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册理解性默写汇编(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册理解性默写汇编(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册理解性默写汇编(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册理解性默写汇编(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册理解性默写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能能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年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借明月

的不忍离去来表达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离愁别绪。

2.《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

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

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不知江

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4.《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

句子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其中“人

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两句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

6.《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

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江

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7.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

妙的句子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8.《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宇宙天地,仿佛使人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这

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冥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9.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春江在月光照射下波光荡漾千万里的句子是“遴逆

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10.《春江花月夜》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

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11.《春江花月夜》中“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两句,写离人连做梦

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

12.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写思妇与离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13.《春江花月夜》中“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两句,写江水流春,

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游

子的凄苦寂寞之情。

1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一轮孤月高

悬空中的句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属于

侧面描写,写月光无法消除,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排遣不去的离愁。

1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

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运用互

文,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情,道出了离愁别恨的普遍性。

18.《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归途艰难和遥远的两句诗是: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

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

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沾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

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李白的《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开篇,气

势惊人,用黄河的永恒浩大反衬生命短暂、人生易逝。

2.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

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李白的《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惟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

不平的句子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4.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

的办法与之对抗的诗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5.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句

子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李白在《将进酒》中,质疑元丹丘说钱少,告诉他应该毫不犹豫地买酒来喝的

诗句是“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7.《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

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此不再抱有幻想而逃于酒乡。

8.李白《将进酒》中“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两句,写筵席盛况,夸

张饮酒之多,展示筵宴中的痛快气氛。

9.李白在《将进酒》中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慨之情,因怀才不遇而暂

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0.在《将进酒》中,“将进酒,杯莫停”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劝酒时的直率与豪爽,

表现了他的豪迈气概。

11.李白《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两句,不仅妙在“呼儿”“与

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

12.李白在《将进酒》中,不仅自己开怀畅饮,而且竭力劝勉友人,直呼友人岑

勋、元丹丘为“岑夫子,丹丘生”。

13.在《将进酒》中,李白不惜拿出名贵宝物一“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

来豪饮消愁。

14.李白《将进酒》中“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两句,写自己要为朋友高

歌一曲,请他们一定要侧耳细细倾听。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道出了词

人对与亡妻阴阳两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词

人进入梦境的句子是“夜来幽梦忽还乡”。

3.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想到爱妻华年早逝,心情极为沉

痛,无处可以述说自己凄凉心境的句子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4.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梦中回到了故乡,与妻子在两人

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重逢,写梦中所见的句子是“小轩窗,正梳妆”。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本文直抒胸臆,看似矛盾,

实则深情的一句话:不思量,自难忘。

6.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用白描手

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

象特征。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明月夜,短松冈”两句以景结情,余音

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无法被认出来的句

子是“纵使相逢应不识”:描写作者对亡妻的怀恋的句子是“料得年年肠断处”,与

“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异曲同工之妙。

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似矛盾,

却是诗人更深一层的情怀,体现的正是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眉头,又上心头”般的相思之情。

10.《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能将现实与梦境混合,以及

使用直接抒情写出作者实际情况的句子是:尘满面,鬓如霜。

1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极大程度上表

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

痴语、情语。

1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是说生

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而

表现作者既然生不能相见,那就梦中相逢的一句是“夜来幽梦忽还乡”。

1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两句,作者设想亡

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当是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1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小轩窗,正梳妆”两句,看似梦境纪

实,实际是以前夫妻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秦风•无衣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L《秦风・无衣》中,诗歌开篇就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两句,渲染了军情紧急,

一时难以备全征衣的情况。

2.《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修我甲

兵,与子偕行。

3.2020年,武汉疫情发生时,日本捐赠武汉物资上写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两句是《秦风•无衣》中描写战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裙的句子。

4.《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汗衫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

同泽。

5.《秦风・无衣》中,展现着秦国军民互助的团结精神,其中描绘士兵洋溢着慷慨

激昂的英雄主义,愤慨地修整戈戟,一起行动的句子是“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引

6.《秦风・无衣》中写到周王出兵打仗时,将士们修整戈与矛,共同对付敌人的两

句是“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7.《秦风・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王于

