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行业药品管理指南TOC\o"1-2"\h\u2071第一章药品管理概述 380821.1药品管理的重要性 334151.2药品管理的基本原则 332600第二章药品采购管理 4121812.1采购流程与规范 491062.1.1采购流程 4131052.1.2采购规范 552442.2供应商选择与管理 518752.2.1供应商选择 5217842.2.2供应商管理 5311342.3药品采购合同管理 583132.3.1合同签订 5299092.3.2合同履行 6190502.4采购风险管理 623972.4.1风险识别 698242.4.2风险防范 614068第三章药品储存管理 6119843.1药品储存条件与要求 6269153.1.1环境条件 6144343.1.2储存方式 6256473.2药品储存设施与设备 760433.2.1储存设施 737283.2.2储存设备 753613.3药品储存安全管理 790263.3.1人员管理 7108543.3.2进出管理 7315863.3.3防盗管理 779703.3.4防疫管理 7209863.4药品储存质量监控 7308763.4.1药品质量检查 8150813.4.2药品效期管理 8139103.4.3药品储存环境监测 836553.4.4药品储存设备维护 813371第四章药品配送管理 8214354.1药品配送流程与规范 8125694.2药品配送风险管理 8219074.3药品配送效率提升 986634.4药品配送信息化管理 9424第五章药品质量管理 9325865.1药品质量标准与要求 9118585.1.1概述 9276175.1.2药品质量标准制定原则 9194405.1.3药品质量要求 10142055.2药品质量检验与控制 1040585.2.1概述 10151455.2.2生产过程控制 10193805.2.3成品检验 1050215.2.4过程检验 10318615.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10144985.3.1概述 10139955.3.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1184065.3.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114375.4药品质量改进与创新 11236535.4.1概述 115345.4.2药品质量改进方法 1199055.4.3药品质量创新 114872第六章药品使用管理 11117696.1药品使用规范与指南 11127906.1.1药品使用基本原则 1124336.1.2药品使用指南 11293246.1.3药品使用规范实施 11229946.2药品使用风险管理 11103646.2.1风险识别 12112636.2.2风险评估 1272056.2.3风险控制 12164076.2.4风险监测与报告 1224976.3药品使用培训与教育 1251696.3.1培训计划 12263166.3.2培训内容 12247456.3.3培训方式 1219756.3.4培训效果评估 12224166.4药品使用效果评估 12205226.4.1评估指标 12185286.4.2评估方法 12108486.4.3评估结果分析 1347136.4.4持续改进 139829第七章药品价格管理 13254967.1药品价格政策与规定 13266857.2药品价格监测与调控 13282927.3药品价格竞争策略 1410827.4药品价格信息管理 1423020第八章药品市场监管 1489708.1药品市场监管法律法规 14320048.2药品市场监管机构与职能 14213248.3药品市场监管手段与措施 15223378.4药品市场监管案例分析 1523720第九章药品安全管理 16265109.1药品安全风险识别 16186199.2药品安全风险预防与控制 16261199.3药品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理 17144279.4药品安全宣传教育 1715533第十章药品管理信息化建设 17408910.1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181605910.2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8722110.3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升级 182341310.4药品管理信息安全与保密 19第一章药品管理概述1.1药品管理的重要性药品作为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安全性、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药品管理作为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药品质量、降低用药风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是药品管理重要性的几个方面:(1)保障药品质量:药品管理能够保证药品在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质量安全,防止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市场,降低用药风险。(2)促进合理用药:通过药品管理,可以指导和监督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合理开具处方,提高患者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药品管理有助于医疗机构优化药品供应链,降低药品库存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4)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药品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慢性病等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1.2药品管理的基本原则药品管理涉及多个环节,为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以下基本原则应在药品管理过程中得到遵循:(1)法律法规原则:药品管理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品管理办法》等,保证药品管理的合法性。(2)质量优先原则:在药品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将药品质量放在首位,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3)风险管理原则:药品管理应关注药品风险,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等手段,降低药品使用过程中的风险。(4)科学合理原则:药品管理应遵循科学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药品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保证药品管理的科学性。(5)信息化管理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药品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药品信息的实时监控和追溯。(6)人文关怀原则:在药品管理过程中,应关注患者需求,尊重患者权益,提高患者用药满意度。通过以上原则的贯彻实施,我国药品管理水平将得到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第二章药品采购管理2.1采购流程与规范2.1.1采购流程药品采购流程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规定执行,具体流程如下:(1)需求计划:医疗机构应根据临床需求,制定药品采购需求计划,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质量要求等信息。(2)采购申请:需求部门向采购部门提交采购申请,采购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核。(3)招标采购:对于纳入招标范围的药品,医疗机构应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4)谈判采购:对于未纳入招标范围的药品,医疗机构应通过谈判的方式与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及供应条件。(5)合同签订: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签订药品采购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6)药品验收:药品到货后,验收部门应对药品进行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7)药品入库:验收合格的药品应及时入库,保证药品质量。2.1.2采购规范药品采购应遵循以下规范:(1)采购药品应符合国家药品标准,不得采购未经批准的药品。(2)采购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价格政策,不得低于成本价采购。(3)采购部门应建立供应商档案,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保证供应商具备合法经营资格。(4)采购合同应明确药品质量、价格、交货时间、售后服务等条款。2.2供应商选择与管理2.2.1供应商选择医疗机构在选择供应商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供应商资质:供应商应具备合法的经营许可证、药品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件。(2)供应商信誉: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保证药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3)供应商价格: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价格合理的供应商。