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西宁市湟中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西宁市湟中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西宁市湟中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西宁市湟中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西宁市湟中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之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意味深长。2023年5月20日,中国文物工作者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潜入南海,对西北陆坡两艘古代沉船进行大范围水下搜索和调查,并对提取文物进行全面研究,解读其中蕴藏的历史信息⋯⋯在五千多年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孜孜不倦探寻文明起源的奥秘,不仅是为了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更是为了让全体中华儿女胸怀自信、阔步前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守正创新。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电视机前,《中国诗词大会》广受好评、舞蹈《碇步桥》惊艳观众,生动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内涵;手机屏里,“全景故宫”“云游敦煌”等纷纷上线,恢宏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加真实可感地融入国人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摘编自王思北周玮施雨岑《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材料二: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P·亨廷顿指出:“经济发达的国家必然在文明上寻找支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同时,不同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文化与文明冲突更加普遍和激烈。这一现实境遇对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带来一系列挑战。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加剧意识形态斗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东升西降”的国际局势日趋明显,但“西强我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极力站在自己的价值立场,利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炒作,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扬宗教极端与民族分裂思想,破坏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诱导中国知识精英群体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煽动反社会主义非法活动;借助现代信息和大众传媒技术,矮化、丑化中国形象,加大对我国的文化输出力度,对中国进行文化殖民和价值观念的围剿,冲击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对主流价值观念带来冲击。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成为多元社会思潮的舆论场域,各种观念、思想和态度在网络空间激烈碰撞,容易使人们对中华文化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销蚀和弱化民众的文化自信。例如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滋生蔓延,诱导人们将消费与身份等级挂钩,通过消费来达到物质享受,不仅容易引发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还容易造成消费的异化,使人们在消费活动中丧失主体性,产生道德和信仰上的迷茫,扭曲和背离美好生活的本意;历史虚无主义越来越呈现出娱乐化趋向,将我国历史作为娱乐对象,通过恶搞经典、丑化英雄,戏谑历史,迎合人们的低级娱乐需求,进行价值观渗透和文化征服,从思想层面解构人们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思想文化教育认同。(摘编自王天民张娇阳《刍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奥秘,是为了了解自身起源,坚定信心,迈步前进。B.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全景故宫”“云游敦煌”等手机软件更好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C.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导致意识形态斗争的出现,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D.