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5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篇1)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
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
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
英雄一一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
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
动魄,荡气回肠。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
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
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
——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
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
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
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
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
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
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
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
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
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
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
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
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裨阖、尔虞我诈
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
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
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
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
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
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
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
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
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
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
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
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i)怜(wu)徵(zhi)陛(bi)卒(cu)提(di)创(chudng)
报搭(zhM)拊(fu)樊於(wu)期夏无且(ju)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
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
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一一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
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一一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
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一一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
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一一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
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e,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蟀”,cui,淬火,烧刃使红,渍
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二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二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二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候”,候相(binxiWg),迎宾赞礼的人。
候,旧读bi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二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二
卒起不意卒,通“猝二cu,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淬之
/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秦之遇将军,可
谓深矣
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
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
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推其胸/于是荆
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
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以次进
④已经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
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
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
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萦谀b场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篇2)
知人论世,李世民和魏征。
理清文章的内容,奏章的结构。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明白十思的内容,君臣治理国家要义。
落实文言知识考点,背诵重要语句。
语言峻洁,十思牧民。
*
三课时。
*
一、导课
同学们,公务员考试非常热,恐怕今后,未来你们也会
去搅这趟浑水。公务员考试离不开“申论”,申论就是面对
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且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
来学习一篇,古代贤臣的“申论”。语言怎么样?逻辑如何?
思想如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谏太宗十思疏》,写在黑板
±0
二、解题
谏:劝谏,劝止。唐太宗。十思指十个方面的想法。疏:
指“奏疏”、“奏章”。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
书。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汉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
