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4《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图表,说出海—气之间水分和热量交换过程,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运用图表,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命名地点和主要发生的时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运用图表,说出拉尼娜现象及其命名地点和主要发生时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4.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5.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秘鲁位置、气候、洪水”图,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如何监测这种现象?情境秘鲁沿海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升温,雨水增多。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讲授新课】(板书)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板书)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师: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气体、干湿粒子、尘埃等)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板书)1.水分交换【知识回顾】学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教师从旁指导,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思考: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哪里?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有哪些?生:太阳辐射能;类型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多媒体展示】“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图”,思考:①大气中水分最主要的来源是哪里?②海洋“损失”的水分是以何种形式得到“补偿”的?生:①海洋②降水师: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7.5%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促进了全球的水平衡。【活动】了解水量平衡原理【多媒体展示】“全球水量平衡示意”图问材料和问题。材料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问题:1.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展示参考答案。【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1.12.5%87.5%海洋2.47大陆径流3.从长期看,全球水的总量是平衡的。若海洋蒸发增加(减少),则输送到陆地上的水汽增加(减少),陆地降水将增加(减少),陆地径流量将增大(减小),陆地水资源相应增加(减少),会变湿润(干旱)。(板书)2.热量交换师:海洋与大气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知识回顾】学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教师从旁指导,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思考:①回顾大气受热过程。②说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③判断海洋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生:①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被加热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②地面③正确,理由:下垫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而下垫面有七成是海洋。【多媒体展示】“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图”,思考:①列举海洋将热量传递给大气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其主要途径是哪一种?最根本的热量来源是什么?②大气以何种形式将热量“返还”给海洋?生:①传递方式:长波辐射、对流传导、潜热等。主要途径:长波辐射。最根本热量来源:太阳辐射能。②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师: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例如,南北赤道暖流是信风吹拂所形成的。【探究】【多媒体展示】“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思考:①指出北半球低、中、高纬度海洋热量的收支差异。②根据热量收支情况,赤道会不会越来越热,极地会不会越来越冷?为什么?生:①低纬度热量收支>高纬度;低纬度:热量盈余;高纬度:热量亏损②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度地区输送到高纬度地区,维持着全球热量平衡。因此,赤道不会越来越热,极地也不会越来越冷。师: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也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而海洋表层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小结】海—气相互作用的途径主要包括:(1)海洋是大气中云雨的故乡,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水汽和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2)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能量储存库,海洋温度分布状况影响着大气环流;(3)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和动量,近地层的风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板书)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师: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板书)1.正常年份【多媒体展示】“太平洋沃克环流(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热力环流)”图,思考:①判断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海水温度高低。②该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生: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降水较少;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降水较多。【多媒体展示】“南美洲西海岸气候分布”、“秘鲁自然景观”“澳大利亚东部气候分布及景观”和“东南亚气候分布及景观”图。师: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降水较少,如南美洲西海岸;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降水较多,如东南亚地区、澳大利亚东部等。(板书)2.厄尔尼诺现象师: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生: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探究】【多媒体展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1998年12月)”图和问题。问题:1.解读图中等值线的意义。2.描述图中等值线分布特征。3.推断图示情况下南美洲西海岸气候特征。4.当出现图示情况时秘鲁渔场的渔获量是增是减?为什么?5.推断图示情况下澳大利亚东部以及印度尼西亚地区气候特征,并推断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6.归纳图示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同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例如,1997年~1998年印度尼西亚出现长时间干旱,引发了严重的森林大火。厄尔尼诺现象还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板书)3.拉尼娜现象师:什么是拉尼娜现象?生: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活动】【多媒体展示】“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问题。问题: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2.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说明其对环流的影响。3.说明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展示参考答案。【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1.顺时针。2.环流方向不变,强度加强。3.正常年份或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图中环流均为顺时针方向。太平洋东侧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西侧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示环流呈逆时针方向。太平洋东侧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西侧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多媒体展示】“拉尼娜年”图,总结思考:①当出现拉尼娜现象时,该热力环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②推断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特征。生:①环流强度加强。原因:东西部温度差异增大。②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势力更强,降水更少,将更加干旱;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更强,降水更多。【小结】【多媒体展示】“正常年份、厄尔尼诺、拉尼娜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热力环流”图,进行判断。生:拉尼娜年、正常年份、厄尔尼诺年。【知识拓展】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自学窗】厄尔尼诺现象——奥秘与探索【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两部分内容。海洋与大气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维持了地球上的水分和热量的平衡,但是如果海洋发生异常,会引起的大气异常,导致局部地区水热失衡,进而对全球尺度的各地区天气和气候产生深刻影响,其中,每隔几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就是典型代表,海洋异常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板书设计】【随堂练习】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南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南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异常升高。这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据此完成1~2题。1.南赤道暖流与“厄尔尼诺暖流”特征差异较大的是A.流向B.性质C.水温D.成因2.“厄尔尼诺暖流”的形成将A.改变秘鲁西部的气候类型B.增加秘鲁西部海域的渔获量C.利于秘鲁西部海域污染物的扩散D.增加秘鲁境内洪水发生的频率【答案及解析】1.A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而“厄尔尼诺暖流”自北向南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2.D解析:“厄尔尼诺暖流”使离岸的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的水温升高,上升气流增强,加之受西北风的影响,秘鲁境内降水量增加,洪水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加。故D项正确;“厄尔尼诺暖流”使秘鲁极端天气出现的次数增加,但不会改变其气候类型。故A项错误;“厄尔尼诺暖流”形成时,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秘鲁西部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渔获量减少。故B项错误;“厄尔尼诺暖流”自北向南流,阻挡了秘鲁寒流的北上,不利于秘鲁西部海域污染物的扩散。故C项错误。风暴潮,是由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导致海面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涨潮时的水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下图是渤海湾2019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八)潮位和等深线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3.推测该日导致渤海湾风暴潮的天气现象最可能是A.热带气旋B.温带气旋C.温带高压D.热带低压4.该日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位置在渤海湾的A.东南部B.东北部C.西北部D.西南部5.除剧烈的大气扰动外,本次渤海湾风暴潮产生的原因还包括①正值天文大潮②位于浅海大陆架③入海河流正处于汛期④围海造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及解析】3.B解析:读图中等深线可知,渤海湾该日海面异常升高,出现了风暴潮。由材料信息“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等天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6048-1: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JPEG AI learning-based image coding system - Part 1: Core coding system
- 高效沟通技能培训
- 运动控制功能课件
- 动物小游戏课件
- 课件显示画图过程
- 广东会计自考试题及答案
- 广东法律自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控制数考试题及答案
- 装岩机司机岗前考核试卷及答案
- 离心铸管工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积滞病中医护理方案
- 《遥感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课件
- 博物馆与社区合作模式-深度研究
- 猕猴桃工业流程
- 学习五线谱认识音名唱名课件
- 2025年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2016-2024)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国科学玩具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研究报告
- 《腕骨骨折脱位》课件
- 制造业技术副总的职能与责任
- 屋面防水维修工程文明施工技术措施
- 2024手术室标本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