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18-2019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1.(2分)某同学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 B.某初中生的身高为168cm C.学生书桌高约200mm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2.(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3.(2分)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手影 B.小孔成像 C.桥在水中的倒影 D.直的花茎“错位”了4.(2分)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③平静湖面上的“倒影”,说明平面镜成“与物等大正立的像”的规律不成立;④透过书桌上的玻璃板看玻璃板下面的字,看到的是字的虚像。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C.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D.②④正确,①③错误5.(2分)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喝剩的白酒盖上瓶盖 B.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6.(2分)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A.月亮躲进云里 B.太阳从东方升起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 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7.(2分)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学好物理的重要能力之一。某种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G线段平行于时间轴,说明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 B.GH线段表示温度不断降低,所以该物质的熔点在不断降低 C.在FG线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处于液体状态 D.在FG线段对应的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故物质既不放热也不吸热8.(2分)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后,观众看到的情况是()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9.(2分)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冰袋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10.(2分)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进行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11.(2分)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将物体放在此凸透镜前8cm处,所成像的特点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12.(2分)某初三毕业班照集体照时,发现有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应采取()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很镜头不动,人站近一些13.(2分)为了防止噪声,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A.临街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鸣笛 C.在高噪音环境中工作的工人佩戴耳塞 D.将市区的工厂迁至郊区14.(2分)如图所示为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图象,可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是()A.(1)(2) B.(2)(3) C.(1)(4) D.(2)(4)15.(2分)四次测得某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24.57m、24.80m、24.81m、24.82m,则下列答案中最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的是()A.24.81m B.24.75m C.24.79m D.24.793m。二、填空题(本题8小题,每空1分,共18分)16.(2分)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这说明:声波具有。17.(4分)远处传来美妙动听的钢琴声,它是由钢琴的弦发出的。寻声而去,其不变,但越来越大,琴声是通过传入人耳的。18.(3分)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高空播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于是高空水蒸气便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落过程中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19.(3分)如图所示,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水在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沸点为;若继续加热2min,温度计的示数(填“不变”、“降低”或者“升高”);温度计周围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上升时,形成的。20.(2分)电子视听产品已经成为全球人的“鸦片”,它严重摧残着无数人的身心健康,很多人从小就成为“近视眼”了。近视眼镜片相当于镜,它对光线有作用。21.(3分)古诗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说的就是光的现象。22.(1分)亚洲飞人苏炳添2018年8月26雅加达亚运会百米决赛中一举夺冠,起跑时的速度是9.7m/s,中途的速度是8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2m/s。如果他的成绩是9.92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三、作图题(本题3小题共6分)按照题目要求作图(保留作图痕迹)23.(2分)在图中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24.(2分)如图所示,请画出通过凹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25.(2分)按要求作图如图所示,潜水员眼睛在水下A点处,B点有条小鱼,C点有只小鸟,D点是潜水员观察到小鸟像的位置,请画出潜水员观察鱼、鸟的光路图。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5小题,共34分)26.(5分)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1)安装实验器材时,如图甲,应按照(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请指出图甲中的操作错误:。(2)实验中,小华观察到水在沸腾前的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乙a,b所示。表示沸腾时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3)为了说明水的沸腾过程是否需要吸热,应,观察水是否沸腾。(4)小华完成了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并作出了如丙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他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再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填字母)。A.整个过程酒精灯火焰忽大忽小,放热不均匀B.开始加热时有纸盖减少了热量的损失C.开始要加热石棉网和烧杯,后来水温较高时散热变快27.(5分)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可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硬纸板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1)实验中硬纸板的作用是。(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在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3)通过实验可得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在同一平面内”,支持此结论的实现现象是。28.(5分)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没有点燃且与A等长的蜡烛B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直到B和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的厚的玻璃板做实验。(2)在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以此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小红同学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是。29.(11分)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1)如图所示,当把凸透镜成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是常用的三种光学仪器,其中遵循此成像规律。(2)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变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移动,可将凸透镜的高度调(选填“高”或“低”),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3)若将一个不透明小于透镜的小圆纸片贴在凸透镜的中央,则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完整的像(选填“能”或“不能”)。(4)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移动;若不移动光屏,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也变清晰了,则该眼镜片是透镜是,可以用来矫正(选填“近视”或“透视”)眼。(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从很远处向二倍焦距处移动时,物体移动的速度像移动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8分)如图甲所示,在“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1)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和。(2)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象。从0点开始的路程s/cm010203040从0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1234(3)数据分析: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选填“不变”或“变化”)的。