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间资源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对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思考摘
要:文学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包涵了许多新质的复杂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文学观念的转型。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有两个方面尤为显著:一是对中国传统文体观的颠覆,一是对儒家道统文学观的超越,这两个方面与当时国内正在勃兴的现代民俗学运动均有一定的联系。由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扫清了人们对于俗文化、俗文学的偏见,确立了现代的人学观念,因而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得以顺利进行。关键词:民间资源;文学观念;现代转型;民俗学文学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包涵了许多新质的复杂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当属文学观念的转型。所谓文学观念,一般指处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社会群体对于文学现象的普遍认识,主要涉及文学的本质、功能、文学与作家、与世界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作家的写作姿态、话语方式无不受到特定历史时空中文学观念的制约。正由于文学观念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便自然而然以文学观念为突破点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有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一是对中国传统文体观的颠覆,一是对儒家道统文学观的超越。对于这些文学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多侧重从外来文学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影响方面寻找原因。不可否认,西方文学观念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过,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本土,将这种转型与当时国内正在勃兴的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联系起来看,便不难发现,后者不但以积极的姿态回应了这一转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这一转型的最终完成。一、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兴起发端于五四前夕的北大歌谣征集活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兴起。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刘半农、沈伊默二人“从提倡新诗,写新诗角度出发,而欲由民间歌谣中得到营养”,提出了征集各地歌谣的建议。这一建议受到了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的鼎力支持,刘、沈二人便联合钱玄同、沈兼士等共同发起了北京大学歌谣征集活动,并将他们所拟定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发表于19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北大歌谣征集活动发起后,立即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仅三个月时间“收校内外来稿已有八十余起,凡歌谣一千一百余章”;在收到的歌谣中,“由刘复教授选其最佳者,略加诠定”,编成《歌谣选》,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分章发表;未入《歌谣选》的来稿,“亦将不分优劣,依寄到先后,用油印印出,约自五十章至百章为一辑”。北大《歌谣选》的发表,使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民歌俗谣,第一次被大规模地加以征集并刊登在国内最高学府的刊物上,这种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扭转了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固有偏见;同时,《歌谣选》的发表也引起了当时学界对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兴趣,刘半农、周作人、常惠、顾颉刚等一大批学者或通过撰写论文,或通过书信往来,在《北京大学日刊》、《北平晨报》等刊物上对民间文学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不过,歌谣征集活动仅是北大歌谣运动的开始,将这一运动逐步引向深入的是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1920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日刊》发表了《发起歌谣研究会征求会员》的启事,邀请“同学中有研究歌谣的兴味者自由加入,共谋进行。校外有热心的人,也可以由会员介绍入会”。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沈兼士任主任,歌谣研究会便归入国学门,由周作人负责。调整后的歌谣研究会改动了原"歌谣征集简章"中有违民俗学学理的地方,并于同年12月17日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人、常惠任主编。在《发刊词》中,作者明确提出歌谣征集活动有两大目的: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从这学术的资料之中,再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意大利的卫太尔曾说:“根据在这些歌谣之上,根据在人民的真感情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所以这种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当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这是第二个目的。《歌谣周刊》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本是一校的刊物,而竟引起全国各地爱好者,以至苏联、英、美、法、德、日的学者们的注意,购买《歌谣周刊》并通信访问,作文的也不只本校教授同学,甚至印刷工人、学校工友,都投稿写文章讨论。”《歌谣周刊》的出版使歌谣征集活动的目的逐渐由“文艺”方向转向了“学术”方向,而在当时,我国民俗学田野作业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这无疑大大阻碍了民俗学这一以实地调查为基本方法的现代学术的发展。为扭转这一局面,在原歌谣研究会的基础上,于1923年5月24日又成立了北大风俗调查会,一方面印发风俗调查表以获得全国各地的支持,另一方面又立即派人赴北京近郊进行实地调查,进一步提高了这一学科的学术规范性。随着我国民俗学运动的积极开展,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许多报刊都开辟专栏征集介绍民俗文化,与民俗相关的书籍也陆续刊行。1926年秋,北京大学一批学者因不满北洋军阀政府相继南下,北大歌谣研究会也随之解散,一直到1935年才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倡议之下再次恢复。随着顾颉刚、钟敬文、江绍原、容肇祖等人先后应邀赴中山大学执教,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中心也由北平转移到了南方。