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含常见特殊句式类型及经典例子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_第1页
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含常见特殊句式类型及经典例子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_第2页
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含常见特殊句式类型及经典例子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_第3页
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含常见特殊句式类型及经典例子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_第4页
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含常见特殊句式类型及经典例子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典型格式。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陈胜者,阳城人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⑦汝是大家子。(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无标识的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②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6)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3.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子顺序而言的,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译为:“等到不相信他的时候”。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③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④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宾语放在介词前:如: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2)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②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3)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介宾结构(状语)后置”。①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1:“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例2:“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1:“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例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例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译为“用文字来记述”。例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渺渺兮予怀。4.被动句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例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例2:“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例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2)借助某些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用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①用介词“被”表示被动。例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例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例3:“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贞也。”(韩非子《五蠹》)②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与张仪。”(《史记·楚世家》)

例3:“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例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个“于”表示被动)(《师说》)

例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例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④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例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例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例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2.表示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3.表设问(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4.表示感叹(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①吏呼一何怒!《石壕吏》(5)亦……哉(可译为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

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5.表示揣度(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3)其……欤?(兼表反问)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6.表示选择(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7.表陈述语气(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6)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统编教材特殊句式范例练习教材范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也”表示判断,“是……也”译为“这是……”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此……也”表示判断,译为“这就是……的事”。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也”表示判断,“……者(的人),……也”译为“……的人是……”。4.此天子气也。(《鸿门宴》)“此……也”表示判断,译为“这是……”。5.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者……也”表示判断,译为“……是……”。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不……也”表示否定判断,译为“……这不是……”7.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者……也”表示判断,译为“……是……”。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者也”表示判断,译为“……是……”。9.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为……”表示判断,译为“……是……”。1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也”表示判断,“……者(的人)……也”译为“……的人是……”。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以……者,……也”表示分析原因的判断,译为“……的原因是……”。12.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意念判断句,“此……”译为“这是……”。13.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是……”表示判断,译为“……是……”。14.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意念判断句,译为“……是……”。1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也”表示判断,“是……也”译为“这是……”。16.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者……也”表示判断,译为“……是……”。1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此所以……也”表示分析原因的判断,译为“这就是……的原因”。18.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也”表示判断,译为“……是……”。19.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非……也”表示否定判断,译为“……不是……”;“……也”表示肯定判断,译为“……是……”。20.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非……也”表示否定判断,译为“……不是……”;“……也”表示肯定判断,译为“……是……”。二、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戮没”含有被动意义,译为“被杀戮和没收”。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见……”表示被动,译为“……被……”。3.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为……”表示被动,译为“……被……”。4.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为所……”是“……为(之)所……”句式的省略,表示被动。5.謇朝谇而夕替(《离骚》)“替”含有被动意义,译为“被废弃(贬斥)”。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离骚》)“解”含有被动意义,译为“被肢解”。7.今日被驱谴(《孔雀东南飞》)“……被……”表示被动8.为仲卿母遣(《孔雀东南飞》)“……为……”表示被动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于……”表示被动10.感斯人言。(《琵琶行》)“感”含有被动意义,译为“被……感动”。1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表示被动1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隳”含有被动意义,译为“被毁坏了”。13.不拘于时(《师说》)“……于……”表示被动14.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表示被动15.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见……”表示被动1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见……于……”表示被动17.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见……”表示被动18.