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十大语文差错”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十大语文差错”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十大语文差错”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十大语文差错”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十大语文差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语文差错”:一、“制高点”误为“至高点”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巨头纷纷抢占行业制高点。不少报道把“制高点”误写成“至高点”。“至”有“最”的意思,“至高点”即“最高点”。而“制高点”本是军事用语。其中“制”指压制、控制,“制高点”指能获得控制权的高点。抢占“制高点”,不仅要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最高点,而且要利用这一优势,获得控制权、拥有掌控力。二、“电光石火”误为“电光火石”2024年是奥运年,巴黎奥运会成为全球的关注点。相应,与奥运及其他体育活动相关的差错也十分明显。比如:巴黎奥运会上,激烈比赛的精彩瞬间常被媒体称为“电光火石”。“电光”指闪电之光,“石火”指击石之火,“电光石火”常用来形容转瞬即逝的事物,也形容极快的速度。“火石”是燧石的俗称,两块燧石擦击,可以取火。闪电之光,稍纵即逝;取火之石,固态坚实。“电光”与“火石”形态相去甚远,并举使用不当。三、“跻身”误为“挤身”网球新星郑钦文在2024年大放异彩,屡获佳绩,跻身国际女子网球协会(WTA)年终总决赛。有报道把“跻身”误为“挤身”。提手旁的“挤”,本指推开,引申指紧紧靠在一起,如“拥挤”“挤压”等。足字旁的“跻”(jī),本指登上、上升,引申指晋升,如“跻升”即指升迁。郑钦文通过获得优异成绩而得以置身世界女子网坛前列,应该用“跻身”,因为这是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拥挤无关,不能写成“挤身”。四、“花甲”误为“古稀”乒乓名将倪夏莲长期活跃于世界乒坛,深受球迷喜爱。她1963年出生,2024年六十一岁。有报道称倪夏莲“年逾古稀”“步入古稀之年”。其实,年过六十,是年过“花甲”,而非年过“古稀”。古代用干支纪年,以天干与地支依次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称“花甲”,后用以指人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五、“松弛感”误为“松驰感”2024年,“松弛感”一词广为流传。遗憾的是,常有人把“松弛感”误写成“松驰感”。马字旁的“驰”,本指使劲赶马,引申指车马等跑得快,又泛指快跑、疾行,如“驰援”。弓字旁的“弛”,本指放松弓弦,含义与“张”(本指上紧弓弦)相对。引申指放松、松懈,如“弛缓”,又指解除、废除,如“弛禁”。“松弛”可指放松、不紧张,也可指松懈、不严格,“松弛感”不能写作“松驰感”。六、“曈曈”误为“瞳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诗句反复出现于辞旧迎新的春节期间,其中的“曈曈”常被误写。目字旁的“瞳”,本指瞳孔,即眼球虹膜中心的圆孔,后也借指目光。日字旁的“曈”,含义与太阳有关,叠用作“曈曈”,形容太阳刚升起时明亮的样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王安石《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到来、万象更新的美好景象,其中的“曈曈”不能写成“瞳瞳”。七、“脑卒中”的“卒中”误读为zúzhōnɡ近年来,全国各地医院稳步推进“脑卒中”防治工作。遗憾的是,“卒中”常被误读为zúzhōnɡ。“脑卒中”简称“卒中”,俗称“中(zhònɡ)风”。“卒”读zú,泛指士兵,还指终止、完毕;读cù,义为突然,后多作“猝”。“卒中”即突然被侵袭,应该读cùzhònɡ。读成zúzhōnɡ,表达不出突然被伤害的意思。八、“过渡”误为“过度”2024年国际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反映在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此相关的语文差错也频繁出现。比如:“过渡政府”等词频现各类媒体中。但不少报道把“过渡”误写成“过度”。“度”本指计量长短的标准,引申指程度、限度。“过度”指超过适当的限度,如“过度疲劳”“过度兴奋”。三点水的“渡”,本指横过水面。“过渡”字面义即横越江河,后引申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如“过渡时期”“过渡地带”。“过渡”与“过度”,音同形近,含义迥别。“过渡政府”等中的“过渡”不能写作“过度”。九、“侦察”误为“侦查”不少媒体将“侦察无人机”误作“侦查无人机”。“侦查”是法律用语,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如“侦查案情”。而“侦察”是军事用语,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侦察无人机”在空中侦察战况,执行的是军事任务,不能写作“侦查无人机”。十、“果腹”误为“裹腹”巴以冲突愈演愈烈,有媒体报道称:“大量加沙民众只能挖野菜裹腹”。其中“裹腹”是“果腹”之误。“果腹”出自《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果”本指果实,“腹犹果然”形容肚子像果实一样饱满,后以“果腹”指吃饱肚子。“裹”可指缠绕、包扎,如“包裹”,还可指夹杂,如“裹挟”。适用话题:1、规范使用汉语,守护母语生态2、敬畏母语,唤起文化自信3、拒绝喧嚣浮躁,潜心治学4、自媒体时代,更应有“文章千古事”的担当5、厚积学养,提升语文素养精彩时评:2024十大语文差错发布:守护母语生态是一场“接力赛”1月7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4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提到“制高点”误为“至高点”,“电光石火”误为“电光火石”等等。《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表示,“语文差错”代表着社会语文生活的记忆符号,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月7日中国新闻网)自2006年起,《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会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旨在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语文规范意识和对母语的敬畏意识,以“蚂蚁搬家”的方式,逐步减少社会语文错误。