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第19页,共19页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美辞是汉民族的一大瑰宝,但老子曾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仿佛告诫我们辞之“形美”与“质真”之间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老子是希图说明事物的表象会相背于实质,因此他追求“返璞归真”,要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污染的事物之本性。我们认为,社会现象复杂多样,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将真、善、美统一于自身,而其中“真”是第一位的,也是核心。语言表达也应该而且能够实现其“诚”与“美”的和谐统一。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语言生活中,指导我们言语行为的准则应是什么?是“修辞立其诚”,这一古老命题在当代言语交际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汉语中最早用到“修辞”二字的是《易经》:“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立其诚”该做何种理解,后世学者的意见尚不统一。其中,王希杰和霍四通的观点较有代表性。王希杰认为所谓“修辞立其诚”即为“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而霍四通认为道德教化是修辞学不能承受之重,“修辞”和“立其诚”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关系,意为“做一个会说话的老实人”。我们认同霍四通的观点,“修辞”与“立其诚”讲的是一个人内外两方面的修养,即外会表达,内讲诚信。如此,从专业角度来看,这里的“诚”与语言表达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了,但我们仍然希望借用大众较为熟悉的这一命题来呼吁语言表达之真、之诚。中国的修辞,自古以来一直较为关注道德与诚信。道德与诚信的基础是实事求是,说真话就是最好的修辞表达。笛卡尔认为,人类与动物或机器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用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强调“修辞立其诚”,即通过辞之“诚”实现思想之诚、品质之诚,只有这样,我们的创造性表达、自由表达才会为提升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修辞立其诚”这一准则明确下来之后,我们又将面临新的问题: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邹立志先生曾从言语行为的全过程去追问“修辞”为何难以“立其诚”,她指出,“通晓修辞的种种言语行为限制,才有可能从一切或真或假的言语行为中拨开重重迷雾,无限地接近甚或洞察出修辞后面的‘诚’来。”因此,以“修辞立其诚”作为我们言语行为的准则,实则是一个不低的追求。(摘编自刘光婷、李琴《“修辞立其诚”--当前中国语言生活之圭臬》)材料二:我们认为,对“修辞立其诚”这句话的理解和阐释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一,依据文本。即根据《周易》文本来确定孔子“修辞立其诚”的原意。其二,结合语境。“修辞立其诚”是孔子在解释乾卦爻辞这一特定语境下的表述,不能离开这个特定的语境进行抽象、泛化的阐释。据此,《周易》的“修辞立其诚”不能简单等同于刘勰的“修辞立诚”,更不能离开文本泛论“辞”和“诚”的意义及关系。所以我们既不赞同把“修辞立其诚”简单地说成是“做会说话的好人”,也不同意“做老实人,说老实话”的阐释。其三,注意学派。本句是孔子的话,是儒家的观点,不是墨家的、道家的、纵横家的,更不是整个先秦时期一致的观点。因此分析时必须结合儒家的思想和理念。基于上述原则,我们认为,本句中“修”用的仍是其近引申义“修饰”,具体含义指“选择、绘饰与策划”。“辞”指的是“言辞和文辞”,既包括“言词”,也包括“文句”。释为“文教”似迂曲,释为“卜辞”似拘泥。“立”意为“建立”基本没有异议,但“其”字或许意义较虚,大都没有解释,或是语焉不详。而对“其”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对“诚”的判断。“其”作为代词,在本句中可以代指“修辞之人”,也可以代指“所修之辞”,但无论如何,指代的对象应是单一的,不能既指“他的”(修辞之人的),又指“它的”(所修之辞的)。也就是说,“其诚”要么是“修辞之人的诚”,要么是“所修之辞的诚”,二者不可得兼。如果是“修辞之人的诚”,“诚”的文本意义释为“忠信”似更准确些;如果是“所修之辞的诚”,“诚”的核心意义定为“真实无妄”似更妥帖。如果把“诚”理解为既是修辞人的“诚”,又是所修之辞的“诚”,则“其”字所代所指就无法落实,与“其”的语法功能相违背。如果认为“修辞立其诚”的“诚”既是客观事物之“真”,又是修辞之人主观之“心”,则不仅与“其”的语法功能相背,“立”字也不好落实,因为客观之“真”自然是客观存在,似乎用不着再来“建立”。故而,我们倾向于“其”代指“修辞之人”,“诚”的文本意义则为诚信、忠信。如此,“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文本意义可以大致理解为“修饰言语文辞建立他的诚信,用来营守功业”。(摘编自李索、荆宏《<周易>修辞观述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老子看来,真善美应该统一于一身,其中的“真”是人生的核心。