北大歌谣运动的开展对我国文化、学术事业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且不说它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仅就文学领域而言,其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它给中国文学在知识分子所垄断的古典传统之外找到了一条充满活力的民间传统,为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利用的民间文化资源。可以说,如果没有北大歌谣运动,没有五四一代先驱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充分发掘,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便很难顺利地开展。二、对中国传统文体观的颠覆在中国传统的文体观念中,诗歌、散文历来被视为文学之正宗,小说、戏剧等叙事类俗文学则被看作“鄙俗”的“小道”、“末技”甚至“邪宗”,一直受到士大夫文人的轻视、排斥。以小说为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首次创立了“小说家”一派,并将它和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重要学派相并列,但在论述时,却又引用孔子的话,认为小说是“小道”,“致远恐泥”,为“闾里小智者之所及”,“是以君子弗为也”;总结“诸子十家”时,班固更认为“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把“小说家”排除在外。在“始有意为小说”的唐代,虽有柳宗元、段成式、温庭筠等人意识到小说是一种不同于诗书子史而“别有滋味”的文体,但当时盛行的观点仍然视小说为“史官之末事”。对小说的这种偏见,即使到了小说文体发展得已相当成熟、完善的明清两代,也仍为封建知识分子所固持。清代的钱大昕就曾慨叹道: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子弟之逸居无教者多矣,又有此等书以诱之,曷怪其近于禽兽乎!与小说类似,历代知识分子也往往无视我国戏曲的辉煌成就而将其排除在正史之外。众所周知,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据《录鬼簿》载,当时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但成书于明代初年的《元史》却对这些戏剧作家只字未提。后虽有朱权、朱有墩等人以藩王之尊倡导并亲自创作戏曲,但也不过视之为太平盛世之点缀,并未扭转时人对于戏剧文学的固有偏见。直到清代乾隆年间纪昀等人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时,作为叙事文学的白话小说与戏剧作品仍付诸阙如,无一入选。与小说、戏曲同属古代俗文学范畴的散曲,在《四库全书》中虽被殿于集部之末,却又加上了“厥品颇卑,作者弗贵”,“其于文苑,同属附庸”的断语,依然留有“小道”、“末技”的痕迹。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诗歌、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中一直代表着“雅”的传统,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用以“言志”或“娱心”的一种书面凭借,其传播范围也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圈内,成为他们独享的一种文化专利。与之相对的小说、戏剧则不然,其作者中尽管大部分也是历代下层文人,但内容多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语言多用白话俗语,传播的场所也往往是民间的勾栏瓦舍,因而代表了中国文学发展中“俗”的流脉。由于文学创作中“雅”与“俗”的这种分野与对立,小说、戏剧受到以雅自居的历代士大夫文人的轻视便不足为怪。以小说、戏剧为代表的古代俗文学尽管遭到了封建正统文人的偏见,但其在社会上的影响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渐扩大,就连视小说为洪水猛兽的钱大昕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更是一反传统,大胆发出了“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的呼声,给包括歌谣在内的俗文学以极高的评价。到了晚清,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从改良社会的功利目的出发,也提出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观点,可谓是后来文学革命的先声。不过,即便在此时,小说、戏剧等俗文学的重要地位也只是被少数知识分子所承认,绝大多数以正统自居的封建文人对此仍然不屑一顾。五四文学革命发生后,在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主将的大力倡导之下,小说、戏剧等迅速崛起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文体,其地位甚至在诗歌、散文之上。对此,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当时西学东渐大潮中西方文学观念输入的结果。这种观点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西化都必须本着一个基本的前提,即在本国有接受西方文化的土壤。就文学而论,当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从西方引进以小说、戏剧为重要体裁的文学观念时,首先需要从根本上动摇国人对于小说、戏剧等白话俗文学所固有的偏见。否则,所谓的“西化”(实质上是文学的现代化)只会成为少数知识者的一厢情愿。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之下,1918年2月,一场以歌谣征集为起点的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从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迅速传向了全国。今天看来,当年伴随文学革命而兴起的这场民俗学运动,其对中国文学所做出的贡献之一当是彻底扫清了人们对于俗文化、俗文学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为西方进步文学观念在国内的输入、传播培植了广阔的接受群体。考察当时文学史写作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这一见解。不论是胡适《白话文学史》中所谓的“白话文学”,还是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所谓的“俗文学”,以及洪亮《中国民俗文学史略》中所谓的“民俗文学”,其所指都是在历史上备受压抑的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这几部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颇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写作、出版适逢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大力开展之时,其所受这场“眼光向下的革命”的影响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继《文学改良刍议》之后,胡适在《白话文学史·序》中再次强调了“白话文学为文学之正宗”的观点,从中不难看出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为推进文学由雅向俗的现代性转变而为俗文学争正统地位的苦心。正是在胡适等五四知识分子的大力倡导之下,随着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广泛开展,小说、戏剧一跃而成为我国现代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体裁,以诗文为正宗的传统文学观也在这一运动中被彻底颠覆。以中下层民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小说、戏剧等白话俗文学,终于赢得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得到了新文学阵营的广泛认可。