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研究论文:民歌改造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动员_第1页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民歌改造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动员_第2页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民歌改造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动员_第3页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民歌改造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动员_第4页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民歌改造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动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民歌改造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动员内容提要:借用《达坂城的姑娘》《蔓莉》等少数民族民间曲调,赋予其歌词以新的含义,是动员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抗战救亡工作的有效形式。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唤起抗战意识;激发民气,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倡导民族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少数民族民歌改造的主要方向。西北地区的民歌改造运动,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抗战热情,强化了其主人翁精神;促进了民歌的传播,提高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民歌改造与少数民族抗战动员关联及其影响的探索,对于新时代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众动员;少数民族民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族民众一起,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学界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在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有清晰的认识,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民族政策也有较为详尽的研究,为抗战时期少数民族相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关于民歌改造与抗战动员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相关研究从地域范围上来说多聚焦于解放区文艺尤其是延安文艺,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多局限于汉族民众的抗战动员工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抗战动员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又取得了哪些成效等,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本文以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改造为中心,考察如何借助民族地区的文化形式,实现抗战动员的“本土化”与“在场化”进而培养少数民族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抗战热情。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少数民族民众动员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国人意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等

领域的全面抗战,更需要汉、满、回、蒙、藏等各民族团结一致,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的抗战。早在1935年,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号召“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们”奋起反抗:中国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蒙、回、韩、藏、苗、瑶、黎、番等)的兄弟们!大家起来!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与红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种反日义勇军一块,组织全中国统一

