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技术方案·前期资料分析:一、景观道路系统现状分析及评价:老旧小区的景观设计理念早已过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非存在于每一个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目前老旧小区在景观设计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房屋建筑密度过高,附属绿地面积狭小。“火柴盒式”的建筑组群中,虽房前楼后均有绿化,但依旧缺少符合居民生活需要的其它绿地形式。2.植物长势参差不齐,且缺乏合理的配置设计,未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3.道路系统不完善,绿化布局不合理,导致原有绿地出现严重的踩踏现象,部分绿地区域已经受到严重损坏,影响了小区的美观与形象。4.小区铺装大面积遭到破裂或老化,导致路面不完整。5.严重缺乏活动场地,造成居住者诸多不便,老人以及儿童没有专门休息、活动与交流的空间。二.排水、综合管线前期分析:1.给水系统现状分析及评价:老旧居住区生活给水系统设计按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标准确定,管道经过长年使用已经普遍出现老化、锈蚀,管道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管道的管材还是镀锌钢管和铸铁管,已经不符合现在的饮用水卫生标准,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个别居住区给水系统未进行分户计量改造。居住区内室外消火栓系统缺失,不符合现在的消防安全要求。2.排水系统现状分析及评价:老旧居住区排水体制多采用的雨污合流制,管道设计按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标准确定,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现有的排水体制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雨、污水管道在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经常性的维护和疏通,已出现大面积的淤积,破损,导致排水不畅,很多老旧居住区夏季多雨季节出现污水外溢,臭气熏天的景象,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破坏了城市的文明形象,此外老旧居住区均未规划设计中水回用系统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老旧居住小区管网资料缺失,管道、管线交叉多,乱。甚至有新旧管道同时使用的情况。再加上管网改造需大面积开挖,对路面破坏大,对居民生活影响大,完全按照新建小区的标准改造不切实际。3.采暖系统现状分析及评价:部分老旧居住区无集中供暖设施,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冬季集中供暖的要求也迫在眉睫;有集中供暖设施的居住区因年久失修,供暖期间出现管道破漏问题较多、户内供暖室内温度达不到《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要求、管道保温层破损严重、未设置热计量装置及水力平衡装置等问题。4.电气系统现状分析及评价:老旧居住区电气线路由于社会的发展,电气增容改线路,新增网路通讯线路、监控线路及道路照明线路等等,各个系统,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缺少协调,为图方便,线路多以架空方式敷设,杂乱无章,局部位置密如蜘蛛网,存在安全隐患。老旧小区内管线错综复杂,没有现状资料,管理不到位,检修维护工作困难重重。·整体方案:一、道路系统整体方案:1道路改造设计要点1)车行道路:层次清晰的分开主要车行交通与临时车行交通,方向明确。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的条件下合理组织车行流线。同时考虑消防车、救护车等车辆的回车场地。对于呈网状破碎裂缝贯穿水泥垫层的水泥路面、局部沉陷的路面、丧失基本承载力的沥青路面,应将破损区域清除后重新修建。混凝土路面参考样式式图混凝土路面参考样式式图车行道铺装:路面可根据小区原有路面材质进行选择,多为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主路路面结构设计:面层:3cm(AC-10)细粒式沥青砼+粘层油+4cm(AC-16)中粒式沥青砼+透层油;基层:18cm二灰碎石+18cm二灰碎石+18cm12%石灰土+18cm10%石灰土。混凝土路面剖面图混凝土路面剖面图2)人行道路:在尽量保留现状质量较好的石板路、砖砌、卵石步道等特色路面的前提下以人行的“方便,快捷,高效”为设计原则,采用直线形为主要人行流线。在小区路两侧宜设置人行道,与主路用缘石分隔。结合建筑出入口,小区出入口,充分考虑人行交通的高效性与可达性。并且应做路缘石坡道等无障碍设计。