粟疏》。按文章体裁来分,可为议论文。
三、作者
魏征(580年一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
(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
内黄。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
之功过)、左光禄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
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
称,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谏臣。《百度百科》
四、读文
先听一遍MP3朗读,是老师自己来范读,再让学生齐声
读一遍。解决字音的正确读法。
五、解文
(一)、听一遍后,读一遍后。请同学们概括下文章的
中心句。我们从题目入手,魏征向唐太宗劝谏,希望皇帝做
到什么呢?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擦亮眼睛,
找出文眼句。
明确:居安死危,戒奢以俭。有些学生可能会找出其他
重要的句子,譬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此十思,宏
兹九德当学生读出来之后,老师一定要具体分析不妥处。
从文句入手,引导学生翻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宗此十
思,宏兹九德J前句是阐述君舟民水的关系,魏征是在提
醒唐太宗“可畏惟人、后句是希望唐太宗能总结十思,弘
扬九德,这是魏征劝谏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这是十
思的具体表现。此句话作为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较合理的。
讲课时,按照以前的观念(参考书上,自己并没有独立
思考过),此文的中心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但是,
经过自己的思考,本文的中心句应该是“总此十思,宏兹九
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这一点,有了进步,亦步
亦趋,学问最没长进。
(二)、分析第一段
①魏征从“木长根固”、“流远浚源”等自然现象来说明
“国安积德”的思维道理。前者为形象性思维,生动易懂;
后为抽象性思维,逻辑难解。请问同学们,这是种什么论证
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化了。这让我们
联想到《劝学》里的比喻论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我们写文章时,需要得是这样的思维。
: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
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
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
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②笔锋一转,魏征反面来论证,“源不深流之远”、“根
不固木之长”,生动形象地比喻说明“德不厚而国不治”的
治国道理。跟学生强调作文时,善用辨证的思维来议论说明。
这大概是我们学习文章思维的津要。文章有语言和思维。多
背诵多阅读,方可有文才和文路。
③接着魏征在强调“人君”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责任。“神
器之重”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
指帝位、政权。“崇极天之峻”、“保无疆之休(吉庆)”,这
在强调帝王重大的国家责任感,肩上担负得巨大责任。魏征
在此基础上,来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忧虑。古人
特别重视明君”的道德责任,这是“人治”社会进步的地方。
但是人性永远有弱点,一个人能做到,一群人能做到吗?一
时能做到,一生能做到吗?这一代人能做到,下一代人能做
到吗?如何来约束制衡人的对于社会来说,道德不是主
要的,法律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站在当下,联系西方民主社
会,“人治”社会不可取。
④最后,魏征再从反面来说明,人君德不处厚,情不胜
欲,这相当于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的效果。文章从自然
现象写起,从自然现象落笔。从反面来说明人君的道德跟国
家社会的重要关系。
(三)、讲解文章第二段。
①先让学生来读一遍。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这一段讲
了什么,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中心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此段在劝谏
唐太宗如何来对待百臣和百姓。两个字,竭诚。
②魏征先讲了以往帝王治理国家的经验。帝王是继承上
天的使命,来管理百姓,忧患兴国,治国显著。为国为民,
成就功业,但国德却衰败萎靡了。国家存在兴亡之期的规律。
魏征认为“功成德衰”的原因是于“人君”没有将“德治”
进行到底。《诗经•荡》里曾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征提出反问,天下取之易
守之难?这个问题,西汉的陆贾曾向刘邦提及,“贾曰:'马
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汉书》)。大家齐心打天下,
团结一致。坐稳江山后,利益冲突,斗争重重,那么国家守
之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靠德治,关键在于坚持到底。
③接下来分析殷忧,竭诚待下,得志,终情傲物。谦受
益,满招损。竭诚的好处,傲物的坏处,形成强烈的对比。
如何对待百姓,是法治还是德治?用严刑的峻法俩督责百
姓,用威严怒怨来震慑百姓,那么百姓可以免除罪责,但内
心却没有感恩之心,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归服。这事
我们想到《论语•为政篇》第三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与孔子德
治理念,不谋而合。上课时,有必要引入这段的言论。
④最后作者提醒皇帝老百姓的巨大力量。人民群众才是
历史的创造者。“怨不在人,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
慎。”希望皇帝要很好地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中心语:元首一一百姓。如何调节,两字:竭
诚。
(四)、分析最后一段,读是必须的。此段是文章主要
内容的所在。题目中的十思,具体是什么呢?皇帝做到“十
思”后,魏征政治理想又是什么呢?我们都可以在最后一段
中,找出来。
建议,读了之后,请学生们来提出疑问?这一段作者写
了啥?学生肯定能说出十思的表现。
①魏征又以打了个比喻,腐烂的绳索和奔驰的马车。难
道可以轻视吗?朽索喻指昏君,奔车喻指社稷。因此,国家
要永久兴盛,当然离不开人君的英明仁德。接下来,魏征向
唐太宗劝谏了十个方面的想法。十思都是从皇帝的意念为出
发点,从文德来约束君王的言行。
可欲一一自戒;有作一一安人;(君民)
高危一一自牧;满溢一一虚怀(情绪)
盘游一一三驱;懈怠一一始终(意念)
壅蔽一一纳下;馋邪一一正身(君臣)
恩加一一谬赏;罚及一一滥刑(奖罚)
②魏征认为皇帝能做到这十点,并且能弘扬九种德行,
用人选贤与能,简能而任,择善而从,各尽其才,各守其职,
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言通力行。那么文臣武将,争驰
而来,大显其能。这样,就会达到魏征理想的政治高度。君
臣无事,可以尽巡游之乐,可以享松乔之寿。
赤松子一指雨神;也指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
王子乔,其子王宗敬定居太原,为王氏始祖,尊太子晋
为系姓始祖。
文章结尾处,用人得当,就不会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劳损皇帝自己的耳目,亏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①通假字:震、无
②词类活用:长、固、远、浚、安、积、厚、下愚、明
哲、重、大、俭、道、貌、心、安、危、长、覆、君、欲、
作、安、下、乐、忧、虚、正、馋邪、恶、开IJ、宏、能、善、
鸣、劳、苦、终
③古今异义:根本、休、景、元首、克、纵情、行路、
董、忽、作、冲、敬、简、以为、司
④虚词:之、以、而、其(其可忽乎)