武留匈奴凡十九岁。(《苏武传》)“留”含有被动意义,译为“被扣留”。19.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苏武传》)“生得”含有被动意义,译为“被活捉”。20.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为……所……”表示被动三、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烛之武退秦师》)省略主语“烛之武”2.(惠公)许君焦、瑕(《烛之武退秦师》)省略主语“惠公”3.敢以(之)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省略介词的宾语“之(这件事)”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之(郑国)”5.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省略介词“于(在)”6.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省略介词“以(用)”7.(轲)欲与(之)俱(往)(《荆轲刺秦王》)省略主语“轲(荆轲)”、介词宾语“之”和谓语“往”8.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省略介词“于(在)”9.沛公欲王(于)关中(《鸿门宴》)省略介词“于(在)”10.为(吾)击破沛公军(《鸿门宴》)省略介词的宾语“吾(项羽自称)”11.(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主语“(项)良”和宾语“之(张良)”12.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鸿门宴》)省略宾语“之(沛公)”13.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省略介词“于(在)”14.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鸿门宴》)省略宾语“之(樊哙)”15.还军(于)霸上(《鸿门宴》)省略介词“于(在)”16.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省略介词“于(在)”17.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鸿门宴》)省略介词“于(向)”18.加彘肩(于盾)上(《鸿门宴》)省略介宾短语“于盾”19.(吾)十三能织素(《孔雀东南飞》)省略主语“吾”20.(汝)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省略主语“汝”四、倒装句(一)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于楚〕贰3.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于君〕有益5.常痛于骨髓(《荆轲刺秦王》)〔于骨髓〕痛6.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于项羽〕言7.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于)关中〕欲王8.具告以事(《鸿门宴》)〔以事〕告(之)9.良曰:“长于臣。”(《鸿门宴》)〔于臣〕长10.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于此〕复见将军11.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于台阁〕仕宦12.亦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于庭树〕自缢1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14.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于怀〕喻之15.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于斯文〕有感1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17.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于东山之上〕出18.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于斗牛之间〕徘徊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于江渚之上〕渔樵20.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于其址〕舍(二)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疑问句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即“有何厌”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介词结构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3.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疑问句宾语前置,“何如”即“如何”4.客何为者?(《鸿门宴》)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为”即“为何”5.何辞为?(《鸿门宴》)疑问句宾语前置,“何辞”即“辞何”6.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句宾语前置,“何操”即“操何”7.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句宾语前置,“安在”即“在安”8.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介词结构宾语前置,“秋以”即“以秋”9.不吾知其亦已兮(《离骚》)否定句宾语前置,“不吾知”即“不知吾”10.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疑问句宾语前置,“何言”即“言何”11.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否定句宾语前置,“不相负”即“不负相”12.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宾语前置,“见录”“即“录见”13.何以解忧(《短歌行》)介词结构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14.而今安在哉(《赤壁赋》)疑问句宾语前置,“安在”即“在安”15.何为其然也(《赤壁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为”即“为何”16.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否定句宾语前置,“未有之”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否定句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18.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结构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19.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结构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20.何以过陵(《苏武传》)介词结构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三)定语后置句1.群臣侍殿上者(《荆轲刺秦王》)(侍殿上)之群臣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宾客3.秦王购之金千斤(《荆轲刺秦王》)(千斤)金,定语后置句/(以)“千斤金”,省略句/〔(以)千斤金〕购之,状语后置句4.高余冠之岌岌兮(《离骚》)(岌岌)之余冠5.长余佩之陆离(《离骚》)(陆离)之余佩6.仰观宇宙之大(《兰亭集序》)(大)之宇宙7.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盛)之品类8.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茫然)之万顷9.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有吹洞箫)之客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爪牙,(强)筋骨(四)谓语前置句1.渺渺兮予怀(《赤壁赋》)予怀渺渺五、固定句式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表示方式手段,译作“把……当作……”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表示动作的方法,译作“有用来……的办法”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刺秦王》)“无以……”表示动作的方法,译作“没有用来……的办法”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荆轲刺秦王》)“所以……”表示原因,译作“……的原因”5.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岂……哉”表示反问,译作“难道……吗?”6.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所以……”表示原因,译作“……的原因”7.然则将军之仇报(《荆轲刺秦王》)“然则……”表示假设,译作“既然这样,那么……”8.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无以……”表示动作的方法,译作“没有用来……的办法”9.将军岂有意乎?(《鸿门宴》)“岂……乎”表示揣度,译作“是否……呢”10.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岂……乎”表示反问,译作“难道……吗?”11.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岂……乎”表示反问,译作“难道……吗?”1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者……也”的判断句中套用了表示原因的固定句式“所以……”,译作“……的原因是……”1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无所……,……无所……”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没有被……,……没有被……”14.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孰与……”表示选择问,译作“……与……相比,哪一个更……”15.何辞为?(《鸿门宴》)“何……为”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呢”16.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表示疑问,译作“把……怎么样”17.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乎”表示反问,译作“难道……吗?”18.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何……也哉”表示反问,译作“哪里……呢!”1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此……也”的判断句中套用表示原因的固定句式“所以……”,译作“这就是……的缘故(原因)”。20.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或……”表示并列,译作“有的……,有的……”教材范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清单专项练习选择题1.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彼且恶乎待哉A.田园将芜胡不归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今臣亡国贱俘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悟已往之不谏