B.在对“修辞立其诚”这句话的理解上,王希杰和霍四通的观点有出入。C.材料一认为“修辞立其诚”“实则是一个不低的追求”,落实这一原则并非易事。D.材料二表示“修辞立其诚”是儒家学派的观点,因此在分析时必须结合儒家的思想观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辞立其诚”在当下交际中既能促进表达,也能提升修养、增进和谐。B.“修辞立其诚”之“辞”除指“文教”“卜辞”外,还有“言辞和文辞”之意C.要对某一命题进行准确理解,就不应该离开命题所在的具体文本与特定语境。D.材料二作者从语法等角度分析“修辞立其诚”之“其”应代指“修辞之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一些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B.“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我们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C.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D.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其行为是否符合自身言论,谓之“听其言而观其行”。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5.这两则材料连同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都对同一问题做了不同的解读。阅读这三篇文章对你“为人为学”有着怎样的启示?【答案】1.A2.B3.C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修辞立其诚”在当代言语交际中的现实价值和重要性,以及要实现语言表达的真、诚与美的和谐统一。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对“修辞立其诚”意思的准确理解和阐释,强调依据文本、结合语境和注意学派的原则。5.①做人要诚实守信:无论是哪种解读,都强调了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为人要坚持诚信原则,以真诚为基础进行交流。②做学问要注重多元视角:面对同一命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这启示我们在为学时要保持开放性,尊重并理解多元视角。③做学问要注重深入分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探究各种观点的依据和合理性,这启示我们在为学中要追求深入和细致的理解。【解析】【导语】这两篇材料围绕“修辞立其诚”这一命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其文化价值和实现路径。材料一强调语言表达与道德诚信的结合,认为即使存在难度,追求“诚”仍是现代言语交际的理想。材料二则关注命题的语境解释,从儒家思想出发,分析其深层含义,并考察“其”的语法功能。两篇文章共同体现了对语言与诚信关系的深刻思考,强调在表达中坚持真实与诚信的重要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在老子看来”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一是说“我们认为,社会现象复杂多样,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将真、善、美统一于自身,而其中‘真’是第一位的,也是核心”。这里强调的是“我们认为”,不是“老子”。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B.“除指‘文教’‘卜辞’外”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释为‘文教’似迂曲,释为‘卜辞’似拘泥”,并不能说该词语包含“文教”“卜辞”之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强调‘修辞立其诚’,即通过辞之‘诚’实现思想之诚、品质之诚,只有这样,我们的创造性表达、自由表达才会为提升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而“辞之‘诚’”又关乎道德和诚信,“道德与诚信的基础是实事求是,说真话就是最好的修辞表达”。A、B、D三项表述都符合这一主题,C.只是在强调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一,“我们认为,社会现象复杂多样,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将真、善、美统一于自身,而其中‘真’是第一位的,也是核心。语言表达也应该而且能够实现其‘诚’与‘美’的和谐统一。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语言生活中,指导我们言语行为的准则应是……是‘修辞立其诚’,这一古老命题在当代言语交际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侧重论述“修辞立其诚”在当代言语交际中的现实价值和重要性,以及要实现语言表达的真、诚与美的和谐统一。②材料二,“我们认为,对‘修辞立其诚’这句话的理解和阐释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一,依据文本”“其二,结合语境”“其三,注意学派”,侧重论述对“修辞立其诚”意思的准确理解和阐释,强调依据文本、结合语境和注意学派的原则。