人行道铺装:依据不同的道路等级分别予以设计,主要人行路采用透水砖、荷兰砖等为主材,部分可用卵石镶嵌纹案铺装,强调经济性。绿地中的汀步则可使用条石或青石板,富于变化。人行路铺装样式参考图人行道结构设计:6cm厚水泥透水砖(或荷兰砖)铺装+3cm1:2.5水泥砂浆+10cmC20水泥混凝土+18cm12%石灰土。人行路铺装样式参考图透水砖铺装样式参考图透水砖铺装样式参考图沥青路面参考样式沥青路面参考样式图透水组织排水路面做法2路面面层要求:透水组织排水路面做法汀路做法(1)原材料基本要求:汀路做法沥青细粒式沥青砼,基质沥青为70号B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用量根据马歇尔实验确定,沥青参考用量约为5.5%;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采用沥青为70号B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参考用量约为5%。质量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下称《沥青施工规范》)。“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规定,质量技术具体要求见《70号B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粗集料:采用石灰岩,粗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或施工单位自行加工。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沥青施工规范》规定。当单一规格集料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表中要求,而按照集料配比计算的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质量技术具体要求见《粗集料质量技术指标表》。细集料: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沥青施工规范》的规定。质量技术具体要求见《细集料质量技术指标表》。填料: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沥青施工规范》的技术要求,质量技术具体要求见《填料质量技术指标表》。沥青砼面层的级配应符合《沥青施工规范》的规定。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应符合《沥青施工规范》的规定,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设计空隙率为3~5%,马歇尔试验试件尺寸为φ101.6mmx63.5mm,击实次数(双面)75次,技术标准如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符合《沥青施工规范》要求。透层材料要求:透层油选择渗透性好的乳化沥青,其规格采用PC-2型,用量为0.8L/m2/,质量应符合《沥青施工规范》的要求,所使用的基质沥青标号与主层沥青混合料相同,并撒布3~8mm石屑。粘层材料要求:双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应喷洒粘层油。粘层油采用乳化沥青,其规格采用PC-3型,用量为0.4L/m2/,质量应符合《沥青施工规范》的要求,所使用的基质沥青标号与主层沥青混合料相同。(2)二灰碎石基层要求:原材料基本要求:粉煤灰:粉煤灰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A1/2O/3+SiO/2的含量不小于70%,700℃烧失量不大于10%,含水量不大于35%,比表面积大于2500cm2//g,使用时应将凝固的粉煤灰打碎或过筛,同时清除有害杂质。石灰:石灰质量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规定的Ⅲ级以上的生石灰或消石灰的技术指标,生石灰须经充分消解,活性氧化物含量不低于60%,并通过1cm筛,剔除未消解残渣,每天使用前作CaO、MgO含量测定,达不到要求的石灰不得使用。碎石:采用级配石灰岩碎石,最大粒径31.5mm(方孔筛),不准有超粒径的石料,其级配组成应符合下表要求。碎石的压碎值不大于35%。(3)石灰土要求:原材料基本要求:土:稍有粘性的土,塑性指数10~15。石灰:石灰质量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规定的Ⅲ级以上的生石灰或消石灰的技术指标,生石灰须经充分消解,活性氧化物含量不低于60%,并通过1cm筛,剔除未消解残渣,每天使用前作CaO、MgO含量测定,达不到要求的石灰不得使用。水:饮用水。石灰土质量控制指标:石灰土经碾压成型后常温下需不少于7天洒水养生,10%石灰土、12%石灰土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0.7MPa、0.8MPa。石灰土底基层压实度不小于95%(重型击实)。未尽事宜严格按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要求实施。