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手册_第1页
三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手册_第2页
三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手册_第3页
三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手册_第4页
三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手册TOC\o"1-2"\h\u25387第一章总则 3187111.1制定目的与意义 3320731.1.1制定目的 350621.1.2制定意义 3185021.1.3适用范围 3203021.1.4适用对象 326450第二章三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与职责 420201.1.5概述 4236831.1.6监管机构组成 4110301.1.7监管机构职能 4193861.1.8概述 4121951.1.9监管部门职责划分 4126951.1.10监管部门协作 5258891.1.11概述 558901.1.12监管人员配备 5291441.1.13监管人员培训 519993第三章三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 6308451.1.14法律法规的构成 6275291.1.15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6278221.1.16法律法规执行的必要性 719371.1.17法律法规执行的主体 752141.1.18法律法规执行的主要措施 7277191.1.19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意义 7260011.1.20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7171071.1.21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主要形式 711038第四章三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 881251.1.22监管目标 8287471.1.23监管内容 837231.1.24监管措施 8293141.1.25监管目标 8325561.1.26监管内容 844611.1.27监管措施 9194801.1.28监管目标 9146551.1.29监管内容 915421.1.30监管措施 924561第五章三农产品加工环节监管 9231981.1.31企业资质审查 10137561.1.32企业生产条件监管 10219221.1.33产品质量监管 10271651.1.34生产流程监管 10308061.1.35生产记录监管 10128261.1.36产品追溯监管 10166911.1.37食品添加剂采购监管 10250031.1.38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 10200091.1.39食品添加剂标识监管 1114706第六章三农产品流通环节监管 11220111.1.40监管目标 11212861.1.41监管内容 11229101.1.42监管措施 11108451.1.43监管目标 11132441.1.44监管内容 12277991.1.45监管措施 12103201.1.46监管目标 12211781.1.47监管内容 12188001.1.48监管措施 125985第七章三农产品消费环节监管 1270431.1.49概述 13308911.1.50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 13190011.1.51概述 13269861.1.52餐饮服务环节监管措施 1390801.1.53概述 14299211.1.5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措施 1428315第八章三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 14126671.1.55体系建设目标 14109751.1.56体系建设原则 15169221.1.57体系建设内容 15219931.1.58风险评估 1589381.1.59预警 1591641.1.60应急处置 1697031.1.61调查 167165第九章三农产品安全监管执法 16257181.1.62执法程序 16274051.1.63执法规定 17221951.1.64法律责任 17305081.1.65处罚措施 1716501.1.66执法监督 18301401.1.67执法考核 1817153第十章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国际合作与交流 18293061.1.68概述 1892541.1.69主要合作机制 18320161.1.70借鉴国际标准的意义 19240531.1.71借鉴国际法规的主要内容 1961531.1.72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19134261.1.73主要国际交流形式 20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与意义1.1.1制定目的本《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手册》的制定,旨在规范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明确监管责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维护国家食品安全。1.1.2制定意义(1)提升农产品安全监管效能:通过明确监管责任,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2)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产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手册有助于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保证人民群众饮食安全。(3)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4)维护国家食品安全:农产品是国家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有助于维护国家食品安全,提升国家形象。第二节适用范围与对象1.1.3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我国农产品安全监管领域,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1.1.4适用对象(1)农业部门及相关部门:各级农业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2)农产品生产者: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3)农产品经营者:包括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企业及个体工商户。(4)农产品消费者:广大人民群众。(5)社会各界:包括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本手册对上述对象的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进行明确,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第二章三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与职责第一节监管机构设置1.1.5概述为保证三农产品安全,我国设立了专门的三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负责对三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监管机构设置遵循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1.1.6监管机构组成(1)国家三农产品安全监管总局:负责全国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指导、协调地方各级监管机构开展工作。(2)省级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执行国家政策,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细则。(3)市级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实施具体监管措施。(4)县级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对基层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1.1.7监管机构职能(1)国家三农产品安全监管总局:负责制定三农产品安全监管战略、规划和政策,指导地方监管机构开展工作,组织开展全国性三农产品安全监管行动。(2)省级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定本地区监管政策,组织开展监管行动,协调解决监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市级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具体实施监管措施,保证三农产品安全。(4)县级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对基层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保证监管政策落实到位。第二节监管部门职责1.1.8概述三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是监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具体实施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各部门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共同保证三农产品安全。1.1.9监管部门职责划分(1)农业部门:负责三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包括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2)质监部门:负责三农产品加工环节的监管,包括食品生产许可、产品质量检验等。(3)商务部门:负责三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包括市场准入、流通渠道管理等。(4)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三农产品消费环节的监管,包括餐饮服务、食品销售等领域。