⑤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2句)、定语后置
(4句)、宾语前置(2句)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一一比喻、正反面
殷忧必竭诚待下一一人君VS臣民
具体十思九德、唯才是举一一无为大道
提醒:人治小于法治
本文是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奏章,希望唐太宗能做到具体
十思,克制私欲,完善德治。国家长治久安,国君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强调君主的国家责任性。接着,魏征提出“殷忧,
竭诚以待下”,要处理好君臣民三则的关系,尤其重视民众,
引用荀子的话,“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的话,来提醒唐太宗。最后,希望皇帝能具体做到
十思,要知足,要谦虚,要优乐,要奖罚,实行九德,唯才
是举。这样的话,就达到了魏征的“理想政治”。这篇文章
语言出彩,思维严密,这值得我们去吸取消化。但在思想方
面,有些不符合当今社会。治理国家不在人治和德治,而在
于法制的落实。
上古文,熟背出全文是第一。写教案时,自己理清文章
思路,读懂作者的思想,这是第二。有了自己的想法,讲出
来才是顺。课堂语言典雅一点。第三,积累搜寻课文资料很
重要,文章和文化,才能完善结合。上课时,自己讲得多,
学生回答得少。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篇3)
1.了解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2.分析作品结构,揣摩作者情感。
3.领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尊重历史的真谛。
1.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2.掌握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1课时
一、导入
古人有云:“历史是写在石头上的J古代希腊文化是世
界古典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希腊民族文学在文学、
艺术、哲学、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创造的辉煌成就,在世
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尤其是对欧洲
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经典作家曾经对古希
腊文化给与高度评价,称赞古希腊文化艺术的杰作至今“还
继续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仔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本
和不可企及的规范”。但是,历史毕竟太久远了。再灿烂的
文明也经受不住时光的侵蚀,古老的文明在破损、在消失。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古代的文明呢?面
对“古希腊的石头”,作家冯骥才遐想万千。今天,让我们
沿着作家的足迹,走进希腊,走进希腊的石头堆,走进希腊
的文明。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本
1.走近作者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
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
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
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
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
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
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
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
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
《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
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
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
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
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2.背景介绍
冯骥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似乎对古代文化情有
独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凭借反思历史、反思传
统文化的《神鞭》《三寸金莲》等一系列小说而蜚声文坛。
几年前,就在自己文学创作最旺盛的阶段,他停下了创作,
转而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当来到古希腊遗址,
站在雅典卫城上,冯骥才有了惊人的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
像与中国古代神像的简单的比较和联想,比较的结果让人对
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了信心。
3.题目阐释
文题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的石头”,指的是作为宗教崇拜出现的雕塑。
在冯骥才的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从历史深处走来,
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d
奥真实的历史。
古希腊的石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反映了古
希腊的文明,让他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于是他喜欢上了“古希腊的石头工作者借古希腊的石头,
浮想联翩,将古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联系在了一起,把希腊
人文物保护的态度和方法与国人的做法对照起来,表现了作
者对历史、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深刻思考。
4.文本品读
古希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冯
骥才通过写这些记载着历史文明气息的石头一一雕像、石
碑、石柱等来歌颂古希腊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的古希腊文
明,进而歌颂现代希腊人珍惜古希腊文明,保护并尊重文明
遗产的做法,即不改变它的原貌、原状,让历史文明受到绝
对与纯正的保护
5.知识积累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
粗糙庇护泯灭苍劲聆听隧道神谕亢奋篝火坍塌
葱茏呵护磨砺甬道掰开兀自暧昧战战兢兢
炯炯有神龟裂扎针挣扎包扎剥落
⑵字形
神采焕发暧昧坚不可摧脉搏斑驳气宇轩昂神驰万里
凹凸残垣败壁震撼精美绝伦悲痛欲绝隐蔽
⑶词语
庇护:袒护,保护。
暖味:
①(态度、行为)含糊,不明白。
②(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
朦胧:模糊,不清楚°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神驰:心思飞向(某种境界)。呵护:爱护;保护。
炯炯有神:形容目光明亮。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气宇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也作“器宇轩昂”。
喜新厌旧: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
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战战兢兢:
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悠远•幽远
悠远:离现在时间长。
幽远:幽深,多指山水、树林、宫室等,如意境幽远。
三、自主探究,细加揣摩
1.冯骥才为什么喜欢“古希腊的石头”?
