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物本位到价值本位对物权客体的历史考察和法理分析_第1页
从实物本位到价值本位对物权客体的历史考察和法理分析_第2页
从实物本位到价值本位对物权客体的历史考察和法理分析_第3页
从实物本位到价值本位对物权客体的历史考察和法理分析_第4页
从实物本位到价值本位对物权客体的历史考察和法理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实物本位到价值本位对物权客体的历史考察和法

理分析

——对物权客体的历史考察与法理分析

高富平华东政法学院教授

上传时间2004-6-30

I内容提要]物权法是一个社会财产归属与利用制度安排,其核心是所有权,但物权法

最重要的内容是他物权制度。长期以来,大陆法将物权客体限定在有体物上,其内在逻辑是:

只有能够占有的物才能被所有,而只有能够所有的东西才能成为物权客体。尽管罗马法存在

有体物与无体物区分并连续至当今大陆法,但将所有权定位在有体上仍是牢不可破的原则。

因此,大陆法物权法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保护所有权人对物的占有为目的的法律体系,而这

一体系不能习惯财产利用价值化趋势,妨碍抽象的不动产物权体系的建立。本文认为,物权

本质上是法律保护•种利益,凡是具有•定价值且具有表现其的外观,就能够成为物权客体

或者纳入物权法保护。在这一意义,作者认为在不动产物权制度设计方面,我国应当借鉴英

美法的地产权制度,使土地使用权成为支撑不动产物权的基础;在动产方面应建立对权利形

态、信息形态无形物的物权保护规则。论文历史地考察了无形物及其围绕此进行的不一致制

度设计,并对我国物权立法提出一些基本办法。

[关键词]物、物权、物仅客体、物权法

物权法是社会财产归属与利用的规范体系,因而物权法与社会存在着互动进展关系。关

于现代物权立法的变化,人们谈论最多的是社会本位,即现代物权立法抛弃了近代民法法典

化时期的个人本位思想,而更加注重保护社会利益,注重社会整体进展。作者认为,现代物

权法还存在另一个重要变化与趋势,这便是价值本位。本文试图构勒这一变化,并提出我国

物权立法应对这一变化的思路。

一、物权法宗旨:他物权之价值

利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第一课题。物权法即是一个社会财产归属与

利用的制度规范。这一制度规范前提是界定财产的归属,即使不特定财产归属于特定的主体,

使特定的主体拥有特定的财产,划清财产利用的边界。这种界定某个人或者某团体所拥有财

产边界的制度工具便是所有权。

所有权描述物归属于某主体事实或者主体所有某财产事实。这种事实翻译为法律语言为

排他支配权,即所有者支配该物、获取物之利益的专有权,其他人不能享用财产利益,也不

能干预、妨害或者侵占。这样,所有权制度成为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工具国。

假如一个社会仅存在所有权制度,那么,其财产利用制度则非常简单,即谁所有,谁利

用。假如他人要利用所有人的财产,能够通过买卖的方式取得所有权。因此,所有权制度加

上合同制度即能够解决有大财产利用的基本问题。

但是,“谁所有、谁利用"财产利用安排是一种财产的单极利用,即一个物上只有一个

利用人(即所有权人),这种利用方式在经济上只能表现为自绐自足小生•产方式。而人类社

会进展过程中,一直朝着建立财产利用多极安排而努力。所谓财产的多极利用,就是一个物

上存在多个利用主体,共同分享同一物的利益。而物权法的要紧任务或者目的则是为这种多

极的物之利用关系进行制度安排,建立多极物之利用秩序。

物权法解决多极利用问题的制度工具是他物权制度。他物权分为享用物权(亦称用益物

权)与担保物权(亦称变价求偿权),前者是对物之使用价值之利用,后者是对物之交换价

值之利用。假如一个房产所有权人甲在将房屋的使用权让与乙行使(即设定了享用物权),

为了融资又将该房屋设定抵押权给借贷人丙,那么,就形成甲、乙、丙三人共同分享该房屋

权益的一种多极利用状态。因此,作者认为他物权制度实质上是规范一物多极利用并给予利

用人以不一致的物权的制度。

事实上,物权制度的演变史实质上是他物权制度的进展史。所有权就是所有者对物排他

支配的权利,在每个历史阶段几乎没有多少差异;而每个社会在每个历史阶段围绕财产的多

极利用设计出来的他物权制度则呈现多样性与不断变化进展的特性。比如,在古罗马,古老

的物权制度只是所有权,从他人土地上穿过的道路或者输水管道归土地所有者所有或者相邻

双方共同所有,只是到后来才格为自己土地的利益通行或者引水的权利称之地役权,由此产

生最早的他物权制度。地役权只是是为调整土地利用关系的种他物权,它只是特定土地所

有权的延伸或者是对他人土地所有权的限制,还算不上真止的他物权。“只是到了更晚些时

候,所谓物权的范酹中才增加了用益权与使用权”[ii]。而只有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败,东、