兴师,修我戈矛。

8.《秦风・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

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与子同仇”一句,道出了大家仇敌是共同

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敌人的共识。

9.《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

同袍。

10.《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个行动的句子是: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1L《秦风・无衣》中,强调在备战时刻,我们要全程动员,从“修我戈矛”到“修我

矛戟”,最后到“修我甲兵”,可谓是全副武装,整装待发。

12.《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

子同裳。

13.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秦风・无衣》中“与子同袍”

和“与子同泽”。

14.《秦风・无衣》中,表现将士们修整戈矛,统一杀敌目标的诗句是“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屈原列传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

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

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

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

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学,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

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

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

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皤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

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

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

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

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面

见疑,忠而被谤”。

4.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称赞了

《离骚》在讨论君王的修为、国家的治理时表述全面而有条理。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评价,其中认为

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相比,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

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

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7.《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辞简练、含蓄隐

晦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8.《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离骚》的内容,认为它反映了屈原志趣品行的

两句是:“其志洁,其行廉”。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

特点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

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1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高度赞扬屈原面对种种邪恶,始终洁身自

好,保持高洁的品格的句子是“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12.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天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

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13.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

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

芨。

14.《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品行清正,所以不被污浊官场所容的两句是: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

15.《屈原列传》中“盖自怨生也”和“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两句都直接表明了

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16.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句,指出屈

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17.《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自动地远离脏污,像蝉脱壳那样摆脱肮脏的境地的

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18.《屈原列传》中,指出小人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处境的句子是: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

19.《屈原列传》中,作者写屈原不被尘世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的两句是:

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20.《屈原列传》中,陈述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地侍奉君王的句子是:屈平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2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

的包括“上称帝兽,下道齐桓”和“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过秦论贾谊

秦孝公据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

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

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

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

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

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

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

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

亡矢遗镶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

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

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

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

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狼名

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锚,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

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

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

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

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

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蒙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

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梭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镂也;谪戌之

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

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紫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

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

六合为家,靖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狼,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过秦论》中,贾谊通过“数百之众”与“九国之师”各方面的对比,引发了“成败

异变,功业相反”的思考,最后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秦灭亡的原因

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

秦论》中“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3.《过秦论》一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

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抵御外敌、扩大版图的措施,

向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o

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抵御外敌、扩大版图的措施,

向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6.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合从缔交,相与为

二”的外交政策。

7.《过秦论》中,贾谊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矣”,并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8.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

土”,六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

9.在《过秦论》中,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的句子是“胡人不敢南下而

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0.《过秦论》中,贾谊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

愚民政策。

1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然陈涉)瓮牖绳枢之

子,氓隶之人”,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12.贾谊《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两句,写秦始皇继承前

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

13.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国向东面和背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14.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国向南面和西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

15.贾谊在《过秦论》中,用“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总括秦惠文王、武王、昭襄

王时秦国的强大盛况。

16.贾谊《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两句,写秦国控制天下之后,

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

17.贾谊《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镀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两句,运用借代

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使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18.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写陈涉的起义军所用的武器远不及九国的

句子是“锄穆棘矜,非错于钩戟长钱也”。

19.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国国君被天下人耻笑的直接原因是:一夫作难而七

庙堤,身死人手。

20.《过秦论》中论述商鞅帮助秦孝公“备耕备战”的句子是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1.贾谊《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

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

2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销毁兵刃和

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2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两句,从兵器和旗帜两方面写

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为简陋。

24.《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秦孝公据嵯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25.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

四海的句子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6.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

力差距的语句是“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7.《过秦论》中贾谊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句子是:“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28.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缴天下的兵器,“聚之咸阳”,并且“销锋镐”,

用它们打造了十二个金人,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29.《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30.《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胜追击,把诸侯打得“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31.《过秦论》中,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治之下,

