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课件_第1页
森林培育学-课件_第2页
森林培育学-课件_第3页
森林培育学-课件_第4页
森林培育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培育学1PPT课件绪论一、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及发展历史二、我国森林培育发展简史三、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四、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五、我国林业发展动态、未来目标与方针六、森林培育学近期和中长期研究重点七、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八、学习方法2PPT课件一、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及发展历史森林培育学/造林学(Silviculture):是关于森林营造和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3PPT课件国外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1764年,森林培育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德国人R.Hager所著的第一部《造林学》教材为标志。1865年,德国人H.VonCatta著《造林学指南》1916年,美国人J.W.Toumey著《实用造林学》(Seedlingandplantinginthepracticeofforest)1919年,日本人本多静六著《造林学各论》1921年,英国人R.S.Troup著《印度树种造林学》(SilvicultureofIndiantrees)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Baker和Smith合著《育林学实践》。4PPT课件我国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造林学》在我国成为独立学科历史较短,直至1912~1913年,在各省中等农林学校开始讲授《造林学》1914年起,在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林学系,讲授《造林学》1933年,陈嵘著《造林学概要》和《造林学各论》,系统地论述了造林学原理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为我国森林培育学奠定了基础。1959年,南京林学院马大浦牵头的华东、华中协作组编写了《造林学》教材1961年,北京林学院造林教研组(沈国舫为主)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造林学》。1981年出版了孙时轩主编的《造林学》。21世纪以来,由沈国舫等主编了21世纪新版本教材《森林培育学》。5PPT课件1、古籍中的造林描述《齐名要术》描述了栽种白杨的方法,“秋耕令熟,至2月中,以犁作垄”,提倡全面秋季整地,次年作垄。

《王祯农书》提出,栽松、柏用局部穴状整地,“先掘区(穴),用粪土相合内区中”。二、我国森林培育发展简史6PPT课件2、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植树造林,提出“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森林法》。7PPT课件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造林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8)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8PPT课件4、1978年以后的重大举措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三北)风沙为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六大林业生态工程9PPT课件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三、我国林业发展战略10PPT课件提出了“三个生态”的科学理念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11PPT课件作出了实现“五大转变”的重大决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12PPT课件主要内容1、天然林保护工程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3、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5、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6、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四、六大林业生态工程13PPT课件建设目标一是使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9亿多亩森林得到切实保护,新增森林面积1.3亿亩,提高森林覆盖率3.72%。二是使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年调减速木材产量751.5万m3,4.95亿亩森林得到有效保护,48.3万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分流和安置,实现森工企业的战略性转移。工程范围:涵盖18个省(区、市)长江上游地区以三峡库区为界,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西藏6省(区、市)。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小浪底库区为界,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7省(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范围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海南、新疆5省(区)。工程投资:2000-2010年共投资968亿元。1、天然林保护工程14PPT课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示意图15PPT课件建设目标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是涉及面最大、投资额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从2001-2010年,实现陡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31.9%的沙化耕地得到治理,退耕地造林2.2亿亩,宜林荒山造林2.6亿亩,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4.5%,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亿亩,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5.4亿亩。工程范围涵盖25个省(区、市),共1889个县(市、区、旗)。其中,工程建设重点县856个。共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6PPT课件工程投资:2000-2010年共投资3000亿元。扶持政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粮食补助:每退耕1亩,长江流域每年补助粮食150公斤,黄河流域100公斤,补助年限,经济林5年,生态林8年现金补助:每退耕1亩,每年补助20元,补助年限与粮食补助年限相同种苗补助:每造林1亩,补助50元。17PPT课件退耕还林工程示意图18PPT课件贵州还林还草工程19PPT课件建设目标该工程是我国1978年起陆续启动的三北、长江、沿海、珠江、平原绿化、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淮河太湖、黄河中游、辽河十大防护林工程系统整合后的防护林建设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和其他地区的重大生态问题。工程范围包括三北防护林四期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太行山、平原绿化二期工程3、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PPT课件

建设目标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解决水资源匮乏,促进林、农、牧直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设符合三北地区自然和经济规律,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农林牧、土水林、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造封管、多效益、产供销相结合的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力争到本世纪中叶,能基本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使这一地区的广大人民生活能尽快富裕起来。建设范围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区的551个县(市、旗、区)。土地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3.1、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1PPT课件

进度安排:从1978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总面积3560万hm2,工程建成后的森林覆盖率达14.95%。第一阶段共23年(从1978-2000年),分三期工程进行,累计造林2700万hm2。第二阶段共20年(从2001-2020年)分两期工程进行,造林任务量807.7万hm2。完成第一、第二阶段任务后,三北防护林体系就基本形成。第三阶段共30年(2021-2050),分三期工程进行,造林任务量574.9万hm2,旨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防护林体系。22PPT课件23PPT课件