(5)公安部门:负责打击涉及三农产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6)环保部门:负责三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环境监管。1.1.10监管部门协作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保障三农产品安全。具体包括:(1)信息共享:各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流三农产品安全监管信息。(2)联合执法:针对重大三农产品安全事件,各部门应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形成执法合力。(3)资源整合:各部门应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第三节监管人员配备与培训1.1.11概述为保证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监管人员配备与培训。监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熟悉三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能够独立开展监管工作。1.1.12监管人员配备(1)监管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置监管人员。(2)监管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3)监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守法律法规,公正执法。1.1.13监管人员培训(1)监管部门应定期组织监管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2)培训内容应包括三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监管业务知识、执法技能等。(3)培训形式应多样化,包括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现场教学等。(4)监管人员应主动参加培训,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第三章三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第一节法律法规体系1.1.14法律法规的构成三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构成。这些法律法规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1)国家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2)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3)地方性法规:主要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法规。(4)部门规章:主要包括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章。(5)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政策文件、指导意见等。1.1.15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三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本制度: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测、检验、认证、追溯等。(2)农产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管:如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管理等。(3)农产品市场准入与流通监管:如农产品质量标识、包装、运输、储存、销售等。(4)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如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处罚措施等。第二节法律法规执行1.1.16法律法规执行的必要性法律法规执行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信心,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1.1.17法律法规执行的主体(1)国家级监管部门: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2)省级监管部门:各省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等。(3)县级以下监管部门:各级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1.1.18法律法规执行的主要措施(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3)强化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法律法规知晓率。第三节法律法规宣传教育1.1.19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意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增强法律法规执行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宣传教育,可以使广大农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等更好地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1.1.20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3)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4)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1.1.21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主要形式(1)举办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2)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3)制作宣传册、海报、宣传栏等,深入农村、社区、企业进行法律法规宣传。(4)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第四章三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第一节种植环节监管1.1.22监管目标种植环节监管旨在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环境友好,防止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1.1.23监管内容(1)种植基地选址:保证种植基地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远离污染源,具备良好的土壤、水质条件。(2)种子质量监管:加强对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保证种子来源合法、质量可靠。(3)肥料使用监管:合理使用化肥、有机肥等肥料,保证肥料质量,防止污染土壤和水源。(4)农药使用监管: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控制农药用量,保证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5)病虫害防治监管: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1.1.24监管措施(1)加强种植基地巡查,保证种植过程符合规定。(2)建立种子质量追溯制度,保证种子来源可查、责任可追溯。(3)对肥料、农药销售和使用进行监管,严禁使用禁限用农药。(4)定期开展病虫害防治培训,提高农民防治水平。第二节养殖环节监管1.1.25监管目标养殖环节监管旨在保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防止滥用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1.1.26监管内容(1)养殖场选址:保证养殖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远离居民区、水源地等敏感区域。(2)饲料质量监管:加强对饲料质量的检验检测,保证饲料来源合法、质量可靠。(3)兽药使用监管:合理使用兽药,保证兽药质量,防止兽药残留超标。(4)疾病防治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保障动物健康。1.1.27监管措施(1)加强养殖场巡查,保证养殖过程符合规定。(2)建立饲料质量追溯制度,保证饲料来源可查、责任可追溯。(3)对兽药销售和使用进行监管,严禁使用禁限用兽药。(4)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培训,提高养殖户防治水平。第三节农药、兽药使用监管1.1.28监管目标农药、兽药使用监管旨在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兽药的安全、合理使用,防止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1.1.29监管内容(1)农药、兽药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对农药、兽药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管,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2)使用规范监管:严格按照农药、兽药使用规范,控制用量,保证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不超标。(3)使用技术指导:为农民、养殖户提供农药、兽药使用技术指导,提高使用效果。(4)农药、兽药废弃物处理监管:加强对农药、兽药废弃物的处理监管,防止污染环境。1.1.30监管措施(1)加强农药、兽药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管,严格查处违法行为。(2)开展农药、兽药使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殖户使用水平。(3)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检测。(4)加大对农药、兽药废弃物处理的投入,保证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第五章三农产品加工环节监管第一节加工企业监管1.1.31企业资质审查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管中,首要任务是严格审查企业的资质。