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域下民族舞蹈创作路径探索_第1页
共同体视域下民族舞蹈创作路径探索_第2页
共同体视域下民族舞蹈创作路径探索_第3页
共同体视域下民族舞蹈创作路径探索_第4页
共同体视域下民族舞蹈创作路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第一期2025年3月2025年第一届“未来杯”创新发展研究理论征集活动/创新·发展·融汇·理论《共同体视域下民族舞蹈创作路径探索》李蕊希1中央民族歌舞团北京市100081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100081【摘要】文章将“共同体”概念梳理并从概念进行探索,并分析共同体理论与民族舞蹈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共同体作为社会关系网络,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共享。而民族舞蹈创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个体表达情感、信仰的方式,也是群体或创作者的共同艺术性创造、传承发展的文化成果。通过运用共同体理论相关研究与民族舞蹈创作理念相融合路径的探索。文中通过舞蹈作品《海的尽头是草原》,分析舞蹈作品主题、叙事结构、民族意识、情感表达、编创手法等方面,突出作品如何反映共同体视域下的创作体现与影响。研究认为,民族舞蹈创作过程即是共同体意识在舞蹈结构与共同体理念的融合、舞蹈动作与共同体精神的关联,也深刻地凸显民族舞蹈情感与共同体表现情感的共鸣。作者认为共同体理论为民族舞蹈创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在民族舞蹈创作中,充分挖掘和运用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高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民族舞蹈创作共同体过程中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以实现民族舞蹈作品的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文化的繁荣绽放。【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体理论;民族舞蹈创作;共同体意识【中国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2096-3084【DOI】10.20070/ki.cdrANewPathforEthnicDanceCre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ommunityNAMELIRui-xiCentralNationalSongandDanceTroupe,Beijing1000081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Abstract】Articlecombstheconceptof"community"andexploresitfromtheperspectiveofconceptuallogic,andanalyzestheinternalconnectionbetweenthecommunitytheoryandethnicdance.Asasocialrelationshipnetwork,thecommunityemphasizestheinteraction,cooperationandsharingamongindividuals.Andethnicdancecreation,asaculturalphenomenon,isnotonlyawayforindividualstoexpressemotionsandbeliefs,butalsoaculturalachievementofthecommonartisticcreation,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groupsorcreators.Throughtheexplorationofthepathofintegratingtherelevantresearchofthecommunitytheorywithethnicdancecreation,andtakingthedancework"TheEndoftheSeaIstheGrassland"asanexampleinthearticle,itanalyzesthefiveaspectsoftherelevantworktheme,narrativestructure,ethnicconsciousness,emotionalexpressionandchoreographictechniques,andhighlightshowtheworkreflectsthecreativemanifestationandinfluenceundertheperspectiveofthecommunity.Thearticleholdsthattheprocessofethnicdancecreationistheintegrationofthecommunityconsciousnesswiththedancestructureandthecommunityconcept,theassociationofdancemovementswiththecommunityspirit,andalsoprofoundlyhighlightstheresonanceoftheemotionsofethnicdancewiththeemotionsexpressedbythecommunityandmanyotherimportantaspects.Throughtheresearch,theauthorbelievesthatthecommunitytheoryprovidesanewtheoreticalbasisandpracticalpathforethnicdancecreation.Intheprocessofethnicdancecreation,fullyexcavatingandapplyingthecommunityconsciousnessishelpfultoimprovetheartisticvalueandculturalconnotationofdanceworks.Throughtheinteractionbetweenindividualsandgroupsintheprocessoftheethnicdancecreationcommunity,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ethnicdanceworkscanberealized,the【Keywords】CommunityTheory,EthnicDanceCreation,CommunityConsciousness一、引言本文通过“共同体”基本概念和成因以及将“共同体视域”基本理论和政策特征作为指导思想核心,将民族舞蹈创作与共同体核心内涵进行有效融合与转化,希望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出中华文化特性,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拓出更具有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希望通过中华文化精神指引与舞蹈未来发展的融合方式,对民族舞蹈创作形成较有效地探索性路径研究方法。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或主题共同体的背景之下,生发出以舞蹈为表现形式、通过编创者的艺术构思和实践,传达出对共同体的运用和认知,表现出将舞蹈艺术作为沟通和表达的媒介,连接起共同体中的个体,促进共同体内的交流和团结,体现文章的研究目的和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一)考察状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的保护工作走过了23个春夏,以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标准,这一年也被人们称为中国非遗保护元年。中国属于非遗保护大国,有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非遗资源丰富等特征。因此在非遗保护中将丰富资源划分为十大类别进行分门别类地保护,其中舞蹈分类为“传统舞蹈Traditionaldance”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6.。近些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更高关注度,而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创作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本文基于当前发展状况,尝试从社会关注视角来探讨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6.《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2.15.首先,在国家文艺发展政策方面,近几年来,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传承、民族舞蹈的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在稳增长、扩内需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024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2024.3.26.其次,在国家文化整合政策方面,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文化建设和发展,更加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和共同发展,一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在世界格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之时,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文化的发展也在同时吸收各国优秀传统之时,面临着文化融合与多元创新的多重考验。我们应该如何在传统文化根脉上结合当代审美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如何在保留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跨国别、跨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二)研究意义中国民族舞蹈是体现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资讯科技的蓬勃发展,舞蹈艺术呈现出多元化与综合化的发展趋向,而作为其中重要舞蹈形式的民族舞蹈,更是得到空前的重视与关注。民族舞蹈创作基于共同体视域之下的研究途径,不仅在加强民族间的团结和融合发展空间,更加有利于民族文化多途径的传承与弘扬;与此同时,共同体指导之下的研究也将能为艺术多元发展提供新的未来空间,为艺术的创新赋予时代意义,它具备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引领作用。(三)调查方法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法与数据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于共同体视域下的舞蹈创作作品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具体案例与其他艺术门类等数据的佐证。将舞蹈作为一种沟通和表达的媒介,深入探讨民族舞蹈创作的可能性。1.案例分析法为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民族舞蹈的特点以及艺术形式,文章通过选取2024年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专业青年组蒙古族双人舞作品《海的尽头是草原》作为实证案例进行分析。文章通过从舞蹈文化内涵、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元素三个方面,探讨了民族舞蹈作品在文化交融、艺术交流和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2.