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物理专项复习:温度和物态变化(考情聚焦+中考新考法+透视大考向+新题特训)含答案与解析_第1页
2025年中考物理专项复习:温度和物态变化(考情聚焦+中考新考法+透视大考向+新题特训)含答案与解析_第2页
2025年中考物理专项复习:温度和物态变化(考情聚焦+中考新考法+透视大考向+新题特训)含答案与解析_第3页
2025年中考物理专项复习:温度和物态变化(考情聚焦+中考新考法+透视大考向+新题特训)含答案与解析_第4页
2025年中考物理专项复习:温度和物态变化(考情聚焦+中考新考法+透视大考向+新题特训)含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温度和物态变化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设置新考法真题。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A考向一温度及温度计

A考向二物态变化辨析及其应用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考情聚焦

课标要求考占命题预测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及温主要命题点看:温度的估测、普通液体温度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度计计和体温计的使用和读数、六种物态变化的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辨析,吸、放热情况的辨析,熔化、凝固、

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熔化、凝固、沸

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腾的特点和图像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液

物态变化

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化的方式,自然界水循环过程等。

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

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有时也会出现在综合题中。

1.★新情境)|(2024•安徽)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

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

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

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2.•学科*(2024•内蒙古包头)我国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在冻土区的铁路两侧安

装有许多热棒,如图甲所示。热棒是封闭的中空长棒,上端装有散热片,下端插在冻土中。里面填充低沸

点的液态氨作为“制冷剂”,如图乙所示。液态氨通过与气态氨的相互变化过程,带走冻土层热量,使冻

土层保持低温不会融化,保护路基。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热棒中填充液态氨的原因;

(2)简述氨在热棒中是如何循环工作制冷的。

3.(新考法*(2024•广东)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会影响脚的舒适感。透水汽性是指单位时间内透过单

位面积的水蒸气质量。为比较两款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小明用如图所示的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在相同规

格的容器中盛放等质量的水,用恒温装置维持水温不变,面料与容器口紧密贴合。容器口的面积为

(1)实验中,装置乙中的水温应为℃;

(2)分别测出两装置中容器、水和面料的总质量/;30min后,再次测出相应的总质量啊,数据记录见

表。分析数据可得:

①装置甲中透过面料1的水蒸气质量为g;

②面料的透水汽性更大;

③两种面料的透水汽性之差为mgfcm^h)1;

实验装置总质量比1/g总质量加2/g

甲225.00223.12

乙235.00232.68

(3)实验过程中,容器的(选填“内”或“外”)表面会有小水珠形成;

(4)请举出1个生活中选用透水汽性大的材料而增强舒适感的实例:.

,真题透视,

A考向一温度及温度计

1.(2024•江苏连云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面四幅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2.(2024•山东日照)小明用装满水的玻璃瓶、橡皮塞和细玻璃管制作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所示。

将此装置放入热水中,由于液体,细玻璃管内液面会上升;将装置取出,细玻璃管内液面

将O

x.________7

一礴朝: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液体温度计是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1)观察量程;(2)认清分度值。

使用时“三要三不能”:(1)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能接触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要待示数

稳定后再读数,不能在示数变化过程中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

平,不能随意读数。

A考向二物态变化

3.(2024•陕西)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十分发达,其中制作模具时常用到“失蜡法”,具体做法

是,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模具便做好了。

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B.升华C.熔化D.凝固

4.(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关于3D打印,其过程是:将固态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材料,喷头按照3D

图纸设计轨迹运动,将液态材料喷出,材料迅速冷却后形成立体实物。以上描述的打印过程中,涉及到的

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先熔化放热,后凝固吸热

B.先升华放热,后液化吸热

C.先熔化吸热,后凝固放热

D.先液化吸热,后凝华放热

5.(2024•宁夏)下列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湿抹布变干B.放入饮料中的冰块消失

C.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D.从冰箱冷藏室中拿出的西红柿表面变湿

6.(2024•青海)我们常吃的月饼是在烤箱里“烤”的,但根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最早的月饼出