建设目标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中心,以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促进工农业发展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前提下,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规划、建设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齐上,网、带、片合理配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工程范围该工程涉及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陕西、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广西和西藏12个省的645个县(市)土地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7%。3.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24PPT课件

建设任务:六大林业工程调整后,本工程项目的上游部分归并到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而且更名为“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进度安排:该工程的一期工程从1989-2000年规划造林面积666.7万hm2,封山育林126.7万hm2,低效林改造18.3万hm2。

25PPT课件

建设范围:包括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的汇水区域,总面积216.15万平方公里,涉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17个省(区、市)的1035个县。建设规模:1075.8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13.24万公顷、封山育林348.03万公顷、飞播造林26.45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88.13万公顷。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简介26PPT课件27PPT课件3.3、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目标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为重点以控制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增强后备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核心,实行以生物工程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改革不合理耕作方式相结合,建立一个稳定的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防护林体系。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工程范围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6省(区),总土地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5%。28PPT课件

建设范围: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区)的187个县。建设规模:工程区总面积4049.17万公顷,建设总规模327.6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7.53万公顷、封山育林137.24万公顷、飞播造林3.1万公顷、低效林改造99.76万公顷。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简介29PPT课件30PPT课件

建设目标紧密结合沿海外向型经济和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发展趋势,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规划建立一个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逐步改善和保护我国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提高防御延期灾害的能力,改善投资环境,满足国防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实现绿色万里海疆的宏伟蓝图。工程范围涉及辽宁、河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省(区、市)的195个有海岸线的县(市)总长1.8万公里,总面积2510.96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2.6%。3.4、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31PPT课件

建设任务和进度安排根据沿海地区现有宜林地资源状况确定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规模为355.8万hm2,分两期完成。第一期为1988-2000年,共造林249.1万hm2。二期工程从2001-2010年。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32PPT课件

建设总规模:233.9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8.27万公顷、封山育林61.40万公顷、飞播造林6.33万公顷、低效林改造97.93万公顷。工程全面完成后,我国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由规划时的24.9%提高到39.1%基本类型沙质海岸为主的平原丘陵区淤泥海岸为主的平原区基岩海岸为主的山地丘陵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简介33PPT课件34PPT课件

建设目标通过大力造林种草,封、飞、造并举,建立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农林牧相结合,综合经营,以短养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以改善华北及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太行山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工程范围太行山北接燕山,南抵黄河,是海河和汾河的发源地。太行山绿化工程涉及北京、河北、河南、山西4省(区、市)。总面积1200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1.27%。3.5、太行山绿化工程35PPT课件

建设任务与进度安排该工程建设总规模为587万hm2。分两期完成。第一期为1986-2000年,共造林395.7万hm2。二期工程从2001-2010年。太行山绿化工程36PPT课件建设规模包括北京、河北、河南、山西4省(市)的73个县和森林经营局。建设总规模191.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7.0万公顷、封山育林50.7万公顷、飞播造林28.5万公顷、低效林改造45.1万公顷。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简介37PPT课件38PPT课件

建设目标在平原地区建立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结合“四旁”植树、农林间作和成片造林,实行农林复合经营,构造具有我国平原绿化特点的带、网、片相结合的多功能、高效综合防护林体系。发挥综合防护作用,维持农区生态平衡,改造单一农业经济结构,取得多种经济效益,解决农村用材烧柴奇缺的矛盾。工程完成后,将在祖国的平原大地上,展现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新型农村。工程范围我国平原地域辽阔,总面积14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5%。人口约3亿,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3.6、平原绿化工程39PPT课件建设任务:规模除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外的26个省的944个县。建设规模:552.1万公顷,其中新建农田林网面积41.6万公顷、荒山荒地绿化294.5万公顷、村屯绿化112.7万公顷、园林化乡镇建设30.4万公顷、改造提高农田林网面积72.9万公顷。平原绿化二期工程简介40PPT课件41PPT课件

建设目标通过封沙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草地综合治理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保障首都及周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美化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4、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42PPT课件

建设范围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总面积45.8万平方公里,规划治理沙化土地及严重水土流失面积20.5万平方公里。工程建设期10年。从2001-2010年,完成退耕还林3944万亩、造林营林7416万亩、草地治理15942万亩、修建水利配套设施113889处、小流域综合治理23445平方公里,同量安置生态移民18万人。总投资:总投资558.65亿元。其中基建投资301.04亿元、财政投资257.61亿元。43PPT课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示意图44PPT课件

建设目标通过较高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采取高度集约经营的方式,以较少的土地和较短的周期,生产出较多的木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林产品的需要。减轻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压力,保障其他五大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5、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45PPT课件

建设范围主要选择在400毫米等雨线以东,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地势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对生态环境构成不利影响的18个省(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的886个县、114个林业局(场)。工程建设总规模为1333万公顷,建设项目99个。其中,浆纸原料林基地586万公顷,人造板原料林基地497万公顷、大径级用材林基地250万公顷。总投资:718亿元。46PPT课件速生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示意图47PPT课件

