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议论文阅读

1.阅读简单议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学业质量2.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

标准3.能运用实证性材料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

4.能通过梳理、分析材料提炼出自己的看法

1.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以及常见考点的答题技巧

湖南中考2.选文一般侧重学习生活、成长励志、人生感悟、社会热点等,给人以教育性、

备考建议启发性,要多加关注和阅读思考

3.平时要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概括归纳和分析综合能力

一、(2023•张家界中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人生难得是“三量”

①报纸上有幅插图,底下是诠释性的话一一“人生需要三量:少年时有胆量,壮年时有力量,

老年时有度量”,觉得妙不可言。

②少年时要有胆量,胆量就是冲劲,就是敢想敢为,就是仰望星空敢做梦。一个人年纪轻轻,

却对未来没有梦想,只愿当缩头乌龟过舒适日子,他的前程基本上可以一眼望到底。如果你不

信,不妨看看周围那些平庸的人一一是少年时有胆量,经历了挫折之后变成现在这副样子,还

是少小时候就胸无大志,一路浑浑噩噩走到现在?我敢肯定是后者为多。

③少年时的胆量,说到底,是为壮年时的力量储能。人到壮年,知识、智慧、才华都已具备,

想翱翔于天空翼下生云,想跋涉于山水脚底生风,我们就可能干出各种辉煌的事来。毕竟人在

青壮年时精力最好,创造力最强,也最有改变自己的动力。鸡汤文喜欢说“永远不晚”,还举出

例证说某某80岁登上了珠峰,谁谁90岁获得了博士学位。如果我们认真做个统计,绝大多数

人的生命成就都是在20岁至60岁这个正常的工作时段取得的,壮年庸庸碌碌,想在老年有所

作为,一定是难上加难。

④人老了,该拼的拼了,有的事就算做得不够完美,也难有精力重新做一次。这个时候,让

自己停下来,听听别人说话,看看职场人士风来雨去,赏赏曾经忽视的风景,完全可以。有句老

话叫“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人至老年,让自己停下来也是一种人生步骤。

⑤年轻人太忙,不小心说错句什么话,你不要太计较;自己工作一辈子,但享受与想象的有

距离,只要衣食无忧,也不要过分在乎。老了有度量,其实就是与周围的人和解,与生活和解,

与这个世界和解。生活是长着眼睛的,你心宽了,世界自会给予你更多的光华。

⑥“三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少年时的胆量来自不甘平庸的心,壮年时的力量源于成熟

个体的责任与担当,老年时的度量出自看尽花开花落之后的善解人意,这些都得靠我们自觉追

求。

⑦人生真正难的,是在各个时期都按照“三量”的要求去做。如果做到了,你便会笑对人

生,此生无悔。当然,要想此生无憾,你必须有透过风暴看到未来蓝天的眼光,必须有筋疲力尽

之后喘一口气继续向远而行的勇气。

(选自《文摘报》,有删改)

,“壮年时有力量”,请从第③段中找出这“力量”指的是什么。

答:①具备知识、智慧、才华;②精力最好,创造力最强,也最有改变自己的动力。

2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开头(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人生需要三量”;然后(②-⑤段)分别从少年、壮年、老年

三个阶段加以论证;最后(⑥-⑦段)分析少年时的胆量、壮年时的力量、老年时的度量的来源,

进一步提出做到“三量”需要眼光与勇气。

3文中作者说“有句老话叫‘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人至老年,让自己停下来也是一种人生步

骤”,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示例1:不同意,我认为老年人有丰富的经验,只要体力允许,也可以为社会做出许多贡

献。示例2:同意,我认为老年人拼搏了一辈子,此时可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有观点,且言

之成理即可)

二、(2023•湘潭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①世界读书日前后,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举行,大江南北,书香浓浓;天气渐暖,全国各地的

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文化遗址等人潮涌动,“文化游”广受青睐;多地文化惠民演出季活动

启动,送戏下乡、优秀剧目展演等,为人们送上缤纷文化佳宴。放眼神州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动、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抹抹亮色。

②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

、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十年,

我国文化建设气象万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

国家版本馆,推进《复兴文库》等重大文化工程,到《觉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绿》等

优秀

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从“非遗热”“考古热”“博物馆热”等蔚然成风,到群众歌咏、广场舞展

演、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兴起的文化风尚,见证

着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

③2020年6月,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写下的感言,让无数网友泪目最

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余生永不忘你”,这位农民工的“图书馆情缘”,背后正是不断完善

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给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重视文化民生,让越来越多人得到了审