自笼屉,青海就保留着用蒸笼“蒸”月饼的传统习俗。“蒸”月饼时,关于笼屉上方冒出的“白气”,下

列解释正确的是()

A.“白气”是水蒸气,是液化现象B.“白气”是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C.“白气”是水蒸气,是汽化现象D.“白气”是小水滴,是汽化现象

7.(2024•广东广州)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

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8.(2024•西藏)寒冬的早晨,西藏高海拔地区教室玻璃窗内侧常能见到美丽的冰花,如图所示。冰花

形成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凝固C.升华D.凝华

9.(2024•黑龙江哈尔滨)“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甲乙丙丁

A.甲图:初春、扎龙湿地冰雪消融B.乙图:盛夏,林都伊春薄雾消散

C.丙图:金秋,镜泊湖畔朝露晶莹D.丁图:寒冬,太阳岛上雪人变小

10.(2024•山东聊城)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形成白色的、像雪二样的固

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

降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干冰变成气体是汽化现象

C.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是熔化或凝华现象

D.干冰有致冷作用是因为干冰变成气体时需吸收热量

11.(2024•黑龙江大庆)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2.(2024•河南)如图,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出空气后把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塑料袋鼓起,该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此过程中酒精热量。

13.(2024•四川广元)夏天的早晨,青草尖端露水珠晶莹透明,太阳出来后,露水珠慢慢消失。青草尖

端露水珠的形成属于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需要(选填“吸

热”或“放热”)。

14.(2024•江苏常州)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有少量碘颗粒,如图所示,将玻璃泡浸入热水中,玻璃泡内

碘颗粒逐渐消失、同时出现紫红色碘蒸气,这是(物态变化名)过程,需要(吸

/放)热.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后,碘蒸气逐渐消失、同时出现碘颗粒,这是(物态变化名)

过程。

15.(2024•山东泰安)小文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用温度计分别

测量a、b两种物质的温度,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1)由实验可知,(选填"a”或"b”)物质是晶体。

(2)在第6min时,a物质的状态是(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⑶某时刻测量b物质的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示数为℃。

(4)在0~4min加热过程中,a物质的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16.(2024•江苏淮安)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⑴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图乙中的图..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⑶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

是.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加热过

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温度rC

解题技巧:

1.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

判断物态变化的关键是先看清过程中物质的始、末状态,然后再根据各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辨别

物态变化,要求能够根据现象指出属于何种物态变化,并能指出哪些变化过程吸热,哪些变化过程放热。

吸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凝固、放化、凝华。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还有液体种

类。

3.气体液化的两个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4.三个条件

(1)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3)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5.图像

(1)熔化图象:晶体熔化的图象中先有一段温度随时间上升的线段,温度达到熔点后再有一段平行

于时间轴的线段,熔化完毕后是一段温度随时间上升的线段;非晶体熔化的图象始终是温度随时间上升

的曲线,没有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

(2)凝固图象:晶体的凝固图象中先有一段温度随时间下降的线段,温度达到凝固点后再有一段平

行于时间轴的线段,凝固完毕后是一段温度随时间下降的线段;非晶体凝固的图象始终是温度随时间下

降的曲线,没有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

(3)沸腾图像:升温,然后温度不变化

,新题特训,

1.(2024•四川乐山)有一种手抛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后,达

到灭火效果。上述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B.液化C.凝华D.汽化

2.(2024•四川宜宾)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A.窗玻璃上出现冰花B.铁块变成铁水

C.从冰箱拿出的葡萄“冒汗”D.擦在皮肤上的酒精“消失”

3.(2024•江苏宿迁)2024年春节期间,我国部分地区下起了“冻雨”,“冻雨”是下落的雨滴结成的

冰形成的,这一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是()

A.凝华B.凝固C.液化D.熔化

4.(2024•江西)下图是某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微观模型。甲图中的物质状态变成乙图中的物质状态

的过程叫做()

甲乙丙

A.凝固B.熔化C.液化D.汽化

5.(2024•海南)用塑料袋套在绿叶上并扎紧袋口,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的内表面就会出现一层水