西罗马分裂后,才出现了两种新型的他物权:水佃权与地上权「用。罗马法享用物权产生过

程揭示了他物权制度形成与演进过程,同时也形成了三类享用物权:针对特定土地而存在的

地役权、为特定人利益而设的人役权(包含用益权、使用权与居住权)与上地分散利用的地

上权与永佃权制度。现代大陆法享用物权制度基本上是罗4法的享用物权的演绎与进展向]。

值得指出的是,传统物权法的用益物权甚至担保物权要紧针对不动产的[V],而动产领域的

多极利用则逐步地由其他法律制度实现了。从最简单地有偿借用、租赁、合伙,到复杂的投

资设立公司、票据、信托等,无一不是许多主体共同分享同一财产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而

支撑这些财产多极利用法律关系,被认为是债权关系,如合伙关系、雇用关系、委托关系等。

假如说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仍然能够用财产所有权解释的话,那么公司制度便演变为

一种制度化安排(法人制度)。这种演进实质上表达了法律制度寻求财产多极化利用与社会

化利用努力。

这也就是说,实现财产的多极利用与社会化利用并不仅仅是物权法演进方向,而且也是

整个私法进展的轨迹。实质上,整个私法制度除了在保护财产所有权这一崇高使命外,就是

创制多极利用或者社会化利用社会中的财产的多样规则并保障这种利用的安全。

以上基本结论是:所有权是物权制度的基点,而物权法不仅在于确认与保护所有权,更

在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有关物的多极利用的制度。因此,他物权制度在物权法中占有重要

地位。他物权制度直接给予利用人以物权,实现多极利用,通过协调多极利用人之间的复杂

关系,确保利用秩序。这种针对同一物多极利用或者多重权利,实质上是对同一物价值的分

割,导致物权价值化倾向。但是,传统物权法一直奉行实物本:立。

二、实物本位物权制度设计

物权法已经进展出发达的他物权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能够说物权法也习惯了物的多极利

用之需要,完成了“归属到利用”、“实物到价值”的转变。但是,传统物权法奉行的实物本

位,在一定程度限制了物权的扩张。

(一)物权客体有体主义:智力成果支配权游离于物权之外

在民法理论上,物权是相关于债权的i种财产权,用于涵盖所有对外在客体享有排他支

配权的权利。但是,传统物权法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金字塔体系,只有成为所有权客体的才

能够成为物权客体。实际上,讨论物权客体就等于讨论什么物能够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自罗马法始,能够成为所有权客体的东西只能是有形物。实质二,在近代社会往常,社会中

可为人利用的有价值东西均为有形物。最早成为人类支配对象的是劳动工具、食品、衣物等

动产:在进入种植业或者农业时期,土地、房屋、树木等不动产成为所有权的客体。因此,

在整个古代社会,财产所有权一直定位在有形物上。这种观念影响颇深,以致丁・罗马人将所

有权称之有形的。

将所有权客体定位在有体物与当时人类社会将所有权与占有混同观念有关。在古代社

会,抽象的思维不发达,往往以物来表示权利。人们从来不说某人拥有所有权或者拥有多少

所有权,而只说他拥有财产或者拥有多少财产。这种通过物来表现与懂得权利朴素的思维定

式也延伸至法律领域。甚至在私法发达的古罗马法中,占有通常用来指所有权,”占有所代

表的就是所有权的形象与其全部内容”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法律对物权制度的设计。

将所有权牢固地限定在能够为人所占有的有形物上,便是其重要表现。

但是,现代法理学认为,物与权利完全是两个不一致的概念。物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权

利则是一个规范理念的存在,是一种法律关系。正是由于我们不习惯于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

懂得权利,因此总是通过物才能懂得权利,物权由于看得见而容易懂得[Vii]。因此,物权之

客体始终存在着定位于有形物的倾向,而一旦定位于无形物,那么权利则变得无法表达或者

无法懂得。因此,物权有体化的倾向,是与法律进展早期人们的实体化思维方式有关,是法

律史上的儿童思维的一个遗迹[viii]。因而,假如将物权懂得为一种法律权利,那么,物权的

客体有形或者无形就无关紧要了。

近代工业革命之后产生了技术发明、作品等无形财产,逐步地形成给予创作人以排他支

配权的制度[ix]。由于传统物权法与占有密不可,因此这种排他支配权被作为另外一种财产

权一一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往往被作为一种区别于物权的财产权,但是,知识产权本质上也

是对特定客体物的排他支配权,即属物权性质的财产权,只是这种支配权的客体是无形的,

因而在许多方面区别于有形物:它不发生有形操纵的占有;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不发生

消灭智力成果的事实处分与有形交付的法律处分[X],正是这种客体的无体性或者非物质性,

使这类财产上的支配权利具有特殊性。不管在英美法系,还是在大陆法系,这类财产权通常

被概括为知识产权[Xi],适用专门规范,形成与有体物财产权不一致的财产领域。因此,物

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在于客体物,而不是权利性质[xii]。鉴于智力成果支配权的特殊性,其