语文差错绝非孤立的文字失误,实则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其生动的“影子”。在智能时代,新概念、新用语井喷式涌现,却也伴随着诸多语文差错乱象。“人型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的混淆,“至高点”取代“制高点”的错用,都暴露了在追求科技前沿时,语言规范被仓促抛诸脑后。体育赛场上,媒体将运动员的精彩瞬间错写成“电光火石”,网球新星郑钦文的奋进之路被误记为“挤身”总决赛,反映出体育热潮下文字严谨性的把控缺失。国际局势动荡背景下,“侦察无人机”成了“侦查无人机”,“果腹”变为“裹腹”。这些差错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精准度,更让本应沉重严肃的人道主义灾难报道失色。为何语文差错层出不穷?浮躁心态首当其冲。在快节奏时代,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都急于发声、抢先报道,往往无暇仔细斟酌词句。为抢流量、博眼球,文字被随意拼凑,错别字、用词不当等问题纷至沓来。这种一味求快不求精的做法,让语文规范在喧嚣中摇摇欲坠。再者,知识短板不容忽视。新领域不断拓展,旧知识却未扎实掌握。面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许多人缺乏基本的语词辨析能力;传统词汇的正确用法,也在疏于学习中被遗忘。“2024年十大语文差错”的发布,不应只是一年一度的短暂关注,而应成为全社会反思语文运用的契机。媒体应担起“把关人”重任,以专业态度对待文字,在热点追踪中慢下来,为社会树立语文规范标杆。学校教育要革新,强化语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母语运用的敏感度与精准度,从娃娃抓起,夯实语文根基。个人在日常交流、网络发言中,也应时刻自省,养成查字典、究词源的习惯,以敬畏之心对待母语。减少语文差错,优化语文生态,绝非一朝一夕、一人一事之功。从关注语文差错的警醒,到投身语文科普的热忱,再到全民构建规范的落实,这是一场守护母语生态的“接力赛”。唯有全社会凝心聚力,才能让母语在喧嚣中不再“失语”,使其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精准传达每一份情感、每一种思想,为社会发展铺就坚实的语言基石。发布“十大语文差错”具有正向价值2024年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在沪发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包括:“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账号”误为“帐号”、“蹿红”误为“窜红”、“下军令”误为“下军令状”、误让岳飞自称“鹏举”、误称白居易修建“白堤”、“宇宙飞船”误为“航天飞机”、误称“支原体”为病毒、误把“土耳其”当成阿拉伯国家等。从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杂志开始向社会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迄今已有18年。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不仅是一堂语文大讲堂,更是通过“集中纠错”的方式向社会普及规范运用文字的常识、激发国人规范运用文字的意识,具有极大的正向价值。此次发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类型分布广泛,包括读音差错、用字差错等内容;热议问题多,“多巴胺”“支原体”的背后都是社会热点;短视频成差错泛滥区,很多视频创作者缺乏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敬畏意识。差错被指出是为了纠偏,也是为了尊重文字表达的规范性,这也早已是社会共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汉字发展史。从镌刻历史的殷商卜骨,到笔书民族气韵的翰墨琳琅,汉字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见证了历史变迁、文明演变。当前网络环境中不规范字词的使用情况,引起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很多人意识到文字准确表达的重要性。文字的不规范表达,危害重重。对用户来说,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不规范用字不仅会增加信息的接收难度,还可能带来极大的误解;对各大平台来说,短视频等内容中错别字频现,会削弱发布内容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对文化传承来说,不规范的用字不利于文字表达的规范性和长远发展。文字是一种自我表达,有个性可以理解、有创新也没有问题,但应该把握好“度”。对于没有意识的错误表达,要积极引导、不断督促、努力改正;对刻意歪曲的汉字的形、音、义,甚至是发布违背公序良俗的信息,则需要进行整治、严厉打击,更好地守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著华章。2021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曾指出,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做好文字的规范化表达,不仅要守住正确表达的底线,也要预留创新表达的空间,如此才能让文字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新光彩。十大语文差错发布,这样的“咬文嚼字”应多一些1月7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4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提到,“制高点”误为“至高点”,“电光石火”误为“电光火石”,“跻身”误为“挤身”,“花甲”误为“古稀”,“松弛感”误为“松驰感”,“曈曈”误为“瞳瞳”,“过渡”误为“过度”,“侦察”误为“侦查”,“果腹”误为“裹腹”,“脑卒中”的“卒中(cùzhòng)”误读为zúzhōnɡ。(1月7日《人民日报》)精准、生动地使用语言文字,对于情感交流、思想表达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文字差错”看似仅是细微差别,但字形、读音一变,意义也就随之改变。也正因此,从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杂志便开始向社会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迄今已有19年。或许,一年一度的文字纠错,能够改变、影响的人有限,但其发布的意义十分深远。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极具代表性,且彰显时代特点——多为公众关注的社会话题。