【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价值的能力。①《修辞立其诚》中有“‘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材料一有“外会表达,内讲诚信”,材料二有“‘诚’的文本意义则为诚信、忠信”,综上可知,无论是哪种解读,都强调了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为人要坚持诚信原则,以真诚为基础进行交流。②面对同一命题,《修辞立其诚》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材料一强调语言表达与道德诚信的结合,材料二则关注命题的语境解释,这些都体现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这启示我们做学问要注重多元视角,在为学时要保持开放性,尊重并理解多元视角。③《修辞立其诚》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就“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本题两篇文章共同体现了对语言与诚信关系的深刻思考,强调在表达中坚持真实与诚信的重要性。可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探究各种观点的依据和合理性,这启示我们做学问要注重深入分析,在为学中要追求深入和细致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萤火与白帆朱文颖天生聋哑的唐鹏今年十八岁。但他经常幻想自己其实年过四十。五六年前,这一带刚刚开始建造时,他就常来。①那时湖边还很荒凉,风大得让人想起“北方”,或者“海边”。他伸开双臂、昂起头、闭上眼睛,感受着湖边的风击打皮肤的触觉。有一次,他感冒生病,躺了一个星期。病好出门,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湖边。风仍然很大。他发现那里有了些变化。一块石碑竖了起来。上面是三个字:苏州湾。在这个世界上,那块石碑附近的湖面就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开始时他能看到一些水鸟,它们扑棱着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片银光,却没有丝毫声响。他觉得这些孤独的水鸟很像他,还有那些沉默、倔强、自生自灭的芦苇也很像他。开始的时候他很少能看见人,后来慢慢多起来了。同时多起来的还有钢铁铸就的巨型拱桥,高大的建筑——他听说以后那里会是美术馆和音乐厅……他不在意这些。他觉得自己已经四十岁了。转折发生在一年前的春夜。晚饭后,唐鹏主动走进了父亲的房间。这是多年未有的事情。父亲抬头吃惊地看着他、看着他手里的写字板和笔——这是他们沟通的方式。唐鹏在写字板上写了下面几句话:今天我在湖里看到了帆船。白色的。我要上帆船学校。两个星期后,唐鹏被父亲送进了帆船学校。教练告诉唐鹏,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应该培养对风向、天气、波浪、水流以及它们之间变化的高度敏感性。“特别是风向的判定。”教练说,在手机上又打下:帆船的动力来自风力,然而你很快会明白,利用风力是有限制的……说完这些,教练停顿了一下,面容有些忧愁地看了一下唐鹏。而唐鹏回避了教练的目光。他转过头,望向正在起雾的湖面。在摄影师章虹的记忆里,唐鹏是突然出现在她的镜头里的。那天她正在东太湖边拍摄鹭鸟。鹭鸟很美。湖面很美。一切都好似太完美了。因此有什么东西仿佛不对。就在这时,唐鹏和他的帆船出现了。前一天的下午,章虹约了发小儿赵琳在湖边茶室叙旧。她们有近二十年没见面了——早在少女时代,章虹就跟随父母去了深圳,而当时的赵琳已经考上了戏校。赵琳问:“这些年你都好吗?”章虹犹疑了一下,脸上如同湖水一般平静。赵琳说她戏校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她学的是昆曲,不是最出色的,显然不可能成为大师或者传承人一类的人物。但她又是爱昆曲的……思来想去,她最终承认自己走上了一条崎岖的伤心之旅。无论如何,她还是准备走下去。“现在我是一名木偶昆曲演员。”赵琳说。“木偶昆曲演员?”“是的,既要会唱昆曲,还要学会提线木偶,”赵琳说,“非常辛苦,一般人真的受不了这个苦。”“说说你吧。”“我?”章虹微笑着。“是啊是啊,二十年前,你像候鸟一样飞走了。有多少人羡慕你啊。”章虹说,她的人生轨迹确实就像候鸟一样啊,赵琳说得真好。她跟随父母从吴江来到深圳后,读书、生活,后来就成了一名生态摄影师,像候鸟一样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飞来飞去。有一年,她参加野性中国西双版纳摄影训练营,在训练营结束的那天晚上,她发现了草丛间的点点萤火。章虹说她看到草丛间的萤火虫,整个心都醉了,完全不能自已。那些闪闪发光的小昆虫,那些漫漶的光带,不是浪漫,也不是神秘,“那就是命运”,章虹说。章虹说,从那一年开始,她便成了一个“追光人”,从西双版纳到怒江,从四川天台山到南京紫金山……而现在,她回来了,回到了她的故乡,她的原点。“我相信,这里的湿地会是我‘萤火虫之旅’拍摄的最后一站。”章虹说。“最后一站?”赵琳脸上露出迷惑的神情。“为什么?”赵琳皱紧了眉头。章虹稍稍犹豫了一下,抬起手,扯下头巾。“化疗,第三个疗程。”章虹淡淡地说。她的声音在赵琳目瞪口呆的表情中,像烟一样薄而呛人地弥漫开来。开始的时候,唐鹏并不知道自己进入了摄影师章虹的镜头。像往常一样,他完成了热身运动和柔韧性练习。湖边那些洁白美丽的鹭鸟,悠闲,神情自尊。动物总是比人更能预知自然界的变化,这是唐鹏在书本上学到的。