人物访谈法文章在对作品进行具体艺术形式与艺术形象分析和研究的同时,为确保主创及作品精神的准确把握,对相关创作者及表演者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并深入到作品创排的多个时段,对舞蹈作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审美表达提供了更为切实地感受。通过对相关人物的访谈内容数据搜集和整理,可以更好地了解蒙古族舞蹈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态势,为后续相关研究和政策的提供相关研究参考。通过两种方法的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舞台实践指导路径,为民族舞蹈创作的发展探索新的路径。二、共同体视域的定义与内涵(一)共同体视域的定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与运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成就。共同体视域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念,是一种以共同性、合作性、整体性为核心特征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旨在推动不同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协同发展。而将“共同体视域”运用于民族舞蹈创作中,它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民族、地域、文化界限,更强调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崭新的发展路径。这一理念诞生也源于我国近年来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旨在推动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现共同发展,勾画出全球化文化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古晓兰古晓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共同价值的研究》[C],华南理工大学,2019.民族舞蹈创作下的共同体视域概念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或主题共同体的背景下,以舞蹈为表现形式,通过编创者的艺术构思和实践,传达出对共同体的认知、情感、价值观以及共同的愿景与追求。它可以是以舞蹈为一种沟通和表达的媒介、连接起共同体中具有独特个性、民族文化风格的表现,是可以促进共同体内的交流、理解与团结的新的创造方式。(二)共同体视域的内涵与外延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悠岁月中的积淀,也是将本身所具有得更加稳固和坚定之意,是凸显和进一步推进之意义。在铸牢价值之下则涵盖了更为深厚的意义和价值,是“铸牢”曾经的过往、“铸牢”当下的发展、“铸牢”未来的方向。因此这一精神的引领是对过去的总结、今天的笃定和未来的坚持、肯定。因此,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的“合而为一”的中华智慧的彰显。文章将共同体视域的内涵与外延分成了:相互尊重、交流融合、共同发展、全球视野、时代特征五个方面,目的是进一步地了解中华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体是如何界分。1.相互尊重共同体视域强调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地位,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平等地位。旨在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倡导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更要注重这一根本性发展要求,要充分挖掘各民族舞蹈的深层次内涵,尊重其原有人文风格、民族特征等,在不改变民族独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地融入,将当代元素、时代审美融合进民族舞蹈创作中,使创作既保持根脉纯正,又具备时代之下的生命力。2.交流融合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舞蹈创作,要注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在创作中,强调尊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强调共有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可包括:和平、公正、民主、自由、平等、团结、互助等多方面价值认同。在交流融合中凝聚民族共同体核心力量,并通过深入挖掘各民族舞蹈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将不同民族的舞蹈元素相互借鉴、融合,创新出具有形式新颖、风格多元、意义深远的新舞蹈作品。3.共同发展共同体视域强调各民族共同发展,相互依存;实现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共同的发展凝聚着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责任,民族舞蹈创作应更多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旨在推动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在创作过程中,除了将民族舞蹈作品进行系统编排和梳理,更要关注舞蹈作品的未来的传播力、影响力,使之成为能够展示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4.全球视野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舞蹈创作,要具备纵观全球艺术视野,并关注国际舞蹈发展趋势,意图将我国民族舞蹈推向世界更大的舞台。