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精测卷(5)(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精测卷(5)(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精测卷(5)(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精测卷(5)(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精测卷(5)(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精测卷(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婴①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竟诛猾臣。赵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②,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节选自班固《秦纪论》)材料二:昔者生民之初,不知所以养生之具,击搏挽裂,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然朝不谋夕,是故巧诈不生。然圣人恶其无别,而忧其无以生也,是以作为弓矢、网罟之类,而民始有以极其口腹耳目之欲。器利用便而巧诈生。圣人又忧其桀猾变诈而难治也,是故制礼以反其初。圣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食,便于人情。上自朝廷而下至于民其所以视听其耳目者莫不近于迂阔。其衣以黼黻文章,其食以笾豆簠簋,嫁娶死丧莫不有法,所以使民自尊而不轻为奸。故曰:礼之近于人情者,非其至也。周公、孔子所以区区于升降揖让之间,世俗之所谓迂阔,而不知夫圣人之权固在于此也。自五帝三代相承而不敢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自以为智术之有余。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治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救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昔者始有书契,以科斗为文③,而其后始有规矩摹画之迹,盖今所谓大小篆者。至秦而更以隶,其后日以变革,贵于速成,而从其易。又创为纸,以易简策。是以天下簿书符檄,繁多委压,而吏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由此观之,则凡所以便利天下者,是开诈伪之端也。嗟乎!秦既不可及矣。(节选自苏轼《始皇论》)【注】①子婴:秦二世之兄之子。赵高逼死秦二世后,立子婴为王。②婴组:脖子上系着丝带。婴,系于颈。组,丝带。③科斗:蛤蟆子也,头大尾细,古书形似之,故曰科斗文。1.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上A自朝廷B而下C至于民D其E所以视听F其耳目者G莫H不近于迂阔。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至于”与“至于誓天断发”(《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至于”的含义不同。B.笾豆,中国古代社会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C.材料二中“区区”与“然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区区”的含义相同。D.“凡所以治天下者”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治”的含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认为子婴按照顺序继位,能够深谋远虑,杀死赵高,做事果决,在生死上表现出了大义,对子婴表示了同情。B.苏轼认为人类最初为了生存与禽兽搏斗,朝不保夕,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等到口腹耳目的欲望得到满足,工具方便使用了,机巧欺诈也就产生了。C.圣人为让人们避免凶残狡诈,利于治理,而制定礼仪规范,五帝三代看似繁冗的礼节,既是周公、孔子看重的,也顺应了人心。D.苏轼认为秦朝改用隶书,后来书写为求便捷一改再改,又用纸张取代竹简,使得公文大增,官吏无法详细查究,让坏人有机可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译成现代汉语。(1)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2)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5.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6.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在合适的位置点断。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出人也远矣”与“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两句中的“出”字意思不同。B.“独韩愈奋不顾流俗”与“独坐幽篁里”(《竹里馆》)两句中的“独”字意思相同。C.“居长安”与“不可久居”(《小石潭记》)两句中的“居”字意思不同。D.“非独见病”与“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两句中的“见”字意思不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嗟乎”发端,两个感叹紧随其后,作者的叹息之声、不平之气似穿空而来,令读者震动。B.韩愈认为,喜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教给孩子书本上的文字,并帮助学习句读,这样的老师并不能算是老师。C.材料二开头,针对韦中立提出的“欲相师”要求,作者从多个层面,逐层深入阐明不愿做韦中立老师的理由。D.为形象印证为人师的后果,柳宗元特举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传说和见闻,说明世俗的少见多怪及其严重危害。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10.韩愈和柳宗元所处时代的从师风气是怎样的?对此,他们各自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节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有删改)材料二: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节选自清・袁枚《黄生借书说》,有删改)11.材料一中画框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自秦汉A以来B作者C益众D纸与字画日E趋于简F便G而书H益多1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文中指去,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中的“适”意思不同。B.后生,文中指后辈,后一代,与“后生可畏”(《论语》)中的“后生”意思不同。C.凡,文中指总共,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中的“凡”意思相同。D.无论,文中指不用说,与“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中的“无论”意思相同。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举老聃、韩宜子、季札等人的例子,表明当时书籍缺乏,先贤们求书学习很不易。B.李公择年轻时曾在白石庵的僧舍里读书,他去世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请作者作文以为记。C.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并且他读过的书还和原先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损坏。D.李公择品德高尚,把读过的书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而不是藏在家里,是为了把这些书留给后来的人读。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15.材料一和材料二针对人们读书的态度有什么共同观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遵。