D.莫之夭阏者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A.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B.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C.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D.则告诉不许

李密《陈情表》6.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高余冠之岌岌兮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3)之二虫又何知

(4)句读之不知(5)莫之能御也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7)蚓无爪牙之利

(8)然则一羽之不举(9)百姓之不见保

(10)构怨于诸侯

⑾奚以知其然也

⑿何厌之有A.(1)(6)(7)/(2)(3)(4)(5)(8)/(9)(10)/(11)(12)B.(1)(7)/(2)(3)(4)(5)(8)(11)(12)/(6)/(9)/(10)C.(1)(12)/(2)(5)/(3)(11)/(4)(7)(8)/(6)/(9)/(10)D.(1)(7)/(2)(3)(5)(11)/(4)(6)(8)(12)/(9)/(10)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微斯人,吾谁与归?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乐夫天命复奚疑!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而后乃今将图南。C.奚以知其然也?D.去以六月息者也。9.下列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问征夫以前路

多于九土之城郭

去以六月息者也

倚叠如山B.其自视也

而莫之夭阏者

杨意不逢

歌台暖响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彼且奚适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宾主尽东南之美D.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则告诉不许

宇文新州之懿范

剽掠其人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微斯人,吾谁与归?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11.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戍卒叫,函谷举

B.然今卒困于此C.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D.汉军至,无以渡1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C.汝是大家子

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13.对下面句子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④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⑤沛公安在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大王来何操⑧欲呼张良与俱去⑨珍宝尽有之

⑩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A.①⑧/②⑩/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③/②④/⑤⑦⑩/⑧/⑥⑨C.①③/②⑩/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②④/③⑧/⑤⑩/⑥⑦⑨1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邻之厚,君之薄也

D.沛公安在1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彼且奚适也A.莫之夭瘀者

B.屈原既放C.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6.下面各组句子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A.相如闻,不肯与会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赢乃夷门抱关者也B.君何以知燕王小人哉程婴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乃先请,为儿所卖而君幸于赵王D.淳于髡说之以隐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17.下列各句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为乡党所笑

(被动句)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C.不复与言

(省略句)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状语后置)1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是以见放。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19.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纤歌凝而白云遏

B.怀帝阍而不见C.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2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无乃尔是过与?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1.下列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给贡职如郡县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⑤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⑦不然,籍何以至此

⑧因击沛公于坐

⑨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⑩若属皆且为所虏A.①⑥⑧/②④⑨/③⑦/⑤⑩

B.①⑧/②④⑨/③⑦/⑤⑥⑩

C.①⑥⑧/②④/③⑦/⑤⑨⑩

D.①⑤⑩/②③④/⑥⑧/⑦⑨22.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彼且奚适也。A.莫之夭阏者

B.屈原既放C.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23.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组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何以伐为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④仰观宇宙之大

⑤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⑥彼且奚适也

⑦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⑧南冥者,天池也

⑨季氏富于周公

⑩圣人不凝滞于物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

B.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C.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

D.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24.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草拂之而色变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C.而刘夙婴疾病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25.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童子何知?②彼且奚适也

③莫之夭阏者④彼且恶乎待哉⑤农人告余以春及

⑥此小大之辩也⑦访风景于崇阿⑧既自以心为形役

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①②④⑨/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⑨/⑤⑦/⑥/⑧

D.①②④⑨/⑤⑦/③/⑥⑧26.下列句子句式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复驾言兮焉求④既自以心为形役⑤

将军起兵江东

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⑦豫州今欲何至⑧夫晋,何厌之有⑨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⑩敢以烦执事A①⑨/②⑤⑩/③⑦⑧/④⑥

B.①⑨/②⑤/③⑦⑧/④⑥/⑩

C.①⑨/②/③⑦⑧/④⑥/⑤⑩

D.①⑨⑧/②⑤/③⑦/④⑥/⑩27.下列各项中的两句话,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B.田横,齐之壮士耳

刘备天下枭雄C.农人告余以春及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D.荆州之民附操者

蚓无爪牙之利28.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之二虫又何知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例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A.去以六月息者也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而彼且奚适也

D.莫之夭阏者

30.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安在其不辱也?

