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材料二: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B.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C.诗歌韵律的重心不仅是如何写好诗,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D.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作者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B.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C.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D.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A.“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B.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C.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倾向。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想北平①老舍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已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还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有删改)【注】①本文是老舍在1936年客居青岛教书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是北京的旧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想”字作为贯穿全文情感的主线,按“真爱北平”“真想北平”“北平真好”的顺序依次展开,层次清晰。B.作者多次提到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是因为北平太大,而他又知之甚少,以致无法说出来。C.文中提到“我爱我的母亲”“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说明作者身处异地他乡,无时无刻不怀念母亲,表明对母亲的深切情感。D.文章呈现了许多细小的景物,包括后文“带霜”的果,可见“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一句,“音乐”“图画”能引起“爱”,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作者对北平的爱之无形、爱之深切。B.用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和北平作对比,既突出北平复杂有边际等特点,也突出对北平的喜爱。C.文中多处运用了语气词,如“呀”“呢”等,还用了“差点儿”“挤得慌”“带霜儿的玉李”等词,这些口语化表达使文章语言通俗、简洁而又亲切自然。D.不同于《故都的秋》中对落蕊、枣子等景物的细腻描写,本文用质朴的语言描述家乡花果的物丰价廉。8.在本文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老舍?请结合六、七、八段内容简要分析。9.老舍先生是语言的巨匠,他能用质朴简练的语言把老北京的乡土气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展现在读者眼前,更能以此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悟,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愈自知A读书B日记C数千百言D比长E尽能通F六经百家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耻”,意动用法,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用法不同。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C.《六经》,指六种经书,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不同。D.“于是”,指在这时,与《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中的“于是”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韩愈比较“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学习状况,得出是否从师学习、践行“师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这一结论。B.材料一中,韩愈列举人们对待孩子和自己的不同态度,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的不同学习现状是为了证明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C.文本二中,韩愈童年孤苦,勤勉好学,三岁丧父后依靠兄嫂生活,后考中进士,担任过观察推官和博士,才华横溢但多次被贬。D.文本二中,因迎请佛骨一事,韩愈触怒了皇上,皇上欲制其死罪,裴度、崔群等说情未果,国内外都感到恐惧,终被贬为潮州刺史。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14.韩愈“三岁而孤”“嫂郑鞠(抚育)之”,终获“唐宋八大家”之首,“百代文宗”的美誉。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归纳其原因。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望海楼①米芾②云间铁瓮③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旧址在江苏镇江城内,楼有蔡襄题字“望海”,后改名为连沧观,今不存。②米芾: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精鉴别,擅书画,曾任礼部员外郎。③云间铁瓮:谓铁瓮城高入云间。据《丹徒县志》,县城(今镇江)的子城又叫铁瓮城,相传为孙权所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二句“缥缈飞楼百尺连”与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句有异曲同工之妙。B.颔联两句一写声、一写形,又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从空间和时间上大大扩展了诗歌意境,收到言短而意深的艺术效果。C.颈联是对黄昏景象的描绘,对比鲜明,蕴含色彩、事物趋向、俯仰等方面的对比,又融合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D.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面对春风秋月这样的美景作者也感到茫然,流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16.前两联是如何描绘望海楼的胜景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梦境中暮色笼罩下,熊和龙的长啸声震响于山谷,山石丛林也为之震动。(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角度描绘出一幅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秋景图。(3)古代诗文中“酒”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但古人常用酒的别称或酒器来指代“酒”,借以抒发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贵州人的杂烩菜里最受喜爱的是什么?当属安顺的“一锅香”。戴明贤先生写过安顺“一锅香”,谓其原名“一锅菜”。不同于生片火锅,是把五六种菜蔬分别炒好后,拼摆于锅中,再加汤烩透。看似无奇,而味美迥异于诸菜分食。常在冬令饷客以此菜。人类学家石峰先生说,汉语有两个日常语言充分反映了食物的社会意义,①。“伙食”伙者,大伙、伙伴也,其意自明,不需多解释。“独食”是其对立面。“一锅香”无疑是“伙食”。其实安徽也有差不多的杂烩菜,叫作“一品锅”。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写文章说,“一品锅”之所以叫“一品”,是为接待官员,取了“官高一品”的吉语。过去交通不便,大小官员外出,一天只能走百八十里。各个县里的地方官,要为过往的大官们准备食物。②,都得及时供应,冬天怕凉,夏天怕馊,最方便就是一品锅,全部是提前烧熟的东西,放在锅里,吃起来十分便利。归根结底,一锅香、一品锅这些大杂烩菜,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石峰所说的,“集便利、鲜美、热络、经济等诸多优点于一身”。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19.文章第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仔细观察用面团发酵的食品,我们会发现里面一定都存在一些“神奇的小孔”,这些小孔是怎么来的?面粉主要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组成。面粉中的蛋白质主要由麦胶蛋白、麦谷蛋白、麦清蛋白和麦球蛋白等组成。其中麦胶蛋白、麦谷蛋白能吸水膨胀形成面筋质,这种面筋质在面团发酵过程中会因为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而膨胀,并能阻止二氧化碳气体的溢出。面粉中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是以淀粉的形式存在的。淀粉中所含的能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进而继续转化为葡萄糖的淀粉酶供给酵母发酵所需要的能量。面团加入酵母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