过隙(xi)
C.颠簸(b6)瞭望(liao)五脏六腑(埼)探骊得珠(H)
D.箴言(zhen)餐券(ju宜n)面面相觑(q。)退避三舍(sh6)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木讷(nA)—(ne);B.懵懂(m6ng)—(meng)白驹过隙(xl)
—(xi);C.正确;D.餐券(juM)—(quart)«据此,答案为C。
2.(本题3分)选出加点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素湍绿潭以调素琴B.沿溯阻绝绝多生怪柏
C.清流见底水清树荣D.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答案】C
【详解】A.素:形容词,白色/形容词,不加装饰的;
B.绝:动词,断绝,不能通航/形容词,极高的;
C.清:形容词,清澈/形容词,清澈;
D.负:动词,向上/介词,在上面;
故选C。
3.(本题3分)下面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腊八粥》一文略写“等粥”部分,详写“喝粥”部分,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既写出了腊八粥的
美味诱人,也表现了八儿的嘴馋、可爱,描绘出一家人的温馨生活。
B.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
之,如《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C.史铁生是《那个星期天》的作者,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第1页共11页
D.《寒食》是唐代诗人韩栩创作的一首七绝,写的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禁火只吃冷食,故称
“寒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A.《腊八粥》一文略写“喝粥”部分,详写“等粥”部分;本项混淆了详写与略写的内容;
故选Ao
4.(本题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选自《社戏》)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选自《小石潭记》)
C.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选自《壶口瀑布》)
D.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选自《安塞腰鼓》)
【答案】C
【详解】A.采用了比喻修辞,“连山”比喻成“铁的兽脊”;
B.采用了比喻修辞,“岸势”比喻成“犬牙”;
D.采用了排比修辞;
故选Co
二、填空题(共10分)
5.(本题2分)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萤光粗制滥造蒙昧不辍劳作和颜悦色恰如其分乱蓬蓬正襟围坐广袤无垠宛如
改为改为
【答案】萤荧围危
【详解】考查字形的积记。错别字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音同或形似,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
结合句意和词义辨析判断。
荧光:在光和其他射线照射某些物质时所发出的可见光。不能写作“萤光”。
正襟危坐:拼音是zhEgjlnweizu。,意思是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不能
写成“正襟围坐”。
6.(本题4分)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文句中空白处相应的词语。
成长是一个过程。岁月荏苒,光阴如梭。也许有过畏惧,也许有过pGnghuAng①,但经过多年h6u
第2页共11页
jibofa®的你,遇到挫折,坦然面对;遇到困难,不必躲藏。只要能静下心,沉住气,今天的舞台,你
定会大放异彩。彼时正年少,莫负好时光。
【答案】彷徨厚积薄发
【详解】本题考查读拼音写汉字。
彷徨:读音pAnghuGng,徘徊不前的样子。比喻犹疑不决。
厚积薄发:读音h6ujib6齿,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7.(本题4分)拼音写出汉字。
亲爱的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在课文中发现了许多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人物。史铁生,他虽然全身瘫
(huan),但在母亲逝世后重新振作,好好儿活;海伦•凯勒,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在莎莉文老师的
陪伴下重燃对生活的热(chen)o牧羊人,他虽然孤独,但因他的慷(kWi)一无私为沙漠留下了希
望;莫顿・亨特,在父亲的鼓(匕)下爬下悬崖,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他们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磨难,
才能真正的成长。让我们一起接受挑战,勇闯难关吧!
【答案】痪忱慨励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瘫痪:tdnhuAn,神经机能发生障碍,机体部分或全部丧失活动能力。比喻社会事业、生产工作等的停
顿。
热忱:rechen,指态度: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
慷慨:kangkai,意思是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比喻布施财富和布施智慧。
鼓励:guli,意思是激发;勉励;也指振作精神。
三、语言表达(共7分)
8.(本题3分)填空(每格限填一字)。
(1)手—黄土我不放。
(2)双手一定宝塔山。
(3)毛主席—上了天安门!