旧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土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城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翔等,翔等微知其语,犒设之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昇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战,攻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应付古渭,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张氏既与蕃族不和,雠秦之兵,日向秦州驻劄①,当与同其患难,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材料二: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②,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节选自《说将·将材》)[注]①驻劄:同“驻扎”。②疆場:指战场;場,yì。16.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旧与邻族A有怨B而本帐C兵马D衰耗E常乞纳土F前后帅臣G皆以难守H不许。17.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指筑城,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中的“城”词义和用法相同。B.微知,指暗中打探得知情况,其中的“微”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不同。C.苟免,指苟且免于损害。临事不苟且偷生,不为了利益而屈服,这样的将帅可谓坚守道义。D.殿,指最后。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古代撤军时常安排轻骑兵殿后保护主力不受到追击。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玮守秦州时,非常善于搞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扼守险要的文盈关,以寡御众。B.范翔守秦州时,同意张遵率部归附朝廷,并派知州刘渔在古渭州治所筑城,扩大朝廷领土。C.在张昇守秦州时,刘涣、郭恩率军攻破阻挡在文盈关与古渭州间的蕃人城池,清除了障碍。D.《说将·将材》中把将材分为九类,一名优秀的步将需要武艺高强,气势超群,能巩固疆埸。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2)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20.材料二中说“将材有九”,试据此评价曹玮具备哪些为将才能?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D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上自朝廷,下到平民百姓,人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几乎哪样都是不实用的。“而”字作连词,一般放在下句句首,其前B处断开;“下至于民”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其后G处断开。故选BDG。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到;以至于。句意:到子婴车裂赵高的时候。/以至于对天发誓,割断头发。B.正确。C.错误。执著;表示小、不重要;句意:所以周公、孔子才在举止进退这些细小的礼节上格外用心。/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D.正确。治理;太平。句意:治理天下手段,都采用最便捷最有效的。/明晓国家太平动乱的道理。故选C。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也顺应了人心”错,原文“圣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食,便于人情”“世俗之所谓迂阔,而不知夫圣人之权固在于此也”,可见“礼”并不顺应人心。故选C。4.答案:(1)崤山以东即便发生叛乱,秦地还是能得以保全拥有的,秦国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2)唉!这就是秦留下的祸患,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的原因)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山东”,崤山以东;“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绝”,断绝。(2)“此秦之祸”,判断句;“所以”,表原因;“息”,停止。参考译文:材料一:子婴按照顺序得以继位,他却能深谋远虑、排除疑虑,最终杀死了狡猾的大臣。赵高死了之后,饭还没来得及咽下去,酒还没来得及沾湿嘴唇,楚国军队已经杀到关中,子婴素车白马、脖子上系着丝带,捧着他的符节印玺,来归顺真正的帝王(刘邦)。黄河一旦决口了是堵不住的,鱼腐烂了是无法再复原的。贾谊、司马迁说:“假如子婴有平庸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人才的辅佐,崤山以东即便发生叛乱,秦地还是能得以保全拥有的,秦国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国的衰弱是积累已久的,天下彻底崩溃了,即便有周公旦那样的人才,也没有地方再次施展他的智谋,如果用上述言论来责备在位时间极短的君主,是错误的啊。民间认为是秦始皇开启了恶政,到胡亥达到了极限,这是有道理的,再来责备子婴,说秦地本来能够得以保全,这就是所说的不通时势变化啊。我读《秦纪》,到子婴车裂赵高的时候,从来都是推崇他的果决、同情他的志向的。子婴在生死上表现出的大义,是完备的。材料二:人类早期,不知道如何制作生产、生活的工具,搏斗撕打与禽兽争个你死我活,整天惶惶不安,朝不保夕,所以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弄巧的事。然而圣人觉得这样和禽兽没什么两样,又担忧他们没有办法生存,所以制作弓箭、网具等,人类才开始能够满足口腹耳目的欲望。工具好用方便了,机巧欺诈伴随而生。圣人又担心凶残狡诈将难以治理,因此制订礼仪规矩让人心回到初始的状态。圣人不是不知道伸开两腿坐着、吃饭前不必行礼更符合人的心愿。上自朝廷,下到平民百姓,人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几乎哪样都是不实用的。穿衣要绣上华美的图饰,进食使用笾豆簠簋等礼器,婚丧嫁娶每件事情都有规矩仪式,用这些仪节让百姓珍视自己而不轻易做坏事。所以说:顺乎人的心愿的礼节,不是礼节中最好、最高的。所以周公、孔子才在举止进退这些细小的礼节上格外用心,世俗认为这些繁冗无用的东西,恰恰是圣人最看重的。从五帝到夏商周三代,这些礼节传承不绝,不敢废弃,到了秦统一天下,始皇帝认为自己智慧权术有余。于是废弃分封制,破坏井田制,治理天下的手段,都采用最便捷最有效的,而不把没有礼节视为耻辱,破坏圣人制定的礼仪规矩,向全天下公然炫耀武力。所以,从秦开始,世人只懂得如何救生避死,而把礼看成是没用的多余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他们看来,人活着是不必讲究什么礼节的。如果人活着不讲究仁义礼节,那么只要能救生避死,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唉!这就是秦留下的祸患,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啊!从前刚刚出现文字的时候,用蝌蚪文字书写,而后才有标准的描摹的字迹,就是现在所说的大篆和小篆。到了秦代改用隶书,之后又一改再改,只求快速便捷,采用简便容易的。又创造了纸张取代竹制的简策。所以世上的公文,繁多累积,官吏们无法详细查究,给了坏人做坏事的机会。由此看来,所有让天下人便捷的东西,都是产生欺瞒的根源。唉!改变秦的做法已来不及了。5.答案:①材料一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始皇、胡亥实施恶政,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历史的大势所趋。②材料二认为秦始皇废除圣人制定的礼节制度,依靠武力治理天下,是灭亡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①由“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可知,材料一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始皇、胡亥实施恶政,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历史的大势所趋。