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延时符37课件_第1页
医学伦理学延时符37课件_第2页
医学伦理学延时符37课件_第3页
医学伦理学延时符37课件_第4页
医学伦理学延时符37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伦理学延时符延时符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内容

延时符

第一节医学伦理学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萌芽、形成及发展。

2.掌握西方传统医德思想发展

能力目标

能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自觉按照优秀的医德思想思考和处理问题。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传承中国灿烂的医德历史文化重点:中西医德思想的差异及联系难点:传统医德思想与当今时代的关系本章内容CONTENTSPAGE—*—

32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二、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1三、中外医学伦理学的差异案例1: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参阅古书800余种,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采集药材标本,行程一万多里,有一日遇二十七险之称,三易其稿,历时27年,至60岁时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近200万字的不朽医著。这部书共52卷,收药1892种,附方11096个,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插图。导入:TRANSITIONPAGE—*—

1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的发展历史一、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国古代医德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三、中国近、现代医学伦理学形成与发展任务一一、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2.1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的发展历史(一)萌芽期(原始社会的晚期到奴隶社会的初、中期,包括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和夏朝)

生存--劳动--损伤--治病—医患关系形成--准则--医德形成

伏羲“伏羲氏画八卦,……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帝王世纪》)"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二)形成期——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医乃仁术”《黄帝内经》标志中国医学伦理学体系确立。(医道的基本原则:尊重人的生命价值)黄帝内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医书,还是我国第一部有专门论述医德内容的一本书。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扁鹊“六不治”(三)发展期——汉朝、隋唐时期东汉,张仲景,被人尊称为

“医宗之圣”《伤寒杂病论序》:“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孙思邈

唐代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堪称我国传统医德的集大成者。他既是一个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家,又是一个精通诸子百家知识的学者;他淡于名利,终身为民除疾治病,古代医家视麻风为畏途,他不畏难治和被传染的危险,为了解除病人痛苦,悉心治疗,亲自看护,把各个病人的病状和医疗过程中的详细情况都认真记录下来。因其医药上的成就被尊称为"药王"。

《备急千金要方》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意义而命名的。

书共30卷,232门,合方论5300首。开卷序例论《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主张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的精神。精:医术精湛诚:医德高尚这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全面系统论述医德的专著,对后世医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思邈主张医家必须具备“精”,指的是(A)A不断学习,提高医术B不断学习,对病人要一心赴救C不段学习,对病人要普同一等D不断学习,有高尚的医德(四)相对完善期——宋元明清时期

(宋)张杲《医说》包括了“医以救人为心”篇;

(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我国古代医德做了系统的总结,其概括的《医家五戒十要》被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百科全书》列为世界古典医药道德文献之一。(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概括了医药道德的原则与标准;二、中国古代传统的医德精神(一)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二)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三)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四)重义轻利的道德观(五)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六)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七)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修养(八)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三、中国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近代医学伦理学概况晚清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林则徐、何其伟《救迷良方》何其伟夜间出诊场景桔井活人真寿客干山编集老诗豪

孙中山:“医亦救人之术”。秋瑾译《看护教程》:“看护为社会之要素……健者扶掖病者,病者依赖健者,斯能维持社会安宁。”1932年6月,宋国宾《医业伦理学》—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专著。标志中国由传统医德学进入到近代医学伦理学阶段国际友人《纪念白求恩》:“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中国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第二阶段(1966~1976年):文革十年动乱期间第三阶段(1976~):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社会主义医学伦理思想卫生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1981年《医德学概论》。1981年6月,倡议开设医学伦理学,确定了社会主义医德原则。同年颁发《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和医德规范》。1988年,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执业医师法》。1988年10月,中华医学会医学理学会成立,创办的《中国医学伦理学》。

(三)生命与健康伦理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医学伦理学会;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体系基本确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临生命与健康伦理学的挑战二、生命伦理学的学科内容生命伦理学的含义

《生命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一书指出:“生命伦理学是利用生物科学以改善人们生命质量的事业,同时有助于我们确定目标,更好地理解人和世界的本质,因此它是生存的科学,有助于人类对幸福与创造性的生命开具处方。”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优生学的复兴及精神病学的道德问题

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科学

稀有卫生资源的分配

器官移植与新的死亡标准

人体实验问题

权利运动和生育控制

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行善尊重公正无伤TRANSITIONPAGE—*—

1一、中外医学伦理的共性二、中外医学伦理的区别任务三中外医学伦理的差异一、中外医学伦理的共性(一)在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三)提倡“泛爱众”或“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四)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二)强调人的生命神圣,重视发挥医德的作用二、中外医学伦理的区别(一)所处的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二)具有各自不同的突出特征(三)关注的重点问题不同(四)思维方式不同(五)传承方式不同

本章小结重点:我国优良医德传统。难点:生命伦理学的中国化。要求:

掌握我国医德的优良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