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山东地区的应用及效果分析_第1页
小麦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山东地区的应用及效果分析_第2页
小麦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山东地区的应用及效果分析_第3页
小麦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山东地区的应用及效果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小麦和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其产量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小麦套种玉米是一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的重要栽培技术。此技术通过合理安排小麦和玉米的播种时间、空间配置,优化土壤肥力及水分管理,以达到稳产增效的目的。本文结合实际种植案例,深入分析小麦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际应用要点。关键词:小麦;玉米;套种;栽培技术小麦和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两种粮食作物,它们的产量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小麦和玉米多为分期开垦、分季种植,这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为提高农作物的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小麦套种玉米的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技术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先种小麦,接着套种玉米,充分利用了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空间分布优势,能够大幅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同时,套种技术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具有积极作用。1小麦套种玉米栽培的技术优势1.1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传统农业中,作物往往是单一耕作,土地的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浪费情况。小麦套种玉米技术通过合理的时空配置,显著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在小麦尚未成熟时,玉米已经开始生长,两种作物在时间上实现了互补,在空间上也相得益彰。这不仅使得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使两种作物在养分、水分的需求上实现了互补和平衡,减少了资源浪费。1.2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小麦套种玉米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二者的产量,还能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积极作用。套种技术促进了生物多样性,通过增加田间不同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减少了单一病虫害的暴发风险。不同的作物对于病虫害的抵抗力不同,这种多样性配置有助于控制害虫的繁殖。而且小麦和玉米的混合种植形成了遮阴和通风的微环境,有助于土壤湿度的保持和温度的调节,减少了水分蒸发,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这种结构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地表植被,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1]。1.3有利于实现旱涝保收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洪涝和干旱等气象灾害,对小麦和玉米的种植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应用小麦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实现防范旱涝的目标。而这项技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小麦较强的抗旱性能及玉米较高的耐涝能力,在种植过程中将二者进行套种,能够一定程度地保证农民即使在较为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也能够有良好收获,进而降低洪涝和旱灾给农民带来的影响,提升他们的经济收入。2小麦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分析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区域,截至2022年,山东省的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的20%左右,其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产量的15%,而且山东地区玉米和小麦的种植范围广泛,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平原地区。因此本文将结合山东省小麦和玉米套种现状对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2.1种植地块的选择在选择种植地块时,工作人员需要考虑到小麦和玉米的生长需要,尽可能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透气的种植地块。由于小麦的生长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种植地时,应确保土壤肥沃且富含有机质。排水性良好的地块可以有效避免积水对小麦造成不良影响。种植者还需考虑当地的光照条件,因为充足的阳光对于小麦高产至关重要。此外,在选择种植地块时,需要确保种植地土壤的pH为5.0~6.5,并且禁止在易积水、重金属含量超标、处于风口的位置进行种植。最后,在正式种植之前,工作人员还需要对种植区域进行详细的调查,对空气、水源、土壤进行质量检测,避开重大污染源,避免对小麦和玉米造成污染[2]。2.2整地工作在种植地块选择完毕之后,需要开展整地作业,以便为玉米和小麦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耕地过程中需要对耕地深度进行合理控制,以山东省为例,通常需要将深度控制在30cm,并且在耕地过程中需要对土壤板结问题进行处理,种植人员需要对土壤板结区域进行翻耕,以提升土壤的透气性,并且要通过旋耕浅松的方式每间隔3年进行一次深耕深松。在整地过程中还需要将土壤中存在的垃圾、石块等杂质进行清理,在杂质清理完毕之后,还需要将翻耕的土壤进行晾晒,利用紫外线进行杀菌,以便提升土壤的透气性,并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在整地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松土与施肥工作,这两项工作需要同时进行,以便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在施肥过程中需要一次性施足底肥,每公顷建议施用农家肥3500kg左右、三元素复合肥50kg,具体施肥量需要根据土壤的整体肥力进行调整。2.3品种的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提升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关键,因此在开始套种之前需要做好品种的选择工作。首先,选择的品种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确保能够在有限的生长季节里充分发挥其潜力。小麦和玉米都有各自的生长周期,合理利用二者的生长周期特征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所在。通常,选择生长周期较短的小麦品种可以为后续的玉米留出更多的生长时间。其次,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尽量挑选抗病虫、抗倒伏、矮秆、早熟且大穗大粒的类型。在玉米选种方面,应选择中晚熟、优质高产且紧凑的杂交玉米品种。在选择种子时,无论是玉米还是小麦,都需要从正规渠道采购,并且要严把质量关。其具体要求如下:玉米种植纯度需要在96%以上,净度要大于98%,发芽率在85%左右,含水率要在13%以下。小麦种子纯度需要在99.9%以上,净度在99%左右,发芽率大于85%,含水率要小于13%。最后,在小麦品种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抗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常见病害的品种,以减少病害对产量的影响。