美的享受、精神的滋养。

④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只有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才能更好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神

的支撑。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

⑤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4月初,四川大凉山深处

木耳小学的孩子们,写下了一份“心愿书单”;几天后,100册爱心图书从四川成都来到了海拔

2000多米的木耳山上,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一次跨越500多公里的书香传递,为孩子们探索

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⑥新征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文化的灯火照亮每一个人,让文化的力量启迪每一颗

心,一定能为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厚的滋养,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①段从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品质的文艺作品谈起,引出论题。贴近生活,自然亲切。

B.第②段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C.第④段画线句中的“任何时候”一词,指代的是“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之时。

D.第⑥段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号召人们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重视文化民生,让越来越多人得到了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滋

养”这一观点。

3.请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首先提出论点“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然后通过

列举四川大凉山木耳小学的孩子们的心愿以及心愿达成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强调这一

举动的意义:为孩子们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助力。

三、(2022•益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非宁静无以致远

李朝德

①潜心静气方可行稳致远。《道德经》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大意是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容易丢失根本,浮躁容易丧失主导。诸

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它启发我们,心有所志人自定,目标坚定人自静,自定、自静故能向着高远目标坚韧前

行。

②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③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个人表面上听讲,

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后,两个人的棋艺相差甚远。导

致这样的结果,只因前者心态静定,后者心浮气躁。正所谓,“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

现实生活中像第二个学棋艺者那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有的见异思迁、

朝秦暮楚,还有的浅尝辄止、投机取巧……浮躁心态若不及时祛除,终会阻碍一个人学知强能、

干事创业。因此,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

内心的浮躁。

④心浮气躁终误事,成功多从静中来。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

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一个“静”字,既是“麋鹿

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专注,也是“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镇静。史载,林则徐从小聪慧过人但脾

气很大,堪称“愤怒才子”。其父写下“制怒”二字,悬于林则徐书房之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

和洋人勾结破坏禁烟,林则徐知道后怒不可遏,而当他抬头看到高悬于堂上的“制怒”二字时,

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之后,他若无其事,经过巧妙周旋,成功收缴豫坤贪占的财物。凡

事沉住气,戒急戒躁、戒气戒怒,这是避免失误、赢得胜利的妙法。

⑤“静,谓心不妄动。”面对名之耀、利之诱、权之惑,尤需秉持淡泊心态,荡去尘世浊物,

沉着冷静、保持定力,从长远角度看待当前形势,从全局高度看待未来目标,扎扎实实、聚精会

神地干好自己的事。

(选自2022年5月1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认为,一个人如果浮躁,就必然会导致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

B.要学知强能、干事创业,要实现自我价值、走得更远,就需保持心态静定、祛除浮躁。

C.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之人不在少数,懂得宁静致远的道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D.文章认为,我们要自觉抵制名、禾U、权的诱惑,静心定神,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第①段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中心论点,然后引用《道德经》《诫子书》相关内容

进行理论阐述。

B.第②段为总领段,下文③④段分别对“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与“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

成”进行论述。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成功多从静中来”

的道理。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写作,第①段总起,提出问题,第②③④段展开论述,最后

一段联系实际作结。

3下列材料中哪则材料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春秋时期,晋国赵襄子向当时有名的驾车高手王子期学艺,初识技艺的赵襄子便迫

不及待地与王子期比赛,结果是三次换马三次落后。王子期告诫赵襄子:驾车最重要的是用心

指挥并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而不能把全部心思全用在与人一较高低上,不能求胜心切,心浮

气躁。

【材料二】陈涉年少时曾慨叹:“苟富贵,无相忘。”众人笑话他一个佣耕者,哪来的富贵?他回

答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答:材料一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初识技艺的赵襄子求胜心切,心浮气躁,三次换马三次

落后,这个事例能从反面证明第③段“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

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的观点。

一、议论文分类

分类特点举例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敬业与

立论文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乐业》

和主张

驳论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中国人

批驳,在批驳的同时表失掉自信

明己方观点力了吗》

二、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中心论点,即文章的主要见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中心论点是

全文的统率和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

分论点,即用来补充和论证中

分如《敬业与乐业》中,文章开头先提出“‘敬业乐业’四

心论点的若干观点(并非每篇

类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紧接着从中

文章都有分论点,有的文章只

心论点分出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有业”“敬业”“乐

有中心论点)

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勉励人们要敬业和乐业

特一般是非常明确的判断句(包括肯定的判断与否定的判断)或肯定的陈述句,标志是有

征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

①文章标题。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如《谈读书》一文,论点是文章首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位③文章中间。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驳倒对方观点后,在文章中间指出了