建设目标:分三步实施,即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2001-2010):工程投资为752.78亿元,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80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5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14%。重点实施15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新建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15个和32个野生动植物临测中心,建设94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9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90%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6、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48PPT课件

建设目标中期目标(2011-2030):工程投资为603.76亿元,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00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61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8%。6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恢复和增加,95%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在全国76块重要湿地建立资源定位监测网站。49PPT课件

建设目标远期目标(2030-2050):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50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7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恢复和增加,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体系,恢复一批天然湿地,在全国完成100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50PPT课件

建设范围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地区等。51PPT课件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示意图52PPT课件1、新中国成立以前森林资源情况2、历届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及国内外比较3、我国林业发展现状4、我国林业发展未来目标与方针五、我国林业发展动态、未来目标与方针53PPT课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森林资源情况54PPT课件2、我国历届森林资源清查情况55PPT课件98年国内外森林资源比较56PPT课件根据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2008年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网址:/GB/57414/57415/174037/index.html3、我国林业发展现状、未来目标与方针57PPT课件3.1、森林资源规模情况根据2004-2008年,完成了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涉及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的现状和动态,以及森林生态状况和功能等方面。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58PPT课件中国森林分布图59PPT课件3.2、森林功能指标根据中国林科院依据本次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森林功能指标情况如下: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8.11亿吨。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达到了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达到了70.35亿吨,年保肥量达到了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达到了0.32亿吨,年滞尘量达到了50.01亿吨。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60PPT课件3.3、森林资源的六大变化全国森林资源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年均净增2.25亿立方米,继续呈现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61PPT课件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62PPT课件三是人工林资源快速增长。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63PPT课件四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每公顷株数增加57株。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面积比例达到52.41%,上升15.64%。森林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64PPT课件五是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战略转移稳步推进。六是个体经营面积的比例明显上升。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65PPT课件3.4、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三是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第七次清查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比第六次清查有所减少,但依然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个别地方毁林开垦现象依然存在。四是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66PPT课件4、我国林业发展未来目标与方针发展目标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APEC会议上提出了我国林业发展目标:第一,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第二,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67PPT课件第一个目标提前2年已经完成我们国家经过努力,200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APEC会议上对世界承诺20%森林覆盖率的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一个非常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林业发展战略,就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各地都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首要任务进行安排部署。近年来山西、重庆、河南、江西等省每年的造林面积相当于过去五六年的造林面积。第二,我国实施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比如说我国实施最早的一个生态建设工程是1978年就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个实施时间最长,投资也最大。进入本世纪,我国又相继开始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例,这是截至目前世界上最宏伟、规模最大、受益人数最多、效果也最显著的工程。68PPT课件第三,我们已经开展了29年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上至党中央首长、国家领导人,下至小学生,每年都尽这个义务。我们采取了将军领养、部长领养等这些方式发动群众尽义务。累计29年,一共有115亿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造林,每人平均5棵以上,总共植树538.5亿株。今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有个“全球10亿棵树运动”,我跟他们讲,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每年来义务植树,年年不误。我对他说,义务造林三棵到五棵就完成了任务。胡主席今年4月也种了5棵树。在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全国人民义务植树尽责率逐年提高。69PPT课件第四,我们加大了改革和保护的力度。我们现在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以后,广大农户把集体林由“我们的”变成“我的”,确定了农民经营林业的主体,所以农民护林、育林、造林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基于以上几点,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就提前达到了我们预定的目标。70PPT课件概括地说,布局上我们采取“两个转移”、“两个重点”。“两个转移”是从过去北方的国有林转到南方的商品林,由过去靠天然林转移到靠人工林;“两个重点”一个是平原林区,一个是东北林区。我们将采取这样的办法来解决商品林的问题。总的来讲,我们要下决心,像农业用18亿亩耕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粮问题一样,用45亿亩林地自己解决我们国家的木材供应问题。实现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对策71PPT课件近期研究重点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工业用材林培育大体围绕6个目标和5个主要技术环节开展研究。6个目标即定向、速生、高产、优质、稳定和高经济效益;5个主要技术环节即: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及生态系统管理,主要解决定向培育人工林合理栽培制度,同时对人工林的长期生产力保持及生态问题开展研究。特困地造林(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并满足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要丰富造林树种,解决树种、品种选择,改变树种单一化状态,同时研究绿化树种生态、经济价值与育苗技术,并发展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果的造林模式。天然林保护林农复合经营能源林经营六、森林培育学近期和中长期研究重点72PPT课件中长期研究重点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困难立地(荒山荒地、工业废弃地、干旱地、盐碱地)的造林技术天然林的持续生态系统管理珍稀树种的繁殖与栽培技术混交林营建技术及效果观测复合农林业优化模式及多用途树种选育各种育林措施的生理生态学机制73PPT课件74PPT课件75PPT课件76PPT课件黄土高原干旱地