游离于物权之外成为普遍同意的事实,且知识产权己经自成规范体系,物权法不可能也毋需

将之归入物权法体系。

(二)物权法上权利形态无形物;两种立法例

尽管罗马法牢固地将所有权客体定位在有体物上,但最早地进展出无形物概念。这便是

对他人之物某种权利。

尽管罗马法将所有权定位在有形物上,但是,罗马人提出了有体物与无体物之区分规则。

罗马法中的无体物系法律上拟制的关系(拉quacconsisluntinjurc)。罗马大法学家盖尤斯认

因而根本上区别于有体物物权。根本上,只有有体物上才能成立所有权,权利之上不可能存

在所有权。

(三)实物本位在不动产物权的表现:两大法系差异

由于占有“情结”,大陆法系不仅将物权定位于有形物上,而且形成以所有权为核心等

级形态的物权体系。在大陆法,占有关于所有权具有终局意义,甚至能够说离开占有就不存

在所有权。这不仅从罗马法占有与所有权不分中得到印证,而且在大陆法物权法的间接占有

理论得以证明。依此理论,在将物让与他人占有、使用的情形下,所有权人仍然享有占有权,

只是这种占有是间接的,通过他人实现的。这也就是说,大陆法始终将物看作是由所有权人

占有的。

大陆法也承认客体物与所有权人能够分离,由他人占有使用,但是,这种分离被认为是

临时的、从属性的。在设定用益物权情形下,客体物始终被认为是所有权人的,而用益物权

人不拥有客体物,只有拥有权利。以我国的土地使用权为例,土地使用权人只能说我拥有使

用权,而不能说我拥有土地。这种物权观念产生了一物i权原则,即i个物上只能存在一个

所有权。既然一物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那么存于该物上的其他支配权只能是其他性质的

权利。

英美法制造了一个抽象的地产概念,即Estate。Estate源自于status,意思为身份、地位

或者状态,转而表示土地权益或者土地利益,通常译为地产权或者地产。Estate的创立,即

取代了实物性质的上地,代之以抽象的上地利益。地产权(Estates)是在土地最高所有权人

(在英国,即为英王)与土地直接占有人之间置入了一个抽象的权利,因而使英美法不动产

物权成为一种针对这种抽象物的排他支配权利,而不是针对房屋或者土地的支配权。在英美

法,“所有权并不附着于土地,而附着于一个抽象的实体:地产权。地产权居于土地占有人

与土地之间,纯粹是概念性的,但法律把它当作大概是真实的东西。”[xxiii]

由于不动产物权纯粹是法律抽象出来的,因而两个主体可同时拥有针对同一客体的权

利,在事先确定的时间与范围内享有不动产的权利。这也就是说地产权能够在时间上进行分

割,几个人同时与相继能够拥有同一客体物的所有权。在这里,几个权利人对土地的权利,

只有的时候间与内容上的差异,没有效力或者法律地位上的差异,所有权利都被称之

property,都是一种可独立转让与处分的财产权。假如B应等到A死亡后才能够实际占有不

动产,那么,他不是在A死亡后而是与A同时享有estate权利,Estates所确立的原则有二:

一是它根据时间与内容不一致而分类;二是几个人能够同时分别或者独立地拥有同一不动

产。这样,英美法完全克服了大陆法的一物一权主义的局限性。

以上不一致就导致两大法系对物权的结构设计不相同。

在英美法,不动产物权均是针对抽象的存在,因此,所有的地产权均具有同一平等的性

质,均是对特定土地利益的支配权,不存在包含占有内容的权利与不包含占有内容的权利之

分;不管地产权位于地产等级结构的哪一级,只要被称之estale,即具有相同法律性质与地

位,均是对己物的一种支配权。这里特别注意的是,在英美法的地产权(estaie)体系,不

存在他物权概念:只要被称之csialc,均是对自有“物”的权利,均是“自物权”。即使是终

生地产权、租赁地产权等明显是在一定期限内占有其他人地产的一种权利,也被认为是“自

物权”[xxiv]。

在大陆法国家,由于物只能归属于所有权人,这导致大陆法的用益物权概念不是对所有

权客体利益的分割,而是所有权人将自己的权利暂时让渡给他人所形成;由此形成的权利只

是对他人物的权利(拉jurainrealiena)。这种权利是不能与所有权相提并论的。由于,用益

物权被认为是所有权的派生,是所有权部分权利的让渡或者让与,因而所有权总是高于被派

生的权利,这些权利最终要反弹或者复归于所有权人。

大陆法对物权制度的基本思路是:所有权是完全的、至高无上的,其他的物权都是所有

权派生出来的、受限制的、有期限的不完全的权利,不仅在性质上不一致于所有权,而且在

效力上弱于所有权。因此,他物权不可能与所有权一视同仁。大陆法的物权制度是围绕保护

所有权的完整性而设”的,而不是围绕使他物权成为一种可交易、可处分的权利而设il的;

