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讲 八上古诗词【知识精研】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_第1页
第08讲 八上古诗词【知识精研】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_第2页
第08讲 八上古诗词【知识精研】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_第3页
第08讲 八上古诗词【知识精研】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_第4页
第08讲 八上古诗词【知识精研】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目录CONTENTS考情透视·目标导航考情透视·目标导航第一部分考情分析年份卷型考查内容考试题型分值频率命题趋势2024广东省卷///考频较高广东省卷、深圳卷对于本题的考察均以课内古诗为主,广州卷会涉及课内知识迁移,分值方面为2-4分,三年分值变化总体不大,题型也较为固定,以画面描述、炼字和主旨分析为主,难度不大,掌握课内古诗词的写作手法及情感主旨即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体裁+手法赏析4分广州卷深圳卷///2023广东省卷《次北固山下》炼字2分广州卷《饮酒》画面描述+炼字4分深圳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意象2分2022广东省卷///广州卷《游山西村》诗歌含义+主旨4分深圳卷《游山西村》诗歌理解2分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考查范围题目类型内容要点题干举例意象意境古诗鉴赏请分析颔联所体现的意境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加以分析炼字炼句古诗赏析手法赏析古诗赏析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情感分析古诗赏析请分析本诗体现的诗人情感知识导图·思维引航第二部分考点突破·考法探究第三部分考点一:意象意境知识点1:意象知识点2:意境

知识点1:意象1.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2.常见意象:(一)送别类⒈杨柳。“柳、留”谐音,古人送别,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深情,传达怨别怀远情思。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⒉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知识点1:意象⒊杨花。象征离散。⒋长亭。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成为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知识点1:意象

(二)思乡类⒈月亮/桂魄/蟾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⒉鸿雁/大雁/青鸟: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戴复古“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也代指书信。“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知识点1:意象3.双鲤。以鲤鱼代指书信。《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5.登高。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知识点1:意象6.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7.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8.烛。相思、别愁。9.浮云。漂泊的游子。10.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知识点1:意象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⒈梧桐。凄凉悲伤,愁思的象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⒉芭蕉。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⒊斑竹/湘妃竹。泪水,悲伤。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知识点1:意象⒋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⒌流水。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⒍猿猴。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⒎乌鸦。衰败荒凉。也代小人。

知识点1:意象⒏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因眷恋旧巢的习性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⒐杜鹃鸟/子规/杜宇。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⒑鹧鸪。“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旅人的羁旅愁怀和旅途艰难。“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代表着离愁伤感。“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知识点1:意象⒒寒蝉。悲凉,离愁别绪。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也有高洁之意。⒓斜阳/夕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知识点1:意象

(三)抒怀类意象⒈桑榆。比喻人的晚年。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⒉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饮露餐花寄托自己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知识点1:意象⒊梅花。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意深。⒋丁香。代哀愁、愁思或情结。戴望舒《雨巷》“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象征着诗人的低徊和迷茫。

知识点1:意象⒌红药。代悲苦。姜白石《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触目而伤怀,心中悲凉。⒍松柏。以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傲岸和顽强的生命力,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品格。

知识点1:意象⒎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⒏兰。高洁。9.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10.风。东风表示春天、美好。西风表示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表示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知识点1:意象11.霜。表示人生易老,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也表示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2.雪。表示纯洁美好。也表示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13.露。表示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14.大漠。苍凉、旷野、凄清。1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知识点1:意象

(三)战争类意象⒈投笔。指弃文从武。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⒉长城。指守边的将领。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⒊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知识点1:意象⒋关山。指遥远的地方,用以表现怀乡、思人。⒌柳营。指纪律严明的军营。⒍请缨。喻杀敌报国。岳飞“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⒎羌笛/胡笳。羌笛凄切之音,让征夫怆然泪下。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知识点1:意象⒏碧血/丹心。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9.商女/歌女。指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10.汗青。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识点2:意境

“意”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情感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对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知识点2:意境

“意境题答题步骤①描画面(翻译)

②定氛围(概括景物特点)注: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考点二:炼字炼句知识点1:炼字知识点2:炼句

知识点1: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知识点1:炼字

炼字角度:1.炼动词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2.炼形容词例:“塞下秋来风景异”哪个字用的