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民族舞蹈与世界舞蹈的相互借鉴与相互融合,兼收并蓄的发展路径与创新思维,能够更大程度地提升我国民族舞蹈的国际影响力。也从根本的发展创作中寻找到更为国际和优势的视野与舞台许烨许烨:《“四个共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N].四川省社会主义学报,2021.5.时代特征我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复合型名词,包含“中华民族”和“共同体”两个词语。而“共同体”侧重主语中加强语义的作用和意义。在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舞蹈创作,是将舞蹈这个主语更进一步深入,将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与命运与共的时代意识相结合。艺术创作更要紧密结合时代背景,更多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核心思想为指导,文化意识紧跟时代脉搏,创作出凸显鲜明时代特色的舞蹈作品彭丰文彭丰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脉络》[M]。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7.三、《海的尽头是草原》艺术分析图摄影:崔岩为更好地、更形象具体地阐述在舞蹈创作中如何体现和落实共同体概念和将共同体理念进一步转化成为艺术作品。文章将以一部舞蹈作品作为研究案例,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背景、作品立意以及在共同体视域之现的艺术审美构成和时代精神。2024年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专业青年组比赛中,蒙古族双人舞参赛作品《海的尽头是草原》《海的尽头是草原》原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表现对于当代民族舞蹈创作给予了一个较新的诠释。作品突出体现了在共同体视域下结合当代审美视野与民族文化传统发展双重艺术性的蒙古族舞蹈。该作品由中央民族歌舞团选送,作品编导来自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研究部的沙呷俊楠、仝丹。两位创作者通过作品中舞台场域调度运用,以及演员“寻、遇、别”的舞台定位流动与身体语汇构思,营造出在海与草原间“思念与别离”的意象空间。看,那草原的尽头即跨越山海、更是血浓于水的守望和爱,作品借用创作者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当代审美视角为我们呈现了别样的有关于思念与乡愁、守望与梦想的向往,是诉说与寻找中情感应运而生的蒙古族舞蹈作品。在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决赛中该作品荣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当作品将舞台中空间层次调度的大幅度运用,将思念与寄托的情感、遥远感思间寻觅与追逐的大爱,将演员灵活的肢体动作与默契托举流畅动势配合的表达,来诉说着深邃而豪迈的成长之路,艺术性与生活性得以体现。本章节将通过五个层次对作品进行艺术特色分析,以探讨在实践舞台上的共同体视域如何通过民族舞蹈来体现。(一)草原大爱的主体意蕴《海的草原是尽头》这部舞蹈作品立足于“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这段真实历史事件编导独辟蹊径并加以改编形成舞蹈作品的主体叙事表现核心。在主题上,该作品并不是完全重现故事情节,而是在讲述寻觅至亲中的角色“成长”的过程,作品同时也隐含着人心的渴望与情感的“救赎”。作品开始部分的表演,一束定点光下男主人公杜思瀚扮演者任召权,站立在舞台中央,形单影只、孤独无助,是一份来自草原的孤独也是寻亲中默默守望的身影。作品中对他寻亲路上遗失被送进福利院的旅程虽未有直接表现,但在男演员表达分别、相遇、又错过的一举一动都折射出,作品人物塑造的多重意义。即那个曾经遗失的自己、又是想要找寻期盼亲人的哥哥或者是孩子。背后所未有表达却意义重大的经历,都着力展示出杜思瀚人生的感悟和情感的升华。母亲扮演者演员乔月禹在作品中饰演寻找和满怀期盼的母亲。肢体动作中不停地找寻和期盼,无不折射出中国妈妈、当代女性的执着与伟大。人物的伟大也是时代的缩影,是女性力量的表达。通过舞蹈作品的传递有了更深刻和意味深长地传递。在采访作品导演编导沙呷俊楠时,他对于作品和自己的创作是这样说的:“《海的草原是尽头》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出在外游子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而这份爱可以是草原、可以是湖水、可以是蓝天,也可以是天空中的云彩。他想要在作品中追求的是,始终在追寻着心中的净土、追寻着温柔的温度。而他将这一切都具象为作品中母亲的角色,是寻觅、是呼唤,去寻找心中的那一片安静的地方,是在喧嚣和纷杂中得以情感慰藉的空间。”听到这里,便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编导对于作品如此细腻和真挚情感的转化,不仅将传统舞蹈元素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将这一份恰到好处情绪给到了作品中。作者也一直认为,艺术作品直到最后扣人心弦、抚慰人心的一定是情感而非形式,与之共情的作品不会被遗忘。该作品通过这段具象非凡的寻亲之旅追溯各自的情感记忆,形象地描述了在人生的“成长、救赎”中情感的弥合,也在深层作品结构上实现了复调式的主题叙事。大气、委婉的草原大爱、情感大爱的主体意蕴通过作品有了一个突出的表达。(二)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海的尽头是草原》是一部以寻亲为叙事线索的舞蹈作品,相比其他同类型题材的舞蹈作品,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反类型叙事的倾向。通过将舞台空间的划分,运用演员在舞台中穿梭、流动、奔跑流动调度将有限的舞台区域分割为作品表达中记叙情感、推进叙事、深化表达有力的创作表演方式。作品编导将较为碎片化的记忆事件填充至叙事进程之中,也是充分运用了舞蹈艺术的叙事特征,将需要突出的情感制高点的段落和情节加以深描,形成具有时空交错、虚实相生的叙事结构。