珠。水珠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B.汽化C.熔化D.凝固

6.(2024•江苏镇江)小李用图1所示装置观察水的沸腾,正确实验并采集数据后,绘制出如图2所示

的图像。关于本实验,

图1图2

A.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不变B.水面上方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C.8〜lOmin内水不需要吸收热量D.杯口的“白气”是蒸发形成的

7.(2024•江苏常州)盆栽养护应遵循“土壤含水不浇水,土壤干时要浇水”的原则.春季,小明自制

“土壤含水显示仪”,探测花盆内土壤是否含液态水.如图所示,中午将试管倒插入土壤深处,傍晚发现

试管内上端出现水珠,说明土壤含液态水.从土壤含液态水到试管内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C.先升华后液化D.先升华后凝华

8.(2024•江苏盐城)据《天工开物》记载,可从朱砂矿石中提炼水银(液态汞)。如图所示,给密闭

锅内的砂矿石加热,就会在倒扣的锅壁上布满水银。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B.凝华C.液化D.汽化

9.(2024•山东德州)“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霜降有霜,米谷满仓一一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一一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一一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一一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10.(2024•四川巴中)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深秋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来

B.清晨的雾是由水蒸发而来

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汽化现象

D.冰柜中刚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

11.(2024•山东济南)2024年初,济南南部山区某地出现''雾淞漫道"奇观,如图所示。“雾淞”俗称

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夜间气温骤降时树枝上形成的美丽景观。“雾淞”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B.凝华C.升华D.液化

12.(2024•山东枣庄)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一一熔化,需要吸热

B.夏天洒水降温一一汽化,需要放热

C.秋天细雨绵绵——液化,需要吸热

D.冬天大雪纷飞一一凝华,需要吸热

14.(2024•山东滨州)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下列节气涉及

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丙T

A.图甲“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图乙“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图丙“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图丁“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5.(2024•四川南充)用飞机向云层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出现下列物态变化,其中放热的是

)

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16.(2024•四川自贡)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谚语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一一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一一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一一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D.“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一一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17.(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那水呢,不但不结

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上面的文字节选于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关于文中所涉

及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B.“结冰”是凝固现象

C.“热气”的形成是升华现象D.“冰”是非晶体,没有熔点

18.(2024•贵州)中国铸币发展史源远流长,如图所示,“钱范”是古代铸造钱币所用的模具,由正、

背两块组成,内部均刻有图文。铸币时,合上正、背两块,将液态金属灌入其内,待液态金属凝固后取

出,即可得到金属钱币。下表提供两种材料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请回答:

材料熔点t/℃

(1)己知铜的熔点为1083C,若想复刻铸造纯铜钱币,应选择表中哪种材料制作“钱范”?

(2)根据所选“钱范”的材料,写出所灌注铜液的温度不能超过多少摄氏度?为什么?

19.(2024•黑龙江绥化)如图甲是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记录

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__________的位置;(选填“烧杯”或

“温度计”)

(2)实验中杯口周围出现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属于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3)关于甲装置中硬纸片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选填字母)

A.减少热损失B.降低杯内气压,使水沸腾更快

C.减少“水雾”的干扰,方便读数D.有助于固定温度计

(4)小组同学进一步分析图象,发现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5)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会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20.(2024•吉林长春)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乙丙

时间/min0123456

温度/℃929498989898

(1)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接下来合理的操作是;

(2)调整后进行实验,水温升到92℃时,每隔1min读取一次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第2min时温度计示

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3)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中绘制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将装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沸水中(不碰烧杯的底和侧壁),酒精灯持续加热,试管中的水能否沸

腾?。

21.(2024•山东枣庄)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

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安装如图甲所示装置时,应该先确定铁圈A的位置,确定其高度时,(选填“需要”或“不需

要”)点燃酒精灯;

(2)小明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水在沸腾过程

后,吸收热量,温度—o此时当地的大气压—(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123456789

温度/℃909294969798989898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中的a所示。如果同组的小红减

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选填“b”“c”或

“d”)

(4)星期天小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有点少,于是小明又往

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说明其整个烧水过程

ABCD

22.(2024•江苏南通)学校文艺演出时,为渲染气氛,老师将一些干冰放入水中,舞台上瞬间弥漫了大

量“白雾”,同学们对此很好奇。

r.-

p.

r.,

n.

