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孙权劝学》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选自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课文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学习,后其惊人的进步令吴国军师鲁肃叹服的故事。文字比较浅易,描述的内容与学生成长的历程密切相关。学年过半的七年级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借助工具书,了解字意。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诵读课文,把握文意。进而在语言文字表达的练习中,挖掘作品的人文思想。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要“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基于此,笔者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以“谁是英雄”为主题展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重音节奏,理解课文大意。2.演读课文,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3.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揣摩虚词用法。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大意。2.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揣摩虚词用法。教学难点演读课文,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教学流程一、导入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说说你所知道的三国英雄。在三国的众英雄之中,关羽的地位不可为不重要,但是他却被吕蒙所擒。能够生擒关羽,可见吕蒙军事才能非同凡响,今天我们走进一个与吕蒙有关的故事《孙权劝学》。二、朗读,知英雄1.出示题目,看到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预设——孙权权谁学习?孙权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指名试读课文,集体正音。重点字音——孤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

即更刮目相待

肃遂拜蒙母4.讨论:如何读出文言味?(引导学生画出重音节奏。)预设——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相机强调文言文停顿的方法:首先,应该依据语法结构划分,包括主谓之间停顿、动宾之间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停顿;其次,借助虚词判断停顿,包括句首发语词后停顿、句中语气词前后停顿、关联词前停顿;第三种是固定句式的停顿,第四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和语境来判断,最后还应参考古代文化常识停顿。七年级学生学法知识不足,适当介绍即可,不求全部掌握)5.齐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可以分成几部分?预设——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使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之并与其结友的故事。故事可分成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使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然后“结友而别”。三、演读,析英雄1.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找出文章的称谓语,说说他们分别是什么意思?预设——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有用“卿”为爱称的。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卿:朋友间的爱称。阿蒙:他称,用吕蒙的小名,表示吕蒙变化很大。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此环节意在明晰故事中人物的身份,理清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2.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对话中的语气。先小组试读,再全班展示,并说说理由。提供学习支架:补充语气词。权(

)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如学生遇到困境,可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重点引导学生读出虚词的不同语气,并讨论其用法。)3.孙权劝说吕蒙学习,吕蒙没有答应,原文说“蒙辞以军中多务”,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吕蒙怎样的性格?我们猜一猜,吕蒙当时是怎么回应孙权的?预设——(1)军中多务,无暇,何以学?(2)军中多务,无暇,无以学?(引导学生分析两句话,哪句更符合当时的情形。)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三人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征?预设——孙权:善用引导,循循善诱;重视人才,关心下属;目光长远,深谋远虑吕蒙:率真坦诚,敢于直言;知错能改,积极进取;学习刻苦,进步显著鲁肃:惜才爱才,真诚待人;为人豪爽,不拘小节;富有远见,注重团结(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相机梳理课文内容,并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如“升堂拜母”等。)四、悟读,赞英雄1.在三国那个英雄遍地的年代,你觉得三人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预设——孙权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胸怀广阔,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也明白学习对于提升人才的关键作用。他就像一位智慧的领航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吕蒙指引方向,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吕蒙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知错就改,积极进取,实现了从赳赳武夫到能文能武的儒将的华丽转身,这种自我超越的勇气和毅力,使他成为战场上令人敬畏、朝堂上令人钦佩的英雄。鲁肃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目光敏锐,爱才惜才,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维护着东吴的人才体系,成为东吴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补充介绍诸葛亮对鲁肃的评价)他们三人虽然性格性格、风格各异,但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共同构成了三国历史上一段精彩的篇章,都是真正的英雄。(预设答案为老师的期待值,不要求学生达到如此水准,言之成理即可。在学生回答后,可从语言表达上进行引导,使之流畅且充满意蕴。)2.三人中,你最喜欢谁,请写一段话赞美他。五、小结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阿蒙非复当初/一个善劝,一个善听/一个识英雄重英雄/一起书写了那个英雄的时代六、布置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2.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字斟句酌,聚焦人物对话,学习有效交流的技巧。2.关照全篇,分析故事脉络,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3.联读类文,对比人物结局,收获关于成长的思考。教学重点1.字斟句酌,聚焦人物对话,学习有效交流的技巧。2.关照全篇,分析故事脉络,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联读类文,对比人物解决,收获关于成长的思考。教学流程一、导入据史料记载,年少时的吕蒙“家贫”“依姊夫邓当”“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因为没文化,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但是在故事结局的时候,就连当时的东吴的第一谋士鲁肃都要称赞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样的过程,势必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孙权劝学》。二、细读,悟劝说之技1.反复朗读孙权劝学的语言,分析孙权劝说的思路。预设——“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句,表明劝学的原因,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吕蒙的疑虑。“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明确了学习目标,并教授了学习方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2.改变对话,感受孙权劝说的巧妙。(可让学生进入情境,代入孙权的角色,想一想孙权可能怎么说。)出示——开场:“卿今当涂掌事,须学。”用肯定句,力度不足,不足以表现当权者的威严和事情的重要性。被吕蒙拒绝后:“孤为君,卿为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叫臣学,臣不得不学!”激化矛盾,吕蒙也许会碍于君臣身份不得不学习,但是缺少了学习主动性,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被吕蒙拒绝后:“罢了罢了……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此人非帅才,随他去吧!”轻易放弃,收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孙权的威信。……3.通过分析,你学到了哪些劝说的技巧?预设——劝说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问题所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劝说。劝说态度:诚恳友善、循循善诱、动之以情。三、研读,悟作文之法1.通读全文,思考:文章题目为“孙权劝学”,可是文章虽然详细介绍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却对孙权劝学的成效也就是吕蒙学习的过程一句带过,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预设——(1)突出文章主题:文章的核心主题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即“开卷有益”。作者通过孙权劝学这一情节,突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吕蒙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文章的重点。(2)突出人物形象:文章重点描写了孙权的劝说过程,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展现了他的善劝、关心部下以及对学习的重视等性格特点。且后文的鲁肃赞学也已经表现了学习成果,无需赘述。(3)符合情节安排:文章以对话为主,情节紧凑,语言简洁明了。作者通过孙权劝学和鲁肃赞学两个情节,巧妙地展现了吕蒙学习的起因和结果,使文章结构简洁完整。如再写过程,就会比较拖沓。(补充介绍这篇文章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作者在改写时遵循了从略的原则。由于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作者又没有新的史料可以补充,因此在改写时对一些内容进行了简化。这种安排既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又使文章更加精练,符合写作的经济原则。)2.本文中还有哪些写作技巧,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预设——(1)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2)巧用侧面烘托与前后对比塑造人物(3)语言风格简洁明快(4)故事情节环环相扣(5)文章布局详略得当四、联读,悟成长之思1.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借史事说明学习的重要,同时代的王安石也写了一篇劝学的文章,叫作《伤仲永》,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两篇文章有何区别。(1)出示《伤仲永》,自由朗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预设——《伤仲永》讲了方仲永从五岁起便能作诗,但因父亲不让他继续学习,最终才能逐渐衰退、泯然众人的故事。(2)对比《孙权劝学》,两文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读完之后,你读出了什么不同?预设——①人物关系不同,一为君臣,一为父子。②故事结局不同,一个学有所成,一个泯然众人。③写作手法不同,一个对话为主,一个叙议结合……(3)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点?预设——两篇文章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终身学习、先天与后天谁更重要、学习的目的、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思考。)五、小结读史可以明智,让我们汲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