企业需具备合法的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同时其生产场所、设备设施、技术人员等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1.1.32企业生产条件监管监管机构应定期对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检查,包括生产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流程等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应责令其立即整改,直至达到标准。1.1.33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监管机构应定期抽检企业产品,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追溯,查明原因,并对企业进行处罚。第二节加工过程监管1.1.34生产流程监管监管机构应监督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进行生产,保证生产流程的合规性。同时应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保证产品质量。1.1.35生产记录监管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生产记录制度,详细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原料来源、生产日期、工艺流程等。监管机构应定期检查企业的生产记录,保证其真实、完整、准确。1.1.36产品追溯监管监管机构应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产品追溯体系,一旦发觉产品质量问题,能够迅速追溯到具体的生产环节,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第三节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1.1.37食品添加剂采购监管企业采购食品添加剂时,必须从合法渠道购买,并提供合法的采购凭证。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采购行为的监管,保证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安全。1.1.38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使用。监管机构应定期检查企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防止滥用、过量使用等违规行为。1.1.39食品添加剂标识监管企业应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识食品添加剂的名称、含量等信息,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标识行为的监管,保证标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六章三农产品流通环节监管第一节市场准入监管1.1.40监管目标市场准入监管旨在保证进入市场的三农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相关规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1.1.41监管内容(1)对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进行资质审查,核实其是否符合生产、经营条件;(2)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保证其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3)对农产品包装、标识进行审查,保证包装、标识符合国家规定;(4)对农产品产地证明、检验报告等证明材料进行核查,保证其真实性;(5)对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市场准入政策得到有效实施。1.1.42监管措施(1)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数据库,对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进行动态管理;(2)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3)加大对农产品包装、标识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标识、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4)完善农产品产地证明、检验报告等证明材料的审核制度,保证其真实性;(5)加强对市场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政策落实到位。第二节流通环节质量监管1.1.43监管目标流通环节质量监管旨在保证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质量安全,防止农产品质量下降,保障消费者权益。1.1.44监管内容(1)对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运输、储存、销售环节进行质量监控;(2)对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包装、标识进行监管,保证符合国家规定;(3)对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质量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及时消除风险;(4)对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维护市场秩序。1.1.45监管措施(1)建立农产品流通环节质量监管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2)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测能力,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3)定期对农产品流通环节进行质量抽检,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4)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5)完善农产品流通环节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第三节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1.1.46监管目标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旨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追溯体系,保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1.1.47监管内容(1)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信息记录和查询系统;(2)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标识,保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3)对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质量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及时消除风险;(4)对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体系有效运行。1.1.48监管措施(1)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和任务;(2)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标识的管理,保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3)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追溯技术,提高追溯体系的覆盖范围;(4)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激励机制,鼓励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参与;(5)加强对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第七章三农产品消费环节监管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1.1.49概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三农产品消费环节监管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保障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三农产品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和满意度。以下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内容:(1)加强消费者权益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2)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举报机制。设立投诉举报,及时处理消费者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诉和举报。(3)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证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便于消费者查询和追溯。1.1.50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1)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消费者权益得到法律保护。(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保证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3)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力度,保证农产品在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第二节餐饮服务环节监管1.1.51概述餐饮服务环节是农产品消费的重要环节,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直接关系到消费者饮食安全。