T.

m.

T.T

p

T

Ho

一M

「-2

干冰轻放在水面上干冰轻放在漂浮的塑料片上干冰放在漂浮的硬纸片上

图甲图乙

(1)“白雾”是什么?大家讨论后认为“白雾”是小水滴和二氧化碳,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依据

是。

(2)“白雾”中的小水滴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1: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猜想2:杯中的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①为验证猜想1,小明取3小块相同的干冰片,一片轻放在水面上,另外两片分别放在漂浮的塑料片和硬

纸片上,现象如图甲,说明猜想1是的。

②为验证猜想2,小华先用温度计测出放入干冰前杯中水的温度心如图乙所示,4为℃,用

电子秤测出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再测出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及水的温度发现

拉2<叫、L<4。小华据此判断小水滴来自杯中的水,但不赞同猜想2,因为干冰升华时,不可能导致大量

的水汽化。小华的判断得到大家的认可,理由是。

⑶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小芳查阅资料了解到干冰在水中升华释放气体时,会产生剧烈振荡,把干冰附

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

①为验证这一观点,小芳在三个相同的杯内分别放入温度、体积相同的水或食用油,取三份等量的干冰,

两份直接放入水和油中,另一份用纱布包裹起来放入水中,现象如图丙。比较两图,证明这

一观点是正确的。

c.干冰用纱布包包裹放入水中

图丙

②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或设备:

专题04温度和物态变化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设置新考法真题。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A考向一温度及温度计

A考向二物态变化辨析及其应用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考情聚焦/

课标要求考点命题预测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度及温主要命题点有:温度的估测、普通液体温度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度计计和体温计的使用和读数、六种物态变化的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辨析,吸、放热情况的辨析,熔化、凝固、

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熔化、凝固、沸

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腾的特点和图像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液

物态变化

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化的方式,自然界水循环过程等。

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

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有时也会出现在综合题中。

LX新情境•(2024•安徽)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

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

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

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答案】C

【解析】AB.“炙化其中油蜡”是固态的油蜡变成液态的蜡水,因此是熔化的过程,故AB错误;

C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液态的铜液变成固态的铜,因此是凝固的过程,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o

2.«跨舞科(2024•内蒙古包头)我国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在冻土区的铁路两侧安

装有许多热棒,如图甲所示。热棒是封闭的中空长棒,上端装有散热片,下端插在冻土中。里面填充低沸

点的液态氨作为“制冷剂”,如图乙所示。液态氨通过与气态氨的相互变化过程,带走冻土层热量,使冻

土层保持低温不会融化,保护路基。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热棒中填充液态氨的原因;

(2)简述氨在热棒中是如何循环工作制冷的。

气态氨净撒热片

八E/

冻土层

卜液态氨

甲乙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解析】(1)热棒中液态氨沸点低,易于发生汽化和液化。

(2)当路基温度升高时,热棒中的液态氨吸热汽化成气态氨,气态氨上升到热棒上端后,通过散热片将

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同时液化为液态氨又沉入棒底,这样冻土层的温度变化较小,就不易熔化。

3.IR新考法片(2024•广东)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会影响脚的舒适感。透水汽性是指单位时间内透过单

位面积的水蒸气质量。为比较两款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小明用如图所示的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在相同规

格的容器中盛放等质量的水,用恒温装置维持水温不变,面料与容器口紧密贴合。容器口的面积为

40cm2,装置甲中的水温为37℃,实验室温度为23℃。

(1)实验中,装置乙中的水温应为℃;

(2)分别测出两装置中容器、水和面料的总质量啊;30min后,再次测出相应的总质量%,数据记录见

表。分析数据可得:

①装置甲中透过面料1的水蒸气质量为g;

②面料的透水汽性更大;

③两种面料的透水汽性之差为mg(cm2-h)1;

实验装置总质量叫/g总质量幽2/g

甲225.00223.12

乙235.00232.68

(3)实验过程中,容器的(选填”内”或“外”)表面会有小水珠形成;