从作品中开始的寻找、中间段落相遇的美好、结尾部分再次面对非别的伤痛,无数次起舞和“错落”都体现着揪心的情结和动人的画面。作品中的叙事结构通过三条线索交叉展开的,梦境中的小儿时美好,现实中的寻亲路以及重逢后的情感。三条叙事线索巧妙地将故事性、戏剧性和情感性融合在了一起,既让观众满足故事性延展的审美需求,同时还保留一丝神秘。这种以多线叙事的方式编织出了时空交错的记忆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对固化的叙事模式给观众的审美疲劳。在一个舞蹈作品中如何能够做到超越时空、超越常规叙事的模式是考验创作能力的表现,这也正是舞蹈艺术超越和特殊于其他舞台艺术的艺术特征之一。(三)突出民族共同体意识《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作品牢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核心,通过人类的共通情感故事与观众搭建起情感共鸣的桥梁。作品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以历史事件为创作初期灵感启发之源泉,不仅将传统故事进一步深化,以具象化人物的情感运用当代视角来进行创作,更通过过去那一段伟大而深厚的人物情感的写照用民族舞蹈艺术独特的叙事和表现方式,记叙了突出民族意识和中华文化象征的民族故事。“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事件,虽记叙和歌颂的是都贵玛额吉感人英雄事迹,但《海的尽头是草原》的创作不仅体现了这样一份个体化母爱的体现,也进一步地将所有人民,以及人民心中和情感中伟大的母爱表征进一步通过舞蹈作品中磅礴气势与温馨细腻的感情表现得到了深入的推进,进一步地突出和彰显了民族共同体意识高鑫高鑫:《海的尽头是草原》:地缘文化视域下共同体叙事的路径探寻[N],视听,2023.6.这部作品充分展示了我国的民族团结精神,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从“一体”到“多元一体”的思想变迁之下,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及中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民族舞蹈创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四)舞中情感的表达形式作品《海的尽头是草原》的创作从三个层面体现了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分别是:1.真挚而微妙的情感——情以至真的表演状态情以至真的表演状态。演员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男女舞者运用肢体的运动和细微的表情来呈现人物角色的心理情感和人物性格。在三段式舞蹈结构的编排下,从梦境、幻想、现实的分层次表达之下,母亲的那份渴望,弟弟的那份思念有了深入的递进式呈现。在梦境中母子重逢,相逢起舞,是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更是那段逝去时光的怀念。虚实、明暗交错,时空交错下两人之间的情感碰撞,突出表现了两人之间的哀伤、欢喜与失望之情。这是一种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表达,舞蹈结尾处,演员在同一空间下,一起起舞同样的动作,却是不同的心境,是失去也是别离的伤痛。母亲的张望映照着只能原地默默等待的孩子,结尾处母亲“舞步飘逸、轻盈似风”像是没有存在过的样子,隐忍的情感表达是创作者用舞蹈形式来抒发所有想要表达却始终留在心底深处的感受。这样的舞蹈创作也恰好吻合我国近年来所提倡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号召,并希望通过这一创作能够表达出从人心深处激发的情感。2.情感中民族性表达——民族风格诠释其中民族风格诠释其中。作品《海的尽头是草原》的两位表演者都是来自中央民族歌舞团舞剧团的青年舞蹈演员,他们在许多民族舞蹈作品中都有非常优秀的表现。从专业能力上来看演员用成熟且准确的肢体语言表达出了蒙古族舞蹈浓郁且地道的民族舞蹈风格。舞蹈中虽成型的舞段没有非常饱满,但是在舞台流动和情感支配之下所生发的舞蹈动作,如揉臂、跨步、盘手、马步等等元素的组合之下,构成了既有深厚民族情感又生动精湛的民族舞蹈动作语汇。作品表达出的不只有草原人民豪放之情,更有能牵动人心的细腻感情。作品从选题到结构,从立意到演绎都将民族性、风格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借用蒙古族悠长、大气的情感特征予以表现。作品的创作主张不仅从舞蹈艺术创作角度上来看是一种传统的当代创造,更能从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指导认识,深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过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创新性地将情感表达融入——现代融合独特性表达中显示新颖与独特。《海的尽头是草原》表现情感方面,不仅将蒙古族舞蹈传统的身体语言作为诉说和叙事的主要工作语汇,并且在情感的转化中进一步将现代舞的气息和释然洒脱的身体形态加入了舞蹈当中使不同的舞蹈风格和发力方式在舞蹈作品中进行融合,产生了较新的创造性方式的效果。比如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活动的变化时,它以现代舞蹈中的肢体动作、内外呼吸、节奏的变化,例如延展在手指尖举过头顶,人物情感也因此到达了较为高的一种程度,转而,将一组落至地面的滚的动作,来对比表现高低和起落的状态,也将情绪的制高点转向了另一层情绪表现的层面,这样的运动方式是节制与限制的创作,结合了现代舞的身体表达却有了非常不一样的感受。作品在舞台表演空间的编排上,也都有一定程度上丰富情感的表现形式,空间地跳脱和运用,使单一动作的表意也变得具象化和更多层面的含义。这种创造性的融合,也正符合《“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所倡导的文化创新发展方向发展的文件中提出的,也是对当下观众审美需要的一种有效的补充。