B.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C.而刘夙婴疾病。

D.若望仆不相师31.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如此将何归哉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輮以为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微斯人,吾谁与归?

而今安在哉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总藩任之重(统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B.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开始)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C.缘染溪(沿着)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回头看)D.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交会)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眼睛)33.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妪,先大母婢也。

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34.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乃尔是过与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血色罗裙翻酒污

D.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35.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6.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之二虫又何知3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泉涓涓而始流

②弃甲曳兵而走B.①问征夫以前路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C.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①悟以往之不谏

②夫晋,何厌之有38.下列各项中对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极娱游于暇日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之二虫又何知④乐夫天命复奚疑⑤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⑥幸承恩于伟饯⑦今臣亡国贱俘⑧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A.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⑦/③④/⑤⑧C.①⑥/②③/④⑧/⑤⑦

D.①⑧/②⑤/③⑥/④⑦39.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野马也,尘埃也。40.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

B.不拘于时C.居庙堂之高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特殊句式练习题答案:1.B只有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2.C(A项的“行李”、B项的“东道主”、D项的“夫人”都是古今异义词,其中,“行李”是“使者”之意;“东道主”即“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夫人”是两个词,“夫”作代词,那个,“夫人”即“那个人”。)3.C例句为宾语前置句,选项C也是。例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选项C

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4.C(ABD都是宾语前置句,只有选项C没有任何特殊形式。)5.D(A项是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于军”翻译时应放至动词“辞”字前。BC两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之”字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为“有”的宾语;C项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D项“告诉”本身含有被动之意。)6.B7.C8.D(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9.A

A状后;B.宾前/宾前/宾前/省略于;C.判断/宾前/判断/;

D.被动/被动/定后/省略于。10.C

A夭阏之,B以奚,D之何,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C为判断句。11.D

A、B、C三项是被动句,D项省略句:汉军至(乌江)。12.B

B.是陈述句.其余三项均是判断句。所以选B。13.B

①③为定语后置句;②④为判断句;⑤⑦⑩宾语前置句;⑧为省略句;⑥⑨为被动句。所以选B。14.D(A为被动句;B为定语后置句;C为判断句;D为宾语前置句。所以选D。)15.A(A宾语前置句,与例句相同;B被动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16.C(C均为被动句。

A.省略句/省略句/判断句;B.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兼宾语前置;D.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所以选C。)17.D

D无特殊句式。18.C

C状语后置句,“急于星火”应为“于星火急”A是被动句,被流放。B被义理激奋,D被人称赞。19.C

C是省略句,应为“响穷(于)彭蠡之滨”。其他皆为被动句。A纤歌被凝,白云被遏。B而不被见。D被天下笑。20.D

D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例句应为“无乃是过尔与”,D句应为“未有之也”。AB为状语后置句,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应为“而于邦内谋动干戈”B“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C句为一般陈述句。21.A

①是陈述句,但不少头脑供血可能难以辨识,于是避难就易,先看②这个判断句:考察同它排在一组的是不是都是判断句,结果发现③是倒装的疑问句而不是判断句,于是排除D。⑤是被动句,而⑥不是被动句,因此排除B和C。22.A例句“彼且奚适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A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为“莫夭阏之者”,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句。B被动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23.C

①⑧判断句,②⑥宾语前置,③省略句,④定语后置,⑤⑦⑨状语后置,⑩被动句。24.D

A项,“告诉不许”报告申诉不被允许,B项“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一共遭受了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C项“夙婴疾病”一直被疾病缠绕,都是被动句,与例句同。25.C

分别为: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26.C

①⑨定语后置句;②判断句;③⑦⑧宾语前置句;④⑥被动句;⑤⑩省略句。27.C

C前者为介宾后置;后者为被动句。A均为宾语前置;B均为判断句;D均为定语后置句。所以选C。28.C

此题中,A、B、D句都属于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只有C句属于介词结构后置。29.A

例句的“急于星火”是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星火急”,比星火(燃烧的速度)还急迫之意。A句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凭着六月的气息离开),是正确答案;B句和C句都属于宾语前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类型(“奚疑”即“疑奚”。“奚适”即“适奚”);D句虽也是宾语前置句,但属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类型(“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30.C