以下是餐饮服务环节监管的主要内容:(1)餐饮服务提供者资质审查。加强对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资质审查,保证其具备合法经营资格。(2)餐饮服务环境卫生监管。对餐饮服务场所的环境卫生进行严格监管,保障消费者用餐卫生。(3)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加强对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监管,防止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1.1.52餐饮服务环节监管措施(1)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证餐饮服务提供者依法经营。(2)加强餐饮服务人员培训。提高餐饮服务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保障消费者用餐安全。(3)强化餐饮服务环节监督检查。加大对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觉和处理食品安全隐患。第三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1.1.53概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农产品消费环节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及时发觉和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以下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主要内容:(1)风险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面监测。(2)风险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风险预警提供依据。(3)风险预警与应对。根据风险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风险预警,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1.1.5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措施(1)加强风险监测能力建设。提高风险监测技术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完善风险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风险监测的时效性和协同性。(3)强化风险监测结果应用。将风险监测结果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第八章三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第一节风险监测体系建设1.1.55体系建设目标为保障三农产品安全,我国致力于构建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该体系旨在及时发觉和控制农产品中的安全隐患,保证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1.1.56体系建设原则(1)科学性:以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为基础,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2)完整性:全面覆盖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实现风险监测的无缝对接。(3)动态性:根据农产品安全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监测策略和措施。(4)区域性:结合各地实际,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制定针对性的监测方案。1.1.57体系建设内容(1)监测网络:建立覆盖全国的三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2)监测指标:制定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有害物质。(3)监测方法: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等,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监测频率:根据农产品安全风险程度,合理确定监测频率,保证及时发觉风险隐患。第二节风险评估与预警1.1.58风险评估(1)风险识别:通过监测数据和农产品安全事件,识别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3)风险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以便于采取相应的预警和应对措施。1.1.59预警(1)预警发布: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消费者注意农产品安全风险。(2)预警响应:各级相关部门和企业应按照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3)预警解除: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后,及时解除预警,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第三节应急处置与调查1.1.60应急处置(1)应急预案:制定三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2)应急响应:发生农产品安全事件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应急处置。(3)应急物资: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1.1.61调查(1)报告:发生农产品安全事件后,相关部门应及时报告情况,保证信息畅通。(2)调查:组织专业力量对原因、责任等进行调查,为处理提供依据。(3)处理:依法对责任人进行追责,对受害者给予合理赔偿,保证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对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九章三农产品安全监管执法第一节执法程序与规定1.1.62执法程序(1)接受案件:执法部门应当及时接受涉及三农产品安全的投诉、举报、移送等案件。(2)初步审查:执法部门应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确认是否符合管辖范围、是否具备立案条件。(3)立案: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执法部门应依法立案,并书面通知当事人。(4)调查取证:执法部门应依法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收集与案件相关的证据。(5)听证会:在必要时,执法部门可组织听证会,听取当事人、证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6)处理决定:执法部门应根据调查情况,依法作出处理决定。(7)执行:执法部门应依法执行处理决定,督促当事人履行法定义务。(8)案件终结:案件处理完毕后,执法部门应将案件材料归档,并告知当事人。1.1.63执法规定(1)执法依据:执法部门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执法。(2)执法权限:执法部门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执法。(3)执法行为:执法部门应严格遵守执法纪律,保证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4)执法监督:执法部门应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执法公正、透明。第二节法律责任与处罚1.1.64法律责任(1)生产者、销售者法律责任:生产、销售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执法部门法律责任:执法部门违反法律法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其他法律责任:其他涉及三农产品安全的相关主体,如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等,也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1.65处罚措施(1)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等。(2)刑事处罚:涉及犯罪的,依法追求刑事责任。(3)行业禁入:对严重违法的生产者、销售者,可依法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其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活动。第三节执法监督与考核1.1.66执法监督(1)内部监督:执法部门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保证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2)外部监督:人大、政协、社会公众等应依法对执法部门进行监督,保障执法公正、透明。(3)专项检查:执法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执法行为进行自查自纠。1.1.67执法考核(1)考核指标:执法部门应制定考核指标,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执法效果进行量化考核。(2)考核周期:执法考核应定期进行,一般以年度为单位。(3)考核结果:考核结果作为执法人员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4)考核整改:对考核中发觉的问题,执法部门应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保证执法行为的规范、高效。第十章三农产品安全监管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一节国际合作机制1.1.68概述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三农产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紧密。国际合作机制在推动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提升、保障全球农产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与各国在农产品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