的抗日联军。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华北、东南等地区的相继沦陷,西北地区及少数民族同胞在抗战中的作用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提出“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等主张;1938年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六中全会也主张“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夷、番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张佐华强调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我们进行的进步的革命的反侵略战争,不仅仅是全面抗战,更是全民族的——包括汉族,

满族,蒙族,回族,藏族,苗族,夷族等——的抗战!而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抗战,不单是政府的和军队的抗战,也是汉民族的单独抗战,用这种方式去抵抗日本强盗的侵略,是很难获得最后胜利的,所以,我们不但要求推动政府立即实行全面抗战,更强调提出联合边疆民族一致抗日,实行整个中华民族对日抗战的主张,以争取中华民族的自

由与解放及抗战的最后胜利。联合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普通民众,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卫大西北、抗战救国,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唯一途径。然而,西北地区毕竟不同于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除了自然条件的差异外,还有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即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同胞较为集中的区域,尤其是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份,满、汉、回、蒙、藏等民族杂居,向来有“民族博物馆”之称。少数民族同胞是抗战救亡的重要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离不开少数民族民众的支持。但是,动员少数民族民众参与抗战救亡工作,存在诸多困难。

首先,从现实条件来说,西北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因而与内地缺少联络。加之少数民族同胞特有的风俗习惯,因而与汉族同胞较少交流接近的机会,与内地民众沟通往来则更少。由于缺乏了解,互相之间常有摩擦发生。“去年铁道部次长曾仲鸣君主办之《南华文艺》以及上海北新书局发生侮辱回教文字问题,国人始相顾愕然,知有回教其事。”汉族民众对少数民族同胞的风俗习惯了解不足,往往在发生摩擦后才知道触犯了对方的禁忌,可见隔膜之深。其次,由于地处偏远,自然环境闭塞,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对外界知之甚少。童常对少数民族动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深切的认识:我们接触过很多的蒙藏同胞,会说汉话的已是比较开通的了,但他们连中央政府都不知道……可见我们过去对于国内少数民族所做的工作是如何的不够了。西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知之甚少,也缺乏应有的关心,再加上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其对国家所面临的困难了解很少。志康在《湟中回教促进会民众识字处素描》一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张三、李四、阿卜都、开里木等几百个青年小伙子在古城的洋楼下学习识字,当教师询问一个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你是哪国人”的时候,小伙子先是回答“我是青海中国人”,而后才意识到自己表述有误,赶快改正“是中国青海人”。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偏远的边疆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并不了解本省之外的广大区域,因而只知地方而不知国家的状况也屡见不鲜。藏族学者格桑泽仁曾谈到:当庚子之年,八国联军攻北京,烧颐和园,事闻于康藏,一般人除当作一种可以注意的新闻引作谈话之资料外,毫无一点关心的表示。测其意思,无异说是“八国联军打的是北京,烧的是颐和园,无关于我们的康藏。“即至现在,虽然不完全一如往昔,然五十步与百步之差,又有几许?国家意识之缺乏,导致许多少数民族普通民众意识不到民族危机之深重以及形势之险峻,因而在抗战救亡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与热情,影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一个更为严峻的事实是,日本侵略者深知西北地区民族多元、民族关系复杂的特点,实施一系列文化侵略措施,每年支出大量秘密经费,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日报》曾对日本侵略者的挑拨行为进行披露:我们中国,虽然是以汉族为其主要的组成部份(分),然而同时还有蒙、回、藏、满、苗、徭、

