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三单元与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美感与快感之外,还有一个更易惹误解的纠纷问题,就是美感与联想。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乎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经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到萤火虫,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一起,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注],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联想。听到声音知道说话的是谁,见到一个字知道它的意义,都是起于联想作用。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根据过去经验。从此可知联想为用之广。联想有时可以意志控制,作文构思时或追忆一时记不起的过去经验时,都是勉强把联想挤到一条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听课读书时本想专心,而打球、散步、吃饭、邻家的猫儿种种意象总是不由自主地闯进你脑里来,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不住胡思乱想。这种自由联想好比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比如我现在从“火”字出发,就想到红、石榴、家里的天井、浮山、雷鲤的诗、孔夫子的儿子等,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是这些关系都是偶然的。我的“火”字的联想线索如此,换一个人或是我自己在另一时境,“火”字的联想线索却另是一样。从此可知联想的散漫飘忽。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在“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看,芳草是很美的。颜色心理学中有许多同类的事实。许多人对于颜色都有所偏好,有人偏好红色,有人偏好青色,有人偏好白色。据一派心理学家说,这都是由于联想作用。例如红是火的颜色,所以看到红色可以使人觉得温暖;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所以看到青色可以使人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许多小孩子和乡下人看画,都只是喜欢它的花红柳绿的颜色。有些人看画,喜欢它里面的故事,乡下人喜欢把孟姜女、薛仁贵、“桃园三结义”的图糊在壁上做装饰,并不是因为那些木板雕刻的图好看,是因为它们可以提起许多有趣故事的联想。在音乐方面,联想的实力更大。多数人在听音乐时,除了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意象,便别无所得。他们喜欢这个调子,因为它使他们想起清风明月;不喜欢那个调子,因为它唤醒他们以往的悲痛的记忆。证明多数人欣赏音乐,都是欣赏它所唤起的联想。(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材料二:我们知道,无论是艺术还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让你觉得美,那么它一定能在你心中呈现出一种具体境界,或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和图画在霎时就霸占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忘记了被欣赏者以外的一切事物,这种现象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审美活动中的凝神观照。他认为凝神观照是审美活动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观照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以一种视觉直观的方式,对具有表象形式的客体进行意向性的投射,从而生成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柏拉图对于“观照”问题的阐述主要在《斐德罗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多篇》里体现。虽然在这四个对话篇里所提及的“观照”问题,各有其不同的场景和着眼点,但其基本特征是相同的:“观照”都是被界定为人(哲人)的理性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最纯粹的境地,并且人在这种境地中捕捉到的对象都是“本真存在”。他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最高的美感是对绝对美的观照。这种观照是指人以那种非功利、非道德、非概念、无所为而为的淡然态度去欣赏审美对象所进入的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境界。人们在进入审美观照的时候,暂时隔断了与其他事物的所有联系,而有意或无意地“自失”于对象的凝神观照之中,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如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等都是在审美观照中物我两忘获得了愉悦感。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理念说。他认为理念这东西不含有任何矛盾,是非物质的、超现实的,理念是一切真善美的本质。他提出美即理念。