A项,安在其不辱也?宾语前置句;B项,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宾语前置句;C项,而刘夙婴疾病,是被动句;D项,若望仆不相师,为宾语前置句。31.D

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前句“善假于物也”,判断句;后句为宾语前置句。B项前句为宾语前置句,后句为介宾结构后置句。C项前句为省略句“以之为”,后句为被动句。32.A

B项“始”应解释为“曾经”;C项“顾”应解释为“不过”;D项“目”,名词用作动词,可解释为“使眼色”。33.C

AB

D为判断句。C为状语后置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应为“州司临门,于星火急”。34.B

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无乃是过尔与”,应为“未有之也”。A为判断句

C为被动句

D为状语后置句。“”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35.B

例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为“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应为“百亩之宅,以桑树之”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都是状语后置句,B是一般句,无特殊。36.A

BCD均为宾语前置。

B.“复驾言兮焉求”应为“复驾言兮求焉”;C.“而莫之夭阏者”应为“而莫夭阏之者”,夭阏为阻塞的意思;D

“之二虫又何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三句均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37.A

A两句均为连词,表修饰;B①句为介词,用,②句为介词,因为;①句为介词,比,②句为介词,与;D①句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句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8.B

①⑥为状语后置/②⑦为判断句/③④为宾语前置句/⑤⑧为被动句。39.D项与题干均为“判断句”。A.宾语前置;B.状语后置;C.定语后置句。40.C

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定语后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诚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召宝。宝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宝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台【注】,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质,愿且无行,以观其势。”数日,迁仕果反。夫人曰:“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得至栅下,贼必可图。”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岭南悉定。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仁寿初,卒,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摘自《隋书·谯国夫人传》)【注】台:台城,此处指朝廷所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B.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C.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D.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兵符,又称虎符,是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制成两半,右半留存于国君,左半交予统帅,验合后方能生效。B.岭南,五岭以南地区的简称,在两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苏轼就曾在此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C.册,册立、册封,指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等。D.谥,指历史上地位较高的人死后,给他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称呼皇帝可用谥号,如隋炀帝、汉武帝,也可用年号,如唐高祖、乾隆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谯国夫人贤明能干,大公无私。在父母家时,能行军用师,管理诸越;出嫁后,能参决辞讼,亲族犯法亦不徇私情,使当地政令有序。B.谯国夫人智勇双全,巧避祸端。刺史李迁仕想使诡计诱骗冯宝与之一起谋反,被谯国夫人识破,并用计攻破李迁仕营寨,大胜而还。C.谯国夫人深明大义,平定岭南。谯国夫人看到晋王杨广送来的信及信物,知晓陈已灭亡后,立即率领众人归化隋朝,岭南地区才得以平定。D.谯国夫人忠心为国,忠孝传家。谯国夫人历经三朝,一心为国,皆受到当朝皇帝的认可和赏赐,亦以此教育子孙,以赤心对天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2)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答案】10.D