这种设计不是在营造多种财产权利并存体系,而是编织以所有权人为核心的所有权人与他物

权人就同一物利用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大陆法物权体系是一个“等级”结构,而不是象

英美法“平等”结构;对所有权权利的完整保护而不是分离后各自权利的保护是物权法设计

的宗旨。

(四)实物本位主义基本特征

以上论述说明物权法是关于有形物归属与利用的一套规则。这套规则核心内容有下列三

点:

第一,物权以有形的客体存在为前提。物权法不承认“物质的价值不火定律”,只要客

体物不存在,物权即消灭。比如,木板加工成家具后,木板所有权即消灭,而取得家具的所

有权:易货贸易,也意味着更高价值的物所有权的取得,但仍然说丧失了原物所有权;货物

“换”金钱的买卖,仍然是认为丧失货物所有权。因此,物权法不管物的价值存在与否,而

只将权利依存于实物之上。

第二,一个物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且所有权以占有物为要件(不管是直接占有,还

是间接占有)。物权法的目的与功能也要紧是保护所有权人对物的操纵。在所有权被他人侵

害的情形下,返还原物是苜选的救济手段;在所有物让与他人利用的情形下,以储存并返还

原物或者替代物为前提条件。尽管担保物权是针对物的价值的支配权已成通说,但在权利成

为担保物权客体之前,担保物权均存在个体特定、范围明确的物。

第三,物权权利务必通过有形形式向外人表示出来,才能取得对世性(对■抗世人的效力);

同时这决定了物权转让给他人,也务必通过一定的形式公示。而物权最基本的表征权利的手

段即是占有,而公示物权变动的手段为交付。近现代社会又进展出另外一种表征物权的方法,

即登记簿:相应地公示物权变动的方式为登记。这个时候,物权大概具有了脱离客体物来表

征权利与公示物权变动的特征,但是,登记只是对实物物权公示的手段,而没有在根本上改

变实物本位。

上述三个规则归结到一点,物权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物,物权法以保护人们对原物的占有

与操纵为目的。这种以有体物为基础、为核心的物权法古老规则,作者称之为实物本位。

[il严格地说,从归属到利用的提法是有问题的。由于归属本质上在于解决财产利用问

题,世上根本不存在脱离开利用的归属制度。

[ii][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14页。

[iii]参见[意]彼德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1窈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第264页。

liv]《法国民法典》只规定地役权与人役权(用益权、使用权与居住权),而《德国民

法典》除了这两类物权外,还增加了地上权、取得权、附属物权等。实际上,在现代物权法

中,他物权种类远远超出法典化时期的种类。

[V]尽管根据传统物权法,动产也能够设定用益权,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益权,因

此称之为准用益权。在担保物权中,质权是以动产为标的的,除此而外,担保物权多以不动

产为对象。

[vi]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72

页。

[vii]王涌:《私权的分析与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91页。

[viii]王涌:《私权的分析与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92页。

[ix]根据《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村》(中译本)对发明授予专利最初起源于15世纪的几

个意大利国家,此后专利权概念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但直到18世纪才出现了正式专利法

规。

Ixj吴汉东:《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法学研究》第19卷第4期。

Ixi]正如吴汉东指出的,以知识产权名义统领卜.的各项权利并非都是来自知识领域,亦

非都是基于智力成果而产生,知识一词大概名不符实。一些''知识产权”来自于工商经营活

动,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也并不是每一项权利都具有的特点。因此,应该以无形财产权

这一具有更大包容性的权利代替知识产权。参见吴汉东:《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法

学研究》第19卷第4期。

[xii]关于知识产权的客体亦存在不一致认识,通常认为,知识产权的客体是受法律保

护的智力成果等:而在英美法,则进一步地将版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视为物,成为所有权

的客体。这里可能存在两个层次,前者旨在说明知识产权的客体,而后者旨在说明,知识产

权人拥有的财产是一种专有权,而不是智力成果等本身。这一点形成与有形物的重要区别。

[xiii]周■《罗马法原理》(上),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81页。

[xiv][墨西哥]马哥丹特:《罗马私法》(西班牙文原著),第232页。另外,[意]彼德罗・

彭觉得在《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5页也简单地

提到:给付与服务不是物,含有纯粹思想内容的所谓非实体物(coseimmaterial)通常也不

被视为物。

(xv]参见[墨西哥]马哥丹特:《罗马私法》(西班牙文原著),第232页。

[xvi][美]WM.L.Burdick:HandbookoftheLawofRealProperty,WestPublishingCo.P.6。

注意,罗马法对物之诉与对人之诉移植到英国以后,对物之诉意味着请求返还上地:而为对

人之诉对某人请求损害赔偿。由此英国法上形成了凡是能够用对物之诉返还的物为不动产:

而其他财产均为动产。

fxvii]参见《法国民法典》第526条与529条。

(xviii]全文为:Sbrclascosasincorporalcshaytambicnunacspccicdepropiedad.Asi.cl

usufruciuarioticnclapropiedaddesuderechodeuaufructo.