(五)舞蹈编排表达新颖《海的尽头是草原》作品在结构设计、情感表达、编排方面为民族舞蹈创作提供了新的路径,其巧妙的结构布局、丰富的舞蹈动作、创意的编排手法以及独特的舞蹈风格,都为民族舞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作品的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就赋予了舞蹈作品强烈的生命活力与时代精神。手法的创新一定是基于作品编导想要传递的内核根本。作品首先在一个较为常人所熟知的故事情节背景之下,创作并不局限在非常传统的故事情节和舞台编排中,而是以小见、以具象变抽象、以点带面地讲述一个更加宏阔深远的关于表象之外的情感空间,这是一个让每一位观者有“意图”的空间。有了这样的情感引领,创作的手法,也从惯有形式之中跳脱到了更加诗意化的层面当中饶曙光饶曙光、尹鹏:《海的尽头是草原》少数民族电影的共同体叙事新探索[N],当代电影,2022.10在舞蹈结构的编排上实现了突破和创新,突破了以往仅有一条直线的民族舞蹈叙事方式,转而采取了多线索多层次的叙事方式,通过三条线索交叉展开,梦境中的小时候,现实中的寻亲路以及他人口中的回忆录。三条叙事线索巧妙地将故事性、戏剧性和反转融合在一起,既让观众满足故事性延展的需求,同时还保留一丝神秘,同时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动感。具体舞蹈动作的创新点,通过作品可以看到。首先,作品舞台调度的幅度较大,演员的表演空间几乎占满了舞台之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通过如此大幅度的穿梭和追寻,体现了创作者并不是将作品核心放在传统三段式的舞段连接和布满动作的创作基础当中;其次,作品中清晰的三段式分层,将“寻、遇、别”的内涵不断深化,而舞蹈语汇的排列也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进行。将极具蒙古族风格的动作与现代舞相融合,表现出每一段情绪之下不同心理变化的状态,在舞步的循环、累积、变化中,产生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极大地增强舞蹈艺术感染力;最后,创作的突破是作品所呈现的模糊和具象情感,不是一个母亲如何找寻,只有哭泣和伤痛?不是只有孩子守望和失落?更多的是通过作品传递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将意象之外的情感空间,是创作者留给观众“自己与自己”的独白和对话;是想要打通和找到慰藉和回归的天地;是心底最深处的那份思念,通过舞蹈的语言来进行传递。这是作品真正有创新和突破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四、共同体视域下舞蹈创作的创新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展开对民族舞蹈创作的历史梳理,将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培育,创作手段的多元探索,让艺术创新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的探索始终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思想,通过各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新理念、新路径、新方法,目的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为深化民族舞蹈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淀更好的优势空间饶曙光饶曙光、尹鹏:《<海的尽头是草原>少数民族电影的共同体叙事新探索》[N],当代电影,2022.10.(一)共同体视域对民族舞蹈创作的影响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舞蹈创作,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认同。1.推动民族舞蹈创作的多元化发展共同体视域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民族舞蹈创作的地域和民族界限,促进了各民族舞蹈元素的交流与融合。创作者们在保持民族舞蹈传统特色的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舞蹈语言,使得民族舞蹈创作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创作趋势,不仅丰富了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也拓宽了民族舞蹈的创作空间。从共同体角度出发,民族舞蹈创作的主题得到了拓展,使之不再局限于一个单一民族的团结、共同发展、家国情怀等更为宏大的主题中国都有了展开的空间。展现了民族的多元,使艺术创作走向了更加宽广的纬度之中,也进一步地增强了民族舞蹈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2.强化民族舞蹈创作的文化内涵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舞蹈创作,更加注重挖掘和传承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创作者们通过深入研究民族历史、文化、民俗等,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符号和文化元素,融入舞蹈创作中。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增强了民族舞蹈的文化底蕴,也提升了民族舞蹈的艺术价值。在创作中,融合的基础是更加深入地认知和了解。创作中汲取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和特色、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同时,如何融入可以将多民族中的个性得到彰显,融合生发更为光彩的共性力量,也是在强化和发展民族融合一个很关键、重要的步骤。3.