11.D

12.C

13.(1)冯融本是北燕的后代,三代都担任州郡长官,客居在异乡,政令得不到施行。(2)每次与冯宝共同参与判决诉讼,有犯法的首领,即使是亲族,也没有宽纵饶恕的。【解析】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析客观型试题,可以先观察选项之间的差异再作比较,这样可以更高效地点断。首先了解大意:“冯宝听从了夫人的意见。迁仕果然大喜,看到夫人和众人都挑着货物,不设防备,夫人攻击,大胜,迁仕于是逃跑,在宁都以求自保。”然后用排除法做题,“觇夫人众皆担物”中动词“觇”的宾语内容可以从“皆”判断是““夫人众皆担物””,排除BC,“不设备”的主语是“迁仕”,要断开,验证一下,排除A,所以选D项,原文标点: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D项,唐高祖是庙号,而非年号。称呼皇帝谥号、庙号、年号均可。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C项,“信和信物”是陈后主的,不是晋王的。“立即归化隋朝”亦错,原文“夫人见杖,尽日恸哭”,然后归化。点睛:解答这类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型时,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得分点:(1)“苗裔”:后代子孙;“为”:担任;“守牧”:州郡长官;“羁旅”:指的是长久寄居他乡;“不行”:古今异义,得不到施行;(2)“决”:判决;“辞讼”:诉讼;“虽”:即使;“舍纵”:宽纵饶恕;“首领有犯法者”定语后置句式。参考译文:谯国夫人是高凉冼氏的女儿。世代都是南越的首领,占据山洞,部属有十余万家。夫人幼时就很贤明,有很多谋略,在父母家时,能够安抚部众,行军用兵,压服南越各部落。梁朝大同初年,罗州刺史冯融听说夫人有志向德行,为他的儿子高凉太守冯宝娉为妻子。冯融本是北燕的后代,三代都担任州郡长官,客居在异乡,政令得不到施行。到了这时,夫人约束本族,让他们依从民礼。每次与冯宝共同参与判决诉讼,有犯法的首领,即使是亲族,也没有宽纵饶恕的。从此以后,政令有序,人们不敢违抗。高州刺史李迁仕占领大皋口,派人召冯宝。冯宝想去,夫人阻止他说:“刺史无故不应当召太守,肯定想骗你去一同谋反。”冯宝问:“你凭什么知道?”夫人说:“刺史被召援助朝廷,竟然称有病不去,铸造兵器,聚集部众,然后召唤您。现在假如您去了,肯定会被留作人质,希望你暂时不要去,先观察一下势态的发展。”几天后,李迁仕果然谋反。夫人说:“如果您亲自去,一定有战斗。应派使者去骗他,说谦卑的话,送上厚礼,我带领千余人,步行挑着货物,能够到军营前,贼人一定可以消灭。”冯宝听从了夫人的意见。迁仕果然大喜,看到夫人和众人都挑着货物,不设防备,夫人攻击,大胜,迁仕于是逃跑,在宁都以求自保。等到冯宝死了,岭南一带大乱,夫人安抚百越,几个州都很太平。隋高祖派总管韦洸安抚岭外。当初,夫人把扶南产的犀杖献给陈后主,晋王杨广让陈后主给夫人写信,告诉她陈国灭亡了,让她归服,并且用犀杖和兵符作为凭证,夫人看见犀杖,整天痛哭。派她的孙子冯魂领着众人迎接韦洸,岭南全部平定。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把首饰和宴服一套赐给夫人,夫人一同装在金箧里,同梁国、陈国赏赐的物品各藏在一个仓库里。每年大集会,都陈列在庭上,用来给子孙看,她说:“你们应该忠心对待天子。我侍奉三代皇帝,只用一片诚心。现在赏赐的东西都在,这是忠孝的报答,希望你们心里都记着这点。”仁寿初年,夫人逝世,赐丝织物一千段,谥号为诚敬夫人。宾语前置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B.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C.季弟,指最小的弟弟。一般而言,古人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D.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12.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答案】10.B