(4)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应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保证药品的正常使用。2.2.2供应商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供应商档案,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2)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及时了解供应商动态。(3)对供应商的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保证药品采购的合规性。2.3药品采购合同管理2.3.1合同签订医疗机构与供应商签订药品采购合同时应保证以下内容:(1)合同双方基本信息:包括医疗机构和供应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2)药品信息: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质量要求等。(3)价格条款:明确药品采购价格、付款方式等。(4)交货时间:明确供应商交货时间及交货地点。(5)售后服务:明确供应商的售后服务承诺。2.3.2合同履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药品采购合同的履行管理,具体如下:(1)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货款。(2)对供应商提供的药品进行质量验收。(3)对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进行监督。2.4采购风险管理2.4.1风险识别医疗机构应识别以下药品采购风险:(1)药品质量风险:供应商提供的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2)价格风险:采购价格可能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3)供应风险:供应商可能因各种原因导致供应中断。(4)法律风险:采购过程中可能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风险。2.4.2风险防范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防范药品采购风险:(1)加强供应商资质审查,保证供应商具备合法经营资格。(2)建立药品采购风险监测机制,及时发觉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3)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降低合同履行风险。(4)建立应急供应机制,保证药品供应的稳定性。第三章药品储存管理3.1药品储存条件与要求药品储存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药品储存条件与要求,我国相关法规及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下是药品储存的基本条件与要求:3.1.1环境条件药品储存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具体要求如下:(1)温度:一般药品储存温度应控制在10℃至30℃之间,特殊药品需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储存。(2)湿度: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5%至75%之间。(3)空气质量:储存环境中不得有腐蚀性气体、易燃易爆物质等。3.1.2储存方式药品储存应根据药品性质、剂型、包装等特点,采用适当的储存方式。具体要求如下:(1)分类储存:按照药品类别、剂型、规格等进行分类储存。(2)分区储存: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别储存。(3)分区管理:设立药品待验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等,保证药品质量。3.2药品储存设施与设备为保证药品储存质量,医疗机构应配置以下设施与设备:3.2.1储存设施(1)药品库房:具备足够的面积、高度和荷载,满足药品储存需求。(2)药品货架:采用防锈钢架或木质货架,便于药品分类储存。(3)药品冷藏柜:用于储存需要冷藏的药品。3.2.2储存设备(1)温湿度监测仪:实时监测药品储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2)除湿机:用于调节药品储存环境的湿度。(3)空气净化器:用于改善药品储存环境的空气质量。3.3药品储存安全管理药品储存安全管理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为药品储存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3.3.1人员管理药品储存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3.3.2进出管理药品储存区域实行严格进出管理制度,保证药品安全。3.3.3防盗管理加强药品储存区域的防盗措施,防止药品丢失。3.3.4防疫管理加强药品储存区域的防疫工作,防止疫情传播。3.4药品储存质量监控药品储存质量监控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以下为药品储存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3.4.1药品质量检查定期对储存药品进行检查,保证药品质量。3.4.2药品效期管理对药品效期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药品在有效期内使用。3.4.3药品储存环境监测实时监测药品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等,保证储存条件符合要求。3.4.4药品储存设备维护定期对药品储存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第四章药品配送管理4.1药品配送流程与规范药品配送是医疗行业中的重要环节,其流程与规范是保证药品安全、及时、准确到达目的地的基础。药品配送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药品订单接收:配送企业应按照医疗机构或患者的订单要求,接收药品配送任务。(2)药品出库:配送企业应按照订单对药品进行核对、打包,并做好药品出库记录。(3)药品运输:配送企业应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工具,保证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合规。(4)药品交接:配送企业应与医疗机构或患者进行药品交接,保证药品数量、质量无误。药品配送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品配送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资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2)药品配送过程中,应保证药品的包装、标识、运输条件等符合要求。(3)药品配送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药品追溯体系,保证药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4.2药品配送风险管理药品配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药品损坏、延误、丢失等。为降低风险,配送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药品配送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2)制定完善的药品配送应急预案,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3)建立健全的药品配送监控体系,对药品配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4)与医疗机构、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保证药品配送信息的准确传递。4.3药品配送效率提升提高药品配送效率是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以下措施有助于提升药品配送效率:(1)优化药品配送路线,减少运输距离和时间。(2)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技术,提高药品配送自动化水平。(3)加强药品配送人员管理,提高人员工作效率。(4)建立药品配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配送协同效率。4.4药品配送信息化管理药品配送信息化管理是提高药品配送效率、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药品配送信息化管理:(1)建立药品配送信息数据库,实现药品配送信息的实时查询、统计和分析。(2)运用物联网技术,对药品配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药品安全。(3)开发药品配送管理软件,实现药品配送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4)加强与医疗机构、患者的信息沟通,提高药品配送服务质量。第五章药品质量管理5.1药品质量标准与要求5.1.1概述药品质量标准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对药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稳定的重要依据。