77PPT课件岷江沿岸地质环境恶劣

78PPT课件绪论2学时第一篇种子生产与管理12学时第二篇苗木培育18学时第三篇森林营造20学时第四篇森林经营12学时实验16学时教学实习2周七、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79PPT课件森林培育学是综合性专业课程,主要学习和掌握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相关理论和实用技术。森林培育学与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经理学等有密切相关,要求较好掌握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森林培育学实践性强,要求加强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而非死记硬背。八、学习方法80PPT课件第十二章人工林概述81PPT课件本章授课内容

一、人工林的种类二、人工林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三、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和潜力四、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82PPT课件一、人工林的种类

人工林

是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林种

是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通常按照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来划分。1984年颁布并于1998年5月修订的《森林法》的规定,将我国森林划分为五大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83PPT课件1、用材林

目的:收获优质高产的木材主要树种:杨树、桉树、杉木、马尾松、红松、落叶松等人工林定向培育:指按最终用途所确定的对木材原料的要求,生产出种类、质量、规格都大致相同的木材原料,加强工业与木材原料生产之间的联系,并采用集约经营等科学管理措施以缩短营林周期,从而提供在价格上有竞争力的大批木材原料84PPT课件

南京林业大学用材林培育研究重点重点树种:南方型杨树无性系、马尾松、杉木、银杏、落羽杉、枫香、马褂木等。研究内容:良种选育、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定向培育技术、复合经营技术等。。85PPT课件杨树用材林(造纸、密度纤维板、胶合板)86PPT课件杨-农复合经营试验林(陈圩林场)87PPT课件长江滩地工程造林(马鞍山)88PPT课件2、经济林

目的:生产木材以外的其它林产品。包括油料、橡胶、果品、虫胶、药材、香料等。主要树种:银杏(江苏、山东)、油桐(四川)、油茶(南方山区)、杜仲、板栗、核桃等。89PPT课件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林培育研究热点主要树种:银杏、青钱柳、油茶等。研究内容:良种选育、早实丰产栽培技术、萌芽更新技术、复合经营技术等。90PPT课件2个银杏核用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个银杏核用品种、2个外种皮用银杏品种和1个观赏用银杏品种通过省级良种审定或认定91PPT课件出版银杏学术专著92PPT课件南林果1南林果2佛香大金果南林果1、南林果2等2个核用银杏品种获得新品种权,3个银杏核用品种、2个外种皮用银杏品种、1个观赏用银杏品种获得良种认证93PPT课件南林果4南林外1南林外2万年金94PPT课件良种名称主要特性南林果1(核用银杏)

南林果2

(核用银杏)

佛香(核用银杏)大金果(核用银杏)南林果4

(核用银杏)

嫁接5年后普遍结果(对照品种大马铃需要7年);

7年最高株产可达5.5kg以上(对照4.2kg),12年后丰产园亩产持续超过500kg(对照420kg);果粒大(300-360粒/kg)(对照为380粒/kg),出核率和出仁率分别达26.0%和78.0%以上(高于对照);外形美观、光滑洁白,种仁苦味轻微、口感好,其中佛香白果还具有糯性好、香味浓的特点。南林外1(外种皮用银杏)南林外2(外种皮用银杏)

富含银杏酚、银杏酸等抗虫抑菌成分,比大马铃、泰兴大佛指高20%以上。万年金(观赏用银杏)

芽变品种,4-6月叶片和叶柄的颜色均为金黄色银杏新品种优良性状95PPT课件新疆伊犁耐寒银杏试验林96PPT课件江苏泰兴花用银杏示范推广林97PPT课件江苏泰兴果用银杏示范推广林98PPT课件河南三门峡阎家驮杜仲试验示范林河南商丘市梁园区杜仲新品种示范推广林99PPT课件云南元阳1000亩印楝新品种示范推广林100PPT课件云南元谋辣木新品种示范推广林101PPT课件油茶林102PPT课件3、防护林

目的: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护农护牧及其它防护性能。主要类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岸林、护路林等。103PPT课件

南京林业大学防护林培育研究热点农田林网、长防林、海防林、水土保持林等营建关键技术。104PPT课件农田防护林105PPT课件固沙林106PPT课件水土保持林107PPT课件水源涵养林108PPT课件水源涵养林109PPT课件长防林110PPT课件4、能源林