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32.《过秦论》中,描写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的句子是: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33.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的两句是:“率疲敝之卒,将数百

之众”。

34.《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向南夺取了百越的土地,百越的君王最终

只能“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35.《过秦论》中,面对九国联军的强大攻势,秦国的对策是“开关延敌”,然而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o

36.在《过秦论》中,作者运用两个物象“席”和“包”来写出秦孝公野心勃勃的两句

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37.在《过秦论》中,秦国“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经过内外两个方面的

努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38.在《过秦论》中,作者写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收缴销毁了天下兵器并“镂

以为金人十二”,其目的是“以弱天下之民”。

39.《过秦论》中写秦统一天下以后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把嵯山、函谷关作为

宫墙的句子是“然后以六合为家,嵯函为宫”。

40.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

败逃的军队句子是“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41.贾谊在《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

从田野间突然兴起。

五代史•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

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

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

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雄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

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L《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虽曰天命,岂

非人事哉”的观点,醒人耳目。

2.《伶官传序》中作者回顾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总结出“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结论,阐述了成败由人的道理。

3.《伶官传序》中,晋王在临终之前,以三支箭作为遗命,对庄宗叮嘱切切:“与

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明谦虚谨慎的好处和骄傲自大的坏处的

句子是“满招损,谦得益”。

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借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亡国的史实,警诫后人的句

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两句话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达的意思相近。

7.《伶官传序》中,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道盛衰之

理在于人事。

8.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

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伶官传序》

一文,用“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

啊。

9.《伶官传序》中,每次用兵,庄宗都以一少牢祭告太庙,请下那三支箭,“盛

以锦囊,负而前驱”,凯旋后又把箭藏入太庙,足见其忠诚勇猛勤勉。

10.《伶官传序》中,庄宗打败燕梁,祭告于太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可是后来因伶人发动的叛乱而狼狈逃亡,君臣“何其衰也”,二者形成极大反差,

让人感叹!

11.《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及仇傩已灭,

天下已定

12.《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写晋因伶人

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

13.《伶官传序》中,庄宗“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进入太庙,奉

还三支箭,祭告成功之事,那时的气势,可谓壮大!

1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时所向披靡,而等到他衰败的

时候,“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被天下人讥笑。

15.《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背

叛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

皆背晋以归梁”。

16.《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

的心里的句子是:“此三者,吾遗恨也”。

17.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

其后用兵作战,“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

战场。

18.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举天下之豪杰,莫能

与之争”;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

笑。

19.《伶官传序》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一语,告诉我

们欧阳修以庄宗为例写国家盛衰原因,是从晋王遗命开始。

20.《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仓皇东出,未及见

贼而士卒离散”,最后君臣们只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用了庄子和望帝的典故,一方

面借美好缥缈的梦境表达亦真亦幻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

怀念。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叹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

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李商隐《锦瑟》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两句,表现出一晃年岁半百的

诗人回首青春年华时一言难尽的感情。

4.《锦瑟》一诗中,李商隐用“南海鲸人”和“良玉生烟”两个典故表现美好愿望可望而不可

即,抒发了悲伤嗟悼之情的句子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及砰。

5.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运用典故写自己曾经沉迷

于美好的梦想,有过殷切的思念,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意境。

6.在《锦瑟》中,李商隐将自己一生的遭遇概括为惘然”,并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

旦暖玉生烟”来衬托今日回顾往昔时伤感的沉重。

7彳主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

种感受的句子是,此固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8.《锦瑟》写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般伤感的诗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

心托杜鹃

9.李商隐《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两句,以锦瑟多弦为喻,抒发了

诗人对青春年华的追忆。

10.“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一”《大话西游》中这段台词已成为经典,然而早在唐朝时,

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就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了这种追悔莫及

的心情。

11.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用鲸人泪和蓝田

玉的典故创设出无比美妙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

12.《锦瑟》中,李商隐化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3.《锦瑟》中感叹“才华背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沧海月

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4.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

托杜鹃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

大散关’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2.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题夜