大约是m/s。(4)实验中,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的目的是,你认为充水玻璃管中气泡运动的快慢可能与有关。五、综合题:(本题2小题,共12分)31.(7分)如图所示,备受关注的西成高铁于2017年12月6日正式开通运营,西成高铁陕西段的桥、隧比高达94%,在秦岭山脉中超过10公里的特长隧道就有7座,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当CRH3A型动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某一隧道前8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多少m?(2)动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km/h?32.(5分)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线垂直于地面MN照射,长为1m的轻质细杆一端固定在O点,一端系着小球A,小球A在竖直面内绕着O点做圆周运动,图中虚线为小球运动轨迹。(1)在图中画出小球A运动一圈时,其影子在地面MN上的位置范围。(2)若小球运动一周时间为5s,则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1.(2分)某同学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 B.某初中生的身高为168cm C.学生书桌高约200mm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不符合实际;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8cm左右。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身高在1.65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0.8m=800mm左右。不符合实际;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不符合实际。故选:B。2.(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分析】(1)(2)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答】解:A、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正确;B、敲锣时用力越大,锣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故选:AD。3.(2分)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手影 B.小孔成像 C.桥在水中的倒影 D.直的花茎“错位”了【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分析。【解答】解:A、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小孔成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C、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D、看到有水的杯中的花茎“错位”是光的折射造成的。故选:C。4.(2分)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③平静湖面上的“倒影”,说明平面镜成“与物等大正立的像”的规律不成立;④透过书桌上的玻璃板看玻璃板下面的字,看到的是字的虚像。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C.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D.②④正确,①③错误【分析】光年是光一年所走的路程是长度单位;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光通过玻璃板会发生折射,会形成虚像。【解答】解: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故①错误。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故②正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静湖面上的“倒影”也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与物等大正立的像”的规律成立,故③错误。光通过玻璃板会发生折射,会形成虚像。所以看到的是字的虚像,故④正确。所以A,BC错误,D正确。故选:D。5.(2分)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喝剩的白酒盖上瓶盖 B.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从而可以得到答案。【解答】解:A、喝剩的白酒盖上瓶盖,使酒精与外界隔绝,所以酒精无法蒸发。故A错误。B、湿衣服展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向阳提高了液体的温度;通风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这些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B正确。C、保鲜袋将蔬菜与外界隔绝,减慢了蔬菜周围的空气流动;放入冰箱,降低了其温度,这些措施都减慢了水分的蒸发。故C错误。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减慢了水分的蒸发。故D错误。故选:B。6.(2分)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A.月亮躲进云里 B.太阳从东方升起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 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分析】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然后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再看哪个物体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解答】解:A、月亮在云朵里穿行,被研究的物体是月亮,月亮和云朵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云朵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B、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是被研究的物体,太阳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太阳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符合题意。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被研究的物体是树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木和地面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树木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被研究的物体是地面,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显然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7.(2分)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学好物理的重要能力之一。某种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G线段平行于时间轴,说明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 B.GH线段表示温度不断降低,所以该物质的熔点在不断降低 C.在FG线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处于液体状态 D.在FG线段对应的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故物质既不放热也不吸热【分析】考查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问题,晶体凝固有一定的凝固点,所以图象会出现于时间轴平行的一段,在这一过程中晶体温度不变但继续放热。【解答】解:A、FG线段平行于时间轴,说明该物质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这里应该是凝固点,这是晶体凝固图象。故A正确。B、GH线段表示晶体已凝固完成,所以凝固点不会随温度降低。故B错误。C、FG线段对应时间内,物质处于凝固过程,应该是固液共存阶段。故C错误。D、FG线段对应时间内,物质处于凝固过程,温度不变,但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A。8.(2分)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后,观众看到的情况是()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分析】(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2)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3)不透明的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解答】解:舞台追光灯发出绿光,照在白上衣,白上衣可以反射绿光,白上衣反射的绿光进入观众的眼中,观众看到上衣就是绿色的;红裙子只能反射红光,不能反射绿光,绿光照在红裙子上被吸收,观众看到的裙子是黑色的。故选:D。9.(2分)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冰袋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分析】干冰降温是利用了升华吸热。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蒸发吸热,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冰袋主要是利用冰袋温度低从病人身上吸收热。冰块放在可乐饮料中会熔化吸热使饮料降温。【解答】解: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而不是利用熔化吸热,故A错误。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蒸发吸热,故B错误。在发烧的病人头上放冰袋以缓解症状,主要是利用热传递使病人降温的,利用的是熔化吸热,故C正确。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冰块会在饮料中熔化吸热,使饮料温度降低变的更凉。故D正确。故选:CD。10.(2分)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进行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分析】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同。【解答】解:以船为参照物,山与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会感觉到“看山恰似走来迎”;以地面为参照物,山与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静止的,所以会有“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感觉。故选:B。11.(2分)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将物体放在此凸透镜前8cm处,所成像的特点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可以承接到实像,不能承接虚像。