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下学期福建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1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口I”》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
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
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悻、沈俭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
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
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
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十以及黄
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
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
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叶”》
一文中又说: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
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
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M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
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
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
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
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春苍”
“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
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若改为“乔树生夏凉”,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
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
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
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
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
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
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概而论。
(摘编陈友琴《温故集》)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
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
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
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
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
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
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门、棍子、枪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
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
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
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
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塞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
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
秃的树干的。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
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
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
“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
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
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
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句,优美动人,煮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
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
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认
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观点是片面的。
B.材料一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树”
字之后,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
C.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材料”等,
这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
D.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先立后破,破立结合,最后提出自己的
看法。材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井然有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木”有时指夏季“枝繁叶茂”的树,因此,“木”与秋天并
没有必然联系。
B.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了充分论述林庚先生观点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
证的论证方法。
C.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都谈到《说‘‘木叶”》中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但是二
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庚先生的说法不恰当,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时对相同意象也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一项是
A.漠漠水田飞白鹭,明阴夏木唯黄鹏。(王维《积雨辆川庄作》)
B.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韦应物《夏景园庐》)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简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5)两则材料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
要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顾。
一把抓徐国平
“一把抓”是宗家中药铺百年不倒的招牌。据说这招牌还是慈禧太后亲赐的,只可惜那
块金匾不慎毁于战火。
世良的后人,衣钵相传,几代为医。在草药的选料和炮制上,家规要求甚严。自然,同
样的病,在其他药铺要抓三五服,甚至十服八服,而在“一把抓”一服即可。
后来,“一把抓”传至宗瑜手上.
时过境迁,泥城的西药店林立各处。宗瑜没有“理所当然”顺时造势,反而将中药铺开
在一条偏僻老巷深处,三间门面,狭小逼仄。他还将先人的牌匾换下,改名为“一把抓中药
馆”,令人费解。宗瑜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中药馆的生.意冷冷清清。无人光临时,宗瑜便泡上一壶清茶,一边细细呷品,一边静心
翻览历代医书。不过,仍有一些老主顾,贪图“一把抓”的药价便宜,一副药少到几元钱,
贵点的也不过几I元钱。不比其他些药店,贵得让人咂舌。
有人讥讽宗瑜这都啥年代了,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也有几个同行气不过,找上门当面
质问,说他这是搅乱市场。宗瑜坦然一笑,说:“祖上留的规矩不能破,你我那是悬壶济世,
道合志不同,乂何必争执」同行自觉没趣,也拿宗瑜没辙。
宗瑜配药,从不用衡器,每味药全凭手拿捏。有人曾打过赌,结果,从宗瑜手中抓过的
药,数次衡量均亳钱不差,宗瑜轻淡一笑,说:“雕虫小技,药在心间,手上自然有准。”
夫人耐不住清贫,屡劝宗瑞,凭着百年招牌,何不将药铺搬至人来人往的繁华地段。宗
瑜笑笑,摇摇头说:“又不卖萝卜白菜,干我们这行的,得把日子看淡一些,看淡了,心底
便是清风明月,便是辽阔旷远。”
夫人喊一声,茫然不解,清风明月?辽阔旷远?哪跟哪呀这是!
好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增强,冷落多时的中医又回归热门。