3路基要求(1)路基设计挖方路段:设计路床顶面以下0--50cm范围内采用石渣回填、压实。填方路段:设计路床顶面以下0--50cm范围内采用石渣回填、压实,30cm以下范围采用素土分层回填、压实。(2)路基质量指标控制:压实度要求:挖方路段:路床顶面以下0-50cm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5%填方路段:路床顶面以下0-50cm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5%,路基其它位置压实度要求详见路基填料压实度、最小CBR值及粒径一览表,以上标准均为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路槽底面土基回弹模量值应不小于30MPa,压实度不小于95%。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路基顶面弯沉值不大于200(1/100mm),按(BZZ--100)测试标准。(3)石渣要求:所用石料不得采用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宜尽量采用硬质、中硬石料,含泥量应小于10%。石渣最大粒径不应超过15cm,顶面用小石子和石屑填平压实(最大粒径不超过6.3cm),用量约为石渣质量的30%--40%,具体施工时应按照相应的施工规范要求实施。填石路基的压实质量标准采用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并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中表3.8.3.1-表3.8.3.3的要求。石渣层顶面的压实标准:12~15t压路机的碾压轮迹不应大于5mm。设计弯沉值不大于200(1/100mm)。填筑石渣时,应首先将边坡处堆土压实,然后水平填筑石渣,确保边坡稳定。(4)路基施工要求:路基处理层层底以下的坑、洞、墓穴、垃圾及其他不良土质必须清理干净,清理后留下的坑槽采用素土分层回填、压实。路槽范围内潮湿或过湿状态的湿软土基或翻浆路段,除应加强路基排水措施外,在天气状况良好情况下应采用机械或人工挖出湿软土翻晒,待土的湿度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再整平压实。路基填土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泥炭土、冻土、有机土、生活垃圾及含有有害物质的土。填料应选用透水性较好的砂性土、粘性土等。路基填筑过程中应由路中向路边进行,须保持有一定的路拱和纵坡。填方必须根据路基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厚度,一般松铺为30厘米,压实厚约20厘米。路基填筑过程中先填地段应分层留设台阶,使每个压实层相互重叠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5米。路基填筑过程中应注意与管道施工密切配合。以上路基施工要求及处理措施应在招标文件中约定,具体工程量由相关单位现场确认。未尽事宜严格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执行。4人行道要求:(1)荷兰砖铺装要求荷兰砖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抗弯拉强度不小于3.5MPa。表面平整,棱角整齐,色彩均匀。铺砌应稳固、无翘动,缝线顺直,缝宽均匀,无反坡、积水现象。(2)人行道路床及基层要求:压实度要求:人行道路床及石灰土基层压实度均不小于93%(重型击实)。石灰土其它要求均同车行道。混凝土垫层厚度允许偏差±5mm。二.排水、综合管线整体方案:给水系统改造技术方案:给水改造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居民生活用水未进行分户计量控制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改造;2、对于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的老旧管道进行维修及更换,对于不符合现在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管材,进行统一的更换;3、对于未设置室外消火栓的居住小区,按照现行国家消防规定进行设置。改造技术要点4.1材料:4.1.1给水设备及配件、仪表等产品,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产品标准中的材质和质量要求,生活饮用水所涉及的材料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输水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评价标准》GB/T17219的要求。4.1.2阀门及管件的工作压力不得大于产品标准公称压力或标称的允许工作压力。4.1.3当生活给水与消防给水共用管道时,阀门、配件等还需满足消防的要求。