[xix]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Ixx]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第2页。

IxxiJ雅各H.毕克惠斯:《荷兰财产法结构的演进》张晓军译,载《民商法论丛》第7

卷第284页。

[xxii]如钱明星先生认为,知识产权、有价证券能够成为担保物权的客体。只是,他认

为应当坚持物权的客体为有体物原则,而只应当承认无体物亦能够成为担保物权的客体为例

外。参见钱明星著《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6页。《中国物权法草案

建议稿》第10条规定:”本法所称物,指能够为人力操纵并具有价值的有体物。能够为人力

操纵并具有价值的特定空间视为物。人力操纵之下的电气,亦视为物”(参见中国物权法研

完课题组:《中国物权法草案犯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0年,第6页)。这种观点基本上能够代表学界的主流观点。

[xxiii]参见《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第15卷,“财产”词条;转自上海社会科学研

究院法学研究所编译《民法》第70页。

[xxiv]在英美法,也存在非地产权利益(interestsnotclassifiedasEstate),>这种利益是

对他人之土地的权益(rightsinthelandofanother),类似于大陆法的他物权(但两者又不完

全相同)。非地产权利益也是地产权人给与他人的针对特定土地的利益,但是二者区别在于

地产权是占有性权利,而非地产权则仅是对土地的某种利益是:地役权、许可权、获利权与

限制性契约(easements;licences;profits;andrestrictivecovenants)»

从实物本位到价值本位(下)

一一对物权客体的历史考察与法理分析

高富平华东政法学院教授

上传时间:2004-6-30

三、实物本位主义挑战:物的归属与利用的价值化

(一)物的归属与利用的价值化

物既具有使用价值,乂具有交换价值,具有二重性。物的使用价值表现为物本身,且种

类上千差万别,享有使用权价值务必占有物本身;而交换价值仅有单一表现形式,即•定量

的货币,其享有不以占有物为前提。目的不一致,人们对物权认识的侧重点也就不一致。因

此,就有了以享用为基础的物权与以流转获利为基础的物权。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物权需求已经从享用(使用价值)转向流转(价值)。除了农村土

地及其他资源性土地及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资料外,人们不再“为拥有物而拥有物”,

不再囤积财物,而是在不断的买卖(流通)中实现增殖,在出租或者其他经营中赚钱。除了

日用消费品外,金钱成为人们积蓄财富的形式与手段。由于金钱不仅能够方便地购到自己所

需要的物,而且能够方便的进行投资活动,如贷于他人获利,投资于证券市场或者企业获得

利润。能够说,在现代社会,人们大多是以资本的方式运作自己的财物,而金钱是资本的最

好表现形式。这样,物的价值要紧表达在它能够为他制造多少价值(货币),而不在因此否

能够永久地拥有该物或者使用该物,追求价值与价值增殖成为人们行使所有权的目的。

在享有物权目的或者物权实现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形下,所有权权能重心移至收益权能,

法律制度的作用在于保障所有权人安全地取得收益。至于谁占有使用物、谁处分物已不重要。

而所有这些要紧是通过债权的方式实现的;租赁形成的租赁金债、借贷形成的利息债权、雇

用(资本支配劳动)形成的劳务债权、买卖形成的价金债权等。甚至股东的股权也逐步地近

似于单纯金钱债权人的地位国。总之,将物或者金钱作为资本(增殖手段)来使用,就意味

着物的所有权逐步被债权所替代(利益请求权),所有权本身功能即被淹没。因此,债权成

为近现代财富的要紧表现形式与实现方式。“在近代社会中拥有财产并非拥有物,而且拥有

对他人的请求权,即拥有信用这一现象是相通的。”[ii]而支撑这种现象的便是财产的债权化。

荣教授论述了不动产的债权化与动产的债权化。不动产的债权化指不动产所有权人以不

动产的货币价值(资本价值)为对象设定担保取得贷款。在这里,不动产(担保物)的作用

“已演变成悉将不动产借贷于他人及取得对价的作用。所有权取得作为资本存在地位的同

时,由对物支配移至对人的支配”。尽管这里关于这种由他人处取得对价的作用的不动产价

值,与作为担保手段的价值(为担保权人所有)在法律上不一-致,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二

者的结果是•样的:对对•价的支配权与抵押权均可称之“费本所有权”[iii]。为确立不动产

货币价值这一理想,先舍弃对债权的从属地位而独立,继而在其自身的流通中加强了对受让

人的保护,最后与证券相结合:使抵押权脱离登记簿而连续流转,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证券化。

而所有这些过程均完成了不动产的债权化荣教授还研究了商品、生产工具等动产的债

权化,比如商品,不管是关于运输中的商品或者在库商品,都通过证券(提单、提货单或者

仓单等)实现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驳离,使商品交换价值能够单独起作用[V]。

根据荣教授的分析,近代经济组织中的不动产及动产除发挥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即维持

