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寒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巩固训练题(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寒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巩固训练题(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寒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巩固训练题(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寒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巩固训练题(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寒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巩固训练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寒假(期末)复习季

《诗歌鉴赏》专项巩固训练题

姓名:班级:

诗歌鉴赏

[唐]虞世南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从、、三方面介绍了蝉的特点。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苦闷心情。

②这首诗强调德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出郊

[明]杨慎

高田①如楼梯,平田②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③秧针④绿。

【注释】①高田:沿着山坡开辟的田畦,又叫“梯田②平田:指山下平地上的田块。③点

破:打破。④秧针:水稻初生的秧苗。

3.【情境化命题】下面是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请你补全对话。

X'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把高田比作①一

把平田比作②_________O

读第三、四句诗,我眼前展现的景象可概括为

③_________________。

4.展开想象,整首诗描绘的画面是()

A.春日郊外图B.秋日丰收图C.白鹭戏水图D.农民插秧图

读古诗,完成练习。

[唐]虞世南

垂饮清露,O

—,非是藉秋风。

5.把古诗补充完整。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物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B.这首诗写了蝉的形象、习性和声音等,暗示了诗人高洁的品行、志趣。

C.诗人写蝉饮清露、择高树而居是为了表现自己勤俭节约的品质。

7.诗句“,"告诉我们: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凭借财富、地位等

外在的东西也能声名远播。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春夜

春夜静悄悄,

小鸟睡着了。

树枝上的小花苞,

还在微微笑。

春夜静悄悄,

小鸟睡着了。

竹林里的小竹笋,

悄悄在长高。

8.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反义词。

哭——下一

矮一外一

9.诗歌描写了小鸟、小花苞、小竹笋,其中睡着了,微微笑,悄悄

在长高。

10.古诗背诵与理解。

乞巧

[唐]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牵牛织女渡河桥。

__________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

传说每年农历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乞巧》一诗中的

“”这两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牛郎和织女见面的情景,而

“”这两句则表达了女孩子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

愿。

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1.将古诗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12.《示儿》中的字按照笔顺、笔画叙述错误的是()。

A.“万”的第2笔是“撇”

B.“祭,,字共11画

C.“九”的第1笔是“撇”

13.《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ju£笔诗。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

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并把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

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ju铲应选()。

A.决ju6①原义为疏导水流,后转为堤岸被水冲开口子:~口。②决定,拿定主意:~心|迟疑不

~|~议。③决定最后胜负:~赛|~战。④执行死刑:枪~。

B.诀ju6①诀窍,高明的方法:秘~|妙,②用事物的主要内容编成的顺口的便于记忆的词句:

口~|歌—③辞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永~。

C.绝ju6①断:~望修各绎不②尽,穷尽:气~|法子都想~了。③极,极端的:~妙卜密。④副

词,一定,无论如何:~不允许这样的事再次发生。

14.根据字音选择正确的词语。

《示儿》一诗的大意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weidu(l)(A.唯

独B.维独)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cha。ting②(A.朝

延B.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时,你们举行家祭,wubi®(A.务必B.勿

必)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15.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写在横线上。

我国历史上爱国诗人有许许多多,从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到宋朝时期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再到明朝时期夏完淳、陈子龙等,他们凝筝①(A.jieB.jie)民族正气,用诗歌激发各民

族爱国激情。读爱国诗,就是在体会诗人们对祖国的那颗忠贞不渝的心,感受古人浓厚的爱国情

怀,传承中华⑪②(A.xueB.xie)脉,并共同祝福③(A.fiiB.fu)伟大祖国

繁荣昌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六)

宋•陆游

僵卧①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②。

夜阑③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④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直挺挺地躺着。②戍轮台:为国驻守边疆。③夜阑:夜深。④铁马冰河:

形容金戈铁马的战斗场景。

16.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o

A.诗人写诗之时天气恶劣,风雨大作,因而有感而发。

B.诗人是在边关上听着金戈铁马的厮杀声写下的本诗。

C.“僵卧”一词显示出此时诗人年事已高,身体衰弱。

D.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渴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建功立业。

17.下列诗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僵卧孤村/不自/哀B.尚思/为国/戍轮台

C.夜阑卧/听风/吹雨D.铁马冰河/入/梦来

18.结合陆游生平和《示儿》,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鉴赏o

乞巧己亥杂诗

【唐】林杰【清】龚自珍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9.关于上面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传说中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B.“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的“生气”意为活力,生命力,具体指生气勃勃的局面。

C.“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

D.《乞巧》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欢快轻松的,而《己亥杂诗》则是委婉含蓄的。

20.《己亥杂诗》写期盼优秀人才涌现的诗句是:,,这

一诗句中的成语是,意思是O

古诗鉴赏。

枫桥夜泊

,江枫渔火对愁眠。

,夜半钟声到客船。

21.把古诗补充完整。

2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0

23.诗句“,”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凸显

了。

2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夜泊”的意思是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B.这首诗后两句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深夜里,诗人独自留宿寒山寺中,夜深之时忽然

听到远处传来敲钟声。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古诗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5.“乞巧”是节日,又名,诗中提到的节日习俗是-这首诗表达了人们—

的美好愿望。

26.与这首诗相关的民间故事是《》。学习小组在创造性地复述这个故事时,有两位

同学分别把不同的情节放在前面,他们的理由是什么?选一选。(填序号)

①先讲高潮,也就是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②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故事,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我先讲“王母娘娘抓走织女”因

为O

我先讲“七夕相会因为

诗词乐园

乞巧

—,穿尽红丝几万条。

27.将古诗补充完整

28.本诗作者是代的o诗的重点在于(写景抒情)

29.本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的故事,后两句写的是现实生活中在这

一天,人们的风俗。

30.下列对于诗句“穿尽红丝几万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o

A.“几万条”是实指,人们对月穿针,乞求心灵手巧,一共穿过了数万条红线

B.“几万条”是虚指,说明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红线,人们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C.“几万条”是虚指,极言红线数量之多,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古诗《秋夕》,回答问题。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①,轻罗②小扇扑流萤③。天阶④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①画屏:绘有花纹图案的屏风。②罗:柔软的丝织衣物。③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④天阶:露天的石阶。

31.诗中描写的是一季,从“—”一词可以看出来。()

A.春流萤B.夏流萤C.秋秋光

32.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中孤单的宫女在这个晚上看见了哪两颗星?

