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领略名人风采,写出人物精神七下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融合课件
声明首先,感谢大家对课件的喜爱和认可。课件均是原创,从背景模板到内容设计,再到动画调试,每一点都是本人亲力亲为,制作而成,同为教师,应该会深知其间的不易。此外初中三年大单元课件是我省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要整理出书,所以请大家不要转卖,不能发布在其他任何平台等,课件有版权,一经发现,会追究责任。再次感谢。
目录第一学段(2课时):文学常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学段(2课时):初读文章,了解内容,划分层次;第三学段(3课时):细读文章,感受名人的精神品质;第四学段(3课时):研读文章,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第五学段(2课时):品读文章,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第六学段(2课时):模仿借鉴,写出人物内在精神品质。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2.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3.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4.感悟生活中平凡人的精神,具体写作中,能够学习运用抓住典型细节、对比烘托、议论抒情等方法.突出人物的精神。
情景设置平淡的日子中,隐藏着感人的细节;平凡的人身上,散发了细微的柔光。为迎接五一劳动节,七年级特地开展了以“平凡.微光.伟大”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其中语文组参与的是征文版块——以七下第一单元的文章为依托,研读名人事迹,感受名人精神,从而更多的去感受生活中平凡人身上的微光、伟大之处,并在具体的写作中,能够学习运用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突出人物的精神,不少于600字,最后进行评选。第一学段:文学常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一:梳理四篇文章作者介绍、文体知识。任务二:朗读文章,圈点勾画、积累字词。任务三:疏通《孙权劝学》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热泪盈眶
鞠躬尽瘁
殷红
殷切
注意划线词语的发音kuàngjūcuìyānyīn鲜为人知
元勋
挚友
奠基
xiǎnxūnzhìdiàn妇孺皆知
孕育
难堪
颤抖
rúyùnkānchàn识记下列成语的意思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锋芒毕露: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可,值得。很少被人知道。鲜,少。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锐气、才干全部无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才能。毕,全,完全。识记下列成语的意思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人人都知道。孺,小孩子。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小心谨慎,贡献除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知遇之恩,亦师亦友地壳qiào校补jiào
赫然hè漂白piǎo
衰微shuāi
深宵xiāo
锲而不舍qiè
兀兀穷年wù
警报迭起dié
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g
慷慨淋漓kǎi
气冲斗牛dǒu
无暇顾及xiá
目不窥园kuī
仰之弥高mí
炯炯目光jiǒng
沥尽心血lì【作者简介】(链接课下注释①)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世界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传记作品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作家》《三大师》等。他与罗曼·罗兰、欧文·斯通并称为西方20世纪最杰出的三位传记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简介】(链接课下注释①)
托尔斯泰的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女儿。一心渴望并致力于去改革俄国当时的农奴制度,把自己的私有财产分给农民,为此他遭受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并差点被流放。
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因而和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紧张,后来1910年10月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吕蒙(179—220),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少年时不读书,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后接受孙权的劝说,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因打仗有功,拜威虎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杀关羽父子,名声大噪于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提出联刘拒曹的方针,促成孙刘联盟。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译文】
当初,孙权语重心长地对吕蒙说:“爱卿,你如今大权在握,执掌军中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恳切地说:“我并不是要你熟读经史子集,成为学富五车的博士。你只需要粗略地阅读一些兵书,了解一些历史就可以了。你说自己忙,难道比得上我吗?我都经常抽时间读书,是因为我觉得读书收益很大。”吕蒙听闻,不好意思再推脱,于是开始潜心学习。过了一段时间,鲁肃经过寻阳,与吕蒙讨论军国大事,震惊于他在才干和谋略方面的进步。吕蒙自得地说:“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的兄长知道这个事情未免也太晚了吧!”鲁肃恭敬地叩拜了吕蒙的母亲,还和自己原来不怎么瞧得起的吕蒙结成了朋友。一词多义但当涉猎当涂掌事助动词,应当动词,掌管,担当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了解知晓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研究今:治理)蒙辞以军中多务及鲁肃过寻阳(古:等到今:以及)即更刮目相待(古:重新今:更加)(古:推托今:文辞,言辞)古今异义但当涉猎(古:只是今:转折连接词,但是)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今:学位名称)见往事耳(古:历史今:过去的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古时王侯的自称今:独自,孤独)成语积累“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文中成语“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第二学段:初读文章,了解内容,划分层次;任务:感知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结构层次。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提示:1.可借助文章的标题或者文内小标题,如《邓稼先》;
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的中心句等;如《说和做》;