经济组织的运行)作用(他称第一次作用)外,还作为担保价值起到第二次作用。而这种第

二次价值不是不动产与动产作为孤立的物质所具有的,而是在近代经济组织中人与人的紧密

复杂的关系中表达出来的。实舔上,也正是这种第二次作用使近现代出现了债权财产化的现

象。各类有价证券之因此具有流通性(可交易性),就是由于它存在一套信用保证体系,其

中之一便是动产与不动产担保价值的普遍运用[Vi]。能够说,债权的财产化与财产的债权化

是相伴而生、乂互动进展的两个现象。而这两个现象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物权本位主义观念。

在现代社会,财产的结构已同近代往常的社会大大不一致。在农业社会,推断一个人拥

有多少财富,要紧问他拥有多少物,如多少亩土地、多少间房屋、多少斤粮食、多少金银珠

宝等;到了近代工业社会,增加了无形财产,专利技术、作品、营销观念等也成为人们拥有

的财产。而到了现代社会推断一个人财产多少则要看他持有公司的股份或者股票(股权),

在银行有多少存款(债权)、持有债券、基金券有多少,所投的养老、健康等保险金有多少,

甚至能够是拥有多少信息。所有这些财富的表现形式都不是物,而是各类权利、是各类证券,

只是将来可兑现的一定数量的金钱(亦被称之金钱债权)。能够说现代社会的财产有三种形

式:物、智力成果与信息,这三种财产形式分别代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财产:

同时我们也不应不记得物权及整个私法制度创制的第四种形式的财产权利,它从古罗日

一直贯穿到现代社会,并将成为未来的主宰的财产形式。

传统物权法规则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不断演进中形成的规则,它习惯了人们崇

尚实物、保持实物、拥有实物的实物本位主义思想观念。物权法的许多规则均反映了这种物

权本位主义。如物上请求权的设计,即以保护所有权人对原物的最终支配权为宗旨,比如注

重保护所有权人的原物返还权、恢复原状请求权(保持物完整性)、剩余物返还请求权等。

在人类财产制度演进每次飞跃当中,物权法并没有汲取新变化,创制新规则,表现出“我自

退然不动”消极保守的态度,仍然是旧的规则、旧的观念、旧的体系。难怪当我们用传统物

权法的规则应用到新兴财产形态时,显得过时、显得不配套、显得难以容纳。因此,作者认

为物权归属与利用的价值化,对传统物权法提出挑战,它要求物权立法由实物本位转向价值

本位。

(二)客观认识物权价值化

如何看待物权价值化,它是否会完全改变传统物权法规则?对此作者提出两点:一是物

的归属规则仍然是财产法的基本规则;二是财产价值化利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财产债权化、债权财产化现象实质上反映了物的利用方式变化,它没有触及物之归属关

系,反而以清晰的物权界定为前提与条件。归根到底,任何一和经济活动与财产权利的起点

仍然是对特定物(包含资金)的所有权,任何财产形式最终形态仍然表现为物或者其他无形

财产,债权仅仅是实现最初的物增殖的中间手段。只是由于债权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表现的如

此之大,频率如此之高,使得债权成为目的本身。拉德布鲁赫(Radbruch)对物权与债权关

系及其二十世纪新变化作过精辟评述:”物权是目的,债权从来只是手段……法律上物权与

债权的关系,就像自然界中材料与力的关系。前者是静的要素,后者是动的要素。在前者占

主导地位的社会里,法律生活呈静态;在后者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法律生活呈动态。”“社

会生产关系完全以所有权为中心的中世纪的社会形式是静态的:今天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已完

全变为动态的。债权表现的权力欲及利息欲,在今天都是经济目的。债权已不是取得对物权

与物利用的手段,它本身就是法律生活的目的。经济价值不是哲时静止地存在于物权,而是

从一个债权向另一个债权不停地移动。”[vii]

由物权中心到债权中心的转变,以至于债权成为目的本身是物的利用方式由自主利用到

他主利用、由个人利用到组织利用或者社会化利用的转变引起的。传统物权法关于财产所有

权的定义及其整个物权制度设计,能够说只是自主利用与个人利用为主的利用方式的概括;

而财产利用方式改变过程之中制造了新形式的财产,这便是获得各类价值(金钱)的请求权

(债权)。这种债权的普及与数量之多,以至于人们不记得了其原始的物权。因此,财产债

权化、债权财产化是人类物的利用方式改变的结果。但是,•旦我们涉及到静态方面,涉及

物的归属时,物权法仍然是最基础的规则,而且这些规则仍然是当今物权法的基础。

直接支配或者拥有一定的物或者金钱(物权)与请求他人支配一定的金钱或者物的权利

(债权),不仅在法律上是两种性质的权利,而且从权利的安全性来讲,自己现时地占有、

支配一定的物的安全系数要高于请求他人给付相同数量的财物。因此,财产债权化、债权财

产化,或者者说债权优位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债权制度进展史经历了从主观人身关系

到客观经济关系的推移,但是,要使债权具备可流通转让性,成为通常财产,还务必具备一

定条件,其中之一便是信用体制与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viii]。而在这方面有两点能够指出;