他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在这片湖面上,他看到过很多无名的水鸟。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人类,唐鹏认为自己与这些鸟类更为相似。孤僻、敏锐,随时能够感知危险,或许,还有某些……善意。他这么想着的时候,稍稍有些犹疑。唐鹏的帆船在水面上滑翔着。②微风在他的脖子、耳朵边流动,没有一丝声响。这时,唐鹏注意到了岸边正在拍摄鹭鸟的摄影师章虹。后来,他和章虹在彼此的手机上留下了这样的对话。“当时你手里拿着变焦长镜头。很酷……”章虹回复了一个微笑的表情。“你正在拍鹭鸟吧?”“是的,但后来,你突然出现在我的镜头里。”“准确地说,是你和你的帆船。”“我?”“对,你,你也很特别。”“从来没人说过我特别。”“你是专业摄影师吗?”唐鹏追问道,“主要拍什么呢?”就在这时,岸边有几只白鹭缓缓起飞了。它们展开双翅,用力向空中跃起。与此同时。湖面上旋起层层波纹。唐鹏和章虹同时昂起了头……“我拍所有美丽而转瞬即逝的事物。”章虹在手机上这样写道。(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唐鹏常在湖边感受自然的气息以慰藉自己,可有一次病愈后再次来到湖边时,他感到了陌生和不安。B.教练提到“利用风力是有限制的”时面现忧愁,这暗示了唐鹏的自身障碍客观上会影响唐鹏学习帆船。C.“那就是命运”,章虹这里提到的“命运”是指她在深圳的生活经历,以及她成为生态摄影师的选择。D.唐鹏认为自己与这些鸟类更为相似,这表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感知与认同,也反映了他逃离社会的想法。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反复写唐鹏对自己年龄的幻想,表现了他对于个人的现实处境的思考。B.文章将章虹和赵琳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比,写出了章虹自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C.章虹接受化疗的回答,语句简单却隐藏着巨大的情感潜流,给人带来强烈冲击感。D.小说的叙事结构富有特色,将不同人物的经历与情感交织,使小说内容丰富而有深度。8.画线句借写“风”分别表现了唐鹏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9.请分析小说中“萤火”与“白帆”两个意象的内涵,并探究这两个意象互相映衬的表达效果。【答案】6.B7.B8.①第一处:对自由的向往。这里有人物对风的联想和动作,侧重表现唐鹏对自由的向往。②第二处: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里描述了一阵微风轻轻拂过他的脖子和耳朵,表现出唐鹏内心的平静、满足。9.内涵:“萤火”象征着生命的微光与希望,它虽然微小却能在黑暗中发出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白帆”则象征着梦想与勇气,它代表着对未来的向往和对未知的探索。表达效果:①升华主题思想。“萤火”与“白帆”的意象相互映衬,共同传达了生命的美好与坚韧、梦想的追求与实现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深化了情感,升华了主题。②增强艺术感染力。“萤火”与“白帆”的意象相互映衬,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两个主人公唐鹏和章虹在追求自我和生命意义的旅程中,展现了人性中对自然和内心自由的渴望。唐鹏在自然的宁静中找到了存在的目的,而天生聋哑并不阻碍他对风帆的热爱。章虹作为生态摄影师,以追逐转瞬即逝的美好为命运,即使面对病痛,依然执着于“萤火虫之旅”。两个意象“萤火”与“白帆”象征着希望与理想,相互映衬,揭示出生命旅程的光芒和无常。【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感到了陌生和不安”错误,文中描述的是“风仍然很大。他发现那里有了些变化”,这里的语气较为平静,并没有传达出不安的情绪。C.“是指她在深圳的生活经历,以及她成为生态摄影师的选择”错误。根据原文,章虹所说的“命运”应是指她成为生态摄影师后,在西双版纳发现萤火虫时产生了无法自已的感受,从而开始了她“追光人”的生涯。D.“也反映了他逃离社会的想法”错误,文中有关内容,如“唐鹏认为自己与这些鸟类更为相似。孤僻、敏锐,随时能够感知危险,或许,还有某些……善意”,是关于他对自然界变化的敏锐感知和个人特质的描述,是他性格的反映,没表现他逃离社会的想法。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对比”“无忧无虑”错误,文本没有将章虹和赵琳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比;而章虹“化疗,第三个疗程”,生命将要到尽头,生活也不会是“无忧无虑”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①第一处:“风大得让人想起‘北方’,或者‘海边’”是人物对风的联想;“他伸开双臂、昂起头、闭上眼睛,感受着湖边的风击打皮肤的触觉”,描述了唐鹏感受风的自由和解放,表现了唐鹏对自然的亲近与渴望,体现他的孤独和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对自由的向往。②第二处:此时的风是“微风”,风“在他的脖子、耳朵边流动,没有一丝声响”,表现了唐鹏对无声世界的认同与宁静感受,反映了聋哑人对于环境的独特体验和对自己的自信,表现了他对孤独的习惯和宁静的享受。此时此刻,唐鹏的内心是平静与满足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意象意蕴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内涵。