(4)一头—在亲人怀……
(5)紧紧儿—在心窝上。
【答案】⑴抓⑵搂(3)登(4)扑(5)贴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
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与“黄土”搭配的只能是“抓”;“天安门”是一个地点,
第3页共11页
应该用“登”比较恰当。“贴”与“心窝”的语境相符。
点睛: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
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平时写作,要养成字字斟酌,力求用词准确的习惯;要用一定的时
间对近义实词和易混虚词作集中复习,分门别类,归纳整理。
9.(本题4分)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轻盈繁密和煦多姿多彩眼花缭乱”这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至
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且情境要求合情合理。
【答案】春天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阳光和和煦的春风,而且给人们带来了鸟语花香。你看,鸟儿
舞动着轻盈的翅膀,正在唱着悦耳的歌;树木吐出嫩嫩的新芽;各种花次第开放,蝴蝶和蜜蜂在繁密的花
丛中翩翩起舞,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春。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展开想象,设置具体情景,言之有理,生动形象。示例:和煦的
春风像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莅临人间,她手一挥,山绿了,水涨了,花开了,一个多
姿多彩的春天来了。
四、现代文阅读(共31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小题。
⑴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⑵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⑶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⑷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⑸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
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⑹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
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⑺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
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⑻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A(修整、修补、修葺)一
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
她学习。
第4页共11页
(9)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跳、跑)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
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10)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
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11)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12)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13)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
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
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
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
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14)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⑸''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16)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17)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节选)
10.(4分)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填在A、B处。
A.B.
11.(4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5分)指出选文第(13)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
13.(5分)“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10.A修葺B因11.景物(环境)描写;作用:①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
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②表达了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
赞美之情;③照应题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12.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意思接近即可)。
13.①指出雷锋精神的内涵(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②写出具体做法;③语言表述。
【解析】10.考查词语的辨析与选用。
(1)修整:修整指修理使完整或整齐,多用于物品。修补:修正补充或修理破损之物使之完好。修葺:
指修理(建筑物)。依据对象用“修葺”。
第5页共11页
(2)依据语境“我们正在劳动”和“突然梨树丛中",用"闪'’字更能写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突然出现的情
形。故选用“闪,
11.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等;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
垫。语句“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杳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
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从描写的的角度看,运用的是环描写,从表现手法看,运用了虚实结合
的写法,既赞美了哈尼小姑娘助人为乐的精神,又营造了景和人相融合的意境,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并
与文章的题目相照应。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2.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插叙)理解。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
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要从内容和
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往往有补充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对事件解释说明。
结构上,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上下勾连,使文章浑然一体等。文章第13段插入了小姑娘向我们讲
述了房子的来历,让读者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从而提示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3.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
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本文以梨花为线索,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
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抒发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青年一
代的赞美、热爱之情,歌颂了互助互爱的良好社会风貌。本题作答可结合生活实际,要围绕“助人为乐、无
私奉献”等内容来谈自己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13分)阅读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完成下面小题。
①净洁的白毛中间,夹杂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是被称为“玳瑁猫”的。
我们家里的猫正是那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的名字。
②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
它。但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
③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夕卜“咪咪”叫了起来。这叫声是
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
一样:“玳瑁,这里来!”