第一,是现代信用已经从个人进展到组织,组织化的利用成为当代财产利用的主流:而组织

的最基本特征即是资金雄厚、专业化管理.、法律上的安全操纵体制等。比如,可流通的证券

大多是银行、证券机构、基金机构、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实现的。第二,债

权的可流通性是与广泛的担保物供应市场与灵活的担保物权制度(可流通的抵押权制度等)

密切有关的。应当承认,在我国,各类制度化、组织化的投融资机构与经济机构尚待进•步

进展与完善,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另外,最要紧的担保物资源一一房地产的商业化改制刚

刚推进,可供抵押的房地产资源还很有限,加之担保物权制度落后等限制着我国担保事业的

进展。因此,这两方面均制约着我国财产债权化、债权财产化的进程。

实际.匕债权优位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进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经理人阶层的出现,

企业经营业绩的稳固、专业的理财或者信托机构、投资机构、基金等组织的出现,使人们各

类投资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之后,债权形态的财产才大量增加起来的。现在,我国的经济

环境与法制环境还没有达到确保人们对各类债权或者股权的拥有成为一种安全(当然正常的

商业风险还是要有的)的财产时,自主利用仍然是我国财产利用的主导形式。

因此,尽管从整个世界历史上出现了债权优位现象,物的价值形态(权利)的财产变得

愈来愈重要,但关于我国而言,首先解决的问题仍然是传统物权法解决的物权规范,解决所

有权平等保护、所有权绝对性或者排他性的问题。首先要建立一套稳固的物权制度,才能谈

得上债权的优位,才能确立安全的交易体系。

总之,作者认为我国物权立法应当采取的态度是:以传统物权规则为基础,注重汲取物

权价值化的一些新趋势,改造传统物权法。也就是说,在物权调整范围方面,物权法仍然规

范有体物物权,但也不排除无形物物权纳入物权法调整;在物权法规则方面,物权仍然以传

统物权法规则为基础,但同时住一些方面习惯价值化趋箝作一些修正。现仅就物权立法的价

值化取向方面谈一些个人办法。

四、价值本位指导下的物权立法

物权归属与利用价值化要求物权法作适当的调整,以习惯社会进展的需要。为此作者提

出四点办法:一是在所有权与土地之间创制抽象的无形物,以建立可流转的不动产物权体系:

二是确立权利形态无形物概念,适用财产利用的多重化、价值化趋势;三是创制信息形态的

无形物概念,以习惯信息社会之需求:四是确立价值本位的物权保护规则。

(一)创制抽象化不动产物权客体

如前所述,大陆法的物权法核心目的是保护所有权人对物本身的直接或者最终操纵,而

这种安排适宜于土地个人所有为基础的社会。由于,个人土地所有权即能够实现人们对土地

的自主利用与流转,毋需在借助用益物权实现之;即使存在用益物权的话,也只是为特定人

利益而设定特定期限的使用权(毋需给予用益物权人处分权利的效力)。但是,在我国,除

农村以外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又务必将土地分散到民事主体才能使土地得以利用。在这

种情形下,假如坚持以保护所有权人对土地的操纵权为核心,即不可能建立可流转的不动产

物权体系。因此,在物权制度设计上,我国更应当借鉴英美法的抽象不动产物权制度,在所

有权与上地之间创制一个虚拟或者抽象的物——权利,使分散的各个主体对虚拟的物(权利)

拥有自主支配权。实质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已经创制出来这样抽象的客体,这便是

土地使用权。

根据现行立法,土地使用权人能够继承、转让、租赁、抵押“土地使用权”,使用权已

成为可自主处分的财产。我国的土地使用权不完全是大陆法的用益物权。大陆法上传统的用

益物权,包含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没有一种具有我国的土地使用权这样充分的享用权

能与广泛的适用范围[ix]。我们现在要做的无非是将土地使用视为一种无形物或者抽象物,

以建立以使用权为客体的“自物权”制度。尽管这里土地使用权仍然是来自于土地所有权,

但这里的十•地使用权已经不是无地的个人与地主之间协议设定的他物权,而是基于土地分散

利用需要而由制度创设的土地权益,这种土地权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拥有的'‘东西”。

国家拥有土地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在土地上创制这样的权益.以公平地分配到需要土地的