有一段时间,好几家私立医院纷纷高薪聘请宗瑜坐诊,也有些投资商贪图“一把抓”的
招牌,出巨资收购或入股,均被宗瑜婉言谢绝。
夫人免不得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这年头哪行不是挖空心思把钱赚到手。宗瑜却嗤之
以鼻,说:“医病先要医心,铜臭气太浓,再好的良药也会失去根基」
一天过午。药馆来了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开春患了一种怪病,浑
身虚软,气喘无力,跑遍了各大医院,钱花了不少,病却亳无起色,这才慕名而来。
宗瑜一番望闻问切下来,心平气和道:“你只是气火太盛,并无大碍。你有没有带来别
处大夫开的药方?”中年男子闻听,脸色放松,从皮包里掏出一大杷处方。
宗瑜接过,一一过目后,哂然一笑,说:“中医讲究阴阳调和,你的药方,开的尽是冬
虫夏草之类名贵补药,反而失之平衡。庸医误人,只图牟利,一服药少说也干儿八百吧。中
年男子连连点头称是。
随后,宗瑜配齐一服药,说:“我抓了一副贱药,治你的病或许有效。”中年男子忙说:
“只要病愈,价钱不惜。"宗瑜淡淡一笑,说:“不要以为钱多就是良药,贱药不贵,20元
足矣/中年男子难以置信“
数日后,中年男子驱车来到“一把抓”中药馆,兴奋地说:“一服药下去,病真的就好
多了。”随后,执意要重金酬谢,硬是被宗瑜推辞。
眼见中医馆红火起来。谁也没想到,宗瑜却失手了。
一天早上,人们发现•'一把抓"铁将军把门,那块悬挂多年的牌匾也被摘走了。一打听,
才知一位患者服过宗瑜抓的药后,上吐下泻,患者家属便闹上门,要说法要赔偿,引得不少
同行大老远也跑来看热闹,宗瑜疑惑,自己向抓药谨慎,怎能出此细漏?羞愤之下,按先
前那位患者的药方,抓了煎熬好自己喝下。没出半日,竞也上吐下泻,浑身泛起红斑。
宗瑜开始怀疑从市场进的那些草药,吩咐夫人将那服药方上的草药,取样送检。结果很
快出来,其中三味草药的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服下必然引起中毒。尽管不是自己药方的问
题,可祸根毕竟出在“一把抓”的草药上。没有把好草药货源一关,宗瑜依然愧疚难当,遂
做出摘匾关门之举。
后米,有泥城人在外地一山野,偶然遇到了宗瑞,当时他正在山间平地躬身翻晒着草药。
一问才知,宗瑜承包了一大片地,亲自把关,雇人种植中草药。
(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宗瑜将中药铺开在老巷深处,是因为宗瑜不愿与铜臭气太重的西药店为伍,主要表现
出宗瑜对自己医术的自信。
B.宗瑜的同行说宗瑜的廉价药搅乱了市场,但又拿宗瑜没辙,反映出同行对钱财的贪慕
与对宗瑜医术的信服。
C.宗瑜认为抓药之准是雕虫小技,表现了他谦虚的品格,所谓“药在心间”更重要的是
为了突出宗瑜悬壶济世的职业操守。
D.宗瑜“失手”之后摘掉牌匾转而承包土地种植中草药,表现了宗瑜在理想破灭之后调
适的智慧与一贯的冲淡与平静。
(2)小说中两次写宗瑜的夫人对他不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除,也有人认为不能删除,请说说你的观点并结合全
文阐明理由。
二.诗歌阅读(共3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
宜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秋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④‘,我心悬麻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
京;在宜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_L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育
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④的的:
鲜明的样子。
(I)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装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怠。
D.尾联写两人原本同来宣州任职,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到京城,诗人表明自己只身|口1到京
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
(2)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黄重曰:
“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靳题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
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重。
冯亭守上党三十日,阳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
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闿而告之,赵
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
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爱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起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
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寿△,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
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日:
“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郡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责三级,民
能相集者,赐家六金J”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
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
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臭。”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
闻之,怒,令公孙起、王畸以兵遇赵于长平。
[注]平阳君,即赵豹。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口/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
而得城/此大利也/
B.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日/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
而得城/此大利也/
C.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仁人对日/用兵逾数年侏得一城;今坐
而得城/此大利也
D.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算人有城市之色十七/二人对日/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
而得城/此大利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使人请赵王”与“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用字
含义相同。
B.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在文中是赵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常用“寡人”谦称
自己。
C.都,有先君之旧宗,由日都(《说文》),指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本文中泛指“城”。
D.爵,一种酒器,后引申指爵位、官位。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
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受到泰国的攻击,不敢与之抗衡,于是派阳成君前去讲和,并表示愿意将卜党之
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又派遣冯亭替代靳氏任上党太守。
B.冯亭驻守上党三十天后,秘密派人向赵王进言,表示上党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人,愿
意投奔赵国,并愿将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王听了非常高兴。
C.平阳君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使其两边不能相互联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
视眈耽,势在必得,一定不会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
D.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点不
义为由拒绝封赏返回韩国。这是冯亭用心良苦的计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恐,使阳成君入谑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②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5)赵豹反对接受韩国献上的十七座城池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名篇名句默写
(1)《蜀道难》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奇险风光句子是:
(2)《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3)《琵琶行》表明乐曲终止了而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境界里的两句是:
“,”,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突出了音乐效果。
(4)韩愈《师说》中“,”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
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
(5)庄生晓梦迷蝴蝶,o(《锦瑟》)
(6)一去紫台连朔漠,c(《咏怀古迹》其三)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一些精品国剧走出国门,为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荧屏带去了一股
的中国风尚。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紧张紧凑的叙事节奏
相结合,很好地满足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需求。走出去,
是机遇,是更大的市场,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一一海外观众的增多与国际市场
的扩大,要求国产影视业______掌握更先进的制作技术、选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创作
更新颖的丰题内容、制定申全面的传播策略,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影视剧市场走得更
远。此次《长安十二时辰》在海外广受欢迎,().该剧主创人员前前后后看了3遍小说,
针对第一集写了23个版本,花费4个月时间抓住人物和故事核心,富于质感的画面、多样
的制作拍摄手法、富有层次的场景设置,让外国观众对的中国影视剧有了全新的认
识,也充分展现了当今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日益______。可见,国产剧要想赢得很好的
海外口碑,扩大全球市场,必须在提升制作水平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仝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浓郁必须精雕组刻国际化
B.浓重必需精雕组刻全球化
C.浓重必须雕章琢句全球化
D.浓郁必需雕章琢句国际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因为有精良的制作,还因为有精心打磨的故事
B.不仅因为有精心打磨的故事,还因为有精良的制作
C.不是因为精心打磨的故事,而是因为有精良的制作
D.不是因为精良的制作,而是因为精心打磨的故事
(3)下列有关时间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是学校的代称,“庠”出现在周代,“序”
出现在商代。
B.衅钟指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C.古人用月相纪日,“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月圆的一天,“朔”指阴历每月初一,
“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D.“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黄昏”的下一个时
辰是“夜半”。
7.下列文化常识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赞,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
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
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莞,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莞之
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8.如果古代有手机,下歹J哪一项最有可能受影响而不出现的是()
A.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B.i隹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C.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D.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四.作文(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知从何时开始,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情节,愚人节等洋节在我们身边悄然兴
起并口趋流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中国传统
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二
四川成都东星航空专修学院的准空姐们身着汉服,手举“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
统节日”的标语,来到成都地标景点宽窄巷子、武侯祠等地展示古典礼仪。
对于中华传统节目和“洋吊,,,你杓什么思考?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坦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福建高二语文期中典型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
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
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辉、沈侄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
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
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
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
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正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
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
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叶”》
一文中又说: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股“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
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
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
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
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
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
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
“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
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若改为“乔树生夏凉”,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
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
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
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
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
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
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摘编陈友琴《温故集》)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
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
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喑示性问题:“木”在作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
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臼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
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
先想到的也是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
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门、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
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
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
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
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
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
