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近似值(2)》(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_第1页
《商的近似值(2)》(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_第2页
《商的近似值(2)》(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_第3页
《商的近似值(2)》(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_第4页
《商的近似值(2)》(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的近似值(2)》(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商的近似值(2)》(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课题名称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值(2)》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概念,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能力。3.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如何正确选择四舍五入的位数。2.教学重点: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白板、黑板。2.学具:计算器、练习本。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商的近似值?(2)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商的近似值。2.新课讲解(1)课本原文内容:例1:计算下列各题,保留一位小数。①0.5÷0.25=2.0②1.25÷0.25=5.0③3.75÷0.25=15.0(2)分析:①计算商,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②四舍五入法:当保留位数后一位数字小于5时,直接舍去;当保留位数后一位数字大于等于5时,进位后舍去。3.实例讲解(1)例题:计算7.6÷2.4,保留两位小数。(2)分析:①计算商,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②四舍五入法:当保留位数后一位数字小于5时,直接舍去;当保留位数后一位数字大于等于5时,进位后舍去。4.随堂练习(1)练习题目:计算下列各题,保留一位小数。①1.8÷0.3=6.0②4.5÷1.5=3.0③2.7÷0.9=3.0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2)布置课后作业。七、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值》的第二课时,重点讲解了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2.提问问答:(1)提问:什么是四舍五入法?(2)问答:四舍五入法如何应用于求商的近似值?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计算下列各题,保留两位小数。①5.2÷1.6=②3.8÷0.4=③9.6÷2.4=2.答案:①3.25②9.5③4.0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加强辅导。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是学生对“商的近似值”概念的理解。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我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概念,并能将其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我会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举例,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引入新课题,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新的认知。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如何正确选择四舍五入的位数。这一点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我计划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四舍五入法的应用。我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详细讲解如何根据保留位数后的数字来决定是舍去还是进位。1.举例讲解时要清晰、具体,确保每个步骤都让学生看得懂、学得会。2.在随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并逐步提高解题能力。3.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加以注意。对于教学难点,我将进行如下补充和说明:1.展示一组除法算式,如:0.5÷0.25=2.0,引导学生观察商的小数部分。2.提问:如何保留一位小数?3.引入四舍五入法,解释其原理,并举例说明。4.展示更多实例,让学生动手计算,并在计算过程中不断巩固四舍五入法。1.为什么有时候需要四舍,有时候需要五入?2.如何确定保留位数?3.在实际计算中,如何避免出错?在讨论环节,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我会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四舍五入法。1.提问:什么是四舍五入法?2.问答:四舍五入法如何应用于求商的近似值?通过这种方式,我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并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1.作业题目要具有代表性,能够涵盖本节课所学内容。2.作业难度适中,既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作业题目要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商的近似值(2)》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教学难点的突破,通过实例讲解、小组合作学习、提问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课题名称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表示和比较分数。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分数与整体的关系。2.教学重点:分数的表示和比较方法。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分数条、白板、黑板。2.学具:分数卡片、直尺、计算器。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的分数实例,如:蛋糕被切成四份,每份是蛋糕的四分之一。(2)提问:如何表示这样的分割?2.课本原文内容例1: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1)展示分数的表示方法,如:1/4、3/8。(2)解释分数的意义,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3.分析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我会通过直观的分数条,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数是如何表示整体的。我会强调分数的意义在于表示整体被平均分割后的一份或几份。4.实例讲解(1)例题:比较分数1/3和2/5的大小。(2)分析:①将两个分数转换为同分母,以便比较。②讲解如何通过观察分子来确定分数的大小。5.随堂练习(1)练习题目:比较下列分数的大小。①1/4和3/8②5/12和7/16③2/5和3/7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意义和比较方法。(2)布置课后作业。七、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第一课时,重点讲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比较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1)提问:什么是分数?(2)讨论:分数与整体的关系是怎样的?2.提问问答:(1)提问: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2)问答:通过将分数转换为同分母,我们可以比较分子的大小,从而确定分数的大小。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完成下列练习题。