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美的,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现实事物之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有了理念。他把理念世界分成许多层次,也把美分成许多等级,而最高的是绝对美,这种绝对美就是自善自美本身,它超越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心之外。这种绝对美只有那些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即柏拉图所说的第一爱智者、爱美者才能观照美本身,并且产生无限喜悦,这才是真正的最高美感。其余的人只能约略窥见绝对美的影像,有的则永远无缘感受到绝对美给人们的至高无上的愉悦。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绘第一流人达到的境界时说:“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柏拉图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对绝对美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的“凝神观照”,这种真理才是最高的美,是一种不带感性形象的美,凝神观照时产生的无限欣喜,便是最高的美感。柏拉图把它叫作“神仙福分”。(摘编自邹积艳、丹东《谈柏拉图审美活动中的凝神观照》)[注]代指词人所念之人。1.下列关于材料一中“联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联想比美感与快感更容易引起误解和纠纷,其特征是散漫飘忽。B.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的心理活动,差不多时时刻刻在发生。C.联想有时可以受意志控制,有时不受意志控制,显得飘忽不定。D.虽然联想的事物之间有相关线索但其所表现的关系多为偶然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是火的颜色,而火让人温暖,所以看到红色也可以让人感到温暖;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而田园草木让人安闲,所以看到青色可以使人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B.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旧经验,联想就不能发生。我们听到一个人的声音,就能判断说话人是谁,一般是因为我们先前听过这个人的声音。C.多数人在听音乐时,如果喜欢这个调子,说明这个调子使他联想到了美丽的意象;如果不喜欢这个调子,说明这个调子使他联想到了丑恶的意象。D.凝神观照是欣赏艺术或自然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特点是被欣赏的事物占据了欣赏者的全部意识,这种状态被柏拉图认为是欣赏的最高境界。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是因为春光和少年都具有生气蓬勃的特征,菊花和节士都具有坚强不屈的特点。B.作文构思时,追忆过去经验时,要善于展开联想,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联想;而学生听课或读书时要专心不要展开联想。C.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不住胡思乱想,这是因为失眠时人的联想很活跃,而且联想到的事物很散乱,会使人更加兴奋而更难入睡。D.当我们攀登泰山,仿佛与山的灵魂相互交融,感受到它的厚重与沧桑,情感也随之愈发浓烈,对其雄伟壮丽的喜爱之情溢满心间。4.“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为什么看芳草是很美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5.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画波浪线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请分别分析其论证效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字勋章(节选)[注][法]亨利·巴比塞由于一次非常成功的偷袭,我们进入了加拉各村。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孺老弱。真凑巧,这天晚上,所有罗洛贝族的武士都出去打猎了。大家隐蔽在矮茅屋后面,子弹上膛,步枪平托,一切就绪,只待我们开火消灭所有这些人影儿。他们仍然一无所知,三三两两地坐在石头和地上。一声号令!我们的步枪从四面八方同时发射,犹如晴天霹雳。时间并不长,两分钟而已。这些漆黑的人影儿,全都呜呼哀哉,被打发回老家去了。他们好像钻进了地底下,又好像烟雾似的,风吹云散了。为了胜利的欢乐,这一场杀戮是可以谅解的,而且在战场上这也是极其自然、极为人道的,何况我们又喝醉了——我们在一所较大的茅屋里找到了一桶甜酒。后来,我的脑子完全糊涂了:我跌倒了……不省人事。六个星期以后,在圣路易医院我才恢复了神智:一天早晨,我睁开了两眼,四周呈现出一片白色,散发着一股碘酒气味。此后旁人陆陆续续地告诉我所发生的惨剧:我们的连队过于疏忽,滞留在那被征服的村子里,而且倒地酣睡。因而,回家来的罗洛贝族的武士杀尽了我们全部的人,全部,一个也没剩。“那么我呢?”我问。他们告诉我,说运气救了我,一所茅屋倒塌了,断墙土块把我压倒在下面,但是却把我遮盖住了。第二天,远征军的主力重新占领了村子,洗劫了全村,终于把罗洛贝族人杀得一干二净,还从掩盖着我的坍塌的碎块堆里,把我拖了出来……不过更妙的事还在后头:总督来到我的床前,亲手颁发给我五等荣誉勋章。我所有的同伴全都送了命,而我却得到了勋章!这一天我是在一种无法描述的激情和一种至上的幸福中入睡的。七月的一个清晨,我抵达维勒福城。人们把我拥到市政厅去进午餐。席前,席后,没完没了的演说,所谈全是关于我一个人的事。大家称我:“加拉各光荣的幸存者,塞内加尔的英雄。”将近黄昏,午餐才告结束。