【解答】解:当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f<u<2f,所以f<20cm<2f,则10cm<f<20cm。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8cm处,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故选:C。12.(2分)某初三毕业班照集体照时,发现有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应采取()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很镜头不动,人站近一些【分析】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则像要变小一些,像要变小,则像距变小,物距变大。【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是要把成的像变小点,就要像距变小,物距变大,故应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故选:A。13.(2分)为了防止噪声,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A.临街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鸣笛 C.在高噪音环境中工作的工人佩戴耳塞 D.将市区的工厂迁至郊区【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A、临街房屋安装隔音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符合题意;B、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不合题意;C、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D、将市区的工厂迁至郊区,使噪声离人群较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故选:A。14.(2分)如图所示为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图象,可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是()A.(1)(2) B.(2)(3) C.(1)(4) D.(2)(4)【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解答】解: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②。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④。故选:D。15.(2分)四次测得某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24.57m、24.80m、24.81m、24.82m,则下列答案中最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的是()A.24.81m B.24.75m C.24.79m D.24.793m。【分析】首先要对四个测量数值进行分析,看是否有错误的数据。然后算出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来减小误差。【解答】解:在这四个测量值中24.57m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是错误数据,因此应该把这个数据去掉,物体的长度L==24.81m。故选:A。二、填空题(本题8小题,每空1分,共18分)16.(2分)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晃动,这说明:声波具有能量。【分析】声音具有并且可以传递能量,根据此知识结合实验中的现象来解答。【解答】解: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晃动;烛焰的跳动是由喇叭声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说明了声音具有能量。故答案为:晃动;能量。17.(4分)远处传来美妙动听的钢琴声,它是由钢琴的弦振动发出的。寻声而去,其音色不变,但响度越来越大,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以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来传播。【解答】解:钢琴声是通过琴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寻声而去,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变了,音色是不变的,响度变大;我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答案为:振动;音色;响度;空气。18.(3分)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高空播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于是高空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1)固态的干冰在常温下很易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此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2)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骤降,就直接凝华为小冰晶;(3)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会熔化为水滴,形成了雨;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19.(3分)如图所示,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水在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沸点为98℃;若继续加热2min,温度计的示数不变(填“不变”、“降低”或者“升高”);温度计周围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形成的。【分析】要解本题需掌握:水沸腾现象以及液化现象。【解答】解: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后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故本题答案为:98℃;不变;遇冷液化。20.(2分)电子视听产品已经成为全球人的“鸦片”,它严重摧残着无数人的身心健康,很多人从小就成为“近视眼”了。近视眼镜片相当于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①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一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②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远处物体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才能使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的物体。故答案为:凹透;发散。21.(3分)古诗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反射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说的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分析】(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等。【解答】解:(1)“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水比较清澈,水底看起来比较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水底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2)“池水照明月”就是水面出现月亮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树叶挡住了光线,说的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答案为:折射;反射;直线传播。22.(1分)亚洲飞人苏炳添2018年8月26雅加达亚运会百米决赛中一举夺冠,起跑时的速度是9.7m/s,中途的速度是8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2m/s。如果他的成绩是9.92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0.05m/s。【分析】平均速度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s=100m,运动时间t=9.92s,则平均速度为:v==≈10.05m/s。故答案为:10.05。三、作图题(本题3小题共6分)按照题目要求作图(保留作图痕迹)23.(2分)在图中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分析】要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要先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虚像、左右相反,及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其次,先作出两个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解答】解: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24.(2分)如图所示,请画出通过凹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三条特殊光线)作图。【解答】解: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25.(2分)按要求作图如图所示,潜水员眼睛在水下A点处,B点有条小鱼,C点有只小鸟,D点是潜水员观察到小鸟像的位置,请画出潜水员观察鱼、鸟的光路图。【分析】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作出潜水员观察鱼的光路图;根据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规律和折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像点,作出潜水员观察鸟的光路图。【解答】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人在水中A处看到B处的鱼的光路,可连接AB,光线方向从B指向A,光线BA即为潜水员观察鱼的光路图;由题可知,C处是小鸟,D是人看到小鸟的像;光的折射成像时,折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像点,连接AD与水面交于点O(即为入射点),过O点作出法线,连接CO、OA即为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如图所示:。四、实验与探究题(本题5小题,共34分)26.(5分)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1)安装实验器材时,如图甲,应按照自下由上(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请指出图甲中的操作错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2)实验中,小华观察到水在沸腾前的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乙a,b所示。表示沸腾时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a。(3)为了说明水的沸腾过程是否需要吸热,应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沸腾。