夷、番、维吾儿等许多少数民族……而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利用我们国内民族间的矛盾,进行各种挑拨分裂的阴谋活动,如建立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组织伪回教总会以及在各少数民族中的特务活动等……《中共中央关于绥远敌占区工作的决定》指出,“蒙古民族在敌伪麻醉欺骗与国民党大汉族主义错误政策下,一般的还缺乏抗日觉醒,只是在八路军游击队行动区域内,少数先进蒙人当中才开始有了抗日觉醒与行动。”《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也认为“

回族中抗日救亡运动根本没有展开,少数先进青年没有力量”。

由此可见,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地进行抗战宣传是当时工作的重点,为此,国共两党在西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动员工作

。鉴于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以游牧生活为主,生活中文字的运用较少,对文字的需求并不迫切,因而识字教育的效果不佳,边区“过分地重视文字教育,好似以文字代替包括了国防教育的一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以上背景下,大众文艺是动员少数民族同胞的有效手段,通过民歌的形式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进行动员教育,具备许多先天的优势。天风对歌曲在抗战中的效用进行了总结:我们应该认清楚,我国抗战的主要的支持者,是占人口最多数的民众。我们要用音乐这武器去动员民众,参加抗战那末(么)必须用民众所能懂得,所能接受的音乐才有效力……歌曲比较简便,只要不是哑巴,都能够唱,学习也较容易,随时随地都可以,不受经济、设备等的限制。唱歌的欲求和能力,但每个人都有的,即使在文化怎样落后的地方。尽管在文艺大众化、民族形式等要求之下,利用民歌进行民众动员受到文艺工作者的青睐,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新民歌也不是尽善尽美,仍然存在诸多缺点与不足。从内容上说,歌词口号化和重复化,导致许多抗战歌曲艺术效果不佳。丰子恺在对抗战歌曲的通俗化实践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对抗战歌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歌词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但我翻了许多抗战歌曲集,觉得有两点惹我注意。第一是略觉“千遍(篇)一律”。譬如“起来,起来”“前进,前进”之类,固然是促醒民众的有力的呼号,但用之太多,反觉疲乏。用之不得其当,反失效力……第二,我翻阅了许多抗战歌曲集,觉得歌词的意义,大多数只给人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少有动人的艺术味。换言之,大多数像“标语”的连缀,而不像“歌词”。这些歌曲当然也有效用,但其效用与标语相去无几,或可说是“朗吟的标语”。借助民歌对少数民族进行抗战动员,看重的是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歌词口号化、标语化,歌曲的效力便大打折扣。吕骥总结过去歌曲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不能和现实紧密地配合起来”和“一般化,缺少特殊的内容”是其中较为严重的缺陷,也是针对歌词内容不能与民众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因而不能为民众所接受和喜爱的现实。在动员少数民族参与抗战救亡工作的过程中,要将动员的要求与少数民族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实现国家意志的“本土化”。而西北地区民间流行的民歌,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其歌词内容与民族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为人民大众所熟悉,易为民众所接受。乔东君在对西北地区民众的喜好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西北一带的民众所喜欢唱的歌是“描写他们日常生活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亲切有味”。因而,从内容上说,借助民歌对少数民族进行教育,符合歌词“大众化”的需求。从形式上说,由于语言隔膜,少数民族识字率较低、文化程度不高,报纸期刊等书面宣传的效果不佳,借助口头语言开展抗战动员工作更为合适。“更进一步的大众化与通俗化,采取各种普俗的旧的形式,特别是带西北地方色彩的形式(如秦腔、地方小调),灌输入新的内容,使它更适合于西北人民大众的接受程度。”乔东君结合自己在五原地区的工作,对民众喜爱的音乐风格进行了概括:进行曲风的歌曲不大为他们所了解,所爱好,虽然不能够绝对的这样说,但同为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反不如一首《开荒》(吕骥作)在他们中间流行,这并不是说进行曲便不能流行在他们中间,不能为他们爱好,不过总不及利用他们本地曲调旋律所写成的歌曲那么使他们爱护。在西北地区,采用本地民歌的曲调,对其歌词进行改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抗战动员方式。著名词作家赵启海表示,在绥远地区老百姓“接受民歌,比接受其他歌曲还来得快而有味”,因而建议音乐工作者应该“尝尝地方土产”。