目的:生产燃料或能源材料。主要树种:麻风树、黄连木、麻栎等。111PPT课件麻栎薪炭林112PPT课件麻疯树能源林113PPT课件5、特用林和四旁绿化

目的:生产燃料或能源材料。主要树种:麻风树、黄连木、麻栎等。114PPT课件四旁绿化林(路旁、村旁、水旁、宅旁)115PPT课件四旁绿化林(路旁、村旁、水旁、宅旁)116PPT课件117PPT课件118PPT课件119PPT课件120PPT课件二、人工林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森林生物产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光合速率良种选育、适地适树、环境调节、技术因素光合面积最适LAI的确定与调节生长期树种特性、环境条件、林分结构等老化过程树种特性、立地和气候条件、栽培技术与管理水平121PPT课件1、光合速率122PPT课件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因与对策树种特性与树种选择遗传改良影响光合作用的外因与对策外因:光照强度、温度、水分(湿度)、CO2浓度及养分供应施肥、灌溉、林分群体结构调控等123PPT课件叶面积指数(LAI):单位林地面积上叶面积的总和。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产量随LAI的增大而增加,但当超过一定范围后产量则不再增加,甚至还会减少。最适的叶面积指数随树种的差异而不同(主要受光补偿点的差异影响),一般为4~6。可以通过采用一定的造林密度,适当的树种配置以及后期的抚育措施来维持最佳的叶面积状态。2、光合面积124PPT课件生长期:年周期包括休眠期和生长期两个阶段。对落叶树种而言,是指树木萌动开始至落叶为止。老化过程:年周期中叶片高光效阶段的维持时间长短(叶片的年生长过程),以及生命周期中速生期维持时间长短(受顶端优势及形成层活动高峰期维持的长短决定)。影响因子和调节措施:树种选择与遗传改良调整林分结构(林分不宜过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3、生长期和老化过程125PPT课件PottrialFieldtrialGinkgoAcclimationExperiment126PPT课件100%自然光(CK)54%自然光(L1)18%自然光(L2)11%自然光(L3)

光照对银杏光合作用气孔参数的影响127PPT课件银杏叶片快速脱水过程中光合作用气孔参数和光化学效率的响应128PPT课件土壤干旱胁迫对银杏光合作用气孔参数的影响129PPT课件PnTrCiGsWUELs

氮磷钾元素浓度对银杏气孔参数的影响130PPT课件氮磷钾元素浓度对银杏光呼吸特征和表观量子效率的影响PmA350Pr/PmCEAQYPr0x1/3x5xCK123456KPN131PPT课件

100%

8%Light

High()

Low()

Nutrients光照和施肥对银杏光合作用的影响FromEcologicalBasisforGinkgoAgroforestrySystems(FuliangCao,2004)132PPT课件杂交马褂木叶片展开过程中气孔参数的变化

A1-A5分别代表中上部叶片展开面积为10%、24%、79%、100%和苗木基部老化叶片;苗木年龄为2年生,苗高为80cm133PPT课件三、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和潜力

森林潜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是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潜在生产力。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森林培育学的中心任务之一。134PPT课件光合产量与经济产量粗第一性生产量净第一性生产量净生物产量蓄积量经济产量呼吸消耗1/3~1/4枯落物取食经济系数40~70%出材率光合产量135PPT课件提高林分经济产量的措施

优良品种选育,提高林木自身的生理基础,同时优化林分的群体结构,改善林内的环境条件;降低林木的呼吸消耗,包括光呼吸及暗呼吸消耗;避免病、虫、兽为害所引起的损失;通过树种选择及林分结构调整等保证林分内的有机物分配有利于干材的积累,以提高林分的经济系数;通过一定的抚育措施(如适当增大林分密度等)提高干材形质(枝下高、通直度、饱满度、枝节大小等),以提高出材率。136PPT课件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比较*亚热带暖温带生物量生产力生态系统类型中国平均世界平均中国平均世界平均热带林、季雨林382.6640018.7819(温带常绿)林364.4235016.1113(温带落叶)林253.643006.8912寒温带(北方)林176.122005.828(t/hm2)(t/hm2·a)*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1989-1993)137PPT课件国内外高生产力人工林产量比较*

内国

外自然地带树

种类

别主要树种(地点)平均生产量(m3/hm2)主要树种(地点)平均生产量(m3/hm2)针叶树红松(辽宁本溪)10.3*欧洲松(前苏联莫斯科州)11.1*温带日本落叶松(辽宁新宾)13.9欧洲落叶松(前苏联莫斯科州)16.3针叶树油松(山西太岳)7.0*日本柳杉(日本熊本)30.4*华山松(云南宜良)15.5花旗松(美国华盛顿)23.4柳杉(四川洪雅)24.8*辐射松(新西兰)21.0阔叶树杨树(山东临沂)48.9杨树(意大利)53.3暖温带泡桐(河南扶沟)18针叶树杉木(福建建阳)35.7湿地松(阿根廷)32.0秃杉(云南保山)30.0加勒比松(沙巴)48.3冲天柏(云南昆明)17.1柏木(哥伦比亚)18.0加勒比松(广东湛江)16.9亚热带和热带阔叶树东门杂按或巨尾桉(广西东门)48~63尾叶桉(巴西)蓝桉(印度)70.548.5*包括间伐量在内计算的平均生长量。138PPT课件东北南方华北西北地区(省、自治区)人工林面积占全国的比率(%)气候生产力·参与计算气象个数(辽、吉、黑、内蒙古)4996023.387.146122西南(川、滇)2237310.4712.67988(浙、皖、赣、闽、鄂、