好?为什么?3.炼副词例:“雪上空留马行处”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知识点1:炼字4.炼叠词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5.炼数量词例:“金樽清酒斗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答题模版:释含义,明手法+描景象+意境/氛围,感情

知识点2:炼句

"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诗人们最讲究炼句,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地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

知识点2:炼句

炼句角度1.描绘意象、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突出品主题思想、作者情感态度方面的作用;4.音律方面的作用;5.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模板】这一句描绘了xxxx景象,某字(词)运用了xxxx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xxx的xxxx特点,表达了诗(词)人xxxx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着一种xxxx情趣)。考点三:手法赏析

知识点:手法赏析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简练含蓄)(形象生动)

排比、对偶、反复(有音乐美)、反问、设问、夸张(强调突出)、双关(含蓄幽默)、顶真(连贯)、互文(工整简洁)、叠字(有音乐美)、通感(感觉互通)、列锦(即名词组合、意象叠加)等。

知识点:手法赏析

(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突出强调)、联想想象(丰富生动)、象征(托物言志)、渲染烘托(鲜明突出)、赋(铺叙)比兴、用典(含蓄蕴藉)、以小见大(凝练突出)、抑扬结合(摇曳多姿)、虚实结合(拓展意境)、对面落笔(突出情感)、借古讽今(含蓄蕴藉)等。

知识点:手法赏析

(3)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诗歌运用得最多的是抒情和描写:

色彩、感官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知识点:手法赏析

(4)描写手法:①正侧结合(多面立体)、虚实结合(拓展意境)、动静结合(生动活泼)、点面结合(详略结合)、视听结合(形神兼备)、白描(简笔勾勒)细描(细节描写)

②描写角度:感觉上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内容上分----物:形、声、色、态、味,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观察角度上分----远近结合、高低结合、俯仰结合等

知识点:手法赏析

(5)抒情方式①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用典、以乐哀写乐哀

、寄情于景(只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与写景交互共生)、

触景生情(由景入手、由情作结)

知识点:手法赏析

【答题模式】1.点明手法。(用什么)

2.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内容。(怎么用)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有何用)

考点三:情感分析

知识点:情感分析

一、山水田园诗1.闲适淡泊,寄情山水2.向往自然,厌恶官场-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逸之乐)-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清幽自得)

知识点:情感分析

一、山水田园诗1.闲适淡泊,寄情山水2.向往自然,厌恶官场-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逸之乐)-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清幽自得)

知识点:情感分析

二、边塞征战诗1.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2.戍边思乡的孤独悲凉-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豪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苦寒思乡)

知识点:情感分析

三、送别怀人诗1.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2.豁达乐观的劝慰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豁达胸襟)-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深情厚谊)

知识点:情感分析

四、咏史怀古诗1.感慨朝代兴亡,物是人非2.借古讽今,批判现实-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历史无常)-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同情百姓)

知识点:情感分析

五、思乡羁旅诗1.漂泊在外的孤寂愁苦2.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断肠)-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惆怅)

知识点:情感分析

六、咏物言志诗1.托物言志,表达志向品格2.借物喻人,寄托精神追求-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坚贞气节)-郑燮《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顽强不屈)

知识点:情感分析

七、哲理诗1.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2.蕴含生活智慧与哲理启示-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困境中的希望)-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求知需更新)

知识点:情感分析

八、爱国忧民诗1.忧国忧民的责任感2.誓死报国的赤子之心-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乱世之痛)-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忠贞气节)

知识点:情感分析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答题格式:通过……内容+抒发(寄寓/表达)……感情。

题型精研·考向洞悉第四部分考点一:《野望》【文学常识】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写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主旨】抒发了诗人孤独的心境以及惆怅的情绪。

知识点:《野望》知识梳理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人物此刻的心情,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写野望之景,从动态角度描写远望中悲壮、苍凉、肃杀的“秋色”之景。C.颈联写近望牧人晚归的情景。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内心郁闷孤单。D.律诗一般为八句四联,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这首五言律诗就是如此。

知识点:《野望》针对练习BB.“从动态角度”有误。应是静态。(2)“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是诗人委婉抒情的常用手法之一。请任选本诗中的一个典故分析其表达效果。

