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上,关于夏朝存在着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夏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但是根据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原理来看,夏朝应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因为该时期A.自禹至桀袭14世,共传17君,历四五百年。B.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文物价值非常高。C.大禹的父亲鲧,是传说中第一个筑城的人。D.广泛使用金属工具,文字发展成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是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故自禹至桀袭14世,共传17君,历四五百年,所以A项正确。夏王朝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即王位世袭制),与青铜和玉制的礼器等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大禹父亲的事迹,与“夏朝应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无关,故错误。夏朝生产力落后,不可能存在广泛使用金属工具的现象,且最早成熟的汉字是甲骨文,故D项错误。2.《汉书·晁错传》记载:汉文帝将自己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炼成试题,要各地的孝廉、贤良方正回答。当时“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这说明汉人才选拔A.施行实践检验的方式B.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C.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D.将用人权收归到中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以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作为测试题,考察当时士子的才华和见识,说明汉代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使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而不是施行实践检验的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重视才能,但没有涉及道德,无法推断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而没有涉及用人权的归属问题,故D项错误。3.淳化四年二月、天气大寒,宋太宗派人给京城孤老贫穷者“雪中送炭”。《宋史》中据此将他描述为心系天下苍生的仁君形象。而南宋时,诗人范成大则写到“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这反映出A.认识历史人物愈到后世愈清晰B.统治中心的迁移改变了评价标准C.著撰者的立场影响者历史结论D.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史》是官方史书,而范成大是诗人,他们的立场不同,对宋真宗做法的评价也不同,体现了著撰者的立场影响者历史结论,故C项正确。A项说法存在武断之处,因为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不存在不同,故错误。作者的评价标准是由其立场和认识决定,与统治中心的迁移无关,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不科学,正史的编撰会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故错误。4.明朝开国、铸造铜钱、发行“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到洪武末年,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皆以金银定价,禁而不止。政府也开始在一些地方“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这一变化表明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B.民间推动朝廷政策调整C.政府降低赋役征收份额D.钱钞造成交易定价困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为民间使用金银货物交易,促使政府由禁止民间金银货物交易到开始在一些地方出现“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反映了民间推动朝廷货币政策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民间推动朝廷货币政策调整,而不是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故A项错误。“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不是降低赋役征收份额,而是用银代替田赋和徭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钱钞造成交易定价困难,而是强调民间推动朝廷货币政策调整,故D项错误。5.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报道中法战争的内容,没有体现中法战争的危害程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人们通过《申报》了解中法战争的信息,没有涉及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宣传中法战争的内容,无法推断出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故D项错误。6.日俄战争期间,买办出身的清朝工部侍郎盛宣怀邀请英、美、法、德代表,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1910年,清政府降旨派盛宣怀任该会会长。盛上任后,将“中国红十字会”易名为“大清红十字会”。这表明当时A.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被列强掌控B.买办成为左右清廷的新政治力量C.满清贵族已经无力控制政局D.大清红十字会官办色彩浓厚【答案】D7.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指出: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正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这一路线的确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致力于建立革命统战线B.将工作与实际情况相切合C.坚持苏联城市中心的道路D.独立自主逐步的走向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和所学知识可知,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符合中国的国情,团结工农,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故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国民大革命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说明中共的工作中心在农村展开,与坚持苏联城市中心的道路不符,故C项错误。中共六大是在莫斯科召开,或多或少受苏联影响,无法体现独立自主,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下表是国家统计局对19491952作全国4亿农民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单位:元),据此可以推知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人均货币收入14.518.723.626.8人均消费品支出14.217.321.624.6A.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B.落后的农业面貌发生转变C.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广阔D.富裕农民的比重显著增加【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49年到1952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人均消费品支出也在增加,但尚有节余,说明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广阔,故C项正确。农村农民收入不一定与土地革命有关,且土地革命是1950年实施,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农民收入支出情况,而不是农业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富裕农民的比重的信息,而是反映农民收入支出情况,故D项错误。9.公元前367年,罗马颁布《李锡尼法》。废除了六人军事指挥官政体,恢复二人执政官制度、规定共和政府的所有要职向平民出身的人全面开放,贵族和平民之间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参加选举。这意味着在当时的罗马A.平民可与贵族轮流执政B.民主政治体制得以建立C.军人政治转向民主政治D.