许多少数民族长期以游牧为主,因而拥有发达的口头文学传统,歌曲即是少数民族借以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借助民歌这一“民族形式”进行抗战宣传工作,开展抗战动员活动,在形式上为少数民族所喜闻乐见,减少了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难度与阻力。二少数民族民歌改造的基本内容西北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歌曲,这些歌曲大多表现青年男女的恋爱与生活,与少数民族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借助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民歌,赋予其歌词与时代相关的全新内涵,是激发少数民族抗战热情的有效方式。许多少数民族民歌只有曲调而没有固定的内容,同一曲调在不同地区往往有不同的歌词,出现众多异文,这为借助民歌开展抗战动员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改造的成果众多,从地域上说,涉及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陕西等诸多省份;从民族上来说,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满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都有所涉及。总体而言,少数民族民歌改造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唤起抗战意识,是少数民族民歌改造的重要内容。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偏远,教育落后,许多少数民族为侵略者的虚伪政策所迷惑,并不明了真正的敌人是谁,不了解敌人的残暴行径。要想激发少数民族的抗敌热情,必须先要划分敌友,指明抗战的对象。名为凤玄的作者指出当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动员工作的重要任务:现在我们必须急急促使他们觉悟,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各种教育方式(并可藉此推进边疆教育),利用各民族间原有的组织,改变彼此的歧视为亲睦,使他们对祖国有新认识,说明敌人的阴谋,和残杀我同胞的暴迹,然后他们才能了解抗战的意义,紧张抗战的情绪,烧燃起抗战的热血。少数民族民歌经过改造,矛头直指日本侵略者,揭露侵略者的累累暴行,为抗争指明了方向。蒙古民歌《蔓莉》即是一例。《蔓莉》原为蒙古情歌,其歌词如下:依样的青天,依样的平原,只是少了你。蔓莉,你怎么这样年纪青青(轻轻)的(地)就死去,我很伤心,不能和你生活在一起,只有等候我死后我们埋葬在一起。《蔓莉》是蒙古男青年悼念女友的挽歌,女青年蔓莉英年早逝,男青年伤心欲绝,发誓死后与女青年埋葬在一起。《蔓莉》是单纯的悼亡歌曲,其内容与抗日战争没有直接的关联,如用于抗战动员,就必须进行改造。王洛宾采集了这首民歌的曲调,对部分歌词进行了调整,改造后的歌词如下:依样的青天,依样的平原只是少了妳(你)!蔓莉,你在日本强盗疯狂之下死哩,我很伤心,不能使你同我们生活在一起;只有拿起枪,立誓把我的罪恶赎呢!经过王洛宾改造后的蒙古悼亡歌曲,成了一首叙事歌,蔓莉的死因被改写。蒙古女青年蔓莉为日本侵略者所杀害,蒙古情歌便成了一首控诉之歌。在现实生活中,因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案例不计其数,由于侵略者的轰炸而导致情侣天人永隔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蔓莉》将侵略者的暴行具体化,以蔓莉个人的遭遇影射在日本侵略下万千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借用民歌的形式,将控诉的矛头直指日本侵略者,揭露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及其对少数民族男女青年爱情的摧残,激起少数民族青年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情绪,并指明了反抗的对象。此外,歌曲的风格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原先《蔓莉》带有消极和颓废的色彩,尽管较为感人,但是只能激发听众的感伤情绪,不能给人以鼓舞和激励,不利于抗战动员工作的开展。因而,王洛宾对歌曲中男青年的表现也进行了改造与重写,由默默等待死后同眠转为勇敢抗争,加入抗战救亡的大潮,积极主动向侵略者复仇,情绪更加激昂高亢。《蔓莉》经过改造,指明了抗战的对象,并激发少数民族同胞的抗敌情绪、动员少数民族同胞积极主动投入抗日战争。第二,激发民气,坚定少数民族同胞抗战必胜的信念。在抗战初期,由于日本侵略者拥有较为先进的现代化军事设备和训练有素的现代化部队,因而迅速占领了华北、东南等区域。面对强大的敌人,民众当中存在不少消极悲观情绪,不少民众认为双方军事力量悬殊,因而对抗战胜利缺乏信心,消极情绪在普通民众中蔓延,影响抗战救亡工作的开展:有些意志薄弱,认识不清的人们,似乎在窃窃私议,心理上发生动荡,对战局前途趋向悲观;因而行动上也转变消极。消极悲观的情绪也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产生了不良影响,《中共中央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就明确将“同民族失败主义作斗争”列为重要原则,指示地方工作必须“在斗争中巩固民族的自信心,指出抗战必然胜利的前途”。