4.1.4在符合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节能、节水型产品。4.1.2技术要求:4.1.2.1水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旋翼式水表应水平安装,当垂直安装时水流方向必须自下而上。2)水表前后直线管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水表产品样本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螺翼式水表的前端应有8-10倍水表公称直径的直线段,其他类型表前后,宜有不小于300mm的直线段。4.1.2.2装设水表的地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便于读数和检修。2)不被暴晒、不致冻结,不被任何液体及杂质所淹没和不被受碰撞的地方。3)室外水表应设在水表井内,住宅分户水表宜设置在户外,并相对集中。4.1.2.3给水管道上阀门的设置应满足使用要求,并应设置在易操作和方便检修的场所,暗设管道的阀门应留检修门,并保证检修方便和安全。4.1.2.4居住小区独立设置的水泵房,供水站其运行噪声应符合现行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要求,设置在建筑物内的管道、附件及水泵等均应考虑防噪声的要求。4.1.2.5各种水泵、供水设备、仪表、阀门及管件,均应有防腐保护措施。当采用的防腐措施不足或设备处于腐蚀性的环境中,应采用刷防腐漆、缠绕防腐材料或其他有效防腐措施。4.1.2.6敷设在有可能冻结的房间、地下室及管井、管沟等地方的给水管道及附件、水表、水箱等应有防冻保护措施,其方法可参照图集L13N9《管道及设备防腐保温》要求进行设计施工。4.1.2.7当给水管道会有结露现象产生,给水管道及附件应做防结露措施。其方法可参照图集L13N9《管道及设备防腐保温》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4.1.2.8给水系统安装做法可参照《13系列建筑标注设计图集—给排水专业(一)—给水工程》,图集号L13S2。排水系统改造技术方案:改造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首先对居住区内所有雨、污水管道以及化粪池进行全面的疏通清淤;2、对居住区内跑、冒、漏严重的地段进行重点检查,更换或重建局部的管道、检查井等;3、在新建或重建的道路上,分别建设小区内雨水、污水的管道系统,初步实现雨污分流。4、有条件的老旧居住区鼓励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及雨水利用工程。雨污管道改造前,应先对居住区周围管网情况进行摸底,弄清各管道标高,坡向,坡度,做好记录,进行开挖作业时应逐层清理,防止对地下其他管线的破坏,必要时应有相关管线主管单位人员现场协同工作。当管线施工遇障碍物时,优先选择调整排水路由,对于无法避让的地下管线,可以根据管线种类用“U”型管或者检查井连接。为便于小区以后的管网维护,改造中各建筑污水管线接入污水主管处应预留检查井或清掏口,新旧管道交接处,不同管径、管型交汇处应设检查井连接。管网改造完成后,施工单位除绘制竣工图外,还应对改造中潜在的易堵、易漏点进行标注,按清掏频次、重要程度等对检查井、沉淀池以及管网段进行分级,并给管理部门进行交底。中水工程设计,应根据可利用的原水的水质、水量和中水用途,进行水量平衡和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确定中水水源、系统型式、处理工艺和规模。雨水利用工程应根据小区实际情况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调蓄排放系统之一或其组合。中水回用及雨水回用必须采取确保使用、维修的安全措施,严禁中水、回用雨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改造技术要点1管道基础:1.1管道基础的选用应根据水文、地质、地面荷载、管径及管顶覆土情况确定。1.2管道基础应坐落在良好的原状土层上,施工中地基土不应受到扰动,采用机械开挖时应人工清底。1.3地基土若被扰动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扰动150mm以内,可原状土夯实,压实系数≥0.95。2)扰动150mm以上,可用3:7灰土、卵石、碎石、毛石等填充夯实,压实系数≥0.95。1.4基础适用条件:1)90º混凝土基础:适用于地下水位在管低以下,管顶覆土0.7~2.5m,不在车道下的次要管道和临时管道采用。2)135º混凝土基础:适用于管顶覆土2.6~4m管道。3)180º混凝土基础:适用于管顶覆土2.6~4m管道。4)90º、135º、180º混凝土通基:试用于地下水位在管低以上或土质条件较差的地段。2管道接口:2.1刚性接口:适用于管道敷设在未被扰动的原状土基础上。如水泥砂浆接口,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等。2.2半刚性接口:适用于管道基础敷设可能产生小量不均匀沉陷的基础上。如预制钢筋混凝土套环石棉水泥接口。2.3柔性接口适用于管道敷设在:①施工过程中地基土被扰动经处理;②新老回填土层经处理;③沿管道纵向地基土质不均匀。