法律与时俱进取得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法律的颁布适应了贵族和平民的需要,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参与政治管理,有利于推动罗马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该法律与时俱进,推动罗马政治发展,并不是平民可与贵族轮流执政,故A项错误。“二人执政官制度”的出现反而推动罗马向少数人的领导体制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该法律与时俱进,推动罗马政治发展,而不是军人政治转向民主政治,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掌握《李锡尼法》的内容,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恢复二人执政官制度”“共和政府的所有要职向平民出身的人全面开放,贵族和平民之间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参加选举”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0.内阁是美国联邦行政部门,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的他必然存任,不过,从华盛顿开始,历届总统都设立内阁辅助其行使行政权。所以,美国内阁就成了一个常态存在。由此可知美国内阁A.属于总统顾问B.需对国会负责C.集体进行决策D.没有实际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内阁官员是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属于总统顾问,故A项正确。美国内阁官员是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故B项错误。美国国家事务由总统决定,不是内阁官员集体进行决策,故C项错误。美国内阁官员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存在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美国内阁制为切入点,考查内阁的地位和作用,关键是熟悉美国政治体制运行的程序即可知道答案。11.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决策权利向个人集中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僭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僭化”,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利向个人集中,而是强调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僭化,故C项错误。12.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1997年,俄罗斯成为第八个成员国。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进入世界体系C.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D.区域性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A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24年,国民党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压迫。随着北伐的推进。“革命外交”付诸实践。国民政府收回了海关附加税权力,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又迫使列强接受对关税主权的谈判。国共关系破裂后,蒋介石认为苏联处于列强的包围和敌对状态中,不大可能因为中国强制收回中东路发动战争,因此,力促东北地方当局“收回中东路主权”。1929年7月,张学良派军队占领中东铁路,并将苏联在沿线地区的一些机构查封。对此英美等国表示难以接受。法国驻美大使也认为,中东铁路是苏俄的产业。日本一直将满蒙视为其核心利益,建议各国: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权利。在国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下,苏联态度非常强硬。8月下旬,苏中两国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武装冲突,中方一败涂地。国民政府不得不表示,中东路的局面按苏联的要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状态。中东路事件后,列强共同抵制了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要求。“革命外交”陷入停顿状态。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以“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日军“保护日本合法权益”为借口出兵时,美英各国同时表示了对日本的同情,他们均认为这是又一起中东路事件,又是国民政府试图挑起事端,单方面废除条约规定的日本在东北的权利的“革命外交”。——摘编自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241931年间,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及成败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日本对待南京政府“革命外交”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利用民众支持,借助革命形势的发展,主动打破不平等条约的限制与规定,收回国家权益,订立新的平等条约。意义与教训:部分收回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群众支持,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形象;引起了列强的联合反对,甚至遭到一些国家的侵略(武装干涉),使得收回国家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努力被迫中断。(2)苏联:由支持到出兵阻止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活动,因与国民政府关系发生变化,同时为保证自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制衡日本等国。日本:一直反对革命外交,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并伺机侵略中国。(因本题可多角度回答,故表述清晰符合题目要求,可依实际情况给分,注意总分不得超出范围。)【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国民党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压迫。”“国民政府收回了海关附加税权力,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又迫使列强接受对关税主权的谈判”等信息可从利用民众支持,借助革命形势的发展,主动打破不平等条约的限制与规定,收回国家权益,订立新的平等条约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意义,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收回部分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群众支持,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形象方面思考作答。关于教训,根据材料“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权利。在国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下,苏联态度非常强硬。8月下旬,苏中两国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武装冲突,中方一败涂地。国民政府不得不表示,中东路的局面按苏联的要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状态”“列强共同抵制了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要求。‘革命外交’陷入停顿状态”可从列强联合反对、武装干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努力中断方面思考作答。(2)关于苏联,根据材料“苏中两国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武装冲突,中方一败涂地。国民政府不得不表示,中东路的局面按苏联的要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状态”可知苏联由支持到出兵阻止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活动,关于原因可从国共关系破裂、自身利益受损方面分析原因。关于日本,根据材料“日本一直将满蒙视为其核心利益,建议各国: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权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以‘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日军‘保护日本合法权益’为借口出兵”等信息可从一直反对革命外交方面回答,关于原因可从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并伺机侵略中国方面思考作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是分别是大清银行1910年和中国银行1912年设计的“大龙票(右)”和“黄帝票”。