(4)请举出1个生活中选用透水汽性大的材料而增强舒适感的实例:0

【答案】371.88222内夏季的床单选用透水汽性大的材料而增强舒适感

【解析】(1)[1]为比较两款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变量是面料,其它关键性的量,需要保持相同,故装

置乙中的水温应与装置甲中水的温度相同,为37℃。

(2)①[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装置甲中透过面料1的水蒸气质量为

小=叫-W2=225g-223.12^1.88g

②[3]装置乙中透过面料2的水蒸气质量为

叫=/-〃Z2=235g-232.68g=2.32g

相同的时间内,透过面料2的水蒸气的质量比较多,故面料2透水汽性更大。

③[4]两种面料的透过水蒸气的质量之差为

Am=ni乙=2.32g-1.88g=0.44g

两种面料的透水汽性之差为

31

Am0.44xl0mg(2,v

丁7^o-=22mg(Cm-h)

40cm2x—h

60

(3)[5]实验过程中,由于水蒸气集中在容器内,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在容器的内表面会

有小水珠形成。

(4)[6]夏季的床单选用透水汽性大的材料而增强舒适感。

A考向一温度及温度计

1.(2024•江苏连云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面四幅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C符

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4•山东日照)小明用装满水的玻璃瓶、橡皮塞和细玻璃管制作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所示。

将此装置放入热水中,由于液体,细玻璃管内液面会上升;将装置取出,细玻璃管内液面

将。

【答案】热胀冷缩下降

【解析】[1][2]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将此装置放入热水中,此装置内的水会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所

以细玻璃管内液面会上升;将装置取出,由于环境温度降低,此装置内的水会遇冷收缩,体积变小,所以

细玻璃管内液面将下降。

i解题及可: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液体温度计是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1)观察量程;(2)认清分度值。

使用时“三要三不能”:(1)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能接触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要待示数

:稳定后再读数,不能在示数变化过程中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

;平,不能随意读数。

A考向二物态变化辨析及其应用

3.(2024•陕西)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十分发达,其中制作模具时常用到“失蜡法”,具体做法

是,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模具便做好了。

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B.升华C.熔化D.凝固

【答案】C

【解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根据题意知,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

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

题意。

故选Co

4.(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关于3D打印,其过程是:将固态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材料,喷头按照3D

图纸设计轨迹运动,将液态材料喷出,材料迅速冷却后形成立体实物。以上描述的打印过程中,涉及到的

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先熔化放热,后凝固吸热

B.先升华放热,后液化吸热

C.先熔化吸热,后凝固放热

D.先液化吸热,后凝华放热

【答案】C

【解析】将固态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材料,属于熔化过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将液态材料喷出,材料

迅速冷却后形成立体实物,属于凝固过程,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故选Co

5.(2024•宁夏)下列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湿抹布变干B.放入饮料中的冰块消失

C.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D.从冰箱冷藏室中拿出的西红柿表面变湿

【答案】D

【解析】A.湿抹布变干,由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是肉中的液态水变成固体的冰,是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从冰箱冷藏室中拿出的西红柿,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西红柿,变成小水珠附在西红柿表面,是液

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4•青海)我们常吃的月饼是在烤箱里“烤”的,但根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最早的月饼出

自笼屉,青海就保留着用蒸笼“蒸”月饼的传统习俗。“蒸”月饼时,关于笼屉上方冒出的“白气”,下

列解释正确的是()

A.“白气”是水蒸气,是液化现象B.“白气”是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C.“白气”是水蒸气,是汽化现象D.“白气”是小水滴,是汽化现象

【答案】B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用蒸笼蒸月饼时产生的“白气”

是锅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7.(2024•广东广州)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

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答案】C

【解析】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原因是广州地处我国的

南方,春季南风吹来温暖的带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这些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黑板、墙壁和

玻璃就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上造成的,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8.(2024•西藏)寒冬的早晨,西藏高海拔地区教室玻璃窗内侧常能见到美丽的冰花,如图所示。冰花