如沥青麻布接口。3检查井:3.1圆形排水检查井:有井径Φ700、1000、1250、1500、1800mm五种规格,适用于管径D=200~1000mm的排水管道。3.2矩形排水检查井:分直线型、一侧交汇井、二测交汇井三种形式,适用于管径D=400~1000mm的排水管道。3.3雨水连接井:适用于管径D≤300mm的雨水管道。3.4矩形连接暗井:适用于管径D=200~600的雨水管道。3.5跌水井:有竖管式、竖槽式两种形式,使用于管径D≤200mm,跌差为1000~4000mm的排水管道。3.6耐腐蚀检查井:适用于有腐蚀性污水的排水管道。4雨水口:适用于需要排除地面雨水的排水管道上。5.地基处理:5.1无地下水:基础下素土夯实,压实系数≥0.95。5.2有地下水:基础下先敷卵石或碎石层,厚度不小于100mm,遇淤泥、杂填土等软弱地基,应按照管道处理要求进行处理。5.3遇湿陷性黄土基础下做厚300mm3:7灰土垫层,并超出基础四周150mm宽,压实系数≥0.95。6壁面处理:6.1内壁面:用1:2.5水泥砂浆加5%防水剂抹面厚20mm。6.2外壁面:1)无地下水:1:2.5水泥砂浆勾缝;2)有地下水:1:2.5水泥砂浆加5%防水剂抹面厚20mm。并高出地下水位500mm;3)地下水有硫酸盐侵蚀:抹面水泥必须是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7闭水试验:7.1闭水试验应在回填土前进行,并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附录D,若管道埋深较浅冲水高度可适当减小。8施工注意事项:8.1砖砌体必须砂浆饱满,灰缝均匀;8.2预制和现浇混凝土构件必须表面平整、光滑、无蜂窝麻面,制作尺寸误差≤5.0mm;8.3壁面处理前必须清除表面污物,浮灰等;8.4回填土应均匀分层夯实,机夯每层200mm,人工夯每层150mm;8.5在车行道上的所有检查井、井盖、井座均采用钢纤维混凝土重型或铸铁重型井座和井盖。人行道下和绿化带的井盖、井座采用钢纤维混凝土轻型或复合混凝土轻型井座、井盖。9管道基础、接口及检查井具体做法及大样可参照《13系列建筑标注设计图集—给排水专业(三)—排水工程》,图集号L13S8。暖通系统改造技术方案:无集中供暖设施的居住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设集中供暖设施。有集中供暖设施的居住区,对居住区供暖系统整体改造提升,改造按照以下规定进行:1一般规定1.1供暖系统的热力站输出的热量不能满足热用户需求的,应改造、更换或增设热源设备。1.2供暖系统的锅炉房辅助设备无气候补偿装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锅炉集中控制系统和风机变频装置等时,应根据需要加装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装置。1.3燃煤锅炉不能采用连续供热辅以间歇调节的运行方式,不能实现根据室外温度变化的质调节或质、量并调方式时,应改造或增设温控装置。1.4燃煤锅炉房无煤计量装置时,应加装计量装置。1.5供暖系统的室外管网的输送效率低于90%,正常补水率大于总循环流量的0.5%时,应针对降低漏损、加强保温等对管网进行改造。1.6室外供热管网循环水泵出口总流量低于设计值时,应根据现场测试数据校核,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调节或改造。1.7锅炉房循环水泵没有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时,宜加装变频调速装置。1.8供热管网水力平衡超出0.9~1.2的范围时,应予以改造,并应在供热管网上安装具有调节功能的水力平衡装置。1.9当室外供暖系统热力入口没有加装平衡调节设备,导致建筑物室内供热系统水力不平衡,并造成室温达不到要求时,应改造或增设调控装置。1.10室内供暖系统无排气装置时,应加装自动排气阀。1.11室内供暖系统散热设备的散热量不能满足要求的,应增加或更换散热设备。1.12供暖系统安装质量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的有关规定时,应进行改造。1.13供暖系统热力站的一次侧和二次侧无热计量装置时,应加装热计量装置。1.14居住建筑室内系统不能实现室温调节和热量分摊计量时,应改造或增设调控和计量装置。2热源及热力站节能改造2.1热源及热力站的节能改造可与城市热源的改造同步进行,也可单独进行。热源及热力站的节能改造应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2.2更换锅炉时,应按系统实际负荷需求和运行负荷规律。合理确定锅炉的台数和容量。在低于设计运行负荷条件下,单台锅炉运行负荷不低于额定负荷的60%。2.3热力站供热系统宜设置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根据室外气温和室温设定等变化,调节热源测的出力。2.4采用2台以上燃油、燃气锅炉时,锅炉房宜设置群控装置。2.5既有集中供暖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时,应根据系统节能改造后的运行工况,对原循环水泵进行校核计算,满足建筑热力入口所需资用压头。