人们平静下来,一位新闻记者走到我的座位旁,请我亲自跟他谈谈我的光荣事迹。“嗯,好,”我说,“就是这样……我……我……做了……”然而我找不到任何词句来继续这个开场白,只好哑口无言,呆望着他。我的手臂莫名其妙地乱挥了一阵,落了下来。“我记不清楚了!”我无可奈何地这样说。“回答得真妙!”这个自作多情的花花公子尖着嗓门喊叫着,“这位英雄连他自己立下的丰功伟绩都不屑回顾!”我微微笑了笑,大家散了席。外面还有陪送的人群,他们一直排到村镇的尽头,言之无物的演说,巴尔贝大爷的敬酒,最后是一场令人受不了的拥抱,这样,大家才散了……我终于在朦胧的夜色中,独自来到了工厂区附近。我沿着教堂旁边的小石子路走回家。夜色已降临,我不时地眨着眼睛,两眼还在冒金星,两脚异常沉重,脑海里昏昏沉沉,一片空虚,然而,我总觉得有件心事放不下。不错,那位报贩子提的那个荒谬的问题,像一根钉子插进了我这可怜的脑袋。“你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对呀!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很明显,我做了一些绝非寻常的事,十字勋章就是证明,但是,究竟是什么呢?……我突然站定在昏暗的小路当中,我站在那儿,犹如埋进地里的一块界石。我寻思着,很遗憾,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他们的香槟酒和他们错综复杂的大道理把我的神智搞糊涂了吗?我多少有点像某些小说中的人物,忘却了自身的一段经历:我忽然忘记了自己的功勋,就像我全然不曾有过什么功勋似的。我心中异常不安,继续向前迈着步子,和从前一样往家里走去。……这时,在一个拐角处,我透过昏暗的月色,发现有两个人,互相紧偎着坐在庄园里的一条长凳上,他们像是手拉着手,谁也不说话;不过,他们似乎沉湎在一种共同的寂静之中,仿佛全神贯注于一件重要的事情。朦胧的夜雾中,一点也看不清他们的模样,只能分辨出他们的形体和察觉出他们胜似语言的那种内心的交往。“哎呀!”我叫了一声,又站住了。两眼直望着村镇深处的这个拐角,骤然间我恍如看见了另外一个村庄,现在它已被消灭殆尽,这个村子和全体居民,最要紧的是那两个小黑人,都已从这地球上消逝了。他俩曾经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虽然只看到他们的形体,只察觉到他们那种心灵相通的默契……这对小黑人,由于夜色的简化作用,就和这里的两个人影一模一样。这两个影子,那两个黑人……我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一种联系,这实在是太傻了,但我确是发现了。人们酒喝得过量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天真,头脑也简单起来,我一定是相当醉了,因为这种可笑的联想,本来应该使我发笑的,却使我哭了。我的手伸向十字勋章,把它从胸前摘了下来,很快地塞进口袋深处,好似一件偷来的东西。[注]《十字勋章》以19世纪法国发动的一场侵略非洲的战争为背景,通过参加这场战争的“我”的经历见闻及心理变化,揭露了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给非洲人民所带来的灾难。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法国士兵进入加拉各村进行屠杀,而加拉各村村民却一无所知,这令“我”感到异常兴奋。B.小说写记者询问“我”的事迹,“我”却哑口无言,支支吾吾,这表现出“我”不谙世事。C.屠杀结束后,士兵们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都喝醉了,“我”事后却意外地获得了奖赏。D.“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百思不得其解”“心中异常不安”,表现了“我”对战争的反思。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风格上,语气平淡带着调笑的口吻,写出了“我们”对战争没有罪恶感,视生命为儿戏。B.小说虽然对激烈的战争场面着墨不多,但是仍可以反映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C.小说择取了一个普通的战争场面,却反映了极为深刻的历史问题,以小见大,给人们以心灵上极大的震撼。D.“我的手伸向十字勋章,把它从胸前摘了下来”通过细节描写,说明“我”意识到了勋章代表着崇高和荣耀,要好好珍藏。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我总觉得有件心事放不下”,“我”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这一句话在文章中有何作用?9.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从情节、形象、主题三个角度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傅安,字志道,太康人也。以县吏起家,历四夷馆①通事舍人、鸿胪寺②序班。洪武二十七年,转兵科给事中。明年,复迁礼科都给事中。永乐初,时西域撒马儿罕弗宾,上遣安持节往使,至其国,以顺逆祸福谕之。撒马儿罕酋长固不服,且讽安使降。安曰:“吾天朝使臣,可从汝反邪?”酋长怒,因羁留虏庭凡十三年,艰苦备尝,志节益励。酋长知终不可屈乃以礼送还国因献名马珠玉以谢自是王贡遂通。安既归,以老病不能任事,恳乞骸骨。上悯之,赐一品服致仕,仍令有司月给米十二石,与仆八人。宣德四年卒于家。帝遣官谕祭,仍命有司治葬事,墓在朱仙镇岳庙后。初,安之使西域也,方壮龄,比归,须眉尽白。同行御史姚臣、太监刘惟俱物故,官军千五百人,而生还者十有七人而已。安卒后,子霖举贤良方正,任锦衣卫经历。论曰:“昔汉苏武使匈奴,十九年始归;谷吉③使郅支单于,乃竟见害。今观傅、薛④事,亦何其相类也。夫事之遭值,有幸不幸耳。幸而事济,完名全节,何必于死?不幸而临难,岂求苟免?是故子卿、志道之不死,谷吉之死,其致一也。要之不辱君命,自靖其志而已矣。”(选自焦竑《国朝献征录》,有删改)材料二:二十七年八月,帖木儿贡马二百。其表曰:“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自古所无之福,皇帝皆有之。”帝得表,嘉其有文。明年,命给事中傅安等赍玺书、币帛报之。成祖践阼,遣使敕谕其国。