如果我国放任历史虚无主义向娱乐化发展,那么人们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思想文化教育认同会被解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要论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和途径,并多次引用习近平的话来增强说服力。B.材料二作者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分别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逐层深入。C.材料二第一段引用亨廷顿的话有力地说明文明的重要作用,引出下文国家之间的文明冲突。D.材料二列举大量事实,让读者切实感受到我国现阶段坚定文化自信所面临的挑战之多。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观点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D.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要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我们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经历简要谈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摆渡赵冬松花江在吉林城绕了好几个弯儿之后,蕴足了力量,奔腾而去,直奔哈尔滨。这条大江给足了吉林人方便和快乐,同时也增添了些许烦恼。为啥?没有桥!外面的人进来,里面的人出去,全得靠大船小船在江上摆渡。城里城外有不少渡口,哈达湾、密什哈站、炮手口子、三道码头、头道码头、温德……这一大圈儿,老百姓为了过江,着实吃了不少苦头儿。1924年,从黑龙江拜泉县来了一位四处云游的老道,名叫德源,俗家名叫吕长春。他来到吉林城之后,为这里美丽的山水所倾倒,在这里住了半年还是不愿意离开。因有大江封城,德源道士外出颇为不便,每次游玩都得乘摆渡船进出。这也没能挡住他的脚步,吉林城周围他玩了个遍。这一天,德源自桦甸肇大鸡山游玩回返,快到城里时,眼看着吉林城已近在咫尺,却又被河水拦住了——这里即温德亨河口,河水曲折蜿蜒,从小白山下流过,直泻入江。他站了一会儿,周围聚集了很多进不了城的老百姓。他望着湍急的水流感慨道:“这儿如果有座桥就好了!”他登上了渡船,坐下就站不起来了——走了一天,浑身疲倦不堪,又饥又渴。船刚开动,船老大就开始收船钱。德源一摸兜儿,完了,一个子儿也没有了。他只好赔着笑脸,跟船老大商量:“老板,我是外来的道士。今天不巧,钱都花光了,没钱了,行个方便吧!”船老大眼睛一横,大声呵斥:“没有钱坐什么船呀!”船上的人都看着德源,他的脸腾的一下红到了脖子根儿。“你看,渡人于水等于救人于危难,行行好,我会感激你的大德之心。”德源不停地央求。“不行,我渡了你,谁来渡我呀?我一个出苦力的,没有你道行深。你呀,还是哪儿来哪儿去,自渡吧。”说着,就把船开回了岸边,撵他下船。德源这个窘啊!听着船老大的奚落,他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回到岸上,他气愤不已,又一想,这也不能全怪人家船老大,你说要是渡口这么多人都不给钱,船老大是不是就得喝西北风了?德源蹲了半天,实在没有办法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呀!于是,他开始坐地化缘。化够了过桥的钱,他乘船回到了吉林城。回城后,他找到了好友宋崇志,与之共饮一壶小酒,诉说自己的委屈。那一晚他彻夜难眠。老百姓太苦啦!过一次江多难啊!他尝到了人间的辛酸,心想,自己修道为什么?不就是获得解脱、享受自在吗?他暗下决心,要凭己之力,在温德亨那里建一座桥,以解周围百姓之疾苦。德源道士发誓要化缘修桥。说干就干,他开始在城里拜访富户商贾,晓之理,动之情,道之愿。还真别说,不少良家大户纷纷支持。他到了牛家,牛子厚先生二话不说,慷慨捐献。就连永衡官银钱号,也捐了一千一百多万吊。德源天天都在拢钱,可手里的钱还差得很多。建桥可不是小事儿,就连富家大户也不敢随便想的,那需要的银子绝不是小数目。不过,德源也不是个会半途而废的道士,他下了狠心,不达目的这辈子就不离开吉林城。在老友宋崇志道长的协助下,德源在北山坎离宫开始“坐罐”。啥是“坐罐”?是一种旧的化缘方式,也叫化缘劝募。“坐罐”化缘十分残酷,就是人坐在木笼之中,笼内布满了锋利的铁钉,钉尖贴近人的头颅、五官、心脏等要害之处。人在里面不能打瞌睡,也不能动弹,稍微一动,钉尖就会扎上。每个钉帽上都挂有一张标明捐款钱数的纸,部位越重要钱越多。有旁观的人发善心捐了款,即可相应地拔出铁钉,交给住持。有专人做记录,记下捐款者的姓名、籍贯、钱数等。如果没人捐款,他就一直在里面坐着,几天都不能动弹。这对人是一种很残酷的考验,可见德源建这座桥的决心。宋崇志道长被他这种意志感染,也开始了化缘募捐行动。他远赴奉天等地化缘,历经无数辛苦磨难,带回来不少钱。1933年,历经十年,温德桥终于造好了——大桥全部用花岗岩条石建造,十分宏伟。通桥那天,艳阳高照,花红树绿,人山人海,彩旗飘飘。城里城外的人都来了,飘扬着的蓝旗、红旗舞动着喜悦的气氛……为啥这么多拿旗的?因为很多满族八旗子弟都在这块儿居住。两个老道被许多地方官员陪着,走过了百米长的桥面。老百姓敲锣打鼓扭秧歌,欢庆石拱桥的建成。就在这时,一个大汉跑了过来,一把抓住了德源的手:“道长,你还记得我吗?”德源定晴一看,认出了他,正是当年摆渡的船老大。“哦,我想起来了!”德源感慨。船老大扑通一下给德源跪下:“道长,你建了桥,虽砸了我的饭碗,但我一家子感恩你。我当年不是人,不配再摆渡了,你才是真正的摆渡人哪!”德源躬身把他扶起,与宋道长相视一笑,曾经的委屈在这一刻一股脑儿都烟消云散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松花江给吉林人的生活带来了欢乐,但江水的阻断,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这体现了事物具有两面性。B.德源道士被船老大赶下船后立志修桥,他先到城中富人商贾家中劝说,后又以“坐罐”化缘方式求取修桥费用。C.宋崇志道长受德源道士“坐罐”化缘的影响,也参与了修桥一事,他远赴异地化缘,为修桥作出了重要贡献。D.“就连富家大户也不敢随便想的”,正面表现了修桥所需的费用之多及德源道士着手修桥所面临的困难之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对吉林城环境的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下文德源道士建桥做了铺垫。