思路点拨:“古希腊的石头”承载着古希腊的历史。通
过分析,进而把握冯骥才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参考答案:在冯骥才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石
头”(雕塑)反映了古希腊的文明,或者说让冯骥才找到了“逼
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
人交谈,现代人得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到真实
的历史。
2.冯骥才对古希腊石头的欣赏,也就是对外族文明的欣
赏,从文中看,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思路点拨:进一步理解作者对古代外国文化的深刻思
考,其真正目的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作者当然不会简单的一门心思的沉醉在对外
族文明的欣赏中,他更加关注的是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
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关心的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
合和并存。所以,站在雅典卫城上,冯骥才有了惊奇的发现,
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佛像的简单的比较与联想,比较的
结果让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是冯骥才
在“古希腊石头”上最为温馨的遐想。
3.对“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这句话,你是
怎样理解的?
思路点拨:该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这类问题的理解把握
除了句子本身的含义之外,还要结合全段乃至全文去理解,
以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参考答案:古希腊的石头是古希腊历史的见证,所展现
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脚步,站在他们中间就如同站在时
光隧道中,可以发现人类历史的过程。
4.希腊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措施很奇特,我们应如何看
待?应从中学些什么?
思路点拨:这是发散思维的题目,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大胆发表意见。
参考答案:他们对于历史的严谨的保护态度令人感动,
这是一种高度的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我们应该学习他
们这样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高层次的
文明二
5.作者为什么要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思路点拨:从作者现实的行动中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
目的,感受一个负责任作家的历史使命感。
参考答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从不为美丽而耽搁,
因失去而忧伤;它没有拖泥带水的留恋也不肯做搔首弄姿的
回望。历史与古老的文明只有留给后人去苦苦追寻了。然
而,”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摧:历史会因为
久远而模糊,文化会因失传而断层。“在岁月的翻滚中,古
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
断片。“现在这些残块和断片”固然还向我们传达着那个时
代零星的信息,但如果任其损毁,不加保护,很快,我们就
再也无从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了。
冯骥才应该比谁都明白这一点。远在几年前,就在自己
文学创作最旺盛的阶段,他停下了创作,转而致力于文化发
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他组织人力、物力,尽其所能地给天津
的老房子、老建筑等文物拍照、录像,搞文字整理,陆续出
版的关于老房子的照片的图书和经由他的多方奔波而最终
保留下来的老房子、旧建筑都在见证着他的努力。
6.文中说,古老的石头“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
情”。你是怎样理解“历史的表情的?
思路点拨:理解句子中词语的特殊含义。一是要注意词
语本身的意义;二是要联系上下文,把握具体的语言环境。
有的词语还要注意分析其比喻义。
参考答案:“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
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
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J这些都是对历史的最真实的
记录,也正是今人对历史沧桑感的一种真实的认识。
四、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游览古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拉奥雷斯•帕果
斯山上的雕像,以及迈锡尼遗址和海神庙,通过对古希腊“石
头”的描写,阐释了自己对古代历史遗迹的思考以及对古代
文物保护的态度和方法。
五、布置作业
你的家乡有什么古代文化遗产?对这些文物古迹的保护
现状怎么样?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走访调查,写一个调查报
告,字数在1000字之内。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篇4)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
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
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了解时代背景及、赋
1、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
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
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
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
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
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J
(《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
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
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
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
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
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
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
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
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
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先
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
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2、赋
何为赋?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
的一种特殊文体。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
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在行
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赋又发展
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
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
三个部分
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
中间是赋的本身;
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三、学习重点
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
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建宫背后的巨大背景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
豪华、奇丽、壮观,布局。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荒
淫、奢靡。宫中生活
三层(余下各句)从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珠宝陈设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
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
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
不顾民槽,的罪行。
横征暴敛,挥霍无度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
以致众叛亲离。
纵欲纷奢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导致了农民起义、
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秦皇无道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勿蹈覆辙
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
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
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写建筑
全貌
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
细绘极尽铺陈夸张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写建筑、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
绘声绘色,备加渲染;
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
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
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
作赋的目的?
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
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
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
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
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
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
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
之广,
“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
“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
外观
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
复道似虹(精巧工致)
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精巧。繁多)
内部歌舞盛况
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
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一口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
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
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
宫室预作铺垫。
4、问题,此处说暧后来又为何说冷?