①将下列分数转换为同分母,并比较大小。a.1/3和2/5b.5/12和7/16c.2/5和3/7②解决实际问题:a.一个圆形蛋糕被切成8份,每份是蛋糕的多少?b.一本书有100页,小明看了3/4,他看了多少页?2.答案:①a.1/3和2/5转换为同分母后,5/15和6/15,因此2/5>1/3。b.5/12和7/16转换为同分母后,70/96和84/96,因此7/16>5/12。c.2/5和3/7转换为同分母后,14/35和15/35,因此3/7>2/5。②a.每份是蛋糕的1/8。b.小明看了75页。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比较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分数的转换和比较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烹饪、建筑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是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我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分数的意义,尤其是分数与整体的关系。我会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切割蛋糕、分配礼物等,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分数的概念。1.确保学生理解“整体”的概念,以及整体被平均分割成若干份。2.通过分数条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数是如何表示整体的。3.强调分数的意义在于表示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具体的数值。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分数,如1/3和2/5,展示如何将它们转换为同分母。2.解释为什么需要将分数转换为同分母,以及如何进行转换。3.通过观察分子来确定分数的大小,并进行比较。1.确保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比较的原理,即分子大的分数更大。2.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比较的方法。3.针对不同分母的分数,讲解如何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以便进行转换。1.导入新课时,通过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2.在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3.在课堂小结时,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加以注意。1.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2.提问问答:通过提问“什么是分数?”和“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1.作业题目要具有代表性,能够涵盖本节课所学内容。2.作业难度适中,既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作业题目要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1.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我会使用分数卡片和直尺等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分数的表示和比较过程。2.在讲解分数比较方法时,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将1/3和2/5转换为同分母的8/24和10/24,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子的大小对分数大小的影响。3.在随堂练习中,我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提高解题能力。4.在课后作业中,我会布置一些实际问题,如分配礼物、计算折扣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分数的加减法》(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课题名称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加减法》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分数条、白板、黑板。2.学具:分数卡片、计算器。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的分数实例,如:将一块蛋糕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提问:如何计算两个相同分数的和或差?2.课本原文内容例1:计算下列各题。①1/3+1/3=2/3②3/41/4=1/23.分析在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会通过分数条展示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数的增减变化。4.实例讲解(1)例题:计算2/5+3/5。(2)分析:①确认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②将分子相加,分母保持不变。5.随堂练习(1)练习题目:计算下列各题。①1/6+1/6②4/81/8③3/10+2/10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2)布置课后作业。七、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的第一课时,重点讲解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1)提问:什么是分数的加减法?(2)讨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哪些?2.提问问答:(1)提问:如何计算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和?(2)问答:将分子相加,分母保持不变。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完成下列练习题。①计算下列各题。a.1/4+3/4b.2/51/5c.5/6+1/6②解决实际问题:a.一个班级有24名学生,其中有1/3的学生喜欢足球,1/4的学生喜欢篮球,剩下的学生喜欢其他运动,有多少学生喜欢其他运动?b.一瓶饮料的容量是1升,喝掉了1/4,还剩多少升?2.答案:①a.1/4+3/4=1b.2/51/5=1/5c.5/6+1/6=6/6=1②a.24名学生中,喜欢足球的有241/3=8名学生,喜欢篮球的有241/4=6名学生,剩下的学生喜欢其他运动的有2486=10名学生。b.1升1/4升=3/4升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步骤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个别辅导。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烹饪、建筑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分数加减法应用于解决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是学生对“分数的加减法”概念的理解。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我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我会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分配食物、分配任务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1.确保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即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2.通过分数条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数加减法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增减变化。3.强调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在计算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异分母分数,如2/3和1/4,展示如何将它们转换为同分母。2.解释为什么需要将异分母分数转换为同分母,以及如何进行转换。3.讲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展示如何找到两个分数分母的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