永乐三年,傅安等尚未还,而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五年六月,安等还。初,安至其国被留,朝贡亦绝。寻令人导安遍历诸国数万里,以夸其国广大。至是帖木儿死,其孙哈里嗣,乃遣使臣虎歹达等送安还,贡方物。帝厚赉其使,遣指挥白阿儿忻台等往祭故王,而赐新王及部落银币。七年,安等还,王遣使随入贡。(选自《明史·列传第二百二十》,有删改)[注]①四夷馆:翻译少数民族及外国语言文字的机构。②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的官署。③谷吉:汉代人,出使匈奴,为匈奴所杀。④薛:薛禄,明朝将领。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酋长知终不可A屈B乃以礼C送D还国E因献名马珠玉F以谢G自是王贡H遂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复迁礼科都给事中”与《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中的“迁”意义不同。B.既,已经,与贾谊《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意义相同。C.遣,派遣,差遣,与《苏武传》“朝夕遣人候问武”中的“遣”意义相同。D.“帝厚赉其使”,与《五石之瓠》“吴王使之将”中的“使”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A.傅安是县吏出身,他在出使西域撒马儿罕时不卑不亢,坚守大国臣节。在出使之前,他已经拥有相关外事工作的经验。B.傅安回国后备受礼遇。傅安虽然已经年迈,但他在任上,依然兢兢业业。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举贤良方正入仕为官。C.帖木儿向明朝进贡两百匹马,并向明朝皇帝呈上奏表,皇帝看完帖木儿的奏表后,嘉奖奏表富有文采,并回报了帖木儿。D.永乐三年,傅安等人还未返回。帖木儿向别失八里借道,率兵向东面进发,朝廷听说这个消息后,命甘肃总兵加强戒备。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安之使西域也,方壮龄,比归,须眉尽白。(2)臣帖木儿僻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14.傅安和苏武出使西域的经历十分相似,请根据材料与课文《苏武传》,谈谈两人在精神品质上的相似之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③徐步转斜阳。殷勤④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⑤一日凉。[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苏轼谪居黄州已三年。②红蕖:荷花。③杖藜:拄着藜杖。④殷勤:劳驾,有劳。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处树林的尽头有山;近处竹林围绕着屋舍,还看见小池塘,此时蝉鸣不断,乱成一团。B.荷花散出的香味并不浓烈,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词人留恋美景,满足于现状。C.这首词刻画了一个闲人形象,太阳即将落山,词人拄着藜杖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D.词尾表面上说天公想得周到,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词人又度过了一个凉爽的日子。16.这首词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表达了词人的心境之“凉”,但两种“凉”的内涵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读屈原的《离骚》,我们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贾谊《过秦论》中,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从而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一种方法是重视感性认识,古人学习一篇文章,强调把它从头到尾地熟读和背诵。古人读书从小就背诵几百篇文章,重视感性认识。学校成立以后,尤其是“五四”以后,逐渐喜欢讲道理,新中国成立以后,更要求讲规律。讲道理和讲规律都是重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A,不能偏废。学习古代汉语,首先是要拿出时间,慢慢地学。应当B,不要想着一下子就学好。学外国语,有所谓“俄语一月通”,一个月内学通俄语,那种学法是不会学得牢固的。学习古代汉语也一样,不要想着C。另外,规律是要讲的,但不能把规律看得很简单。①比如给古书断句,②断错了,③那他一定不懂书的意思,④就算断对了,⑤也不能不说他就一定懂。⑥同学们常问怎样断句才能断得对,⑦这涉足掌握规律的问题。⑧不会断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⑨有词汇、语法、古时风俗习惯等。⑩可见其规律是很复杂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稻草人谬误是指在论辩过程中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通过把某种极端荒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的诡辩手法。就像竖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为:打倒了这个稻草人,(甲)。歪曲对方观点的重要手法有夸张、概括、限制、引申、简化、省略、虚构等。例如,无政府主义者故意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有人驳斥了这一偷换论题的诡辩手法:“究竟何时、何地、在哪个行星上,有哪个马克思说过‘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呢?