知识点:《野望》针对练习示例一:作者借“采薇”这一典故,表达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表达了自己处在失意迷茫中向先贤寻求慰藉的心情。示例二:诗中“徙倚欲何依”一句,化用曹操的诗句,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迷茫和失意。考点二:《黄鹤楼》【文学常识】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开元二十五年春,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主旨】使至塞上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知识点:《黄鹤楼》知识梳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下面诗句与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针对练习

知识点:《黄鹤楼》C表达思乡之情(2)有人说本诗颔联的“悠悠”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的“悠悠”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请说明理由。针对练习

知识点:《黄鹤楼》《黄鹤楼》中,“悠悠”写出了白云的飘荡无定,给人一种世事变幻、岁月难再的怅惘之感。《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的“悠悠”是形容音乐声音飘忽不定。词人写到这里,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苦闷和士兵的痛苦联系起来,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束,表现了国家贫弱时代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考点三:《使至塞上》【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主旨】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青山绿水,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使至塞上》知识梳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的孤寂心境。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既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颈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知识点:《使至塞上》针对练习D“候骑”指的是“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和“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同写边塞之“雁”,二者传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知识点:《使至塞上》针对练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用雁来反衬边塞的荒凉寒冷,表现戍边将士的艰辛;“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借雁抒情,表达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以及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考点四:《渡荆门送别》【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惜别友人、眷恋故乡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人生道路的豪迈壮志。

知识点:《渡荆门送别》知识梳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识点:《渡荆门送别》针对练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题目交代了送别的地点。B.颈联写景,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C.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D.从结构上看,本诗起承转合层次清晰,首联点题“起”,颔联写景“承”,颈联变换角度写景“转”,尾联抒情“合”。

知识点:《渡荆门送别》针对练习AA.有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并不是为了送别朋友。(2)颔联中的“随”字用得好,请简要说说好在何处。

知识点:《渡荆门送别》针对练习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考点五:《钱塘湖春行》【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写作背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间的春天。【主旨】此诗通过写杭州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知识点:《钱塘湖春行》知识梳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知识点:《钱塘湖春行》针对练习(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柳暗/花明/又/一村。B.“丰年留客足鸡豚”,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C.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写景中寓含哲理。D.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知识点:《钱塘湖春行》针对练习BB.有误,这句诗直接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间接抒情,抒发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根据链接材料,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创设意境表达主旨的。【链接材料】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知识点:《钱塘湖春行》针对练习有目的地选择莺、燕、花、草等早春事物(物象),将喜悦之情融入其中,用“早”“新”“乱”“浅”修饰物象,形成带背作者情感色彩的意象,并进一步进行有机组合,创设了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意境,从而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喜悦心情的主旨。考点六:《饮酒》【文学常识】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主旨】本诗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知识点:《饮酒》知识梳理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识点:《饮酒》针对练习(1)下列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忘言”二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和自然之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B.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C.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人生真意,这种乐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会意者无须叙说。D.“忘言”指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知音难觅,对不明白人生真意的人无须多说。

知识点:《饮酒》针对练习DD.“知音难觅,对不明白人生真意的人无须多说”理解错误;这里“忘言”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2)在“经典诵读”诗会活动中,小豫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以改成“望”,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知识点:《饮酒》针对练习示例:我不赞同。“见”字写出了此时诗人不是有目的地刻意远望,而是以纯粹的心灵意外发现、不期而遇,这样才能达到和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淡泊的效果。“望”字带有目的性和刻意成分,不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考点七:《春望》【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因被称为“诗史”。【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主旨】本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知识点:《春望》知识梳理杜甫的《春望》是一首饱含深厚家国情怀的诗作。请参照示例,从下面的诗歌中任选一联,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荒凉之景,痛切地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知识点:《春望》针对练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与家人互通书信十分艰难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考点八:《雁门太守行》【文学常识】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写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主旨】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知识点:《雁门太守行》知识梳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汪曾祺曾说“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请你结合全诗对其色彩艺术进行分析。