毛泽东也将“高度的发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坚持抗战到底,克服悲观情绪,反对妥协企图”作为工作中的紧急任务,并对此作出重要指示:为此目的,必须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向前线官兵,后方守备部队,沦陷区人民,全国民众,作广大之宣传鼓动,坚定地有计划地执行这一方针,主张抗战到底,反对投降妥协,清洗悲观情绪,反复地指明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对少数民族歌曲进行改造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坚定少数民族同胞抗战必胜的信念。凉州小调《王哥放羊》本是情歌,在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地广为流传。宁夏中卫县的《王哥放羊》歌词如下:正月里来(了)正月正(呀),家家户户挂红灯,王哥身穿一身青(呀),小妹子好象一根葱。手拉着手儿看花灯(呀),羞的(个)小妹子脸蛋红,高山上点灯不怕风(呀),小妹子不嫌王哥穷。《王哥放羊》表达的是少数民族少女对男青年的爱慕之情,炳林对凉州小调《王哥放羊》进行了改造,并更名为《自卫队队歌》,其歌词如下:(合)你出刀来我出枪(我出枪),(独)武装起来保家乡,(合)大家组织自卫队,武装起来保家乡,(噢)武装起来保家乡!(合)这里打来那里打(那里打),(独)打得鬼子没办法,(合)大家到处打鬼子,打得鬼子没办法,(噢)打得鬼子没办法!(合)这里干来那里干(那里干),(独)吓得鬼子不敢犯,(合)到处有我们自卫队,吓得鬼子不敢犯,(噢)吓得鬼子不敢犯!(合)你出力来我出钱(我出钱),(独)抗战胜利(过)太平年,(合)大家鼓劲打鬼子,抗战胜利(过)太平年,(噢)抗战胜利过太平年!原本展现男女爱情的西北情歌,在作者改造之后,成为抗战动员歌曲。《自卫队队歌》保留了《王哥放羊》较为欢快活跃的节奏,一改面对敌人时的消极悲观情绪。“打得鬼子没办法”“吓得鬼子不敢犯”等歌词,给参与抗战救亡的自卫队队员以鼓舞,传达了战胜敌人的信心与勇气;相关歌词的多次重复,起到增强语气、加强气势的效果;“抗战胜利过太平年”等歌词则预示抗战的结局,为自卫队的抗争活动设置了美好的愿景,起到鼓舞士气、坚定抗战信念的作用。第三,倡导民族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北地区,由于汉族民众和少数民族同胞的隔膜,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挑拨,双方误解时有发生,洛甫高度重视联合少数民族同胞一致抗战:(一)少数民族的重要作用,特别在西北。日本正在挑拨汉族与蒙、回民的斗争,反对中国,反对中国的国际交通线……(二)我们的方针:争取少数民族,在平等的原则下同少数民族联合,共同抗日。在抗战救亡的紧要关头,消除民族矛盾,实现各民族间团结和睦,是抗战救亡工作的前提,自然是少数民族民歌改造的重要方向。《回汉青年对口曲》以回汉青年对话的形式展开:(汉唱)谟夫谛,谟夫谛,我们是好兄弟;民族国家遭了难,认清大仇敌;我们的仇敌呀,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它拿一个尕国家,敢把我们欺,想起这桩事,你说着气不着气?(回唱)陈老大,陈老大,你说的对的瓜!你我教门虽不同,民族是中华;我们是一家人,要防敌人来分化;从今以后团结起来保卫大中华,大家一条心,集中力量和敌打。(合唱)你年青,我年青,有的是好精神!抗战建国的时节,青年责任重;我们去当兵呀,鼓起劲来杀敌人;杀得鬼子喊老爷,那才算英雄,回汉好男儿,为国为教争光荣!《回汉青年对口曲》由宋史仲记录回族民众聚居地区的曲调,而后李汉仪配词完成。与其他抗战救亡歌曲一样,《回汉青年对口曲》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与控诉,表达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回汉青年对口曲》的另一用意,是消除回汉隔膜,倡导民族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歌曲中不仅汉族青年陈老大明白回汉两族是兄弟,回族青年谟夫谛也有强烈的“回汉一家亲”的意识,唱出“民族是中华”的心声,表达了强烈的国家意识与主人翁精神。内涵丰富的歌词配上诚挚果敢的4/4拍曲调,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念蕴藏其中,起到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第四,通过重复乐段的形式,为同一个歌调配上与抗战相关的内容,方便记忆和传播。尽管在报刊杂志中,刊发了大量音乐学习与演唱方面的知识技巧,如口型、简谱识别、指挥法等,但实际上普通民众却并非通过乐理知识来进行歌曲识别与演唱,而是通过所谓“听唱法”学习唱歌,即教师先演唱数遍给学习者听,而后教师唱一句,学习者跟唱一句,如是多次后,学习者才基本掌握歌曲的曲调,最后连缀成整首歌曲,民歌中的“口耳相传”即是其最基本的形式。这种学习方法,存在不少缺陷:用听唱法学会的歌曲,隔了些日子再唱,常常走了样;又有时偶尔忘记了一点就不能再唱。即不便于温习。解决曲调不方便记忆、容易遗忘的问题,民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式:大部分民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即一个歌调可以同时配上多段歌词,同样的旋律反复地吟唱,类似于文学作品中复沓的修辞手法。借助这样的民歌形式,可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同时也方便不通乐理的民众学习演唱。蒙古族民歌《蒙古牧歌》,原歌曲只有两段,共六句:从军长城外,塞外好风光。草儿长,马儿壮,蒙古健儿牧牛羊。黄河岸,阴山旁,英雄骑马过河梁。寂寞望夕阳,驼铃响叮当。响叮当,更凄凉,蹄儿懒踱路更长。天苍苍,野茫茫,英雄骑马下山岗。