“歌台暧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
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J
①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
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
理解是大家同意的。
②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
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
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
衡诗句)。
③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
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
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
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
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
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
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④还是以歌舞盛况写宫殿宏伟
读并体会其中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四、词语、句法,等基础知识探讨
1.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
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
进行点拨;
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
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
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
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
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重点词语:
“廊腰缓回”一一“缓”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
“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缪”,注
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缪立远视”
的‘丝曼",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
为曲折。按“回二《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
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
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
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
(“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①两段分别从哪一方面描写阿房宫?
②两方面又各从哪些方面铺陈夸饰?目的是什么?
③从思路看,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两段分别写
宫殿建筑、
所铺陈夸饰的一些方面,是要极力写出亡秦统治者所追
求的,是规模的宏大壮伟,楼阁廊檐的精妙密集,长桥复道
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繁多美盛,而这一切,是不惜倾“六
王”的财富,“四海”的人力、物力来兴建的,可见他们“纷
奢”到了什么程度。
宫内生活,
主要写宫人,其次写珍宝。写宫人,所铺陈夸饰的,是
要突出她们来源之众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来反映
秦皇荒淫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写珍宝,所铺陈夸饰的,是
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这两段属于“体物”
部分,是后面议论部分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为秦皇荒淫奢
靡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预作铺垫,给读者以充分、
具体、形象的感受。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先提示两点:
①基本上按上面两段内的层次(即提纲所列要求要点)
押韵,其所以不完全按层次用韵,是因为还须兼顾骈散结合
相比喻、排比的运用等具体情况;
②所用韵脚依据的是中古音韵,不是明、清以来的音韵,
和现代语音更有区别;押韵的方法也和律、绝句诗不同,不
是一韵到底,而是中途转韵。
具体用韵情况如下:
第1段:“毕、一、兀、出、日”押韵;“阳、墙”押韵;
“阁、啄、角、落”押韵;“龙、虹、东、融”押韵;“凄、
齐”押韵。
第2段:“孙、秦、人”押韵;“妍、瞽、年”押韵;“营、
英”押韵;“年、山、间”押韵;“石、砾、惜”押韵。中间
“明星荧荧”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个分句是一组排比句,
迭用“也”字代韵,增强了排比一气呵成的气势。
④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
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
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
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
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
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
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
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
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
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
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
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
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
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
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
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
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
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
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
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
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锚铢”、“庾”、“九土”、“独夫”、“举"、“族”一一这
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
“锚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
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
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
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一一即“人同此心,心同
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
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一一“纷二多;“纷奢”合
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
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
“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
明。
“南亩”一一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
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
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n)”一一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
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一一“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
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
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一一“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
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
《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
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
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
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
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
取灭亡。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
固”押韵;“举、炬、土”押韵。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典型地反映
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
“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
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
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
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
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
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
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
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
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
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
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
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
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
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
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
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
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
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
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
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锚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
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
“锚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
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
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
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一一即“人同此心,心同
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
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一一“纷二多;“纷奢”合
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
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
“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
明。
“南亩”一一即“田亩二语出《诗经•七月》:“洗彼
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
常用“南亩”代指“田亩二
“架梁之椽(chudn)”一一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
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一一“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
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
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一一“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
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二“哀”,哀叹、悲悼。按:“哀”
《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
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
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
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
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
取灭亡。
明确: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
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
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
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明确:第3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心理咨询师(初级)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供应链管理师(中级)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商铺租赁合同续签补充协议2025年修订版
- 商铺租赁2025年消防安全协议
- 第二课小红书带货之流量分发2
- 全职员工2025年岗位变动合同协议
- 旅行社导游服务合同协议2025
- 2025年绩效数据收集与分析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多肉种苗授权合同范本
- 国内租赁挖机合同范本
- 创新驱动发展: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
- 钢轨保护技术课件
- 2025至2030电力系统模拟器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不良资产知识课件
- 口腔科误吸误吞风险防控体系
- 非标自动化公司技术部管理制度
- 科学认识天气知到智慧树期末考试答案题库2025年中国海洋大学
- 《上市公司合规要素》课件
- 防撞柱安装合同协议
- 2024年浙江省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