湘、粤、桂、琼、黔)10806250.5616.727193(冀、鲁、豫、晋、

陕、京等)2629412.3010.706122[km2][t/(hm2·a]我国主要人工林区域气候生产力比较139PPT课件四、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途径林木群体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栽植技术适地适树合理配置合理组成异龄造林合理密度整地技术松土除草幼年保护施肥灌溉林地生长环境生物环境理化环境良种选育种子生产苗木培育苗木保护遗传品质树木个体品质播种品质栽植品质成活速生丰产优质140PPT课件复习思考题1.人工林主要包括哪些林种?2.人工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对提高森林生产力有什么指导意义?3.如何理解森林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了解两者之间的差距有什么指导意义?4.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在生产实践中,如何正确掌握?141PPT课件第十三章森林立地142PPT课件本章授课内容

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二、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的作用三、森林立地研究发展动态四、森林立地因子

五、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六、森林立地质量评价七、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简介143PPT课件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立地类型: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称为立地类型划分。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其目的是为收获预估而量化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是为确定林分所属立地类型提供依据。★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来表示。144PPT课件二、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的作用

林地资源利用规划重要参考造林调查设计的重要依据林木生长量预测预报的基础森林经营利用方案的制定立地类型图的编绘速生丰产林规划设计145PPT课件三、森林立地研究发展动态森林立地研究发展简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能朴素地识别立地的好坏,因地制宜地进行林业生产,如杉木产区选择山洼的“油沙土”培育速丰林;古罗马人将牧场分为9级;18世纪德国林学家就根据林相评定立地生产力,并分为上、中、下三等。20世纪50-60年代,学习前苏联经验,如关君蔚等根据乌克兰学派(生态学派)的学说,结合华北地区的情况,首先以水分和土壤肥力为依据提出了一个华北石质山地立地条件类型表。20世纪70-80年代,吸收德国、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开展立地分类和评价研究。如提出杉木立地类型方案,华北石质山地森林立地研究等。20世纪90年代,应用计算机技术,提出全面系统的全国立地分类系统。146PPT课件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精细化提高立地质量评价的精度,缩小编制立地指数曲线的区域范围,尽量编制多形指数曲线;

综合化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有林地和宜林地立地质量评价相结合,并进行多树种叠加评价(或代换评价),以形成更为实用的评价体系;

微观化立地因子指标将逐渐深化,由直观、间接因素进入微观、直接因素(如土壤理化性质),以便立地质量评价更加有效指导森林集约经营;实用化越来越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对用材林而言,林分蓄积量作为评价指标将得到重视;使用价值外延的扩大立地质量评价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用材林的范围,扩大到与整个立地环境有关的产出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及游憩资源,并发展到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147PPT课件四、森林立地因子

进行森林立地类型划分与立地质量评价时,一般采用的立地因子主要包括三大类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和水文因子等)森林植被因子(树木生长、植被特征)人为活动因子148PPT课件用作立地分类与评价的

立地因子应具备的条件

简单、不烦杂、便于测定,同时花费不高具有一定稳定性必须与森林生长有高度相关149PPT课件五、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植被因子途径

环境因子途径

综合因子途径

150PPT课件植被因子途径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指标或参数地位级或地位指数指示植物或森林群落组成特征缺点不能应用于无林地不能深入反映立地质量差异的自然属性本身的缺陷与不足对立地性质的解释是间接的立地因子的具体影响不能说明无法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只适用于植被简单,人为干扰较少的地区)代表学派芬兰学派、林型学派151PPT课件环境因子途径基本步骤步骤1:主导因子筛选步骤2: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步骤3:植物生长指标与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因子等)之间的函数关系数学工具

逐步回归分析主分量分析典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数量化分析优点

简明扼要,易于掌握;避免主观性。缺点

比较机械,难于照顾个别具体情况;主导因子个数的确定依赖于主观判断152PPT课件153PPT课件154PPT课件155PPT课件156PPT课件157PPT课件综合多因子途径路线因子路线景观路线指标或参数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因子等)相结合流派代表乌克兰学派德国巴登—符腾堡的立地分类系统加拿大的生物物理分类系统特点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分类结果更可靠;较其它两种途径更为复杂。应用情况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森林立地系统分类途径158PPT课件六、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直接评价法间接评价法

159PPT课件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路线直接评价法间接评价法指标或参数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性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流派代表

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生长截距法

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地文学立地分类法群体生态坐标法土壤—立地评价法土壤调查法等