而对于玉米,应重点选择抗玉米螟、黏虫等虫害侵袭能力强的品种,确保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受害虫的破坏[3]。2.4种子处理在小麦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中,种子处理是确保作物健康生长、提高发芽率和最终产量的关键步骤。种子处理不仅有助于防治种传病害和虫害,还能增强种子的抗逆性,提高出苗整齐度和植株活力,因此需要分别对玉米和小麦的种子进行处理。(1)在选好玉米种子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将玉米种子连续晾晒3d,但是在每天温度最高的时候要停止晾晒,并且不能将玉米种子直接置于水泥地上,避免水泥地面温度过高而导致玉米种子受到损坏。对经过晾晒的玉米种子,使用温水浸泡8h,水温需要控制在50℃左右,之后需要将温水浸泡过的玉米种子用农药进行拌种,这一步骤十分关键,能够有效降低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可以共同使用多菌灵、粉锈宁、辛硫磷进行拌种。(2)针对小麦种子的处理,工作人员需要将小麦种子晾晒48h左右,在晾晒过程中需要选择晴朗天,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种子的发芽率,在晾晒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对种子进行筛选,将其中的破粒、病粒及夹杂物进行去除,将大小均匀的种子留下进行种植。在种子筛选完毕之后,工作人员需要使用多菌灵或者石灰水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以便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并且需要将微量元素肥料或含有氨基酸、腐殖酸的生物制剂均匀地拌于种子表面,提供种子早期生长所需的营养,增强幼苗的抗逆性。2.5播种在进行播种时,选择合适的套种方式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至关重要。在山东地区,通常在种植小麦时要预留玉米的套种行距,约为70cm。具体来说,是在小麦的8行之间套种2行玉米,玉米行间距需保持在35cm,而小麦与玉米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20cm。播种时需重视播种时间的选择,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品种及土壤状况等因素来确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有种植者出现播种过早或过晚的情况。若播种过早,小麦和玉米可能在生长中相互竞争养分,影响总体产量;而播种过晚,则可能缩短作物生长周期,影响生长效果,导致小麦粒子干瘪,进而降低整体产量。山东省最适宜的播种时间是小麦收获前14d,每公顷需要播种52kg左右。这样做可以利用小麦收割后土壤中尚存的水分,降低玉米苗期的灌溉需求,提高播种效率。同时,为确保高出苗率,尽量选择在天气稳定的无雨季节进行玉米播种,避免降水过多导致土壤过湿而影响种子发芽。在播种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选择东西方向进行播种,以保证小麦和玉米生长过程中能够有充足的阳光供给,避免出现遮阳的问题[4]。此外,播种只是种植工作的开始,在播种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2.6田间管理在套种过程中精细化的田间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工作:(1)间苗与定苗。在玉米播种完成的15d左右大部分玉米幼苗已经发芽,这时应及时进行间苗操作,以剔除生长过于密集和生长较弱的小苗,确保剩余的幼苗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和资源。间苗的时间应在玉米长出2~3片真叶时进行,可以有效避免后期对光、水、肥的争夺而导致植株生长不均。间苗后,要仔细检查幼苗的生长状况,确保间苗的均匀性。在玉米长至4~5片真叶时,应进行定苗操作。定苗是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保留下来,拔除多余的幼苗,确保相邻植株的间距符合栽培密度要求。定苗后的植株应保持一致的生长势头,以确保后期的高产。此外,定苗后可适当培土,以防止根部暴露,增强植株的抗风能力。在定苗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遵循去弱留强的原则,并适当补种。(2)水分管理。小麦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需水量大,这些时期应保证土壤水分充足,以促进小麦生长和发育。同时,在小麦的灌浆后期,应适当控制水分,以利于小麦的成熟和收获。玉米的需水量较大,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是玉米的需水关键期。此时充分灌溉能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要注意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灵活调整灌溉次数和水量,避免过量灌溉导致土壤积水,从而影响根系呼吸。此外,如果在种植过程中遇到干旱天气,工作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时期及时对灌溉量进行调整,以便为农作物提供充足养分。(3)施肥管理。在种植过程中,玉米和小麦在不同生长时期对肥料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施肥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在不同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具体来说,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当其长出3片叶之后,需要进行早追分蘖肥,每公顷施加75kg肥料。为了确保小麦可以在分蘖期正常返青,还需要在这一时期为小麦提供充足的底肥,确保其在冬季有足够的养分,以便为后续的种植管理打下良好基础。针对小麦抽穗期的施肥工作,重点是对植物的叶面进行施肥,在施肥过程中可以使用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喷洒,溶液浓度需要控制在0.2%,并且每周喷洒一次,一共喷洒两周,确保小麦在抽穗期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在玉米施肥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在对玉米生长状态进行监控的同时,在玉米的4叶期施加尿素,每公顷施加530kg左右,并且在玉米后续生长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根据玉米的长势做好相应的追肥工作。如果长势不佳,则可以使用45%钾肥或者50%氮肥,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养分,具体的施肥量需要根据玉米的实际生长状态进行调整[5]。(4)除草。在玉米和小麦种植过程中还需要适当进行除草,避免病虫害通过杂草传播。除草不及时会导致杂草抢夺农作物的养分。2.7病虫害防治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重要工作内容,一些危害严重的病虫害如果不及时防治可能会造成农作物产量严重降低。种植人员需要明确小麦和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2.7.1白粉病这种病害主要侵染叶片和茎秆,形成白色粉状物,严重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针对这种病害,一方面需要从选种入手,选种时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另一方面,发病严重时可以使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可以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进行喷洒,每隔3天喷洒一次,喷洒4次之后便可以对白粉病进行有效治理。2.7.2根腐病根腐病也是小麦和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由土壤中的病菌引起,导致根系腐烂、植株枯萎,严重影响养分吸收。根腐病的防治重点在于对土壤的治理,需要在种植之前对土壤进行全面杀菌,可以在紫外线杀菌的基础上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施加15kg左右,兑1500kg水。2.7.3黏虫黏虫是玉米和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害虫,针对这种害虫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在发生虫害之后引入害虫的天敌,起到灭虫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使用诱虫灯,在田边的高处设置诱虫灯,将害虫吸引到一起后进行集中处理,以达到良好的灭虫效果。如果采用化学防治,种植人员可以使用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