33.诗中的“冷''和"凉’’既是的季节感觉,也写出了人物内心的。

34.诗中哪一句是比喻句?

35.根据文学常识填一填。

①《秋夕》这首诗的题材取自“”的故事。

②杜牧,人称“小杜”,与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是指和o

阅读课外诗歌,完成练习。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①,匹马戍②梁州。关河③梦断④何处?尘暗旧貂裘⑤。

胡⑥未灭,鬓(bin)先秋⑦,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⑧,身老沧洲I⑨。

【注释】①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②戍:防守。③关河:

关塞一带的河流。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④梦断:梦醒。⑤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

尘,颜色暗淡。这里借用苏秦还乡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⑥胡:古代泛称西北

各族为胡,此处指金兵。⑦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⑧天山:借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⑨沧洲I:靠近水的地方,古代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36.词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词人年轻时候的愿望是()

A.建功立业,为国家作出贡献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D.为人民谋福利

37.从“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作于陆游的()

A.少年时期B.青年时期C.中年时期D.晚年时期

38.“泪空流”的“空”字用得很精妙,既写出了词人内心的一,也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愤

慨。

39.下列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词中抒发了词人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词人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对人终将老去的无奈感怀。

40.[阅读要素]陆游选择用“诉衷情”作词牌名,是有其深意的。结合资料,说说陆游究竟想向谁倾诉

什么“衷情”。

[资料一]陆游出生没多[资料二]陆游的父亲陆[资料三]陆游的一生以抗

久,“靖康之难”就发生了,金宰,是一位有很强的爱国意识金为己任,无奈请缨无举,屡

人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掳走了的士大夫,他经常在家谈论国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

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陆家的局势,这对陆游产生了重

游的家人也开始了流浪逃亡的要的影响。

生活。

陆游想对说:

阅读《示儿》,完成后面的练习。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1.诗中的“乃翁”指的是。

42.《示儿》以其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43.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

答);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o

4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①对儿子们深深的期望

②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以及深深的爱国、报国之情。

阅读《七子之歌》选段,完成练习。

七子之歌(节选)

闻一多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45.诗歌中的“母亲”指的是,“我”指的是,整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46.2022年是澳门回归第23年,五年级(1)班决定开展一次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演

讲活动。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来写自己的演讲稿?请根据提示,为自己的演讲稿列一个

简单的提纲。

①我演讲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要表达的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意思说清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词,完成练习。

(一)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二)定西番

[唐]李白

[唐件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紫塞③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④寒。梦长安。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⑤数声呜

野竹分青霭①,飞泉挂碧峰。

咽,雪漫漫。

无人知所去,愁倚②两三松。

[注释]①青霭:青色的云气。②倚:靠。③紫塞:长城,亦泛指北方边塞。④戍楼:边塞驻

军营房。⑤画角:古乐器名,军中多用以报昏晓,振士气。

47.抓诗题,初感知;通过读诗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可知,此诗所写之景的地点是0

48.读诗词,划节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B.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C.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

D.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49.懂诗(词)景,知画面;观察右侧的图片,作为下面哪一句的配图最合适?()

A.野竹分青霭B.树深时见鹿

C.画角数声呜咽D.乡思望中天阔

50.阅读下面的诗词句,任选一项,描绘诗词句表现的画面。

①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②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

51.看意象,悟情感;《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第三、四句既有景语又有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

衬不见人;以“”暗示道院无人。从诗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道院的一片净土,展现出主人的

淡泊与高洁,也可以体现诗人在的境况下的心情。

52.[对比阅读]两首诗词在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上有哪些不同?请你填一填。

篇目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访戴天山道士不

①②

遇》

《定西番》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补全下面的词,再完成练习。

渔歌子

—,桃花流水鳏鱼肥。

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3.补全空白。

54.这首词是代写的,描写的是(填地点)的季。

55.这首词中描写渔翁外貌的句子是“

5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因为鱼儿肥美,风微雨小,钓者沉浸在垂钓之趣中。

B.这首词塑造了一位隐士形象,寄托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C.这首词运用“白”“青”“绿”等表示颜色的词,再加上桃花的“红”,景物色彩非常鲜明。

D.“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雨中钓者的悠闲自得。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观书有感

[宋侏熹

其一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57.“问渠那得清如许”中的“渠”指的是。

58.“昨夜江边春水生”中“春水生”的意思是o

59.这组诗表达了作者“观书”的感受,形象地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观书有感》(其一)以

作喻,向人们阐明了一个道

理:o《观书有感》(其

二)借助和的形象,告诉我

们:O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观书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②寻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注释】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

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6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

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B.颈联“活水源流”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

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用诗人沉醉于山水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精神享受的肤

浅。

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诗人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

动,

说理形象,有较强的感染力。

61.你认为诗人读书有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