160PPT课件以地位指数为评价指标的直接评价方法步骤内容生长函数选择

LogisticRichardsChapmanMitshetlich导向曲线的编制

临时样地样本与固定样地样本单形曲线与多形曲线树种间地位指数转换为不同树种建立地位指数配对代换方程161PPT课件长白山北部落叶松多形地位指数曲线南岭山地杉木多形地位指数曲线以地位指数为评价指标的直接评价方法应用162PPT课件以地位指数为指标间接评价方法评价原理及特点原理应用多元统计的方法构建地位指数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SI=f(x1,x2,…xn)优点

能解决有林地和无林地的统一评价及多树种代换评价存在问题

有效立地因子的定义、选择和测定方法

多元方程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设计

实用性和预估精度的提高

将地位指数转换到蓄积量为评价指标的方法163PPT课件以林分材积为评价指标的方法评价原理及特点原理估算年平均材积生长量(MAI)与地位指数(SI)的函数关系直接建立MAI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函数模型:

MAI=f(X1,X2,…Xn)存在问题如何排除林分密度的影响,是本评价方法的技术关键★地位指数的间接评价方法

164PPT课件七、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简介

0级森林立地区域ForestSiteRegion

1级森林立地带ForestSiteZone

2级森林立地区ForestSiteArea

森林立地亚区ForestSiteSub-area

3级森林立地类型区ForestSiteTypeDistrict

森林立地类型亚区ForestSiteTypeSub-district

森林立地类型组ForestSiteTypeGroup

4级森林立地类型ForestSiteType

森林立地变型ForestSiteTypeVariety165PPT课件

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分类系统的单位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regionalclassification),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localclassification)。

3个立地区域是:东部季风森林立地区域西北干旱森林立地区域青藏高寒森林立地区域166PPT课件167PPT课件168PPT课件169PPT课件170PPT课件171PPT课件172PPT课件173PPT课件174PPT课件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立地条件?什么是立地质量?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进行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有什么意义?3.什么是立地类型?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哪种途径?4.采用综合因子途径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有哪些流派?5.进行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的立地因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6.什么是立地质量评价?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7.简单说明立地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8.简单说明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情况。175PPT课件第十三章森林立地176PPT课件本章授课内容

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二、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的作用三、森林立地研究发展动态四、森林立地因子

五、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六、森林立地质量评价七、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简介177PPT课件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立地类型: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称为立地类型划分。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其目的是为收获预估而量化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是为确定林分所属立地类型提供依据。★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来表示。178PPT课件二、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的作用

林地资源利用规划重要参考造林调查设计的重要依据林木生长量预测预报的基础森林经营利用方案的制定立地类型图的编绘速生丰产林规划设计179PPT课件三、森林立地研究发展动态森林立地研究发展简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能朴素地识别立地的好坏,因地制宜地进行林业生产,如杉木产区选择山洼的“油沙土”培育速丰林;古罗马人将牧场分为9级;18世纪德国林学家就根据林相评定立地生产力,并分为上、中、下三等。20世纪50-60年代,学习前苏联经验,如关君蔚等根据乌克兰学派(生态学派)的学说,结合华北地区的情况,首先以水分和土壤肥力为依据提出了一个华北石质山地立地条件类型表。20世纪70-80年代,吸收德国、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开展立地分类和评价研究。如提出杉木立地类型方案,华北石质山地森林立地研究等。20世纪90年代,应用计算机技术,提出全面系统的全国立地分类系统。180PPT课件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精细化提高立地质量评价的精度,缩小编制立地指数曲线的区域范围,尽量编制多形指数曲线;

综合化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有林地和宜林地立地质量评价相结合,并进行多树种叠加评价(或代换评价),以形成更为实用的评价体系;

微观化立地因子指标将逐渐深化,由直观、间接因素进入微观、直接因素(如土壤理化性质),以便立地质量评价更加有效指导森林集约经营;实用化越来越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对用材林而言,林分蓄积量作为评价指标将得到重视;使用价值外延的扩大立地质量评价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用材林的范围,扩大到与整个立地环境有关的产出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及游憩资源,并发展到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181PPT课件四、森林立地因子

进行森林立地类型划分与立地质量评价时,一般采用的立地因子主要包括三大类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和水文因子等)森林植被因子(树木生长、植被特征)人为活动因子182PPT课件用作立地分类与评价的

立地因子应具备的条件

简单、不烦杂、便于测定,同时花费不高具有一定稳定性必须与森林生长有高度相关183PPT课件五、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植被因子途径

环境因子途径

综合因子途径

184PPT课件植被因子途径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指标或参数地位级或地位指数指示植物或森林群落组成特征缺点不能应用于无林地不能深入反映立地质量差异的自然属性本身的缺陷与不足对立地性质的解释是间接的立地因子的具体影响不能说明无法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只适用于植被简单,人为干扰较少的地区)代表学派芬兰学派、林型学派185PPT课件环境因子途径基本步骤步骤1:主导因子筛选步骤2: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步骤3:植物生长指标与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因子等)之间的函数关系数学工具