比如,巴黎奥运会期间,网球新星郑钦文大放异彩、屡获佳绩,人们激情讨论此事时,将“跻身”误用为“挤身”,且并未意识到此词语使用有误;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面对压力淡定从容,这种心理状态常被称为“松弛感”,遗憾的是,常有人将此误用为“松驰感”,“弛”“驰”两字字形上微小的差别,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文字表达不规范,存在诸多危害。往小了说,若在课堂上,老师使用错误文字,会于无形中改变青少年语言表达和习惯,负面影响可谓十分深远;往大了说,若新闻媒体发布报道时,出现不规范文字,不仅会削弱自身权威性与公信力,也会导致受众接收到错误文字信息,无助于文字表达的规范性与长远发展。由此来看,公布语文差错,不仅是一堂语文大讲堂,也是以“集中纠错”之法,广普文字规范之常识,激发公众规范用字意识,颇具正面意义。当然,文字规范,非一日之功;纠偏之举,须持之以恒。发布语文差错,应该成为全社会反思的契机——提醒、警示公众关注汉字文化,并以敬畏之心对待汉字。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著华章。在错别字、变形字出现频繁的短视频时代,“咬文嚼字”显得格外弥足珍贵,也应该再多一些。总之,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与纯洁性,需全社会共同发力,秉持严谨态度、唤醒文化自觉、怀揣敬畏之心。发布“十大语文差错”有利于减少社会语文错误日前,《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等。从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都要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至今已经持续16年了。由于瞄准了“语文生活”中出现的许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遵循着典型性、新闻性、广泛性三个标准,经历材料收集、条目整理、专家审核、征求意见、最后审定五个步骤,因而“十大语文差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如果任由“十大语文差错”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蔓延,将会导致以讹传讹,削弱汉语言的严肃性、纯洁性和规范性。浏览16年来《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不难发现,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错字”随处可见的现象正在向“别字”泛滥成灾转变,这一现象与现代人已由“手写”时代进入“键盘”时代关系密切。现在,电脑、手机、平板等网络终端设备使用场景越来越多,拼音输入法作为绝大多数国人乐于接受的输入方式也被广泛使用。由于多数国人具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因而拼音输入法可以大大提高输入速度的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终端设备强大的字库储备和匹配能力,使在使用拼音输入法过程中出现错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比如“冒”字上边错写成“曰”、“昂”字下边错写成“卯”、“步”字右下多加一点、“拜”字右边写成三横等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因为很多汉字拼音相同,在拼音输入法使用过程中,别字的出现的概率就大幅度上升,以致于把“蔓”误成“曼”、把“经”误成“径”、把“赓”误成“庚”、把“偾”误成“喷”等现象频频发生。“语文生活”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中,涉及“疫情”“抗疫”的条目有“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蔓延”误为“曼延”、“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途经”误为“途径”、“必需品”误为“必须品”等5条,占据了“十大语文差错”的“半壁江山”,这说明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仍在向“疫情”“抗疫”等话题集中。《咬文嚼字》是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份针对社会语文应用的刊物,以“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为宗旨,将焦点对准媒体、图书、广告、影视乃至名人学者的语文错误,为国人规范正确使用汉语提供指导,《咬文嚼字》也因此被许多业内人士成为语林“啄木鸟”。而由《咬文嚼字》发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均来自社会语文应用场景,及时公布这些差错就是在为国人正确使用母语纠偏,有利于减少社会语文错误、促进汉语言的健康发展。时文点评: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标题即观点,富有号召力。)①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②“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郝铭鉴先生曾这样解释刊名的由来。今天,在我们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之时,更要牢记他的谆谆箴言,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开篇点题。由郝铭鉴先生谢世事件引出要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的论点。)③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④以《咬文嚼字》2019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主旋律”误为“主弦律”,“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殊不知正是这种“差不多先生”的表现,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亦体现了一些人凡事浮皮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风。(现实性分析。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可以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⑤早在1951年,主流媒体就曾讨论过汉语的规范使用问题,提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今天来看,我们每一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