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书愤》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作者感叹世事艰难,追述了年

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4.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歌颂他的

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重歌颂他的精神品

格。

5.陆游在《书愤》中借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利,抒发自己如山的报国壮志的句子是“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6.陆游在《书愤》中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抒发了岁月蹉蹈、壮志未

酬的感慨。

7.陆游《书愤》中感叹世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

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8.《书愤》中借用典故表现诗人期许的落空、年华已逝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诗句是塞上

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9.陆游在《书愤》中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抒发了自己老骥伏杨、壮

心不已,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感慨。

10.《书愤》中,诗人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既感叹壮志未酬,年

华飞逝,又表达出对统治者无心收复中原的愤慨。

论语十二章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茨,进,吾往

也。”

8.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论语•学而》,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饮食和居住方面提出要求的句子是: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从时间角度表现了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

追求的迫切。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4.《论语里仁》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提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的要求:“敏于

事而慎于言”,还要求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6.《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文月颤则史,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

7.《〈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仁以为己任”

和“死而后已”。

8.《论语・子罕》中,孔子将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中,比如利用“堆土”和“平地”形象地说

明做事前功尽弃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坚持不懈是因刘吾往也

9.《论语・阳货》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因为《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可以提

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即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讽刺方法。

10.《论语・卫灵公》中,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

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

么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礼何?

12.《论语・里仁》中,明确提出了“义禾U”问题,强调要重义轻利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13.《论语•雍也》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两句说明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内外兼修才

能成为君子。

14.《论语・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说出了士人和君子肩负着时

代使命,责任重大,应严于律己。

1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

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6.《〈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

为仁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从师观的句子是‘就有道而正焉”。

17.《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即

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即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8.《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知者

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1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

句子是:人而不仁,如乐何?

20.《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克己复礼”的具体做法是:除了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外,还要“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

事父,或事君”,并可以多认识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燕歌行•并序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报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寒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成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为了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的人,如高适《燕歌行

并序》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描写的一群浴血奋战、舍生取

义而不计功名的战士。

2.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对边塞

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3.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两句,指明了战

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4.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从将领和

君王两个角度来写将领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暗含讥讽,预伏下文。

5.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揭露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o

6.《燕歌行并序》中,“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两句写将领受朝廷厚

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导致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

解围。

7.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用蒙太奇镜头表现出两地离情深重和士兵的久戍之苦

的句子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8.《燕歌行并序》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借赞美汉代“飞将军”

李广来进行古今对比,讽刺主将不恤士卒的行为。

9.《燕歌行并序》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展现了敌我双

方紧张备战和部署军事行动时的情景。

10.《燕歌行并序》中,“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

战士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

1L《燕歌行并序》中,“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两句写边城遥远,

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

12.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山川萧条极边土”一句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

带,烘托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凭陵杂风雨”一句写出敌人行动迅疾剽悍,像

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13.《燕歌行并序》中描写将士出征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诗句是“推金伐鼓下

榆关,旌旅逶迤碣石间”。

14.《燕歌行并序》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

待遇的诗句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5.《燕歌行并序》中,以汉代唐来夸耀军队威风同时又能委婉讽刺皇帝的两句

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16.“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句子表现了樊哙的恃勇轻敌,《燕歌行并序》

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是: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17.《燕歌行并序》中,用古代军队常见的意象“锣”“鼓”“旗”来描写威武壮观的行

军场面诗句是:摧金伐鼓下榆关,旌旅逶迤碣石间。

18.《燕歌行并序》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诗句是:校尉羽书

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9.《燕歌行并序》中,描写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极其不利的两个因素是:山川萧

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20.《燕歌行并序》本是乐府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本诗中直接写思妇

想念征人的两句是“玉箸应啼别离后”和“少妇城南欲断肠”。

21.《燕歌行并序》中,诗人极力渲染边地环境恶劣、空旷凄迷战士无法度日的

诗句是: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22.《燕歌行并序》中,诗人感慨国需良将、兵要体恤的诗句是:君不见沙场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