逐步回归分析主分量分析典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数量化分析优点

简明扼要,易于掌握;避免主观性。缺点

比较机械,难于照顾个别具体情况;主导因子个数的确定依赖于主观判断186PPT课件187PPT课件188PPT课件189PPT课件190PPT课件191PPT课件综合多因子途径路线因子路线景观路线指标或参数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因子等)相结合流派代表乌克兰学派德国巴登—符腾堡的立地分类系统加拿大的生物物理分类系统特点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分类结果更可靠;较其它两种途径更为复杂。应用情况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森林立地系统分类途径192PPT课件六、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直接评价法间接评价法

193PPT课件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路线直接评价法间接评价法指标或参数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性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流派代表

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生长截距法

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地文学立地分类法群体生态坐标法土壤—立地评价法土壤调查法等

194PPT课件以地位指数为评价指标的直接评价方法步骤内容生长函数选择

LogisticRichardsChapmanMitshetlich导向曲线的编制

临时样地样本与固定样地样本单形曲线与多形曲线树种间地位指数转换为不同树种建立地位指数配对代换方程195PPT课件长白山北部落叶松多形地位指数曲线南岭山地杉木多形地位指数曲线以地位指数为评价指标的直接评价方法应用196PPT课件以地位指数为指标间接评价方法评价原理及特点原理应用多元统计的方法构建地位指数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SI=f(x1,x2,…xn)优点

能解决有林地和无林地的统一评价及多树种代换评价存在问题

有效立地因子的定义、选择和测定方法

多元方程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设计

实用性和预估精度的提高

将地位指数转换到蓄积量为评价指标的方法197PPT课件以林分材积为评价指标的方法评价原理及特点原理估算年平均材积生长量(MAI)与地位指数(SI)的函数关系直接建立MAI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函数模型:

MAI=f(X1,X2,…

Xn

)存在问题如何排除林分密度的影响,是本评价方法的技术关键★地位指数的间接评价方法

198PPT课件七、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简介

0级森林立地区域ForestSiteRegion

1级森林立地带ForestSiteZone

2级森林立地区ForestSiteArea

森林立地亚区ForestSiteSub-area

3级森林立地类型区ForestSiteTypeDistrict

森林立地类型亚区ForestSiteTypeSub-district

森林立地类型组ForestSiteTypeGroup

4级森林立地类型ForestSiteType

森林立地变型ForestSiteTypeVariety199PPT课件

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分类系统的单位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regionalclassification),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localclassification)。

3个立地区域是:东部季风森林立地区域西北干旱森林立地区域青藏高寒森林立地区域200PPT课件201PPT课件202PPT课件203PPT课件204PPT课件205PPT课件206PPT课件207PPT课件208PPT课件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立地条件?什么是立地质量?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进行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有什么意义?3.什么是立地类型?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哪种途径?4.采用综合因子途径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有哪些流派?5.进行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的立地因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6.什么是立地质量评价?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7.简单说明立地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8.简单说明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情况。209PPT课件第十四章造林树种选择210PPT课件本章授课内容

一、适地适树的基本内涵二、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三、树种选择与林种四、适地适树的标准五、适地适树的途径211PPT课件一、适地适树的基本内涵

所谓适地适树,就是指将树木栽植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地方。即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林学特性与该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如在干燥瘠薄的土壤上造林,可选用耐干旱瘠薄能力较强的马尾松、刺槐等,而在平原低湿地造林,宜选耐水湿的池杉、柳杉、落羽杉等。212PPT课件二、造林树种选择的意义

栽什么树容易成活,生长快,利用率最高,效益最好,不仅关系到造林的成败,而且也影响到新造幼林的速生丰产和防护效益的发挥。因此,因地制宜地选好造林树种,是造林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一。213PPT课件三、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造林目的要求

适地适树

种苗来源充足

造林技术容易掌握或具有一定的造林经验

有利于病虫害防治与控制

造林成本合理等其中,前两条是最为基本的原则,满足国民经济要求是目的,而“适地适树”是前提,两者相辅相成214PPT课件四、树种选择与林种用材林树种选择经济林树种选择防护林树种选择能源林和薪碳林树种选择特用林树种选择215PPT课件各林种树种选择的主要原则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能源林和薪碳林

特用林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收获早高产性稳产性收获期长优质性生长快郁闭早寿命长防护期长适应性强易繁殖速生性产量高可劈性易燃烧火力强环保性耐平茬易繁殖萌力强军用林实验林和母树林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绿化疗养区绿化厂矿绿化城市绿化森林公园216PPT课件用材林树种选择速生性成材周期短杨树、桉树、杉木、马尾松、竹类、落叶松、油松、泡桐、刺槐等丰产性产量高速生不丰产树种,如苦楝、旱柳、泡桐等丰产不速生树种,如红松等速生又丰产树种,如杨树、桉树、杉木、楸树、马褂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