秃的树干的。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
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
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
“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
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
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
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
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
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材料一认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认
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观点是片面的。
B.材料一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树”
字之后,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工
C.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材料”等,
这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
D.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先立后破,破立结合,最后提出自己的
看法。材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井然有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木”有时指夏季“枝繁叶茂”的树,因此,“木”与秋天并
没有必然联系。
B.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了允分论述林庚先生观点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
证的论证方法。
C.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都谈到《说“木叶”》中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但是二
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D.材料•和材料二都认为林庚先生的说法不恰当,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时对相同意象也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一项是B
A.漠漠水田飞白鹭,羽阴夏木唯黄鹏。(王维《积雨桐川庄作》)
B.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韦应物《夏景园庐》)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简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5)两则材料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
要概括。
【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瘫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
据、论证方法.
【答案】(1)A
(2)C
(3)B
(4)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有很大的片面性,“木”与
“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而己。
②艺术形象应该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5)①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
②和音节的谐否有关。(或“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⑤与宇面的生熟有关。(或“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
④“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
把握,乂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
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
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埋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埋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要在理解选项所涉及的诗歌内容
的基础上,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进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
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
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B.“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错误。由原文“相反地,
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
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可知,原文没有说"改用‘树’
字之后,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
C.“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错误。由原
文“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
‘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
可知,原文说的是“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而不是“都是树”,古代诗
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表猜测,而非肯定。
D.“先立后破”错误,应是“先破后立二
故选:Ac
(2)C.“但是二者的作用是完仝不同的”错误"作用都是相同,都是为了引出错误观点,
然后进行否定。
故选:Co
(3)A.“夏木”枝叶繁茂。
B.“木落雁南度”写秋天树叶飘落,大雁南飞,天气转冷,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
的暗示性。
C.“夏景”指夏天的群木,应是枝叶繁茂。
D.“万木春”指春天的树木,应是枝叶繁茂。
故选:Bo
(4)结合材料一关键句“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应该
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大约木与
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
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米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可知,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有很大的片面性,“木”与
“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而已。
结合材料一“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可知,艺
术形象应该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概而论。
(5)结合“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
关”可知,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
结合“和音节的谐否”“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人声字,入声是一个
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知,
和音节的谐否有关,“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结合“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
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知,与字面的生熟有关,“木叶”
在语体卜.比“树叶”并重些。
结合”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
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
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可知,“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
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答案:
(1)A
(2)C
(3)B
(4)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有很大的片面性,“木”与
“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而己。