三、对儒家道统文学观的超越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道统文学观,其特征是重视文学经世济用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在维系社会伦理纲常中的作用,以传播儒家所谓的“圣人之道”为文学创作的旨归。从渊源看,这一文学观念最早滥觞于孔子关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的思想。在孔子看来,文学并不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的审美自性,不过是圣贤用以传达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在这种文艺观念的支配之下,像《诗经》这样一部包涵了男女情歌、民众怨歌、宴饮颂歌、宗教祭歌等丰富内容的诗歌总集,其主旨却被孔子简单地一概归结为“思无邪”(《论语·为政》)。到了汉代,孔子的文艺思想被汉儒发展为“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教说”,并以此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指导思想而被历代作家所秉承。此后,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观点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再度提炼。唐时的韩愈、柳宗元则在此基础上,针对“前人纤巧堆朵之习”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明道”的观点。一直到宋代的周敦颐,终于将上述观点发展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以载道”说,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元明清三代。应该说,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传达特定社会阶层的思想观念与审美趣味本无可厚非,创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也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统文学观无视文学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之下片面强调文学的“载道”功能,并将所谓的“道”仅仅局限在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之内,这便导致文学可能沦为社会之中特定知识阶层的宣传工具,从而抹杀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全部丰富性与生动性,在五四时期受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猛烈抨击也便成为必然。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就曾批评道:“文学本非为载道而设,而自昌黎以讫曾国藩所谓载道之文,不过钞袭孔孟以来极肤浅极空泛之门面语而已。余尝谓唐宋八家文之所谓‘文以载道’,直与八股家之所谓‘代圣贤立言’,同一鼻孔出气。”关于道统文学观形成的原因,学术界一般解释为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与渗透。这种解释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在于,文学首先是一门“人学”,任何思想要对文学活动产生影响,都必须经过“人”的中介才能发生。因而,文学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特定历史时期内人学观的外在透射,对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属性认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文学观念的相应变化。在传统儒家的人学观中,人首先是特定社会伦理文化的载体,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必须按照自己在这一网络中所承担的伦理角色严格地约束、规范自己,并不断进行自我道德的提升,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儒家的这种伦理人学观渗透到文学领域,便要求文学也应当承担起匡正人伦、淳化世风的义务,任何有悖儒家正统思想的所谓“异端邪说”均被排除在正统文学之外。儒家文化对文学本质与功能的这种界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而彻底瓦解。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不过,需要肯定的是,对“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这一变革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文化运动发生后,随着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广泛开展,在历史上备受轻视的民俗文化终于实现了由“边缘”向“中心”的突转,一时之间成为知识界谈论的热点,其价值也获得了重新定位。受其影响,知识界逐渐改变了传统的伦理人学思想,取而代之以现代的人学观念。这种观念将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所有文化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有文献记载的上层精英文化,一是“缺少文字规范,以不成文的生活规矩、程式化的群体‘生活相’风行于民众中”的下层民俗文化。后者尽管因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排斥而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但却是潜藏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一种更为本质的文化,对整个民族文化人格的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一个生命个体自从降生世界时起,便处于特定社会的民俗文化氛围之中,其所有心理、行为都受到民俗文化的“模塑”。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受社会地位的制约,他可能并不具备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上层文化,却永远离不开这种深层的民俗文化。正因为每个人都是其所属族群民俗文化的载体,因而以人为核心的文学可以不担负“载道”等附加性功能,却很难脱离民俗文化来传达对人的深层认识。正是有感于民俗文化对文学艺术的重要意义,周作人在写于1923年的《地方与文艺》一文中便呼吁当时的作家“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后子女教育费用承担与课外培训费用补充协议
- 离婚协议书模板:婚姻解除与财产分割及赡养费协议
- 农村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处理方案
- 株洲布袋风管施工方案
- 离婚后房产分割及子女教育及生活费用保障协议书
- 企业员工离职前培训及技能转移合同
- 离婚诉讼中个人隐私保护及证据搜集委托代理协议
- 针灸科考试题及答案
- 招投标项目合同管理中的金融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
- 离婚协议书中关于房产交易及过户的合同文本
- 2025年贵州建筑中级试题及答案
- 古代服饰复原与租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河北社区工作管理办法
- 超声内镜检查及护理配合
- 数字人文与档案重构-洞察及研究
- 关于密码的课件
- 小儿腹泻患者的健康宣教
- 企业有限空间培训课件
- 马工程法理学教学课件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 肿瘤患者中医食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