人手中:也就是说,拥有土地不再是目的,合理分配利用土地的权利才是最终目的。这样国

家能够针对不一致的目的、用途,不一致享有对象创制各类各样的土地使用权,规范各类各

样土地使用权的性质、权能等,并设计取得各类土地使用权的芸件与程序,使土地使用权成

为能够获取与流转的物,继而以此为基础建立我国的不动产物权体系。我国可流转的房地产

市场的建立正是得益丁可流转的,地使用权,没有可流的,地使用权就不可能有物权制度。

因此,物权制度设计者所要做的情况足,将土地使用权抽象为我国不动产物权的客体,

归并其种类,统一其规范,建立以使用权为基础的不动产物权为系。

(二)将权利形态支配权纳入物权法调整

在作者看来,凡是具备下列两个条件,即能够成为物权客体,受物权法保护:有价值与

独立存在并有表现自己的外观。正如前面指出的,现代信用创制出与实物相脱离的独立的财

产权利,成为可交易“物。在现代物权法中,这类无形物支配权准用于物权法,这类无形

物的交易准用物权移转规则[X]。

财产本应是权利与客体的统一体,将财产抽象为权利与客体,只是从理论上分析的一种

方便措施。罗马法将用益物权、债权抽象为无形物也并没有使其成为所有权乃至整个物权的

客体。即使在英美法,人们也对“权利的所有权”持怀疑与批判态度,由于那样就会出现

“所有权权利的所有人(ownerofIherightofownership)”可笑的说法[xi]。但是,由于法律

制度的完善与进展,许许多多的财产权脱离其客体而独立流转与交易。如今,这种权利成为

脱离原客体而独立存在的物,又成为另一层次物权客体。比如说,存款单能够质押,且对存

单的处分并不直接涉及对银行里的实物(金钱)的处分,这样,存单本身就好象具有独立的

财产价值,成为独立的物。正因此,尽管传统物权法承认权利为物权客体,但承认权利能够

成为担保物权的客体。

任何财产权利均内涵某种利益或者价值,只要满足独立存在且有表现自己的外观即能够

成为物权客体。权利的独立要紧表现在权利能够脱离客体或者脱离其基础关系而存在与转让

给他人,但并不直接或者不一定将客体物转让给他人。而权利之因此能够脱离客体物独立的

转让,是由于这些权利均负载于权利凭证之上:这些权利凭证成为权利存在的外观。也能够

说凭证是这些权利的载体,使权利成为脱离原物或者基础关系而独立存在。

从普通的合同文本,到可自由流转的有价证券,均属权利凭证范畴。但是,这些凭证本

身的独立性并不一致。合同文本本身的移转并不能导致合同上记载的权利的移转,权利移转

务必有债权让与合同,合同文本的移转只起一个证据作用。但是关于有价证券,通常不能脱

离证券本身主张其上的权利。证券内容实质上是权利或者利益,证券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

证券是以物的形式掩盖「无形的权利。[xii]这种现象在我国被称之权利的证券化,在德国学

者称之权利“化体”为证券,作者称之为权利的“物化”,即权利这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通

过证券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物化,既使抽象的权利易于为人识别,又使权利脱离原先

的基础关系,成为一种可转让县至可自由流通的东西。权利借囱票证的物化成为真正物权客

体。

在这方面,权利被物化的程度是不一样,合同文本作为一种权利凭证,能够说根本谈不

上物化问题,这种债权让与也只能准用物权让与规则。而无记名有价证券,因占有具有公信

力(占有人推定为所有权人)因而仅凭交付即可移转权利,其权利借助凭证完全被物权化了。

因此物权法完全能够适用于不记名证券。在这两者之间存在许多过渡形态,在适用各自领域

的法律时(如提单适用海商法),公示与移转方面也能够适用物权法。

(三)信息产品纳入物权法保护

20世纪人类社会的最重要发明是计算机,计算机不仅带来数字运算技术的革命,更带

来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革命,它使所有人类信息数字化,通过“算机加以储存、复制、处理、

传递。随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使数字化的信息能够通过网络传输,不仅提高了信息传

递的速度,降低了传输成本,而且使得发源共享与互动,使几乎所有人类活动能够通过互联

网上进行。比如,商务活动移至网上进行,产生了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中,最具有代表性

的是信息产品的交易。在传统商务环境下需要有形教体(比如书籍、报刊、磁盘等)移转实

现交易的信息产品,现在通过互联网即能够通过网络完成交付(下载、储存)。这些无形的

数字化的信息,即成为互联网商务环境下新的标的物。在法律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新形

态的物一一计算机信息。目前,人们更注重谈论数据库、版权的保护,而关于其客体物本身

是否为物权之客体,少有研究。作者认为,不管能否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上存在明确

归属(主体)的信息,能够视为该主体的财产(物)来看待,给予该主体以支配权利。这样,

就能够解释在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的信息交易或者许可使用。当然,关于信息的物权不能侵犯

他人知识产权。

(四)确立价值本位的物权保护规则

物权法以保护人们对物的权利为宗旨,但是,由于物利用的价值化、资本化趋势,物权

法应当减缓对物支配权利的绝对保护力度,给予价值补偿以适当地位。建议区分替代物与不

可替代物,采取不一致的保护态度。关于不可替代物或者特定物,坚持原物权法保护规则,

以保护所有权人对原物的权利为原则。关于可替代物则宜确立由当事人意思为基础,以价值

补偿为原则。也就是说,在损害赔偿、恢复原状、返还原物等诉讼中,由当事人选择救济方

式,在当事人不作选择时,法院则以价值上补偿为原则。

同样,关于经营性动产的物权法保护更应当是追求投资利益或者价值回报为目的,而不

应当以维持对原物的所有为目的。要使物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