3.可抓住写作手法,如《列夫.托尔斯泰》欲扬先抑4.可抓住文章的“文眼”,如《孙权劝学》围绕“学”写了什么内容?示例:《邓稼先》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第二部分:“两弹”元勋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简单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深深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前,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行文脉络一、历史背景二、生平经历和贡献六、热情赞颂三、人物对比四、巨大贡献五、沙漠创业(引子)(补充扩展)(具体化)(总结)《说和做》第一部分(1—7)
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言论和行动,表现了他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品质。第二部分(8—20)
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的特点。引用闻一多的原话,开篇点题“说和做”。总领全文“……——作为学者的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两个句子过渡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列夫.托尔斯泰》刻画外貌(1-5)描写眼睛(6-9)列夫·托尔斯泰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透过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表现其深邃的精神世界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孙权劝学》鲁肃赞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学”第三学段:细读文章,感受名人的精神品质;任务:通过典型事件,分析人物人物的精神品质。
通读本单元四篇课文,梳理典型事件\细节,感受人物精神,完成表格。课文典型事件、细节
人物精神品质《邓稼先》《说和做》《列夫.托尔斯泰》《孙权劝学》人物形象小结:1.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2.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3.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5.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6.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7.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邓稼先》典型事件+精神品质人物形象小结:
用自己的话说: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1.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表现了闻一多严谨的治学态度,毫不张扬、谦逊淡泊的品质,突出了治学成果的来之不易。《说和做》典型事件+精神品质2.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号召人民的积极态度,表明其革命意志越来越坚定和革命精神越来越无畏,体现他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说和做》典型事件+精神品质3.“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正直无畏的性格特点,也使叙述更加真实可信。4.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而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说和做》典型事件+精神品质5.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闻一多从容不迫、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形象。《说和做》典型事件+精神品质人物形象小结: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有杰出演说能力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大无畏的、有强烈爱国情感的革命家形象。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比喻、夸张,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具有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列夫.托尔斯泰》典型细节+精神品质2.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比喻、夸张和排比,运用具体的描写表现托尔斯泰的眼睛“最富感情”“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的特点。《列夫.托尔斯泰》典型细节+精神品质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托尔斯泰的眼睛比作“寒光四射的匕首”,十分贴切,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威力的巨大,也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列夫.托尔斯泰》典型细节+精神品质人物形象小结:列夫.托尔斯泰目光犀利且富有洞察力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强大1.孙权:对部下既能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孙权的一番话逻辑严密,令人无可辩驳。同时,他能充分考虑听话者的感受,让其心悦诚服。2.吕蒙: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吕蒙推辞的理由“军中多务”不无道理,但在孙权一番言辞恳切的劝说之后,“乃始就学”。并且,短期内学有所成。《孙权劝学》典型事件+精神品质3.鲁肃: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鲁肃是东吴大将,文武双全。从“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以着出,鲁肃早前对吕蒙这一介武夫不无轻视之意。但这次“论议”中,吕蒙非凡的谈吐改变了他的看法,他除了大为惊叹之外,更以拜望吕蒙母亲、与吕蒙结友等行动表示自己对吕蒙的看重。人物形象小结:吕蒙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鲁肃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孙权对部下既能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第四学段:细研读文章,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任务:结合具体语句,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时,可从常规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分析,也可注重文中的细节描写,同时还要注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邓稼先》刻画人物手法分析示例:1.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刻画人物: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一定的高度。可以突出邓稼先的贡献对祖国的强大所起的作用。2.环境描写衬托——戈壁滩的艰苦环境: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的。3.议论语句评价人物
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表明邓稼先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段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4.引用——《吊古战场》;“五四”时代的一首歌;电报与书信的内容