④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多了几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来
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咪”,仍在门外徘徊着。“小孩
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但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跃上了
第6页共11页
父亲的膝上。
⑤“哪,在这里了。"父亲说。
⑥我们看到,它伏在父亲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父亲立刻理会它的
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
呢。”
⑦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给它预备饭了。玳瑁的
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每次上街,总
给玳瑁带鱼回来,且给它储存着。
⑧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房子里。但当父亲有事要出去时,它便溜到父亲身边,
绕着他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到门边。父亲回来时,待他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
刻跟着父亲,但他的一举一动,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
亲。
⑨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寝室。玳瑁有两夜没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
床上,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
⑩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记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落的地方去的。但
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咕咕''念着猫经。
⑪半个月后,玳瑁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时,我轻轻抚摩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我叫它,它
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
声,它便不知从什么地方溜出来,而且绕着父亲的脚。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家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叫
着“玳瑁”,东西寻找,不见它回来。父亲只喊了两声,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你的声音像格外不
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的听见了。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⑫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⑬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
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摩玳瑁的颈背那
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
瑁而我呢,已经迟了。从这天起,玳瑁便不再走进父亲的以及和父亲相连的我们的房子。无论谁叫它,
都不答应....
⑭不久,我们全家要离开故乡了,决定带它一道来上海,所以设法引诱玳瑁出来,可惜终不能如愿。
它显然比我们还舍不得父亲,舍不得父亲住过的房子,走过的路以及手所抚摸过的一切。父亲的声音,父
亲的形象,父亲的气息,应该都还很深刻地萦绕在它脑中。
第7页共11页
⑮可怜的玳瑁,它比我们还爱父亲!
(有删改)
14.(4分)文中“父亲的玳瑁”是一只怎样的猫,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15.(4分)阅读课上,同学们针对本文的题目展开讨论,请选择你最认同的一点,结合文章内容陈述理由。
甲:本文题目可换成《玳瑁》,因为文章重点写了玳瑁对父亲的感情,主旨应该是在刻画一只有灵性的
猫,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乙:本文题目可改为《我们家的玳瑁》,文章写了我们一家人对玳瑁的关爱和呵护,主旨应该是表现我
们家人对小动物的关爱和对弱小生命的尊重、怜爱。
丙:本文题目为《父亲的玳瑁》,意味深长,重点在写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深厚感情,作者其实是借写玳
瑁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情感。
你最赞同谁的意见?理由是:
16.(5分)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从文中找一处,分析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案】14.①安静而懂事:与父亲的交流从不聒噪,总是极简短的两三声“咪咪”后,便悄悄地等待;
进餐时,它静静卧在父亲腿上陪伴,父亲餐毕起立,它便乖乖出门等候自己的餐食。
②依恋父亲但不烦人:白天父亲忙,“玳瑁”便在储物间静候,待父亲要出门或刚回家总能受到绕膝承
欢的礼遇。晚上,发现父亲不在原来的房间,默默地寻找两天,找到后便安静地陪伴在父亲身旁。
③与父亲有默契,感情深:在邻居家贪玩忘了吃饭,父亲只喊两声,“玳瑁”便回来了;父亲去世后,
再不忍走进父亲生活过的地方;我们要离开故乡时,却怎么也带不走它。15.示例:我最赞同丙的意
见,理由是:《父亲的玳瑁》这个题目暗示玳瑁是父亲的宠物,它曾给他孤寂的老年生活带来儿孙般的慰藉
和快乐。作者在借玳瑁对父亲的爱,表达自己没有陪伴父亲的惭愧、内疚和丧父之痛。(意思对或言之有理
即可)16.大家叫唤“玳瑁”无动静,和父亲只消叫两声,玳瑁就走来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
玳瑁对父亲的信任和亲近,侧面表明了父亲对玳瑁的关爱和照顾之多。
【分析】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①段“净洁的白毛中间,夹杂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妇人的玳瑁首饰“,可知漂亮,招人喜爱;
根据③段“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叫了起来。这