知识点:《雁门太守行》针对练习D首联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暗喻敌军嚣张的气焰;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突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和爱国热情。颔联写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用“燕脂”和“紫”写血迹的颜色,暗示双方有大量的伤亡,这些浓艳斑驳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黯然凝重的氛围,烘托了战争的悲壮惨烈。(2)初中阶段同学们学习过多首以战争为素材的诗歌,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三四句与辛弃疾的《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战争的异同。

知识点:《雁门太守行》针对练习同:两首诗词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展现出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弓弦声比作霹雳,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满”字写出了号角声惊天动地,突出了战争规模之大;“凝”字写出了氛围凝重,突出了战斗的残酷与悲壮。考点九:《赤壁》【文学常识】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写作背景】这首诗当是杜牧站在赤鼻山故垒岸边遥望对岸三国武昌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主旨】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知识点:《赤壁》知识梳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知识点:《赤壁》针对练习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2)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知识点:《赤壁》针对练习示例: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考点十:《渔家傲》【文学常识】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写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主旨】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知识点:《渔家傲》知识梳理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有同学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将“将军白发征夫泪”翻译成“将军白了头发,出征的士兵默默流泪”;你认为这样翻译合理吗?为什么?

知识点:《渔家傲》针对练习不合理。该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相互交错补充。应该翻译为:无论是将军还是出征的士兵都白了头发,留下伤心的眼泪。(2)本词与《天净沙•秋思》都以“秋思”为题,请简要概括“秋思”的相同之处。

知识点:《渔家傲》针对练习两篇“秋思”都是借秋天特有的萧瑟、凄凉氛围来抒发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孤寂愁苦之情。考点十一:《庭中有奇树》【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写作背景】《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主旨】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知识点:《庭中有奇树》知识梳理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庭院中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B.三、四两句写思妇攀折繁花欲寄亲人,表现其对远行人的思念。C.“盈”意为“满”,从正面写出主人公在庭院中的站立时间之久。D.七、八两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点明全诗主题。

知识点:《庭中有奇树》针对练习CC有误,主人公长时间地拿着这束花,感受着它的馨香,更加凸显了她的思念之情(2)“以乐景写哀情”是本诗的艺术特色之一,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庭中有奇树》针对练习诗歌通过“奇树”“绿叶”“华滋”“馨香”等繁荣旺盛的意象,突出主人公的孤单寂寞,表现出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的忧愁。考点十二:《龟虽寿》【文学常识】曹操(155—220),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县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写作背景】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而有此篇。【主旨】本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知识点:《龟虽寿》知识梳理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请简要分析“神龟”和“腾蛇”在诗中的作用。

知识点:《龟虽寿》针对练习托物起兴,托神龟、腾蛇,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神龟寿命再长,腾蛇本事再大,也难免一死,人生也是这样,自然规律不可逆转。(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知识点:《龟虽寿》针对练习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考点十三:《赠从弟》【文学常识】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字公干。东平国(今山东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建安年间,为曹操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后染疾疫而亡。【写作背景】刘桢生逢乱世,遭遇坎坷,因战乱离开家乡,漂泊到中原的许(今河南许昌)一带。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政治社会,使他对现实生活有深切的体验,《赠从弟》诗三首便写于此时。【主旨】通过山区行路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之路充满挑战与机遇,我们应该清醒看待成功与挫折,时刻保持应对困难的准备,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挑战。

知识点:《赠从弟》知识梳理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诗中的“风声”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这首诗“本不期于咏物”,而在于“赠”人,请分析诗中的劝勉之意。

知识点:《赠从弟》针对练习盛(猛烈/大),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赞美松柏的挺拔(刚劲、不屈)。诗人以松柏为喻,劝勉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考点十四:《梁甫行》【文学常识】曹植(192~232),三国魏文学家。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写作背景】《梁甫行》是借乐府旧题描写海边逃民的困苦生活而作。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考证,有多种说法。有人根据曹植《求自试表》中“臣昔从先武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的叙述,认为这首诗当作于曹植随曹操北征乌桓时,写途中所见。【主旨】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

知识点:《梁甫行》知识梳理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1)“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塑造了“妻子”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知识点:《梁甫行》针对练习运用比喻的手法,塑造了妻子和儿女流离失所、寄身荒野、与兽为伍的形象。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考点十五:《浣溪沙》【文学常识】晏殊(991—1055),宋代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二年(1005)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