11.A

12.C

13.(1)郡守放任性情枉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李承之毅然与他竭力争辩。(2)“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未几”。本段主要根据一些名词,如“枢密直学士”“汝州”“陕西都转运使”“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枢密直学士”“青州”等做出判断。1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年龄与己相当者”错。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项,“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是在“察访陕西”时。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任情”,放任性情;“忤”,违逆;“人莫敢之忤”,宾语前置句;“力争”,竭力争辩。第二句得分点:“孝友”,孝敬友爱;“厉”,激励;“迁”,升职;“并”,一起;“焉”,代词,他们。参考译文: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来迁居到濮州。生下来就成了孤儿,李肃之抚育他,并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一直到他长大成人。他性情严肃威重,有忠贞的气节。堂兄李柬之将要给他官做,他推辞不接受,而是通过科举中了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郡守放任自己的性情执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承之毅然力争。郡守生气地说:“下属敢这样吗?”承之曰:“事情一发生,您自己处理了就算了。既然已经安排给执法部门,那就应当遵循三尺之法了。”郡守很忌惮他的话。李承之曾经提出免除老百姓徭役的建议,王安石见了很称赞他的建议。熙宁初年,因为给条例司检查校对法律条文,得以被皇帝召见。神宗对掌握实权的官员说:“承之谈论制置司的事情很详尽,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改任他为京官。另一天,皇帝对他说:“我即位以来,不轻易改变别人的官职,现在任命你,是不同寻常的恩德啊。”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河、浙江地区常平仓事务、农田水利、差役等事情,回京后上奏朝廷《役书》二十篇。升任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当时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承之说:“这难道是朝廷的旨意吗?”都裁断改正了那些不正确的数额。升任集贤殿修撰,又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任枢密院都承旨,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回京担任代理三司使。蔡确负责处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中的官员,很多人听到一点风声就屈服了。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升李承之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给兄长李肃之,说:“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十年了。”皇帝说:“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有商人违犯禁令,卖北方产的珍珠,是为公主卖的,三司很久也不敢判决。承之说:“朝廷的法令,怕皇帝的女儿(就不实行了)吗?”立即下令逮捕犯人。皇帝听闻后说:“执法部门就应当这样啊。”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历任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长官后去世。被动句式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父思鳌,知栖霞县,有德于民。如宠登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由庶吉士累迁国子监祭酒。天启时,官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五年正月,建推左侍郎,魏广微言如宠与左光斗同里友善,遂夺职闲住。崇祯元年,起为吏部右侍郎。未至,拜礼部尚书。宗籓婚嫁命名,例请于朝。贫者为部所稽,自万历末至是,积疏累千,有白首不能完家室,骨朽而尚未名者。用如宠请,贫宗得嫁娶者六百余人。大学士刘鸿训以增敕事,帝怒不测,如宠力为剖析,得免死戍边。明年冬,京师戒严,都人桀黠者,请以私财聚众助官军,朝议壮之。如宠力言其叵测,不善用,必启内衅。帝召问,对如初。帝出片纸示之,则得之侦事,与如宠言合,由是受知。十二月,命与周延儒、钱象坤俱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帝欲族袁崇焕,以如宠申救,免死者三百余口。累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四年春,副延儒总裁会试。事竣,即乞休,疏九上乃允。陛辞陈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复请时观《通鉴》察古今理乱忠佞语甚切。六年,延儒罢政,体仁当为首辅。而延儒憾体仁排己,谋起如宠以抑之,如宠畏体仁,六疏辞,体仁遂为首辅。如宠性孝友。母年九十,色养不衰。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十四年卒。福王时,赠太保,谥文端。(《明史·何如宠传》)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陛辞/陈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复请/时观《通鉴》/察古今/理乱忠佞语/甚切B.陛辞/陈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复请时观《通鉴》/察古今理乱忠佞/语甚切C.陛辞/陈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复请时观《通鉴》/察古今/理乱忠佞/语甚切D.陛辞/陈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复请/时观《通鉴》/察古今理/乱忠佞/语甚切11.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B.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白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主管文官的任免与考核等。C.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录取三百名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D.谥号是君主、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启五年正月,何如宠被推举为左待郎’,但是因为魏广微说他和左光斗是同乡而且关系很好,所以他被撤职而闲住在家。B.大学士刘鸿训因为增添敕命一事,触怒了崇祯,崇祯想要杀了他。如宠竭尽全力为他解释,终使崇祯宽容,改死罪为流放。C.京都戒严,城中有一些人白请用私财招募士兵帮助守城,如宠独认为不可行,声称这些人心怀叵测,不妥善使用这些钱财,将要引起内乱。D.如宠协助周延儒裁决会试事务,事情结束,就乞求退休,上疏九次皇上才允许。回到家后,又请求皇帝允许自己时时阅览《通鉴》。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贫者为部所稽,白万历末至是,积疏累千,有白首不能完家室,骨朽而尚未名者。(2)如宠性孝友,母年九十,色养不衰。【答案】10.B

11.C

12.D

13.(1)贫困的人被礼部拖延,从万历末年到现在,积压的奏疏上千份,导致有的人头发花白了也不能成家,有的骨头腐烂尚未命名。(2)何如宠本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的母亲九十岁了,他和颜悦色供养母亲,从不懈怠。【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道”在文中是名词,作宾语,因此断开;“抵家”单独成句;“察古今”如果断开,会导致“察”的宾语缺失。综合B项正确。句意:上大殿向皇常辞别,陈述敦厚宽大圣明之道。到家里,又(上书)请求皇帝时时阅览《通鉴》,洞察古今治乱忠奸,语气十分恳切。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会试录取的为贡元,第一名叫会元。12.试题分析:本题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