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11-宋代的教育_第1页
《中外教育史》11-宋代的教育_第2页
《中外教育史》11-宋代的教育_第3页
《中外教育史》11-宋代的教育_第4页
《中外教育史》11-宋代的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的教育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的统治,建立宋朝,从而结束了自唐中期“安史之乱”以后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宋代的教育一、宋代的文教政策

宋朝初期的统治者打败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国家之后,在统治策略上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兴文教”的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表现为一下三个方面:(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开宝6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批阅试卷,由此,殿试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宋初的最高统治者对科举寄予厚望,每科录取人数之多大大超过了前代。宋太祖在开宝6年取士127人,以后愈益增多;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此取士达500人。

宋代的教育(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1、庆历兴学宋仁宗庆历4年,范仲淹(989—1052年)主持主要措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

2、熙宁兴学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主要措施: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宋代的教育

3、崇宁兴学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主持主要措施: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武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宋代的教育(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结果是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宋代的教育二、宋代的教育制度(一)中央官学

1、国子学、太学、辟雍国子学——又称“国子监”,既是宋代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太学——宋朝兴学育才的重点,中央官学的核心。辟雍——太学的分校。宋代的教育2、四门学、广文馆

是为士子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立的预备学校,存在时间很短

3、专科学校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在中国教育史上,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始建于宋朝,对后来的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4、贵胄学校资善堂、宗学、诸王学、内小学宋代的教育(二)地方官学宋朝的地方行政分为三级:路——州、府、军、监——县路”(学官)——“州学”、“府学”、“军学”——“县学”

“路”不直接设学,仅设学官管辖所属学校。

宋代官学的特点:

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官学类型多样化

招生对象的等级限制放宽学田制的建立宋代的教育三、宋元时期的书院(一)书院的萌芽书院是自唐朝末期以来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

1、由中央政府设立的用于收藏、校勘、整理图书的机构;

2、民间设立的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事收徒讲学活动的书院萌芽于唐末,主要原因在于: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2、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3、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宋代的教育(二)宋朝的书院

1、白鹿洞书院2、岳麓书院3、应天府书院4、嵩阳书院5、石鼓书院6、茅山书院(三)宋朝书院的特点

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2、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3、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以学舍入官”、官府兴建或朝廷赐院额、书、学田等)(四)元朝的书院元朝第一所书院——太极书院宋代的教育四、宋元时期的蒙学儒家经典《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的说法,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将8岁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一)蒙学教育的发展1、宋元时期由政府创办的蒙学分为两种:设在京城宫廷内的小学、设在地方的庶民小学;2、民间设立的私立蒙学:“小学”、“冬学”、“乡校”、“家塾”、“私塾”、“蒙馆”等(二)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宋元时期蒙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朱熹说,小学的任务是“教以事”,即“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及“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宋代的教育(三)蒙学教育的特点

1、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2、重视用《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3、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兴趣(四)蒙学教材1、识字教学类《三字经》、《百家姓》等2、伦理道德类《蒙童训》、《性理字训》等3、历史教学类《十七史蒙求》、《叙千古文》、《历史学提要》等

4、诗歌教学类《训蒙诗》、《小学诗礼》等5、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名物蒙求》等宋代的教育《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