文中有“那些闪闪发光的小昆虫,那些漫漶的光带,不是浪漫,也不是神秘,‘那就是命运’”,“萤火”微小,在黑暗中发出光芒它,短暂而又美丽,能照亮前行的道路。它象征着生命的微光与希望,象征了对生命的细腻感知与追求。是章虹对光的追求和命运的觉悟;“白帆”载着天生聋哑的唐鹏滑翔在湖面,“白帆”象征一种追寻和梦想的力量,它代表着对未来的向往和对未知的探索,寄托了唐鹏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效果:①唐鹏通过帆船运动体验自由与自我认同,章虹在生命的尽头追寻萤火虫的光亮,象征着对美与生命短暂的珍视,“萤火”与“白帆”的意象相互映衬,表现出角色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及内心的光明,传达了生命的美好与坚韧、梦想的追求与实现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深化了情感,升华了主题。②“萤火”趋向静态,象征生命短暂又美丽,“白帆”则是激昂飞扬的动态美,两个意象相互映衬,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人物各自的生命轨迹和对生活不同的领悟,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时张步都剧。耿弇使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分陈于城下。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是时帝在鲁,闻弇为步所攻,自往救之。未至,陈俊谓弇曰:“剧虏兵盛,可且闭营休士,以须上来。”弇曰:“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酾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贼虏遗君父邪!”乃出兵大战,复大破之。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帝进幸剧。耿弇复追张步,步奔平寿,苏茂将万余人来救之。帝遣使告步、茂,能相斩降者,封为列侯。步遂斩茂,诣耿弇军门肉袒降。张步三弟各自系所在狱,诏皆赦之,封步为安丘侯,与妻子居洛阳。冯异治关中,出入三岁,上林成都。人有上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陈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是岁,诏征处士太原周党、会稽严光等至京师。党入见,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博士范升奏曰:“伏见太原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肯就车。及陛见帝廷,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臣愿与坐云台之下,考试图国之道。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而敢私窃虚名,夸上求高,皆大不敬!”书奏,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罢之。”(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夫民易动而难静,而乱世之民为甚。当其舍耒而操戈,或亦有不得已之情焉,而要皆游惰骄桀者也。迨乎相习于戎马之间,掠食而饱,掠妇而妻,驰骤喧呶,行歌坐傲,则虽有不得已之情而亦忘之矣。尽编之于伍,而耕夫之粟不给于养也,织妇之布不给于衣也,县官宵夜以持筹不给于馈恽也。尽勒之归农,而田畴已芜矣,四肢已惰矣,恣睢狂荡、不能受屈于父兄乡党之前矣。故一聚一散,倾耳以听四方之动而随风以起,诚无如此已动而不复静之民气何矣!而光武处之也,不十年而天下晏然,此必有大用存焉。史不详其所以安辑而镇抚之者何若,则班固、荀悦徒为藻帨之文而无意于天下之略也,后起者其何征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党等文A不能演B义C武不能D死君E钓采华F名G庶几H三公之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须,等待,与《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须”意思不同。B.至,极、最,与《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至”意思相同。C.而,但,表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思不同。D.然,……的样子,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的“然”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张步占据剧地之时,都尉刘歆和泰山太守陈俊在城下列阵,并与张步军队激战,随后耿弇亲自率领精兵在东城下突袭张步军,取得了大胜。B.张步逃往平寿时,苏茂率领万余人前来救援。光武帝派遣使者告诉张步和苏茂,他们谁能斩杀对方并投降,就可以被封为列侯。最终张步选择了斩杀苏茂。C.博士范升上奏说,周党等人被朝廷征召到京师,蒙受了朝廷厚恩,但经使者多次聘请才肯应召,并且周党入朝觐见时,没有行跪拜礼,应判大不敬之罪。D.王夫之认为,动乱影响着人性,乱世之民有的起初可能是不得已而舍耒操戈,但习惯戎马生活后,可能就干出抢掠之事,最初不得已之情也会忘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酾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贼虏遗君父邪!