需要更换水泵时,锅炉房及管网的循环水泵,应选用高效节能低噪声水泵。设计条件下输送单位热量的耗电量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的规定。2.6当热源为热水锅炉房时,其热力系统应满足锅炉本体循环水量控制要求和水温度限值的要求。当锅炉对供回水温度和流量的限定与外网在整个运行期对供回水温和流量的要求不一致时,锅炉房直供系统宜按热源和外网配置两级泵系统,且二级水泵应设置调速装置,一、二级泵供回水管之间应设置连通管。2.7供热系统的阀门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在一个热源站房负担多个热力站(热交换站)的系统中,除阻力最大的热力站外,各热力站的一次水入口宜配置性能可靠的自力式压差调节阀。热源出口总管上不应串联设置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一个热力站有多个分环路时,各分环路总管上可根据水力平衡的要求设置手动平衡阀。热力站出口总管上不应串联设置自力式流量控制阀。2.8热力站二次网调节方式应与其所服务的户内系统形式相适应。当户内系统形式全部或大多数为双管系统时,宜采用变流量调节方式;当户内系统形式仅少数为双管系统时,宜采用定流量调节方式。2.9改造后的系统应进行冲洗和过滤,水质达到现行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的相关规定。系统停运时,锅炉、热网及室系统宜充水保养。2.10热电联产热源厂、集中供热热源厂和热力站应在热力出口安装计量装置。改建、扩建或改造的供暖系统中,应确定供热企业和终端用户之间的热费结算位置,并在该位置上安装计量有效的热量表。2.11锅炉房、热力站应设置运行参数检测装置,并应对供热量、补水量、耗电量进行计量,宜对锅炉房消耗的燃料数量进行计量检测。锅炉房、热力站各种设备的动力用电和照明用电应分项计量。3室外管网节能改造3.1室外供热管网改造前,应对管道及其保质量进行检查和检修,即使更换损坏的管道阀门及部件。室外管网应杜绝漏水点,供热系统正常补水率不应大于总循环流量的0.5%。室外管网上的阀门、补偿器等部位,应进行保温;官道上保温损坏部位,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进行修补或更换。维修或改造后的管网保温效率应大于97%。3.2室外管网改造时,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当热网的循环水泵集中设置在热源或二级网系统额循环水泵集中设置在热力站时,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值不应大于15%。当室外管网水力平衡计算达不到要求时,应根据热网的特点设置水力平衡阀。热力入口水力平衡度应达到0.9~1.2.3.3以及网采用多级循环水泵系统时,管网零压差点之前的热用户应设置水力平衡阀。3.4既有供热系统与新建管网系统连接时,宜采用热交换站的方式进行间接连接;当直接连接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全员c证题库上海及答案解析
- 2024年陆河县报检员资格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基础题)
- 康复护理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解析
- 银行从业考试 抽查及答案解析
- 2025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真题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生物专业技术资格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财税制度与政策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神经内科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历史趋势
- GB/T 7025.2-2008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第2部分:Ⅳ类电梯
- GB 17498.9-2008固定式健身器材第9部分:椭圆训练机附加的特殊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 《精卫填海》逐字稿
- 污水处理站过滤罐滤料更换方案
- 3200m3高炉本体及渣铁处理系统设计
-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解读版课件
- 240T循环流化床锅炉使用说明书
- 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农药水悬浮剂加工及贮藏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课件
- 农民工工资舆情应对培训交底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