B.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船老大为商重利轻义而又能知错就改的形象特征。C.小说对通桥时的热闹场景的描写,烘托了人们喜悦的心情,也侧面展现了温德桥建成的重要意义。D.德源道士修建温德桥的过程是对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神的诠释。8.你如何理解“你才是真正的摆渡人哪”这句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9.文中运用了“1924年”“这一天”“1933年,历经十年”“通桥那天”等标示时间的词和短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材料二: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群卿以下A至于众B庶C人怀自危之D心E亲处穷苦之F实G咸不H安其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与“李牧连却之”(《六国论》)两句中的“却”意思相同。B.“因河为池”与“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两句中“因”的意思不同。C.“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与“莫能与之争”(《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莫”意思相同。D.“夫寒者利短褐”与“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兼爱》)两句中的“利”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皇即位后,独揽权力,野心勃勃,秦国继续采取对外扩张的政策,南取百越之地,北筑万里长城,却匈奴,拒胡人,国势由胜势走向了盛势。B.“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承接上段“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将秦始皇的野心和实力描述得淋漓尽致。C.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都期盼着他改变政策,但秦二世非但没有改变秦始皇的做法,反而更加残暴。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陈涉虽然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没有公侯那样的尊位,却能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发仓廩,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14.材料二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其过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吴丝蜀桐”用借代手法写箜篌,并以箜篌材质的精美,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是写人,可谓一箭双雕。B.首句中“高秋”二字既点明了李凭在长安城中弹奏箜篌的时令,又渲染了秋高气爽的氛围,为全诗确立了高亢激越的主旋律。C.诗歌前四句先写乐器,接着写乐声效果,最后写弹奏者,这样的写法突破了常规顺序,却突出了乐声,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效果。D.为表现李凭箜篌声的神奇魅力,诗人极尽联想与想像之能事,将人间凡乐上升为天上仙乐,使诗歌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16.清人方扶南赞赏此诗是“摹写声音至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将箜篌声的美妙写到极致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生离或许能互诉情衷,而死别却只能如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梦中与伊人相见时的无尽怆痛。(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3)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埋下伏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的库尔德宁景区,有令人无法想象的容量。一车又一车的人下来,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①跋涉而来,奔向它的胸膛。但库尔德宁的胸膛②,一群人的到来,不过像是新点了一粒浅浅的痣,哪怕你身穿黑色的外套、白色的西裤,或是红色的连衣裙,因为这里的绿色过于盛大和浓郁,以致其他色彩的光芒统统会被淹没。草原、森林和雪山“三巨头”,将眼前的景象强势覆盖,几乎不剩一丝缝隙,也不给人疲惫的双眼预留出适应性的过渡空间。稍歇片刻,细细观之,你会发现,其实“三巨头”也是温柔、和谐的,就像是嫡亲的三兄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③地愉快玩耍。草原、森林、雪山,由近及远,三套笔墨,一幅明亮的画;雪山、森林、草原,由远及近,三种音符,一首欢快的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可以改写成“草原、森林、雪山,是一幅画;雪山、森林、草原,又是一首歌”,两者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体验:明明是同样的气温,A。