(2)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14.材料二说:“夫民易动而难静,而乱世之民为甚。”光武帝能使“乱世之民”“静”下来,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D12.C13.(1)皇上即将到达,臣子应当杀牛斟酒来招待(等待)官员们,怎能反而想要把盗贼匪徒留给君王处理呢!(2)后人想从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以便效仿,却没有办法,那么还要史书干什么呢?14.①宽容与安抚投降者,减少敌对势力的反抗,稳定民心。②信任功臣,增强内部凝聚力。③尊重与包容隐士。【解析】【导语】材料一描绘了汉代耿弇与光武帝平定张步的历史事件,彰显忠臣奋勇与帝王宽仁的史实。探讨了人物的忠诚与君臣关系,表现帝王的知人善任。材料二评论强调了历史书写需明辨治世方略,特别关注动乱中的民性与恢复平静的难度。他主张历史应为后来者提供治理的经验,而非仅限于文辞修饰。【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党等人文不能阐发经义,武不能替君王去死,沽名钓誉,期望三公的高位。“文不能演义”与“武不能死君”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CE处断开;“钓采华名”,动宾结构,句意完整,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词语的能力。A.正确。“须”,等待/应当。句意:等皇上前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B.正确。句意:冯异威望和权力极大。/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C.正确。“而”,但,表转折/如果,表假设。句意:伏下身子,却不叩头拜谒。/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D.错误,意思不同。“然”,……的样子/通“燃”,燃烧。句意:不到十年而天下就安定下来。/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周党入朝觐见时,没有行跪拜礼,应判大不敬之罪”错误,原文是说范升上奏批评周党等人虽然接受朝廷征召但态度傲慢,且提出要与他们辩论考证治国的方法,若私窃虚名谋求高位,则全应判大不敬之罪,但未称周党等人在皇帝面前不以礼屈服就应判大不敬之罪。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即将;“待”,招待(等待);“遗”,留给。(2)“枢机”,关键;“由”,办法;“恶”,什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结合“张步三弟各自系所在狱,诏皆赦之,封步为安丘侯,与妻子居洛阳”可知,宽容与安抚投降者,减少敌对势力的反抗,稳定民心。②结合“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可知,信任功臣,增强内部凝聚力。③结合“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罢之”可知,能够尊重与包容隐士。参考译文:材料一:当时张步以剧地作为都城。耿弇派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分别在城下布阵。张步气盛,径直攻打耿弇的军营,同刘歆等交战。耿弇就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在东城下冲击张步的军队,大败敌军。这时刘秀在鲁城,听说耿弇被张步攻击,亲自率军前去援救。还未抵达,陈俊对耿弇说:“剧地敌兵士气正盛,我们可以暂且关闭营门,休养军士,等皇上前来。”耿弇说:“皇上即将到达,臣子应当杀牛斟酒来招待(等待)官员们,怎能反而想要把盗贼匪徒留给君王处理呢!”于是出兵大战,再次大败敌军。刘秀对耿弇说:“过去韩信攻破历下开创了大业的基础,今天将军攻破祝阿建立了功绩,这些地方全是齐国的西方边界,你们二人的功劳足可以相比。”刘秀进抵剧地。耿弇又追击张步,张步逃奔平寿县,苏茂率领一万余人前来援救。刘秀派人告诉张步、苏茂,能诛杀对方而投降的,封作列侯。于是张步杀了苏茂,到耿弇军营门前,露出臂膀投降。张步的三个弟弟分别囚禁在当地的监狱,刘秀下诏全都赦免,封张步为安丘侯,让他和妻子儿女住在洛阳。冯异治理关中地区,历经三年,上林像都市一样繁华。有人给刘秀上奏章说:“冯异威望和权力极大,人心归附,号称咸阳王。”刘秀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十分惶恐,上书谢罪。刘秀下诏书回答说:“将军对于国家,从道义上讲是君臣关系,从情义上讲就像父子,你有什么嫌疑而要害怕!”这一年,刘秀下诏征召隐居的士人太原人周党、会稽人严光等到京城。周党晋见时,伏下身子,却不叩头拜谒,对刘秀说愿意恪守自己的志向。博士范升上奏章说:“我看到,太原人周党、东海人王良、山阳人王成等,承蒙陛下的厚恩,使者多次聘请,才肯应召动身。到宫廷觐见陛下时,周党不顾礼仪,仅伏下身子不叩头。周党等人文不能阐发经义,武不能替君王去死,沽名钓誉,期望三公的高位。我愿意和他们同坐在云台下面,辩论考证治理国家的方法。如果我说得不对,则担当虚夸妄诞的罪名;如果他们胆敢盗窃虚名,向上夸耀,谋求高位,全应以‘大不敬’的罪名惩处!”奏章呈给刘秀,刘秀下诏说:“自古以来,英明的君王、圣贤的天子,都必定会遇到不服从的士人。伯夷、叔齐不吃周王朝的粮食,太原人周党不接受我的俸禄,也是各有志向。赐给周党帛四十匹,免议这件事。”