促进民族舞蹈创作的创新与传承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舞蹈创作,强调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创作者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使得民族舞蹈创作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同时,这种创作方式也有助于民族舞蹈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创作者在深入挖掘各民族传统舞蹈的精髓、加以保护和传承;除此之外,还要结合时代的需求,进行大胆地结合和创造,使民族舞蹈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4.提升民族舞蹈创作的国际影响力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舞蹈创作,除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借鉴,也有更广阔的空间向国际交流和合作。创作者们通过参与国际舞蹈艺术节、比赛等活动,展示我国民族舞蹈的魅力,提升民族舞蹈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国际交流和合作也促进了民族舞蹈创作的国际化进程,为民族舞蹈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不仅是中国民族舞蹈为世界舞台展现了一抹别样的舞蹈风采,让不同国别的艺术家有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中国舞蹈的一个好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在交流中,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不一样的国度如何起舞、创作,这样的学习也是我们吸收借鉴一个非常好的方式。5.响应国家政策,推动民族舞蹈创作的发展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民族舞蹈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舞蹈创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推动民族舞蹈创作的发展。如国家艺术基金对相关的舞蹈创作项目给予支持。国家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创作是其中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鼓励深入挖掘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以创作的方式表现。也通过一系列的支持,在人才的培养中更多地提供专业素养和创作能力的培训,为此搭建更好的平台,培育出具备一定创作素养的人才。6.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舞蹈创作,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民族团结。通过舞蹈创作,各民族共同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鼓励创作体现了各民族特色、展现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团结奋进的舞蹈作品,增进民族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综上所述,共同体视域对民族舞蹈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政策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共同体视域的优势,推动民族舞蹈创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作出贡献。(二)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在族群层面上,民族舞蹈创作中所蕴含的创新意识,是促进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全国范围内,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创新政策和措施,为舞蹈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1.树立创新理念,深化舞蹈艺术内涵在进行民间舞蹈创作时,应树立创新理念,深挖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并将其与时代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取向,创作者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民族舞蹈进行再阐释与编排。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舞蹈艺术结合起来,使舞蹈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2.多元文化的融合为舞蹈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民间舞蹈创作应以国际视野,积极吸收和融合各种文化元素。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舞蹈艺术,将他们独特的舞蹈语言和表现方法与自己的创造结合起来,让它在表现形式上变得更丰富,更有内涵。这种跨文化的创作,对推动我们的民族舞蹈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舞蹈的艺术性随着科技的进步,舞蹈的创作可以更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舞蹈的背景、服装、道具、环境等进行融合想象、创意设计,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新颖视觉冲击。然而,通过虚拟的方式,将人机相融、人机交互的开发进行一定的尝试,试图有更多的关于科技与舞蹈艺术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直接地感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