形成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凝固

【答案】D

【解析】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

合题意。

故选Do

9.(2024•黑龙江哈尔滨)“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甲图:初春、

C.丙图:金秋,镜泊湖畔朝露晶莹D.丁图:寒冬,太阳岛上雪人变小

【答案】D

【解析】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薄雾消散,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朝露晶莹,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雪人变小,是雪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o

10.(2024•山东聊城)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形成白色的、像雪二样的固

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

降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干冰变成气体是汽化现象

C.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是熔化或凝华现象

D.干冰有致冷作用是因为干冰变成气体时需吸收热量

【答案】D

【解析】A.干冰的形成是气态变为固态,凝华现象,故A错误;

B.干冰变成气体,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B错误;

C.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是液化或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干冰变成气体时,是升华现象,需吸收热量,故D正确。

故选Do

11.(2024•黑龙江大庆)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D

【解析】A.雨是液态,而汽化生成的是气态,故A错误;

B.雪是固态,而液化生成的是液态,故B错误;

C.露是液态,而升华生成的是气态,故C错误;

D.霜是固态,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故D正确。

故选D。

12.(2024•河南)如图,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出空气后把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塑料袋鼓起,该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此过程中酒精.热量。

【答案】汽化吸收

【解析】[1][2]当把滴入几滴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时,酒精液体会汽化成酒精气体,体积变大,故发

现塑料袋鼓起,而汽化吸热。

13.(2024•四川广元)夏天的早晨,青草尖端露水珠晶莹透明,太阳出来后,露水珠慢慢消失。青草尖

端露水珠的形成属于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需要(选填“吸

热”或“放热”)。

【答案】液化吸热

【解析】[1]夏天的早晨,由于青草等物体表面的温度较低,而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相对较高,当这些水

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青草表面时,会放出热量并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青草尖端,形成我们看到的露水

珠。因此,露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过程。

[2]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露水珠汽化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14.(2024•江苏常州)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有少量碘颗粒,如图所示,将玻璃泡浸入热水中,玻璃泡内

碘颗粒逐渐消失、同时出现紫红色碘蒸气,这是(物态变化名)过程,需要(吸

/放)热.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后,碘蒸气逐渐消失、同时出现碘颗粒,这是(物态变化名)

过程。

【答案】升华吸凝华

【解析】[1][2]如图所示,将玻璃泡浸入热水中,玻璃泡内碘颗粒吸收玻璃泡传递的热量逐渐消失、变成

紫红色碘蒸气,这是升华过程,此过程需要吸热。

[3]将玻璃泡从水中取出后,玻璃泡温度降低,放出热量,碘蒸气逐渐消失变成碘颗粒,这是凝华现象。

15.(2024•山东泰安)小文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用温度计分别

测量a、b两种物质的温度,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1)由实验可知,

(2)在第6min时,a物质的状态是(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⑶某时刻测量b物质的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示数为℃。

(4)在0~4min加热过程中,a物质的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答案】⑴a(2)固液共存状态(3)43(4)增加

【解析】(1)由图乙可知,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但a物质有段时间温度不变,说明该物质有固定的熔

化温度即熔点,是晶体。

(2)a物质在4、8min时间内处于熔化过程,在第6分钟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共持续了4分

钟。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VC,故读数为43℃。

(4)在0~4min加热过程中,a物质持续吸热,故内能增加。

16.(2024•江苏淮安)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图乙中的图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

是;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加热过

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答案】(1)温度计触碰到了烧杯壁秒表(2)a(3)保持不变(4)D

【解析】(1)[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温度计触碰到了烧杯壁,测温不准。

[2]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记录时间的秒表。

(2)沸腾前,上方水温低,气泡上升时,内部的气体和少量水蒸气遇冷液化,因而体积变小,气泡变

小;沸腾时,水大量汽化,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且上升过程中水压变小,所以气泡变大。所以图乙中的

图a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则因为水量减少,升温速度加快,最终温度升高到沸点不

变,故选D。

i保频拉可:

1.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

判断物态变化的关键是先看清过程中物质的始、末状态,然后再根据各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辨别

物态变化,要求能够根据现象指出属于何种物态变化,并能指出哪些变化过程吸热,哪些变化过程放热。

;吸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凝固、放化、凝华。

甲乙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