材料二:历史的重要性,在于记述过去的事来作为人们将来行动时可借鉴的准则。写史的人,如果只求记载的繁多,却对经邦济世的大道不予记录。后人想从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以便效法,却没有办法,那么还要史书干什么呢?民众容易动而难以静,而乱世中的民众尤其如此。当他们舍弃农具而拿起兵器的时候,或许也是有不得已之情存在,而他们中主要的都是些游手好闲、桀骜不驯之人。等到他们逐渐熟悉了戎马生活,通过抢掠食物来吃饱,抢掠妇女来做妻子,驰骋喧哗,放歌恣肆,那么即使有不得已之情也早已经忘记了。如果把这些人都编入军队,则农夫的粮食不够给他们做军粮,妇女织的布不够给他们做军服,朝廷日夜筹划计算也不足以保证军需粮饷的运输。如果让他们全部解甲归田,则原来的田地已经荒芜,他们的四肢已经懒惰,骄横放荡、不能再受制于父兄和乡党了。所以一聚一散,侧耳倾听四方的动静以便随风而起,对这种已动而不能再静的民气实在是无可奈何!可是光武帝处理这个问题,不到十年而天下就安定下来,这一定有他过人的计策和谋划。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光武帝之所以能安抚、镇抚这些人的方法,班固、荀悦这些人只是写了文辞华丽的文章,而没有关注到天下的战略大局,这让后起的人如何去效仿和证明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次韵①“酬龚深甫”②二首(其二)王安石握手东冈雪满簪,后期惆怅老吴蚕。芳辰一笑真难值③,暮齿相思岂久堪。他日杜诗传渭北④,几时周宅⑤对漳南。百年邂逅能多少,且可勤来共草庵。【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龚深甫:龚原,字深甫。少师王安石,支持王安石变法。③值:遇到,碰上。④渭北:渭水北岸,杜甫曾在此地生活,写有《春日忆李白》表达对李白的思念。⑤周宅:白居易《樱桃花下有感而作》一诗中,白居易描述了自己在周家宅院欣赏樱桃花的情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握手东冈雪满簪”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龚深甫的深厚情谊,握手告别的场景充满了不舍。B.“老吴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对衰老的感慨,一个“老”字使得这种感慨更加深沉、厚重。C.颔联中“芳辰一笑”与“暮齿相思”对照,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突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D.颈联借用杜甫写诗怀念李白的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又用“周宅”传达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16.尾联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人感叹,在漫长又短暂的人生中,能够真正相遇并相知的朋友是多么难得。这种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相聚不易的深刻认识。②对友情的珍视。“且可勤来共草庵”,写诗人希望与龚深甫共同度过美好时光,享受相聚的欢乐,表现了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诗人对二人友情的珍视。【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与友人握手告别的场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友情的惋惜。诗人借杜甫和李白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并在尾联中感叹人生短暂,珍惜眼前相聚的时光,透露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生活的愿望。【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错,“几时周宅对漳南”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①“百年邂逅能多少”,人生百年也很短暂,能够有几次相遇相知?诗人感叹短暂人生中能够真正相遇并相知的朋友能有多少呢,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友人难得相聚的不易的感慨,暗含了人生有限的哲理。②“且可勤来共草庵”,多来这草庵,享受相聚的美好时光。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多多聚会的愿望,体现了他珍惜友谊和相聚的迫切心情,表现了对未来的期许,流露出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既表现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间的深厚情谊。(2)《<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预防和提前准备的重要性,与“防患于未然”和“未雨绸缪”的含义相吻合。(3)“白云”这一意象承载着多种情感与象征意义,可以指自由、纯洁和无拘无束,也可以指时间流逝、世事变迁、怀人思乡等,这在唐诗中多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修我甲兵②.与子偕行③.为之于未有④.治之于未乱⑤.白云一片去悠悠⑥.