(4)小华完成了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并作出了如丙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他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再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填字母)。A.整个过程酒精灯火焰忽大忽小,放热不均匀B.开始加热时有纸盖减少了热量的损失C.开始要加热石棉网和烧杯,后来水温较高时散热变快【分析】(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2)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可以撤去酒精灯,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即可得出结论;(4)一开始加热,水的温度上升的比较快,随着时间的延长,温度上升的越来越缓慢,到达沸点后,温度保持不变。【解答】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所以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图甲中的操作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2)a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情况;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3)水沸腾后,若撤去加热源,则水不再吸收热量,也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所以应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能够继续沸腾;(4)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再慢,原因是开始要加热石棉网和烧杯,所以水温上升较慢,然后水温上升加快;而水温较高时,由于水温和环境温度相差较大,散热较快,同时水的汽化速度较快,汽化需要吸热,所以水温上升又放慢,原因如C所述。故答案为:(1)自下由上;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2)a;(3)停止加热;(4)C。27.(5分)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可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硬纸板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1)实验中硬纸板的作用是①呈现反射光线,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在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3)通过实验可得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支持此结论的实现现象是当纸板B向后转动一定角度时,便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只有纸板A和B在一个平面的时候,才能同时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析】(1)硬纸板的作用是显示光路,并通过向后折另一半,来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后,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3)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纸板F与纸板E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解答】解:(1)硬纸板F的主要作用是:①呈现反射光线,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法线在纸板上,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3)从实验过程可以看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纸板F向后转动一定角度时,便不能在纸板F上看到反射光线,只有纸板E和F在一个平面的时候,才能同时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故答案为:(1)①呈现反射光线,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不能;(3)法线;当纸板F向后转动一定角度时,便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只有纸板E和F在一个平面的时候,才能同时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28.(5分)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没有点燃且与A等长的蜡烛B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直到B和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2mm的厚的玻璃板做实验。(2)在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以此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等效替代法(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小红同学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分析】(1)在实验中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2)①点燃蜡烛A,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观察蜡烛的像时,眼睛要在蜡烛A的一侧,才能通过玻璃板看到蜡烛A的像;眼睛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只能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A。②实验时,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用蜡烛B代替蜡烛A,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便于得到物像大小关系。这种代替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③玻璃板不竖直,像的底部不在桌面上,所以怎么移动都不会与另一蜡烛重合。【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2)①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②用蜡烛B代替蜡烛A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③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2)A;等效替换法;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29.(11分)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1)如图所示,当把凸透镜成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Ⅱ(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是常用的三种光学仪器,其中照相机遵循此成像规律。(2)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变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可将凸透镜的高度调下(选填“高”或“低”),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3)若将一个不透明小于透镜的小圆纸片贴在凸透镜的中央,则在另一侧的光屏上能得到完整的像(选填“能”或“不能”)。(4)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若不移动光屏,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也变清晰了,则该眼镜片是凹透镜是,可以用来矫正近视(选填“近视”或“透视”)眼。(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从很远处向二倍焦距处移动时,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分析】(1)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的特点进行分析。(2)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判断透镜的移动方向;(3)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4)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光屏靠近凸透镜;由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由此分析解答;(5)物体从无限远向凸透镜的一倍焦距移动时,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物体移动的速度和像移动的速度不同。物体在无限远向凸透镜的二倍焦距移动时,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向二倍焦距移动,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物体从二倍焦距向一倍焦距移动时,像从二倍焦距向无限远处移动,物体移动的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解答】解:(1)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15cm=35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2)蜡烛变短了,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3)将一个不透明的小圆纸片贴在凸透镜的中央,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其他部分,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4)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故应调整光屏向左移动;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物距变大,像距应减小,若要成清晰像,光屏应向左移动。若不移动光屏,应使光线发散一些,所以在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发行与游戏角色扮演服务合同
- 东南亚仓储库存盘点与仓储设备租赁合同
- 儿童综合保障计划退保服务协议
- 游戏美术资源制作设计师劳务合同
- 互联网金融服务反欺诈补充合同
- 数字出版物区域独家代理权转让合同
- 工业自动化软件许可及市场推广合作协议
- 太阳能电池技术升级补充协议
- 跨国公司员工离职保密协议及全球竞业限制条款
- 保险业务审核补充合同
- 隧道施工安全教育培训
- 2022年道路交通安全防汛工作应急预案
- (完整)《神经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授权委托书(用电)
- 边坡支护之锚杆施工技术ppt版(共35页)
- 黄芩常见的病虫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1500字6篇
- GB∕T 25119-2021 轨道交通 机车车辆电子装置
- 电池PCBA规格书
- 机械零件加工验收检验记录(共2页)
- 机械加工切削全参数推荐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