难道你们不知道,像吃饭这样的生理现象是与人们的经济地位这种社会现象根本不同的吗?如果说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同于吃饭,那么有钱人就只是当个饭桶了?”不过,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人们的心理上,稻草人谬误都是不管用的。因为批判的态度应该是科学的态度:在批判对方时,在与对方论战时,每个人都有义务忠实地转达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战,(乙),也是道德的要求。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归谬法,请简述其论证过程。2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所讲的“稻草人谬误”的一项是()A.甲说:“应当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乙说:“你这是想回到石器时代。”B.甲说:“我攒钱买了新手机。”乙说:“电子垃圾对环境污染严重。”C.甲说:“我们应该好好学语文。”乙说:“难道数学就不应该好好学吗?”D.甲说:“未成年人不宜饮酒。”乙说:“但人们是不可能放弃饮酒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发愤著书”出自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他认为《周易》《春秋》《离骚》等著作的作者们,都是在遭遇不幸的情况下,为了把自己的主张想法表达出来,留传后世,才“发愤”从事著述的。司马迁本人也是在遭受宫刑之后,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对历史的责任感,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但也有人认为,强烈个人情感的抒发会影响史书的真实性,不符合史书创作的“实录”原则。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A2.C3.B4.①“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看到芳草产生了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由芳草的颜色联想到绿罗裙的颜色,由此再产生接近联想,联想到穿绿罗裙的所念之人。②“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对绿颜色会产生偏爱之情。5.①材料二第二段引用刘勰的话和陶渊明的诗,将“观照”与具体的文学实践相结合,使论证更加饱满,更具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②材料二第三段引用柏拉图的话,直接借助柏拉图的原话来阐述其美学观点,使论证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D7.D8.(1)“我”放不下的事情是那位报贩子提的那个荒谬的问题“你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使“我”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正不正确,“我”产生了怀疑。(2)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我”在回家路上忏悔式的思考。9.①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增强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②小说着重描写了“我”在参加完庆祝宴请后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战争的前后不同态度,完成了对“我”的形象的塑造。③小说通过“我”的转变揭示了这样的主题:反对战争,控诉战争带来的危害,比肉眼可见的创伤更可怕的是精神的扭曲与麻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BEG11.D12.B13.(1)当初,傅安出使西域时,正当壮年,等到回来时,胡须眉毛全白了。(2)臣帖木儿远在万里之外的偏僻之地,恭敬地听到您的圣明仁德与宽大,超越了万古(以来的君主)。14.①都忠于使命,完成了自己出使的任务。②都坚守气节,不向敌方屈服。③都坚韧不拔,被困十多年,备尝艰辛,但始终没有被打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B16.①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在仕途遭遇挫折后内心的凉薄之感,词人谪居黄州时百无聊赖、自寻安慰并迫不得已而产生随遇而安的想法。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现了词人在悼念亡妻时内心的悲凉,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哀悼和思念之情;这种悲凉意蕴丰富,包含着死别之悲、独处之苦和世路之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①.其志洁②.故其称物芳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④.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⑤.楼船夜雪瓜洲渡⑥.铁马秋风大散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19题答案】【答案】18.[示例]A相辅相成/相得益彰B循序渐进/由浅入深C一蹴而就/立竿见影19.(1)语句⑤,修改:“也不能说他就一定懂”。(2)语句⑦,修改:“这涉及掌握规律的问题”。(3)语句⑧,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