②艺术形象应该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5)①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
②和音节的谐否有关。(或“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③与字面的生熟有关。(或“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
④“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点评】选择题干扰以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
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把抓徐国平
“一把抓”是宗家中药铺百年不倒的招牌。据说这招牌还是慈禧太后亲赐的,只可惜那
块金匾不慎毁于战火。
世良的后人,衣钵相传,几代为医。在草药的选料和炮制上,家规要求甚严。自然,同
样的病,在其他药铺要抓三五服,甚至十服八服,而在“一把抓”一服即可。
后来,“一把抓”传至宗瑜手上。
时过境迁,泥城的西药店林立各处。宗瑜没有“理所当然”顺时造势,反而将中药铺开
在一条偏僻老巷深处,三间门面,狭小逼仄。他还将先人的牌匾换下,改名为“一把抓中药
馆”,令人钳解。宗瑜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中药馆的生意冷冷清清。无人光临时,宗瑜便泡上一壶清茶,一边细细呷品,一边静心
翻览历代医书。不过,仍有一些老主顾,贪图“一把抓”的药价便宜,一副药少到几元钱,
贵点的也不过几十元钱。不比其他一些药店,贵得让人师.舌。
有人讥讽宗瑜这都啥年代了,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也有几个同行气不过,找上门当面
质问,说他这是搅乱市场。宗瑜坦然•笑,说:“祖上留狗规矩不能破,你我都是悬壶济世,
道合志不同,又何必争执/同行自觉没趣,也拿宗瑜没辙“
宗瑜配药,从不用衡器,每味药全凭手拿捏。有人曾打过赌,结果,从宗瑜手中抓过的
药,数次衡量均毫钱不差。宗瑜轻淡一笑,说:“雕虫小技,药在心间,手上自然有准J
夫人耐不住清贫,屡劝宗瑜,凭着百年招牌,何不将药铺搬至人来人往的繁华地段。宗
瑜笑笑,摇摇头说:“又不卖萝卜白菜,干我们这行的,得把日子看淡一些,看淡了,心底
便是清风明月,便是辽阔旷远。”
夫人喊声,茫然不解,消风明月?辽阔旷远?哪跟哪呀这是!
好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增强,冷落多时的中医又回归热门。
有一段时间,好几家私士医院纷纷高薪聘请宗瑜坐诊,也有些投资商贪图“一把抓”的
招牌,出巨资收购或入股,均被宗瑜婉言谢绝。
夫人免不得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这年头哪行不是挖空心思把钱赚到手。宗瑜却嗤之
以鼻,说:“医病先要医心,铜臭气太浓,再好的良药也会失去根基。”
一天过午。约馆来了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开春患了一种怪病,浑
身虚软,气喘无力,跑遍了各大医院,钱花了不少,病却亳无起色,这才慕名而来。
宗瑜一番望闻问切下来,心平气和道:“你只是气火太盛,并无大碍。你有没有带来别
处大夫开的药方?”中年男子闻听,脸色放松,从皮包里掏出一大把处方。
宗瑜接过,一一过目后,哂然一笑,说:“中医讲究阴阳调和,你的药方,开的尽是冬
虫夏草之类名贵补药,反而失之平衡。庸医误人,只图牟利,一服药少说也千儿八百吧。中
年男子连连点头称是。
随后,宗瑜配齐一服药,说:“我抓了一副贱药,治你的病或许有效J中年男子忙说:
“只要病愈,价钱不惜。"宗瑜淡淡一笑,说:“不要以为钱多就是良药,贱药不贵,20元
足矣。”中年男子难以置信。
数日后,中年男子驱车来到''一把抓"中药馆,兴奋地说:“一服药下去,病真的就好
多了随后,执意要重金酬谢,硬是被宗瑜推辞。
眼见中医馆红火起来。谁也没想到,宗瑜却失手了。
一天早上,人们发现“一把抓”铁将军把门,那块悬挂多年的牌匾也被摘走了。一打听,
才知一位患者服过宗瑜抓的药后,上吐下泻,患者家属便闹上门,要说法要赔偿,引得不少
同行大老远也跑来看热闹,宗瑜疑惑,自己一向抓药谨慎,怎能出此细漏?羞愤之下,按先
前那位患者的药方,抓了煎熬好自己喝下。没出半日,竟也上吐下泻,浑身泛起红斑。
宗瑜开始怀疑从市场进的那些草药,吩咐夫人将那服药方上的草药,取样送检。结果很
快出来,其中三味草药的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服卜.必然引起中毒。尽管不是自己药方的问
题,可祸根毕竟出在“一把抓”的草药上。没有把好草药货源一关,宗瑜依然愧疚难当,遂
做出摘匾关门之举。
后来,有泥城人在外地一山野,偶然遇到了宗瑜,当时他正在山间平地躬身翻晒着草药。
一问才知,宗瑜承包了一大片地,亲自把关,雇人种植中草药。
(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货,最恰当的项是C
A.宗瑜将中药铺开在老巷深处,是因为宗瑜不愿与铜臭气太重的西药店为伍,主要表现
出宗瑜对自己医术的自信。
B.宗瑜的同行说宗瑜的廉价药搅乱了市场,但乂拿宗瑜没辙,反映出同行对钱财的贪慕
与对宗瑜医术的信服。
C.宗瑜认为抓药之准是雕虫小技,表现了他谦虚的品格,所谓“药在心间”更重要的是
为了突出宗埔悬壶济世的职业操守。
D.宗瑜“失手”之后摘掉牌匾转而承包土地种植中草药,表现了宗瑜在理想破灭之后调
适的智慧与一贯的冲淡与平静。
(2)小说中两次写宗瑜的夫人对他不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段可以删除,也有人认为不能删除,请说说你的观点并结合全
文阐明理由。
【考点】小说;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内容理解与概括;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
【答案】(1)C
(2)①第一次是以宗瑜夫人的难耐清贫突出宗瑜的淡泊自守与旷达坦然。②第二次是以
宗瑜夫人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从而进•步突出宗瑜的不慕名利。
(3)示例一:不能删。①小说最后一段作为补记,使小说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②突出了
宗瑜对传统医德的坚守与对责•仟的担当,丰富了人物形象:③深化了小说对传统医德的
呼唤这一主题。
示例二:可以删。①小说戛然而止,含而不露,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②删除最后
一段,表现了宗瑜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心理,突出了宗瑜的隐忍;③折射出中医面临的困
境,同时增强了小说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时,要
了解文本内容,明确艺术特色,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2)本题考查对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题目要求分析
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
应从题干明确探究的方向,本题的探究方向针对小说的结尾,接着就要分析小说最后一
段和前一段的内容,再分析这种结尾的方式,分析结尾内容在情节上、形象上、主旨上
以及艺术技巧上的作用。
【解答】(1)A.“主要表现出宗瑜时自己医术的自信”错误,宗瑜把药店开在老巷深处,
只是因为他为人低调,自甘淡泊,心胸旷达。从他的话“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上也可
以看出他为人低调,而不是表现他“对自己医术的自信”。
B.“反映出同行对钱财的贪慕与对宗瑜医术的信服”错误,同行拿宗瑜没辙,只是说没
办法让宗瑜和他们一样抬高药价,能反映同行对钱财的贪慕,并不能直接表现出对其医
术的信服。
C.正确。
D.“理想破灭之后调适的智慧”错误,文中一直写宗瑜宁静淡泊的处世态度,并未写他
的“理想”,自然谈不上“破灭”。“失手”之后承包土地种药材,显然并非什么“调适的
智慧”,而是为了能够提供优质药材,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故选C。
(2)由“夫人耐不住清贫,屡劝宗瑜,凭着百年招牌,何不将药铺搬至人来人往的繁华
地段。宗瑜笑笑,摇摇头说:'又不卖萝卜白菜,干我们这行的,得把日子看淡一些,看
淡了,心底便是清风明月,便是辽阔旷远’”可知,写宗瑜的夫人对他不满突出宗瑜的淡
泊自守与旷达坦然;由“夫人免不得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这年头哪行不是挖空心思
把钱赚到手。宗瑜却嗤之以鼻,说:'医病先要医心,铜臭气太浓,再好的良药也会失去
根基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租赁业务合同规范版
- 2025年度新型加油站经营权租赁合同范本
- 2025版建筑工地施工用电梯采购及安装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车居间交易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光电一体化光缆产品合作采购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茶树品种改良与茶园承包经营合同
- 2025年度电缆产品线上线下融合买卖合同
- 2025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合同范本协议书
- 2025版绿色健康餐饮品牌全国连锁加盟合同
- 2025版房地产开发合伙人入股协议书:股权投资合同
- 2025年《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库(附答案)
- 产前筛查试题库临床及答案2025版
-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合作合同书
- 数据资产管理员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腰椎术后的护理查房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研究全解析
- 2024年阿拉尔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笔试真题
- 院前急救新进展
- 2025红色中国风《长安的荔枝》读书分享模板
- 2024年经济师考试《中级运输(公路)》真题
- 中国狼疮肾炎诊治和管理指南(2025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