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④文章结尾。一般有“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标志性词语。

提醒:有的文章,中心论点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去概括

2.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解决“用什么来

证明”的问题。

类别范围特点

事实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事例典型,举例丰富,有

论据等说服力

道理经典性的著作,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

说理透彻,论证全面

论据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3.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纽带,解决

“怎么证明”的问题。

论论证方特点作用

证法

列举确凿、充分、

举例论更具体、更

有代表性的事例

证有说服力

证明论点

用经典著作中的

增强说服

道理论精辟见解、名言警

力和权威

证句以及定理公式

等来证明论点

用正、反两方面的是非曲直

对比论

论点或论据作对分明,突出

比,证明论点强调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

比喻论说理生动,

物作比喻来证明

证通俗易懂

论点

三、议论文的结构

基本引论(提出问题)一一本论(分析问题)

形式——结论(解决问题)

总一分(如《中国人失掉自信

力了吗》)、分一总(如《谈创

造性思维》)、总一分一总(如

《敬业与乐业》《我一生中的

总分式

重要抉择》),文章一般先提出

常见

论点,然后通过分论点层层递

结构

进论证中心论点,最后进行总

类型

结,再次强调论点

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

并列式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如《谈

读书》)

对照式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

物(或一正一反的两种意思)

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烘

托另一种事物,以见其是非美

丑,这种构成层次之间的意义

关系,就是“对照式”

就是“层层深入”式,采用层

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

递进式环的论证方式,从而由小到

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深说

透(如《不求甚解》)

四、议论文的语言

概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

准确性

分运用恰当

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

严密性

辑性强

语言运用有特点,风格鲜明,有利于

鲜明性

体现明确的态度和鲜明的爱憎

恰当使用修辞和特殊句式,增强语

生动性

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考场阅读步骤

议论文阅读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整体阅读(3分钟)

要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在关键位置适时进行勾画,如题目、开头、结尾以及一些段落的

首括句和结尾句、文章的过渡句等。阅读完成后,要落实以下两点:一是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论点;二是根据勾画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初步把握论证方法。

第二步:带题阅读(6分钟)

1.认真审题,把握题干重点信息,理解题意和考点,找准解题方向。

2.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答题范围或对应语句,认真分析,写出答案。

第三步:验证阅读(2分钟)

就题目要求进行定向阅读,验证答案。

考点方法指导

考点一辨析、提取、归纳论点

标题即中心论点

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提出论

在中间,即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

位置法点。应注意承上启下、过渡性的语句

即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这时,

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而言

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

总结性的标志性词语出现

1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肯定或表否

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地表明态度

表述法的句子,正确、鲜明、简洁明了。从全文看,

它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

一段的中心句)

"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是很集中,中心

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这就需要

归纳法

我们认真地阅读分析,用明确的语句把它

归纳概括出来

,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

论据反论点服务的,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证

推明”和“被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

论点法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就

是论点

考点二分析论据的作用、补写论据

1.分析论据的作用

(1)道理论据一一增强论据的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事实论据一一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⑶用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的论据一一从两个方面比较,使对与错更加分明,使正确的观

点(作者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补写论据

(1)先审清题目,判断要补充的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2)补写事实论据时,一定要围绕论点去写。一要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

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二要真实,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都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

补写事实论据的一般答题格式为: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3)补写道理论据就是补写一句与论点相关的名言警句、公理、俗语或诗词等。写道理论

据时,论据要与论点一致,所写的名言、格言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与原文一致,

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考点三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1.论证方法辨析

论证方法特点标志性语言

段落内容涉及具体的事例、名人逸事,常含有“如”“例如”“譬如”“比如”

举例论证

具有故事性或叙述性之类的词

引用蕴含哲理的诗词、名言警句或纯粹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或有“某

道理论证

地讲道理,进行说理性论述某说”“俗话说”等提示性词语

有“反之”“但是”等语言标志或是运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用反义词

运用比喻手法,一般都能找到本体和常含有比喻词:像、似、如、如同、好

比喻论证

喻体像、仿佛、恰似等

2.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方法作用答题模板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

举例论证证明了……(论点或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

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填论据),证

和权威性明了……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或更

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让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

对比论证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

较,突出强调了……观点

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

可以把道理讲得浅显易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

比喻论证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

证更加生动形象象,浅显易懂

考点四理解、概括内容

1.通读全文,把握要点

2.审读题目,锁定区间

3.细心探究,寻找标志

4.比较辨别,提炼要点

5.简洁明了,表述准确

考点五分析论证思路

1.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即:提出问题(引论)一分析问题(本论)一解决问题(结论)。