我国药品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中国药典》、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5.1.2药品质量标准制定原则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应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保证药品质量稳定、可控。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原料、辅料、生产工艺、包装材料等因素。5.1.3药品质量要求药品质量要求包括药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品含量与杂质限量:药品含量应符合规定,杂质限量不得超出标准规定范围。(2)药品的稳定性:药品在规定条件下应保持稳定,不得发生降解、变质等变化。(3)药品的生物有效性:药品的生物有效性应符合规定,保证临床疗效。(4)药品的微生物限度:药品的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规定,保证药品的安全性。5.2药品质量检验与控制5.2.1概述药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和过程检验。5.2.2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原料、辅料、生产环境、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控制。通过严格的生产过程控制,保证药品质量符合标准。5.2.3成品检验成品检验是对成品药品进行质量检验,包括药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等方面的检验。成品检验是保证药品质量合格的最后一道关卡。5.2.4过程检验过程检验是对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进行的检验,以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药品质量。5.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5.3.1概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上市后监管的重要内容,旨在及时发觉、评价、控制药品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5.3.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5.3.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包括主动监测、被动监测和集中监测等。通过多种监测方法的结合,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覆盖率。5.4药品质量改进与创新5.4.1概述药品质量改进与创新是提升药品质量、满足临床需求的重要途径。药品生产企业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应不断进行质量改进与创新。5.4.2药品质量改进方法药品质量改进方法包括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控制技术改进、设备升级等。通过质量改进,降低药品生产成本,提高药品质量。5.4.3药品质量创新药品质量创新涉及新药研发、新剂型、新工艺等方面。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药品质量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临床需求。第六章药品使用管理6.1药品使用规范与指南6.1.1药品使用基本原则药品使用应遵循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治疗效果。医疗机构应制定药品使用规范,明确药品使用的基本原则和流程。6.1.2药品使用指南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药品使用指南,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药品使用指南。药品使用指南应包括药品的选择、用法、用量、疗程、不良反应处理等内容。6.1.3药品使用规范实施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品使用规范实施制度,对药品使用过程进行监控,保证药品使用符合规范要求。6.2药品使用风险管理6.2.1风险识别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使用风险识别机制,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6.2.2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药品使用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6.2.3风险控制医疗机构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药品使用过程中的风险。6.2.4风险监测与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使用风险监测与报告制度,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风险事件进行监测和报告。6.3药品使用培训与教育6.3.1培训计划医疗机构应制定药品使用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6.3.2培训内容药品使用培训应包括药品知识、药品使用规范、药品风险管理等内容。6.3.3培训方式医疗机构应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理论授课、实操演示、案例分析等,提高培训效果。6.3.4培训效果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药品使用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保证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6.4药品使用效果评估6.4.1评估指标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使用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药品使用合理性、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方面。6.4.2评估方法医疗机构可采用统计分析、病例回顾、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药品使用效果进行评估。6.4.3评估结果分析医疗机构应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药品使用中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6.4.4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根据评估结果,持续改进药品使用管理,提高药品使用效果。第七章药品价格管理7.1药品价格政策与规定药品价格管理是国家药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对药品价格实施严格的政策与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价与市场调节。在我国,定价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对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实施定价,其他药品价格则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2)最高零售限价。针对部分药品设定最高零售限价,以防止价格过高,保障患者基本用药需求。(3)药品价格调整。根据市场供需变化、生产成本等因素,适时调整药品价格,以维护市场秩序。(4)药品价格监管。对药品价格实行严格监管,对违反价格政策的企业予以处罚。7.2药品价格监测与调控药品价格监测与调控是保障药品市场价格秩序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监测。建立健全药品价格监测体系,对药品市场价格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价格动态。(2)价格调控。根据监测数据,采取约谈、处罚等措施,对价格异常波动的药品进行调控。(3)价格公示。将药品价格信息公示于医疗机构、药店等场所,增强价格透明度。(4)价格预警。对可能出现价格异常波动的药品,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市场预期。7.3药品价格竞争策略药品价格竞争策略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下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创新、规模生产等手段,降低药品生产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2)优化供应链。优化药品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药品价格竞争力。(3)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信任,提高药品价格竞争力。(4)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市场细分,制定差异化的价格策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7.4药品价格信息管理药品价格信息管理是保障药品市场价格秩序、提高药品价格透明度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信息采集。建立健全药品价格信息采集机制,保证价格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2)价格信息发布。