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一'知识点汇总
《大学之道》知识点
1、课文详解
礼记(两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
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
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
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
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
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
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
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
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
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
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2、课下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
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
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
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
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
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
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处事合宜。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3,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词类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
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
一词多义
明:
(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
道:
(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
(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修:
(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
(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
(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5,赏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
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
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夕卜治”两方面
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
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
人生追求阶梯了。
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
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
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的人生历程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
1、课文详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秦〕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
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
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
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
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
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
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
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
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
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
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
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
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
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
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课下注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端:开端,起源,源头。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
3,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古今异义
(1)自贼者多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一词多义
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
(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特殊句式
判断句
C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赏析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
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
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二,专项练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复习训练
题号―二三总分
评分
阅卷人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或分析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动词,使显明
②“愿无伐善”的“伐”与“自矜功伐”的“伐”意义相同
③曲肱面枕之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④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固执:顽固坚持
⑤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谦:谦虚
⑥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绝学:抛弃学问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道:宗旨,原则
B.知止而后有定定:志向坚定不移
C.安而后能申虑:思虑精详
D.虑而后能得得:心得,收获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之:结构助词,的
B.自止于至善在:介词,在于
C.定画后能静而:连词,表顺承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连词,来,表目的
4.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在明明德
B.先声其家
C.事有始终
D.则近道矣
阅卷人二,文言文阅读
得分
5.阅读《大学之道》,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6.“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大学之道》
7.《大学之道》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8.《大学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段连用五个“后”
有何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歹惇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祝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
也。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明明德:②格物:③壹是:
(2).文中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
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
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像恻隐之心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罩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颦,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知皆扩而充之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人而不仁,如礼何
D.足以保四海或以封,或不免于济僻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
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
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
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
能发扬光大。
(5)翻译句子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②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1.请赏析下列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句的妙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
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
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
“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
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
发扬光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3.谈谈你对《礼记•大学之道》中“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理解。
阅卷人
得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
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
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
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
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
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
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
“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
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
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
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
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
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
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
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
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
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
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
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
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
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
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
《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
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
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
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
栋梁。
15.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
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
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
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
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
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
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布斯认为
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
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
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
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
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
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
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
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
事的无知。
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
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
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
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
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
不惜牺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
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
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
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
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
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
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1).依据甲文,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
(2).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3).甲文第①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
项是()。
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
是错误的。
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
是错误的
C.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
差异很大。
D.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
进化而来。
(4).甲文第②段画线部分和乙文画线句在逻辑论证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请加以分析。
(5).甲乙两文的理论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加以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②“愿无伐善”中的“伐”,应解释为“夸耀”,而“自矜功伐”中“伐”与“功”同义应为名词,“功劳”,
所以两个“伐”的意思不同。
④“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固执”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坚守不渝”。
⑤“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中“谦”同“慷”,意思是“满足”。故选A。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
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
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含义的能力。D项,“得”,应译作“处事合宜”。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
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
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
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
确与否。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礼记•大学之道》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中“以”理解为“连词,来表目的”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介词,把,表方式,手段”。译文:
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
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
A项,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
B项,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C项,事,意思为事情,取其本意无活用。
D项,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
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
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
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5.【答案】“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目标
所在,是儒学追求的“三纲”。
【解析】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大学之
道”即大学的宗旨,在孔子看来,大学的宗旨包括三个方面:“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大学》
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完成该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文言翻译技巧,回答作
用可以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考虑。
6.【答案】
观点一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的“修身”是根本,也是连接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
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
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八目”中。
观点二不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的,
从层次上来说,局限于个人。“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应该在“八目”中处于终极目标
的位置,所以应该处于“八目”中的核心地位。
【解析】
题干问的是“‘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认为处
于核心地位。结合“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分析,《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结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分析,这两句将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结合
起来。文中连用五个“先”,体现逐步推导的过程,将国,家,身,心,意,知几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从个
人出发,通过学习,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身的品性,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强调上至一
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
如认为不处于核心地位。“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
于文,并约之以礼。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的,局限于个人。“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
“治国平天下”是理学的基本纲领的最后一条。“平天下”即来源于此。一般可解释为“平定天下”。“平
天下”指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应该在“八目”中处
于终极目标的位置,所以应该处于“八目”中的核心地位。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梳理文
章结构,根据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
7.【答案】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
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
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解析】《大学之道》第一段的翻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
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地不妄动,
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
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这一段文字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论述了“知止”的重要
意义,“知止”即“知道目标所在",所以这一段告诉我们确定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人如果不知其所
止,就会随波逐流,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同时,这一段也告诉我们,我们的最终目标应是“止于至善”,“止
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
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翻译文句,准确把握文段内涵,结合上下文理解内
容。
8.【答案】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
关系紧密。
【解析】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
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知
止而后定”,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也就是志向,目标,知道了目标所在才能坚定不移。“定而后有静”,
静,谓心不妄动。有了志向并且坚定不移,就会镇静不烦躁。“静而后能安”,能不动其心则随其所处而安。
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就不会有杂念,不会焦躁,没有杂念,不焦躁,人就会安,安静,安逸,安和。“安而后能
虑”,能安则事物之来从容审处而能虑矣。我们都知道,越是焦躁不安越无法把事情做好,在忙乱之中还能做
好事的人,一般会被评价为冷静从容。不安是无法虑的。“虑而后能得”,得,得其所止。虑是什么?从容审
处,处事精详。从“知止”到“能得”,层层推进,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
9.【答案】
(1).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探究事物的原理,都是
(2).强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即强调了“修身”的
重要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
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
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附参考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
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
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
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
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
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10.【答案】
(1)D
(2)C
(3)A
(4)C
(5)①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
易了。
②(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骇怜悯的心情。
③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
(1)D项,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然:通“燃”燃烧。
(2)C项,“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说的,不是孟子说的。
(3)A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两个一样,B项,知道,通“智”,C项,表转折,却,表假设,如果,D
项,用来,凭借。
(4)C项,“唯物主义思想”错,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
(5)本题关键词有:①以,用,运之掌上,状语后置句,“在手掌里运转”,不忍人,怜爱,怜悯别人。②乍,
突然,忽然,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3)是,这,端,发端,贼,伤害,者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
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
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一
一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
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
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
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
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
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1L【答案】这里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方面。排比
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说理铺张有力。
【解析】具体分析,这几句大意:“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
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
心是智的发端”,在这里,孟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释了他的有名“四端”说,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就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在这里,孟子运用了排
比的修辞,故使自己的论述说理有气势,有说服力,由此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12.【答案】
(1)D
(2)A
(3)C
(4)①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不忍的心情(即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人都有
同情心)。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②有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
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
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们的国君。
⑴D项,然:同“燃”,燃烧。
⑵A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项,结构助词,
的。D项,代词,代“治天下”。⑶C项“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能源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议书
- 2022年交通安全活动总结(15篇)
- 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建议书(模板)
- 建材物流园工程初步设计
- 既有供暖蒸汽管网及设施改造项目建议书(参考范文)
- 法制宣传教育讲座
-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 含解析
- 美术教育生职业生涯规划
- 幼儿识字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
-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仿生智能材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黄山市祁门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美容美发股东合同和合伙协议
- 2024年湖北省襄阳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医疗卫生岗笔试题带答案
- 2025-2030中国黑小麦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皮肤修复机制》课件
- 回访岗管理制度
- 2025年医院VTE防治培训计划
- 2025至2030年中国玻璃钢夹砂给水管道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云南三支一扶考试试题及答案
- 【初中 语文】第15课《青春之光》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施工现场道路安全质量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