票面上的人物分别是摄政王载沣和轩辕黄帝,图案内容依次是八旗劲旅(右上)、金汤永固(右下)、园林凉亭、纪念碑亭。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可以依据图片所提供的信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联系,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或思想文化的角度拟定题目,并能从图片中找到相关依据,进行说明。示例一论题:清末民初货币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阐述:甲午战争以来,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加重,大清银行的“大龙票”上“载沣像”“八旗劲旅”“固若金汤”图案,反映了清政府化解内忧外患、巩固封建统治的原望。(二)清朝重满轻汉,实行民族压迫,中国银行的“黄帝票”以黄帝像为主要图案,反映了辛亥革命期间革命派的民族主义,也体现人们的民族平等的要求。总之,货币图案的变化,本质上是清末民初由专制到共和社会转型的体现。(注:本示例不做评分依据。)【解析】材料引用了“大龙票”和“黄帝票”的图片,解题时首先通过阅读两幅图片,获取图片内容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或思想文化的联系;其次,依据试题的具体要求,结合图片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联系,可概括主题为清末民初货币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结合图片信息“大龙票”上“载沣像”“八旗劲旅”“固若金汤”图案,可从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巩固封建统治的原望方面思考;结合“黄帝票”以黄帝像为主要图案,“园林凉亭”、“纪念碑亭”等可从民族主义和辛亥革命方面分析。再次,结合货币图案的变化,本质反映社会正在发生剧变方面进行总结。总之,考生务必围绕主题进行阐述,阐述过程中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春秋战国,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关系也有了重大变革,“工商食官”的羁绊被冲破。各诸侯王普遍把通商惠工作为富国强兵的必要条件。在齐国管仲辅佐桓公,鼓励商人来齐做买卖,出于征收关税、平准物价的需要,管伸提出:“街石一称、牛斛一量、丈尺一绰(准)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管子》一书多处以度量衡来解释法度,如《七法》云:“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制度化和法律化,使度量衡成为官民日常所用之器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时期齐国商业繁荣.活跃着一些富至“千金”、“巨万”的工商业主,个体手工业和小衣经营者生产的产品也部分或全部拿到市上去出售,商品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摘编自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在齐国统一度量衡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齐国统一度量衡产生的主要影响。【答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官府垄断度量衡的局面被打破,各国变法重视工商业发展,齐国在发展商贸、征收税费产生统一标准的需要(2)使度量衡制度在齐国确立,规范和普及了齐国的度量器具,推动了齐国商业及社会发展,为齐桓公称霸创造了条件。(表述上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1)根据材料“春秋战国,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关系也有了重大变革”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根据材料“‘工商食官’的羁绊被冲破”可知官府垄断度量衡的局面被打破;根据材料“各诸侯王普遍把通商惠工作为富国强兵的必要条件”可知各国变法重视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齐国管仲辅佐桓公,鼓励商人来齐做买卖,出于征收关税、平准物价的需要”可知是齐国在发展商贸、征收税费产生统一标准的需要。(2)根据材料“制度化和法律化,使度量衡成为官民日常所用之器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可缺少的工具”“个体手工业和小衣经营者生产的产品也部分或全部拿到市上去出售,商品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使度量衡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法,推动齐国商业发展、为齐桓公称霸创造了条件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本题引用清代进行管仲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原因”“主要影响”,难度相对简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春秋战国,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关系也有了重大变革”“‘工商食官’的羁绊被冲破”“个体手工业和小衣经营者生产的产品也部分或全部拿到市上去出售,商品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大举反攻,乘胜收复失地。德军南方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趁机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军深入,使其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完成了兵力的集结。德苏双方在库尔斯克形成僵持。曼施坦因希望通过一次主动进攻来歼灭苏军,制定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由于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的不足,“堡垒”作战最终被确定在7月5日发动。凌晨。苏军抢先实施了炮火打击、德军被迫提前发起进攻。从7月9日起。蓄势已久的苏军投入了大批的预备队,使得库尔斯克一带的兵力达264万人,火炮52500门、坦克8200辆,飞机6950架。德军也加大了对库尔斯克的增援,共投入了154万人,1600门火炮以及500辆坦克、5000架飞机。7月10日英美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7月13日,希特勒紧急召回曼施坦因,决定停止“堡垒”作战,将主力部队调往意大利。苏军随即向德军发起大规模反攻,8月23日库尔斯克大会战胜利结束。——摘编白《库尔斯克坦克大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曼施坦因制定“堡垒计划”时苏德战争的形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曼斯坦因“堡垒计划”未能实现的原因。【答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苏军全线反攻,收复国土;德军收缩兵力,伺机反攻;双方在库尔斯克展开对峙。(2)德军受内外因素影响,贻误战机;苏联抢先出击,打乱德军计划;苏军拥有人员和武器上的优势;盟军在南部战场上的出击,迫使希特勒改变计划。【解析】(1)根据材料“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大举反攻,乘胜收复失地”可知是苏军全线反攻,收复国土;根据材料“曼施坦因趁机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军深入,使其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完成了兵力的集结”可知德军收缩兵力,伺机反攻;根据材料“德苏双方在库尔斯克形成僵持”可知双方在库尔斯克展开对峙。(2)根据材料“由于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的不足,‘堡垒’作战最终被确定在7月5日发动”可知德军受内外因素影响,贻误战机;根据材料“苏军抢先实施了炮火打击、德军被迫提前发起进攻”可知是苏联抢先出击,打乱德军计划;根据材料“蓄势已久的苏军投入了大批的预备队,使得库尔斯克一带的兵力达264万人,火炮52500门、坦克8200辆,飞机6950架”可知苏军拥有人员和武器上的优势;根据材料“7月10日英美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希特勒紧急召回曼施坦因……将主力部队调往意大利”可知盟军在南部战场上的出击,迫使希特勒改变计划。点睛:材料解析题的三步解题方法: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形式”“原因”等相关设问要求。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大举反攻,乘胜收复失地”“曼施坦因趁机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军深入,使其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完成了兵力的集结”“苏军抢先实施了炮火打击、德军被迫提前发起进攻”等,紧扣设问要求,逐一分析材料即可概括。第三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14年,陶行知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