春天,早上出门时气温10度,我们穿着单衣走在太阳下,额头很快就会冒出一层汗珠;但在秋天,同样是10度的清晨,我们披着外套,风一吹立马便开始瑟瑟发抖。有网友分析,这是因为秋天之前是夏天,人们习惯了炎热,10度和酷暑相比是低温;反之,B,10度与严寒相比反倒成了高温。虽然这种说法略显“感性”,但科学界却展现出某种认同:没错,收到寒冷信号,下丘脑一般会指挥身体做出两种应对措施。首先就是血管收缩,尤其是皮肤等外周血管的收缩。血管收缩可以减少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帮助身体减少热量流失。其次,我们还会通过颤抖肌肉增加热能,这就是为什么人在冬天会忍不住“打寒颤”。身体对气温确实有这样的适应过程。①研究人员发现,②和住在热带地区的人相比,③北极原住民面对寒冷时血管收缩和打寒颤更小。④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低温环境。⑤把手经常放在冷水中的一些渔民,⑥同样对冷产生了“免疫”。⑦有实验发现,渔民和普通人把手泡在同样温度的冰水中,⑧渔民手部的温度会略高一些,⑨这也是身体为适应寒冷做出的反应。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21.文中加点的“就”字与下面例句中的“就”字,用法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例句:你就是送来,我也不要。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认为,社交媒体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它能让我们与远方亲友联系、了解到外界的信息,也能帮助我们交到新朋友,拓宽我们的朋友圈;但也有人认为,社交媒介会让人沉浸在虚拟的世界,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紧密,实则疏离。读了上述的材料,你对“社交媒介”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C2.B3.C4.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结构方式。①首先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文化使命之一的观点。②然后从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5.①坚定文化自信,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③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D7.B8.①表面上指德源道士通过修建温德桥,解决了吉林百姓过江的难题,从而成为他们实际生活中的“摆渡人”。②深层次指德源道士在精神层面对人们的“摆渡”。他通过自己的善行和坚持激发了人们内心的善良和感恩之情,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启迪。9.①使故事脉络清晰:这些时间词将德源道士化缘修桥的故事串联起来,使得故事的叙述更加有序,利于读者理解。②展现了修桥过程的艰辛:通过“十年”这个时间跨度,凸显了建桥过程的漫长和艰辛,以及德源道士的坚持和毅力。③增强故事的历史厚重感:通过具体年份(如“1924年”)和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如“十年”)营造了一种历史感,让读者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④深化主旨:这些时间词展现了德源道士为百姓的福祉而不懈努力的过程,以及这些努力最终带来的积极变化,深化了小说行善、奉献和坚持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CEG11.D12.C13.(1)优良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过往行人)。(2)打开官仓,散发财物,用来救济孤苦无依、处境困难的人们。14.①秦二世暴虐无道,残害百姓,滥用民力;②法律严苛,官吏残暴,刑罚繁多;③赏罚不当,赋税繁重;④百姓穷困,不加救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B16.①善于将正面描写与大量的侧面描写相结合。如“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出箜篌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而“石破天惊逗秋雨”则从侧面突出箜篌声的高亢震撼。②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对偶等修辞手法(答出2个修辞手法即可),将箜篌声表现得精彩纷呈;③善于以视觉形象优美强化听觉形象的优美,如“十二门前融冷光”以月光的色调变化形象地写出箜篌乐曲的奇妙;④善用联想与想像,将大量神话传说的意象融入对音乐的描写之中,如“吴质不眠倚桂树”一句,以月宫仙人吴刚的反应极写箜篌声之感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①.相顾无言②.惟有泪千行③.忧劳可以兴国④.逸豫可以亡身⑤.男儿本自重横行⑥.天子非常赐颜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18~19题答案】【答案】18.①.风尘仆仆②.辽阔无垠/广袤无垠③.亲密无间19.①原句通过“由近及远”和“由远及近”的叙述方式,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层次,还赋予了读者以空间移动的视觉体验。②原句用“三套笔墨”“三种音符”来比喻自然美景,具体地描绘了自然景观是如何被艺术化表达的如同画家精心调配色彩、音乐家巧妙组合音符一样。③原句用“明亮的”和“欢快的”两个形容词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强化了这些景象给人带来的愉悦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