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5.2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_第1页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5.2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_第2页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5.2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_第3页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5.2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_第4页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5.2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基础模块下册飞向太空的航程第五单元5.2目录导入新课1新知探究2课堂练习3拓展延伸4导入新课1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学习目标梦天

——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导入新课茫茫宇宙,神秘莫测。从夸父逐日的艰辛跋涉到万户飞天的悲壮实践,直至杨利伟独上九霄的太空之旅,人类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巨大的险阻和牺牲。但,正是这些险阻和牺牲,带动着人类前进的步伐,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篇章,造就了一个个无畏的勇士。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导入新课

我们的飞天梦想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屈原天问冯如试飞

我们的飞天梦想神州5号飞天英雄杨利伟

贾永,1963年生于山东,1980年参军,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1989年进入新华社从事军事报道。参加了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重要军事活动和军队重大典型的报道。新闻作品8次获中国新闻奖或全国好新闻奖,与曹智、白瑞雪合写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入选教材。2004年获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曾获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队伍,并当选全军英模大会代表代表作品有:《周边无战事》《世纪大阅兵》《长征启示录》《开国全纪录》等。作家作品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写作背景

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实验活动。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补充资料什么是载人航天?王大珩(héng),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杨嘉墀(chí),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补充资料文中的四位科学家

王淦(gàn)昌,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补充资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媒体对最新发生的事件、情况或趋势的文字或视频报道。标题消息常用多行标题,有正题、引题和副题之分导语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主体内容的主要部分,对事实作具体的报道和说明背景从属部分结尾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新知探究2初读课文怦怦

直跳橘

红色苍穹

斑斓

目眩

坚如磐

石烧灼

游矫

正júpēngqiónglánxuànpánzhuóáojiǎo掌握重点字词初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惊天动地:不同凡响: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为期不远: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比喻彻底改变原有的状况或局面。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离预定的期限不会很久,指不要很长时间。整体感知新闻报道有几个要素?5W何时何地何人和事何故请按时间顺序列出对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吗?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成功;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整体感知你能找出文章中的导语、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吗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细品文章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这则新闻的标题首先富有动感:巧用动词“飞”,唤起动作的联想,“飞向太空”是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梦想,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航程”是一个历史的流动过程,我国的航天发展史在此拉开帷幕,一一呈现于读者面前,航天精神深入人心。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又有什么特点?细品文章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又有什么特点?细品文章新闻信息:时间、地点、场面第一部分:导语部分写作方法:描述、评论事件过程:发射环境、宇航员、发射情景细品文章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第一至三段是本文的导语,点明了“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结果是发射载人飞船成功。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本文的导语包含哪些内容?细品文章写作方式——描述式细品文章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的”,“神舟”五号是“乳白色的”;而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被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地描写出来,给人以形象化的立体感和近距离接触的现场感,并激发读者满怀热情地进入那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这就是描述式导语的写法。写作方式——评论式细品文章作者在描绘这一壮举的同时对其意义作了评论:“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思想、观点,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观点态度。这两种写法的运用,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丰富了新闻的内容。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本文的导语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细品文章新闻信息:背景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写作方法:事例事件过程:初步成功、“863”、新航天史细品文章主体内容分析1.第4段,承上启下,有导语引出主体,古老的飞天梦想;2.第5、6段,写背景,苏联发射卫星,触动了不服输的中国人;3.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成就,毛主席号召,到计划,到成功;4.第11—13段,人造卫星成功了,下一步就是载人航天,飞天梦想;5.第14—16短,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航天梦想再次起航;6.第17---26段,新的航天梦历史,航天发射五战五捷。细品文章本文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神舟”五号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来应该报道“神舟”五号航天的有关情况,但文章却笔锋一转,写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提示: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细品文章本文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神舟”五号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来应该报道“神舟”五号航天的有关情况,但文章却笔锋一转,写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提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细品文章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提示: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极端粗略的,是表面的,真正研制的技术我们一无所知。细品文章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提示: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内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一到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细品文章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提示: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紧扣文题。细品文章新闻信息:时间、人物、事件第三部分:结尾部分写作方法:描述、抒情细品文章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提示: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细品文章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提示: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最后一句:“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饱含感情,高度概括了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细品文章1.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文学色彩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部分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语言特色1.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文学色彩表现为两点: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语言特色2.文章层次明确,条理清晰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人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阐述历史事实。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语言特色文脉梳理本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地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意旨探索新闻导语的写法导语就是以简约的语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来说,导语写作有这样几种方式:(1)直叙式:把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简单直接地概括出来。直叙式导语优点是开门见山,直接触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技法指导新闻导语的写法(2)渲染式:这种导语先进行概括性陈述以营造背景,然后再进入对最新动态事实的报道。(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