《蒙古牧歌》是少数民族健儿的真实写照,配上塞外风光的描写,蒙古牧民的游牧生活跃然纸上。亚声记下《蒙古牧歌》的曲调,由凡塞重新配词,成为抗战动员歌曲。改造后的歌曲,不仅曲调与《蒙古牧歌》完全相同,前两段完全保留了原歌曲的歌词,只是增加了两个新的段落:蒙古草原上,敌军越边疆。沙无垠,北风狂,敌军更比风沙狂。黄河深,黄河狂,仇比黄河深又长。祖国起风暴,牧野走豺狼。知己草,经霜黄,马拉山麓赶豺狼。风暴息,豺狼完,英雄骑马归故乡。由凡塞增加的两段歌词,明显不如原歌词浑然天成。不仅内容上有硬伤,如马拉山麓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强行加进《蒙古牧歌》当中,显得生硬而不合理;而且用韵上也有多处重复,如“狂”字作为韵脚多次使用,降低了歌词的艺术水准。但是借助《蒙古牧歌》的曲调,熟悉蒙古民歌的听众可以非常容易地将新增加的歌词唱出,方便学习与演唱,消除了重新熟悉曲谱的障碍。在以民歌动员少数民族抗战救亡的过程中,维吾尔民歌《达坂城的姑娘》由于曲调朗朗上口,为大众所喜爱,所以经过多次改造,成为少数民族民歌改造的典型案例。借助《达坂城的姑娘》,可以透视少数民族民歌改造的方式及其影响。《达坂城的姑娘》来源版本颇多,至少有以下几种。一是《坎巴尔韩》:大板城能尤力克克特,塔尔布子塔特力克。大板城塔比呀勒姆巴尔,坎巴尔韩啊特力克。坎巴韩能西尔安洒齐,夜尔盖台给你都。坎巴尔韩德思峻拉布八更耶尔盖塔特盖姆都。《坎巴尔韩》未署采集者姓名,只是注明为新疆民歌。歌曲用汉语记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维吾尔语的发音。坎巴尔韩是维吾尔族女孩的名字,歌词大意为:大板(达坂)城的石路硬、西瓜甜,那里有个姑娘叫坎巴尔韩,她的头发又黑又长。请问你是否要嫁人,那你一定得嫁给我,领着你的妹妹,带着你的嫁妆来。《坎巴尔韩》包含了后来广为传唱的新疆维吾尔族歌曲《达坂城的姑娘》的基本要素。二是《达坂城》:达坂城的地土很硬,达坂城的瓜儿很甜。达坂城有位朋友(可爱的女郎),名字叫卡末儿汗。她底头发垂到地上。卡末儿汗跟前,请为我问一问:她是否嫁人?假如嫁人,就嫁我;把他(她)所有的天罡带上。天已黄昏了,你们告诉她:叫她和同伴的姑娘一同过来。山上的禽鸟叫噪了,小孩子们跨着柳条当马耍。漂泊的人想起了家乡,——心里非常悲伤!《达坂城》的采集者署名为齐民,作者在文后注释说明,原曲为维吾尔语,歌词系口译而成。《达坂城》的歌词中,保留了新疆地区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如歌词中的“天罡”,是新疆地区民众对银币的独特称谓。相较《坎巴尔韩》,《达坂城》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保留了女郎的名字,而且指明了歌者的身份——流浪人,与《坎巴尔韩》相比,《达坂城》不仅是情歌,更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三是《马车夫之歌》:《马车夫之歌》是《达坂城的姑娘》最广为人知的来源。在西北地区搜集民歌的王洛宾,听到维吾尔族司机唱起这首民歌,并在翻译下大致了解了民歌的意思,记下了民歌的歌词,将歌名定为《达板城(马车夫的幻想)》:达板城的石路硬又平呢西瓜呀大又甜,那里住的姑娘康巴尔汗呐辫子能够拖地上。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哪一定要你嫁给我,带上百万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一九三八年于金城自己记录下的第一首新疆民歌以上民歌尽管歌词含义不尽相同,曲调略有变化,主角的姓名也有坎巴尔韩、卡末尔汗、康巴尔汗之别,但总体而言都是少数民族男女青年的恋歌,以男青年的口吻直抒胸臆,其中还蕴含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婚恋习俗。婚恋歌曲与少数民族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生动展现了其生活习惯。这些耳熟能详的少数民族民歌是开展抗战动员工作的良好素材。王洛宾将这一民歌进行了改造,并更名为《你要娶她吗?》,其歌词如下:大板城石路硬又平,西瓜呀大又甜,那里任(住)的姑娘辫子长,两只眼睛真漂亮;你要想娶她,先要去当兵啊,赶走日本狗强盗;带着你的干粮,背上你的快枪,骑着那大马来!与原歌曲相比,《你要娶她吗?》歌词做了较多调整。首先,尽管《你要娶她吗?》与《马车夫之歌》等歌曲均采用第二人称行文,但叙事视角并不相同。《马车夫之歌》是男女青年的对话,对话的参与者只有二人,因而歌词中的“你”指的是女青年,也是歌词面向的对象,而歌词的演唱者是少数民族男青年,表达的是共结连理的愿望。而《你要娶她吗?》却是第三者与男青年的对话,其中不仅有男女青年,还有一个隐含的歌唱者“我”存在。这样,歌词中的“你”——少数民族男青年,就成为诉说的对象。通过叙事视角的改换,整首歌从男青年对女青年直抒胸臆的求爱,转换为歌唱者对少数民族男青年的教育与劝说,实现宣传动员的目的。其次,从内容上来说,歌词也发生了转向。《马车夫之歌》蕴含着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婚恋习惯,男女青年成婚的条件完全出于个人自由,“带着百万钱财领着你的妹妹”即可自由恋爱。而《你要娶她吗?》则将少数民族男女青年的恋爱置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之下,男女青年的婚恋受到日本侵略者的阻碍,敌人未投降,青年男女无法过上和平安定的婚姻生活,因而男青年必须先参与抗战救亡工作,与各族人民一起战胜日本侵略者。最后,《你要娶她吗?》将抗战救亡的意识与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战胜侵略者作为婚恋的前提条件,无形中宣传了抗战救亡的观念,增强了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抗战救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抗战内容与民族形式、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成功案例。