②由“自五帝三代相承而不敢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自以为智术之有余。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治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可知,材料二认为秦始皇废除圣人制定的礼节制度,依靠武力治理天下,是灭亡的原因。6.答案: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解析:“耳”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不吠者几人”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于群目”是状语后置,其后应断开。7.答案:B解析:“意思相同”错误。前者指只有,后者指独自。A项,前者指超出,后者指显露。C项,前者指居住,后者指停留。D项,前者指被,后者指看见。8.答案:B解析:“韩愈认为……这样的老师并不能算是老师”错误。韩愈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材料一是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即那些儿童的老师,并不是韩愈所说的传授道、解除疑惑的老师。9.答案:(1)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2)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解析:10.答案:(1)从师风气:从师风尚日衰,不尊重老师,以从师或为人师为耻。(2)态度:韩愈公开批评不良从师风气,敢为人师;柳宗元认清世风怪象,不愿为师。解析:(1)从材料一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材料二的“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晔笑之,以为狂人”可知,韩愈和柳宗元所处时代的从师风气是从师风尚日襄,不尊重老师,以从师或为人师为耻。(2)从材料一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材料二的“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独韩愈奋不顾流俗……因抗颜而为师”“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可知,韩愈的态度是公开批评不良从师风气,敢为人师;柳宗元的态度是认清世风怪象,不愿为师。参考译文材料一:略。材料二:二十一日,宗元说: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您学习的地方。我自己估量本采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哪里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世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了《师说》,并且不看别人脸色,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狂妄的名号。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正下大雪,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不过是狗感到惊怪而狂叫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哗和恼怒呢?11.答案:BDG解析:“自秦汉以来”为句首时间状语,可单独成句,其后应断开,即B处应断开;“作者益众”语意完整,且后面的“纸与字画”另换主语,故“众”后应断开,即D处应断开;“书益多”语意完整,故其前应断开,即G处应断开。12.答案:B解析:“后生可畏”的“后生”也是后辈的意思。A项,“少无适俗韵”的“适”指适应。13.答案:B解析:“他去世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请作者作文以为记”错误。材料一中说的“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14.答案:(1)出生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可以说是很难啊!(2)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忧心忡忡,不断抚摸玩赏那东西。解析:15.答案:①有大量书籍的人往往不懂得珍惜,束之高阁不认真读;②借书而读的人因为得来不易,往往能及时发愤攻读。解析:根据材料一中的“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材料二中的“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可知,有大量书籍的人往往不懂得珍惜,束之高阁不认真读;而借书读的人因为得来不易,往往能及时发愤攻读。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出生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可以说是很难啊!然而他们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比得上的。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简便,而书也越来越多。学子们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做学问的人却越来越草率,这是为什么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他们说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生怕读不完。近年书商辗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印刷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得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后代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然后在当代出名了。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公择请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我于是替他写了几句,让后来的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材料二: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忧心忡忡,不断抚摸玩赏那东西,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16.答案:BEF解析:句意:过去与邻近的部族有仇怨,并且自己手下的兵马不足,多次请求归附,而秦州的前后几任将军和官员都因为当地难驻守而没有答应。“旧与邻族有怨”,“旧与邻族”作“有”的状语,“怨”为宾语,句意完整,B处断开;“本帐兵马衰耗”,主谓结构,句意完整,E处断开;前后帅臣是主语,前面F处断开。17.答案:A解析:“发兵城其地”中的“城”是动词,筑城;“金城千里”中的“城”是名词,城郭、城墙。18.答案:B解析:范翔派兵筑城,然后命知州刘渔到城中办公。19.答案:(1)而秦州缺粮就要出高价买粮,从此秦州开始困窘。(2)对有功之人(勇敢向前的人)加以重赏,对有过之人(贪生怕死后退的人)加以重罚,奖赏不拖延(或及时),惩罚不区分地位高下,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信将。解析:参考译文:材料一:曹玮驻守秦州,在秦州之西,设文盈关。关隘设在最要害的地方;关隘的左右,都是外族人居住。曹玮用恩德信义结交他们,这些外族人都能为他所用,所以秦州每年用兵,只把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卫的区域少,州兵虽然少但用度充足,所需粮草可以自给自足。从此以后的将军官员遵守他的老规矩,不改变,不增加。文盈以西九十里,有个名为张小哥的部族,也称张遵。过去与邻近的部族有仇怨,并且自己手下的兵马不足,多次请求归附,而秦州的前后几任将军和官员都因为当地难驻守而没有答应。等到范翔担任陕州转运使,暂时代理掌管秦州,就答应了张遵的请求,调集军队在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