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瑟的环境氛围,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同时,作者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从而表现了邓稼先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了邓稼先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充满深意地将邓稼先与民族历史的转变联系起来,并且呼应第一部分。4.引用——《吊古战场》;“五四”时代的一首歌;电报与书信的内容引用电报与书信的内容,从朋友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人生观的角度、人生选择的角度总体评价了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饱含作者对挚友的深情。《说和做》刻画人物手法分析示例:1.运用语言描写: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2.运用比喻的修辞: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3.细节描写: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4.作者评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列夫.托尔斯泰》刻画人物手法分析:1.用夸张式的比喻来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或敏锐犀利,或敏感多情表现得极为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细致,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列夫.托尔斯泰》刻画人物手法分析:2.欲扬先抑。第1一5自然段是“抑”,是在反复强调托尔斯泰外貌的粗陋平常,同时提到“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在“抑”的同时又在为“扬”作准备。
正是因为前面的“抑”,使后而的“扬”显得更有力度和内涵。
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目的是通过反差造成文章内部的张力,使读者对托尔斯泰产生深刻的印象。《孙权劝学》刻画人物手法分析: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正面描写“劝学”经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描写吕蒙才略的长进,突出重点。第五学段:品读文章,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任务:结合具体语句,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
本文语言简洁精炼,铿锵有力。为服务于情感的表达,在句式上或长短句交替使用,或独句成段。例如第一部分多一句一段,简短整齐。用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直观地表述了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增强了气势,使文章更具感染力;第三部分中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邓稼先》语言特色:
文章语言文学性强,内涵丰富,底蕴厚重。例如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一种悲壮、凄凉的气氛,从侧面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突出了他为国不辞劳苦、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品质;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了第一部分,说明了邓稼先就是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这种引用引导读者把眼光投射到历史深处,具备文学性和历史的厚重感,使得文章内涵丰富。
此外文章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第三部分中“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是忠厚平时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第四部分中,“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这些平实的语言中,饱含着作者对友人的赞扬、怀念,洋溢着一片深情。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比喻,生动形象。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拟人,生动形象。4.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等。用语凝练,感染力强。《说和做》语言特色:
典雅优美、酣畅淋离的语言风格
用夸张式的比喻来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或敏锐犀利,或敏感多情表现得极为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大量夸张、比喻的运用,使语言显得典雅优美、生动形象,酣畅淋漓。《列夫.托尔斯泰》语言特色:
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语言特色:第六学段:模仿借鉴,写出人物内在精神品质;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抓住典型细节的方法,表现人物精神。2.学习运用对比烘托、议论抒情的方法,表现人物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1.今天我们来学习“写出人物的精神”。那么什么是“人物的精神”呢?请大家看下面这五组词语,找一找哪些组不属于“精神”,哪些组属于“精神”。一、导入第一组:活泼开朗
风趣
幽默第二组:善良
自私舍己为人第三组:苗条粗壮
貌美如花第四组:优雅妩媚
温文尔雅第五组:习惯性摇头走路摇摆一、导入第三组不是,这些词表现的是人物的外貌特征。第五组不是,这些词表现的是人物动作的特点。第一组是人物的性格,第二组是人物的品格,第四组是人物的气质,它们都属于人物精神的范畴。一、导入明确:人物的精神包括人物的性格、品格、气质、个性等,而人物的外貌特征、动作特点则不属于人物精神的范畴。一、导入
2.一提到“人物的精神”,老师就会想起在旅途中见到的一幕。请大家听听这个故事。一、导入
那一次我们自驾去西藏旅行,在途经多雄拉山口的时候遇到了风雪天气。当时正是夏天,却与寒冬无异。我们躲在车里,穿着最厚的冲锋衣都还觉得冷。突然眼前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一位独腿行者背着硕大的背包,在风雪中缓慢而坚定地走着。我们问他去哪儿,他说“拉萨”;我们问他要不要搭车,他说“不”。我们好奇他为什么这么固执,他说“要证明独腿也可以做到双腿做不到的事”。一个匆匆的照面,几句简单的对白,那个身影就成为我在所有旅途中见到的最高大的形象。一、导入
这就是那一位独腿行者。请大家仔细观察照片,并用一个词说说:你感受到了他的什么精神?一、导入
明确:坚强、勇敢、执着、富有尊严、吃苦耐劳、身残志坚等。一、导入
3.上面那位独腿行者是令老师刻骨铭心的一位人物。相信在同学们的生活中,一定也有令自己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人,他是谁?他最让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精神是什么?一、导入
1.如果我们要把这些打动我们的精神表现出来,首先要注意到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4页的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二、抓住典型细节
明确:首先要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抓住典型细节)
提问:那么,什么是细节呢?