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⑦段“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
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给它预备饭了”,可知安静而懂事;
根据⑧段“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陪伴着父亲”、⑨段“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
第8页共11页
瑁己在床上睡着了,‘咕咕‘念着猫经”,可知依恋父亲但不烦人;
根据⑪段“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知从什么地方溜出来,而且绕着父亲的
脚……父亲只喊了两声,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⑫段“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
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⑬段“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和⑭段“我们全家要离
开故乡了,决定带它一道来上海,所以设法引诱玳瑁出来,可惜终不能如愿……父亲的声音,父亲的形象,
父亲的气息,应该都还很深刻地萦绕在它脑中“,可知与父亲有默契,感情深。
15.本题考查题目理解。应从人物、情节和主题角度阐明理由。
示例:我最赞同丙的意见。从人物看,“玳瑁”是主要人物;从情节看,讲述了父亲和玳瑁的特殊感情,
尽管它是一只宠物,但正如文中⑫段所言“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
这个题目,突出了两者的关系;从主题看,玳瑁对父亲的爱是我这个做儿女的无法做到的,借此,表达自
己对父亲的惭愧、内疚之情,以此缅怀父亲。
16.本题考查对比及作用。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我们初到家时和平时玳瑁的行为对比;第一夜晚睡觉
和平时、后来的对比;玳瑁到邻居家去游走,我们呼唤和父亲呼唤的对比;父亲去世后和去世前的对比等,
选取一处分析即可。
示例:父亲去世前,总是在父亲的脚边绕来绕去,晚上睡在父亲脚后;父亲去世后,便不再走进父亲
的以及和父亲相连的我们的房子。无论谁叫它,都不答应;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侧面表达了我
对玳瑁的怜爱之意。
五、作文(共40分)
17.(本题40分)按要求作文。
蹒跚学步的孩子碰撞到桌角,撞出的是一阵眼泪汪汪的哭泣,下次路过桌角会绕道;清泉和石头的碰
撞,撞出的是一曲泠泠作响的自然之歌,自然之美;姜汁和牛奶的碰撞,撞出的是一杯香醇爽滑的特色美
食“姜撞奶”...
碰撞是挫折,也是锤炼,带来进步;碰撞是摩擦,是冲突,也有收获;碰撞产生新的事物,让生活更
加丰富多彩...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③字迹工整,
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答案】范文:
精彩来自碰撞
第9页共11页
当泾河和渭河相遇,它们的水流互相碰撞,从而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奇观;当水流和山石相遇,它们
互相碰撞,从而形成毅然坠落的瀑布,称为大自然的奇观……它们是如此的不同,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精彩,
但是当两种全然不同的事物相遇,它们会创造出更加炫目的精彩。
苏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年,才华横溢,英气勃发的苏轼骤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一腔热血
无处宣泄,满怀理想却无人理解。他来到赤壁。这个曾经英雄云集,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的地方激起他万
千的思绪,于是历史与现实碰撞,他以“赤壁”为情绪的宣泄口,洋洋洒洒写下数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而
他自己对于人生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现在回头审视苏轼的成长,若不是被贬黄州,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此之大,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如此激
烈,苏轼大概也写不出如此文章。正是碰撞,促成了苏轼的精彩文章与不凡人生!
一个人的成长是如此,一种理论的成熟也同样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但是这伟大的思想,是如何诞生的呢?它正是诞生于资
本主义制度对工人不断剥削压榨的现实与工人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人权两者之间激烈的碰撞。你死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公园排椅工程方案(3篇)
- 方案设计墙体工程(3篇)
- 牵引车司机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林业相关面试题库及答案
- 拉萨会计面试题及答案
- 科研基础面试题库及答案
- 新能源行业绿色制造2025年技术创新与新能源政策导向报告
- 人工智能在医疗器械诊断设备中的伦理问题与法规挑战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结构创新空间利用率提升的全球市场洞察报告
- 2025年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市场拓展:法国市场前景报告
- (完整版)贵州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 临床基本检查方法和检查程序课件
- 新疆五彩湾温泉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红金消结片对“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
- 基于Java的网上蛋糕预订销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青海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出炉:医学和法学就业率最高
- 生理学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 急救车必备药品和物品 急救车物品药品管理
-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护理课件
- 西门子低压电器快速选型手册
- 养羊与羊病防治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