青枫浦上不胜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偕、悠、浦、返、仞。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脑无疑是最神秘的智慧宝库,它掌控着我们的思维、行为等,是生命的指挥中心。但指挥中心偶尔也会遭到“敌军”入侵而受损,不少人会产生头疼、恶心的症状,甚至认知逐渐“迷路”。胶质瘤,就是“敌军”之一。胶质瘤起源于神经元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原本是保护神经元的,(甲),作用就变了。手术治疗是对抗胶质瘤的首选方案。①手术要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②旨在实现减轻肿瘤负荷、改善症状的目的,③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④然而,⑤胶质瘤作为特殊生长性质的脑肿瘤,⑥侵袭性很强,⑦往往难以完全切除。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权衡切除范围和保护脑功能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胶质瘤的“出生证明”上,(乙)。遗传因素在胶质瘤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患有结节性硬化症、神经纤维瘤病等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其胶质瘤的风险显著增加。环境因素也是胶质瘤发病不可忽视的一环。你是否常听说手机“陪睡”是恶性脑瘤的危险因素?长期暴露于高剂量的电离辐射,可增加患胶质瘤的风险。不只是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同样A,在对抗胶质瘤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阻止其增长和扩散。对于手术难以切除的胶质瘤,放射治疗更显优势。化学治疗则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并且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胶质瘤的治疗已经进入“分子诊疗”的精准医疗时代。在基因检测的基础上,靶向药物也B。正是靶向药物的出现,针对胶质瘤的特定分子位点的靶向治疗才得以实现。同时,免疫治疗也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展现出潜力;在传统疗法领域,医生和研究者们也在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疗效。18.请仿照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句,以“心脏”为本体,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一致,语意完整,表达流畅。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下列有关文中加点虚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甚至”表示程度的加深,用于强调大脑遭攻击后的症状之重。B.“对于”引出对象,表明放射治疗在特定对象上具有优势。C.“通过”表明了进行化学治疗时给药所采用方法。D.“随着”可替换为“因为”,替换后句子的意思没有变化。【答案】18.示例:心脏无疑是最核心的生命引擎,它驱动着我们的血液循环、生命律动等,是身体的动力源泉。19.A功不可没(举足轻重)B应运而生20.句②修改为:旨在减轻肿瘤负荷、改善症状(或:实现减轻肿瘤负荷、改善症状的目的)。句⑤修改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供暖工程合同范本
- 2025年电工(高级)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股票发行辅导合同
- 肾下垂的临床护理
- 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护理
- 新质生产力杉杉股份
- 2025技术实施许可合同书
- 2025年天津市房屋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地下车库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家居智能小家电区域代理商销售合同书
- 人力资源规划案例分析题和答案解析
- 大棚建设钢结构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安全监理细则范本模板
- 梨山老母玄妙真经
- 2《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 病人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流程
- GB/T 4802.2-2008纺织品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改型马丁代尔法
- GB 14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
- 英语高考3500词带音标
- 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方案(专家论证)
- 框架结构柱、梁板模板安装技术交底
- 呼吸衰竭临床表现及鉴别诊疗精编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