细节是事物、人物、环境细小、细微之处的表现,典型细节能够凸显人物的精神,突出文章的中心。二、抓住典型细节
2.提问:我们可以抓取哪些方面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呢?看看下边的细节描写,说说你的感受。二、抓住典型细节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2)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二、抓住典型细节
(3)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4)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若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着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二、抓住典型细节
(1)抓住了服饰的细节,即牧羊人衣服上的扣子以及补丁的针脚这样的细小、细微之处,表现出牧羊人一丝不苟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2)抓住闻一多“头发凌乱”这个肖像细节,突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二、抓住典型细节
(3)通过语言上的细节,即明明胃不太好,还要“再吃几个”,塑造出一位尊重客人、尊重要子的鲁迅形象。
(4)通过“挡在窗前”这个动作细节,表明母亲不想让“我看树叶“唰唰啦啦”落下这种景象,免得引发“我”负面的情绪,同时又用“央求般的神色”这个神态细节来表现母亲特别希望“我”能出去走走,让心态变得乐观起来。这两个细节就塑造出了一个深深疼爱儿子的母亲形象。二、抓住典型细节
总之,我们可以从服饰、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来抓取典型细节,通过这些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二、抓住典型细节
3.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虽然可以从服饰、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来抓取细节,但是不代表所有对服饰、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都是细节描写。什么才是真正的“细节”,我们是要细致辨别的。思考下面这个语段,看看哪些是细节,哪些不是。二、抓住典型细节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二、抓住典型细节
这个语段主要写的是母亲的话语,母亲的话语不是细节,“坐在我身边”也不是细节。而母亲在说话中提到了“跑”“踩”,她马上意识到这些词语可能会引发“我”的负面情绪,所以“忽然不说了”,并且“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一表现才是细节。从中我们感受到母亲是如何“小心”地避免触动“我”的负面情绪,感受到母亲对“我”关爱的细致与深沉。二、抓住典型细节
4.出示写作任务:请同学们选取一两个细节,写一个片段,要求表现出令你印象深刻的人物的精神。二、抓住典型细节
5.习作展示及点评。
投影部分作品,让学生先读一遍,要求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师生点评。点评的标准是:文段抓住的是“细节”吗?这些“细节”能够表现人物的精神吗?二、抓住典型细节
1.要想写出人物的精神,我们还可以把人物放置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通过环境来烘托。三、运用烘托对比
提问: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讲了独腿行者的故事,当时我们遇到了风雪天气。我们知道,在这个情境中,环境越是“恶劣”,就越能烘托出人物的精神。那么在这个情景中,环境的“恶劣”表现在哪里呢?三、运用烘托对比
大雪弥漫,山路曲折,这是视觉所见;寒风呼啸,山谷回应,这是听觉所闻;风如刀割,寒意逼人,这是触觉所感。因此,我们在写环境的时候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写。三、运用烘托对比
2.请大家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烘托人物的精神的?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三、运用烘托对比
这是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烘托人物的精神。在这个语段中,臧克家用“警报迭起”“形势紧张”“凶多吉少”来反复渲染闻一多处于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鹰潭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油气调控中心高校毕业生招聘14人考试参考试题(浓缩500题)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国网湖南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浙江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国家管网集团高校毕业生招聘备考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国网山东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6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公司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参考试题(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ab卷
- 2026年六盘水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福建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备考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b卷)
- 2025国网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痔外剥内扎手术
- (情况说明)个人病情情况说明范文
- 某公司安全奖惩制度模版(3篇)
- 催化剂宏观结构表征
- 考试成绩分析
- 辩论英文课件教学课件
- 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2024年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成长的快乐》核心素养教案
-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麻雀》精美课件
-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