王洛宾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赵启海则将歌曲改名为《你要想爱他(她)》,将歌曲带到了重庆等地,对歌词的改造也更进一步:北平城的马路硬又平,皮袍儿暖又轻。那里住的姑娘眉毛长,两个眼睛也漂亮。你要想爱她先要去当兵哪,赶走日本狗强盗,扛着你的长枪,穿着你的武装,骑着那大马来。在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歌词中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描写为抗战意识深入民间提供了便利,但当歌曲走出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风俗的描写则成为民众理解歌词内容的障碍,不得不再次进行改造。为了适应内地的文化环境,《你要想爱他(她)》更换了内地同胞不熟悉的新疆地名达坂城,而代之以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平(今北京),消除了《达坂城的姑娘》歌词中内地民众所不熟悉的少数民族文化印记。当然,对《马车夫之歌》的改造不只体现在内容上,也有作者对民歌形式进行的改造。夏白的《草原情歌》脱胎于《马车夫之歌》,其内容如下:那一家的姑娘身体强,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想嫁人,不要嫁别人啦,一定要嫁给我。1.我能当兵打仗,我会种田插秧,又能舞来又会唱。2.离开你的爹娘,我们一齐(起)打仗,打败鬼子好回乡。3.我们一齐(起)打仗,打败鬼子回乡,牧放那群美丽的羊。相较《马车夫之歌》,《草原情歌》在歌词上进行了诸多改造,如将抗战动员的目的蕴藏其中,以美好的愿望结尾,表达战胜侵略者的信念,这是少数民族歌曲改造的基本内容。其独特之处在于形式上的改造。《草原情歌》不仅删除了《达坂城(马车夫的幻想)》中“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呢西瓜呀大又甜”等与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而且设置了三段歌词,用一个旋律反复吟唱,这种复沓的艺术形式起到增强感染力和便于记忆的效果。三少数民族民歌改造的成效及其影响借助民歌改造活动而开展的各项抗战动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北地区民歌改造的首要目标是动员少数民族民众积极参与抗战工作,在民歌改造的影响下,许多少数民族同胞自觉加入抗战救亡的历史大潮。1940年,罗珊记载其参加甘肃酒泉的夜乐会,认识了五位新疆少数民族朋友,新疆同胞演唱的歌曲中有《新疆进行曲》,其歌词大意如下:我们是青年人,最爱的就是祖国。谁来侵略,我们必须抵抗;我们要拿血来奋斗,拿血来发扬我们的精神!少数民族同胞不仅为祖国感到自豪,而且用歌曲表达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决心,可见民歌在抗战动员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借助民歌改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国家意识获得了空前提高,抗战救国的热情也持续高涨。萨空了自新疆考察归来后,对新疆的文化教育和抗战动员情况大为赞赏:新疆当局把文化宣传工作看得非常重大……而且在澈(彻)底开放民众运动之下,文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抗日情绪的高涨。抗战歌曲街头巷尾都可听到,连小孩也会唱打倒日本歌。据萨先生说,有许多新的抗战歌曲,他们在内地没有学会,到那里去反学会了。民众们对抗战情绪高极了。据萨先生说,他们有一次到一家维吾尔族人家去参观。那家主人说:现在日本鬼子这样欺侮我们,我愿意把迪化城里的一所房子租出去,把租金一齐捐给国家抗日,直到抗战胜利为止。说时,非常诚挚。又有一位维吾尔族同胞写信给报馆说:我读报知道日本人这样横蛮,我抗战将士这样勇敢,非常敬佩,现在我写了几封慰劳信,请你寄到前方去。他们的信,都是用各族文写的。在民歌和各项抗战动员工作的鼓舞下,少数民族同胞用实际行动支援国家的抗战工作。1938年,新疆民众捐款购买飞机十架,支援国家抗战救亡。此外,抗日战场上,也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将领和战士,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各族民众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历史,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与升华。其次,民歌改造运动促进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增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借助民歌改造运动,少数民族民歌走出边疆地区,向全国各地传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由《达坂城的姑娘》改编而成的《你要娶她吗?》,经由王洛宾、赵启海等人的传唱,从西北地区逐渐走向全国。“赵启海在山城一唱引起轰动,随之又有人把这支歌传到了昆明,最后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和南洋各国。”1944年,程梯西获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