通过官方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定期发布药品价格信息,提高价格透明度。(3)价格信息共享。加强部门间价格信息共享,推动药品价格信息互联互通。(4)价格信息监管。对药品价格信息进行监管,打击虚假价格信息,维护市场秩序。第八章药品市场监管8.1药品市场监管法律法规药品市场监管法律法规是保障我国药品市场秩序、维护公民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对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实施严格监管。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药品市场的监管原则、监管对象、监管内容以及法律责任,为药品市场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8.2药品市场监管机构与职能我国药品市场监管机构主要包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地方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药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职能包括:制定药品市场监督管理政策、规划;组织开展药品市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药品市场违法行为等。地方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职能包括:贯彻执行国家药品市场监督管理政策、规划;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药品市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本行政区域内药品市场违法行为等。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使用政策;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使用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使用违法行为等。8.3药品市场监管手段与措施药品市场监管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具体措施如下:(1)行政手段: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对药品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审批、备案;对药品广告进行审查、备案;对药品质量进行抽验、监测等。(2)法律手段:对违反药品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刑事处罚;对涉嫌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等严重违法行为的,依法吊销相关许可证。(3)经济手段: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对药品价格进行监管,防止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4)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药品追溯系统,实现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觉并控制药品风险。8.4药品市场监管案例分析案例一:某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假药案某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药品。经查,该企业生产的药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严重危害公民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相关部门对该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巨额罚款。同时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了刑事处罚。案例二:某药品经营企业销售过期药品案某药品经营企业在销售过程中,未对药品有效期进行严格审查,导致过期药品流入市场。消费者使用过期药品后,出现不良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相关部门对该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同时对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了行政警告。案例三:某医疗机构违规使用药品案某医疗机构在药品使用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使用未经批准的药品。患者使用该药品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对该医疗机构进行了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同时对该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了行政处分。第九章药品安全管理9.1药品安全风险识别药品安全风险识别是药品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品安全风险识别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信息,识别潜在的药品安全风险。(2)药品质量监督: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定期对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保证药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3)药品使用评价: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为药品安全风险识别提供依据。(4)信息沟通与交流:医疗机构应加强与药品生产企业、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了解药品安全风险信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9.2药品安全风险预防与控制药品安全风险预防与控制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药品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的药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药品安全管理的责任、程序和要求。(2)加强药品采购管理: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循药品采购程序,保证采购的药品质量合格、价格合理。(3)规范药品储存与配送:医疗机构应规范药品储存与配送流程,保证药品在储存、配送过程中不受污染、变质。(4)提高医务人员用药素养: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用药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减少用药错误。(5)加强药品使用监测: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药品使用过程的监测,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9.3药品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理药品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药品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程序、责任和要求。(2)及时应对药品安全事件:医疗机构在发觉药品安全事件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食品经营许可知识测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 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计划考核试卷
- 出租车行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研究考核试卷
- 停车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培训考核试卷
- 产品生命周期与销售策略匹配考核试卷
- 合规监管体系构建考核试卷
- 安全行为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考核试卷
- 风电机组性能测试考核试卷
- 2024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题含答案
- 曲靖户籍管理办法
- 《初中英语语法总复习》课件
- 咯血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ARP协议简介》课件
- 体系证书使用授权委托书
- QCC应用技巧及工具培训
- 农村房产证申请书
- 护士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
- 冲压车间员工安全操作规程
- 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工作人员规范
- GB/T 2652-2022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熔化焊接头焊缝金属纵向拉伸试验
- 重庆北碚悦榕庄-地块研究分析总规划概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