做这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2.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层次须抓住文章的显性标志和隐性标志。

(1)显性标志:①标点符号,如问号、分号、引号等,往往表明文章的段落层次及其关系;

②起到分层作用的词句,如关联词语、顺序词语、时间词语、空间词语和重复使用的某个词语

或语段、过渡句等,既是层次转换的标志,又是文章组合的手段。

(2)隐性标志:指文章层与层之间的意义联系、转换和过渡。

3.表述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时,注意需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

“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概括层意时,注意运用能显示议论文特征的词

语来概括。如“分析”“论证”“证明”“提出”“提示”等。

4.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①提出中心论点;②引出论题。这两个方面,要明确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

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逸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有:①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的结论;②突出或强化……的中心论点;③发

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④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考点六联系实际进行拓展、阐明见解

1.整体感知,把握观点。

这是答题的基础。同时还要弄清题干要求,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个观点及全文的思想内容提

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紧扣文章中的正面观点,与文章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

2.围绕论点,大胆表述。

从容易作答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能模棱两可。观点不唯一,只要能够自圆其

说即可,也就是说,自己表达观点之后,要有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建议赞成作者的观点,

因为作者已经阐述清楚,便于准确严密地解答。

3.联系生活,有感而发。

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来表达,才能准确严密而有深度。可从原文中提炼支持自

己观点、结论的论据,语言表述要简洁。如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本身

的经验,切忌脱离实际回答。

4.表达明晰,语言流畅。

思路条理清晰,有说服力。即使简短,也要注意选用恰当的词语,精巧构思。

此类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谈看法、启示

既要围绕阅读材料,又要结合实际生活,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与见解,切忌绕开阅读材料,

不切实际地陈述,答案组织上要注意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2)提建议、措施

①判断,看题干要求从哪个方面发表建议;②建议要紧扣阅读材料;③建议要合理,可操作

性强;④陈述理由,自圆其说;⑤答案组织分条陈述,一目了然。

一、(2024•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谈交友(节选)

朱光潜

①谁都知道,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乐事。人是社会的动物,生来就有同情心,生来也

就需要同情心。读一篇好诗文,看一片好风景,没有一个人在身旁可以告诉他说:“这真好呀!”

心里就觉得美中有不足。遇到一件大喜事,没有人和你同喜,你的欢喜就要减少七八分;遇到一

件大灾难,没有人和你同悲,你的悲痛就增加七八分。

②古人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

其臭。”久闻之后,香可以变成寻常,臭也可以变成寻常,而习安之,就不觉其为香为臭。一个人

应该谨慎择友,道理就在此。人是善于模仿的,模仿品的好坏,全看模型的好坏,有如素丝,染于

青则青,染于黄则黄。“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一种人。”这句西谚确实是

经验之谈。

③古人尝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

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

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

玉润珠圆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摩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

大。这影响在学问思想方面最容易见出。一个人多和异己的朋友讨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学说

不圆满处,对方的学说有可取处,逼得不得不作进一层的思考,这样地对于学问才能逐渐鞭辟

入里。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一方面也在受滋养。一个人被“磨”的方面愈多,

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愈丰富。孔子论益友,所以特重直谅多闻。一个不能有谆友的人永远是愚

而好自用,在道德学问上都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④你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得到怎样的朋友。人类心灵尝交感回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

人也就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恒敬之。"人不爱你敬你,就显得你自己有损缺。你不必责人,先须反求诸己。不但在情感方面

如此,在性格方面也都是如此。友必同心,所谓“心”是指性灵油同在一个水准上。如果你我

在性灵上有高低,我高就须感化你,把你提高到同样水准;你高也是如此,否则友谊就难成立。

朋友往往是测量自己的一种最精确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个好朋友,就绝不能希望得到一

个好朋友。要是好朋友,自己须先是一个好人。

[注]性灵: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等。

1.下列对本文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作者在谈到“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乐事”时,举了“共读共看”和“同喜同悲”两个

正面事例。

B.作者在谈到“一个人应该谨慎择友”时,引用古人的话和西谚作为道理论据。

C.作者在谈到“朋友会交互影响”时,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个譬喻形象阐释。

D.作者在谈到“你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得到怎样的朋友”时,从情感和性格两个方面阐释。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D)

A.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

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杨振宁《邓稼先》)

B.向朋友倾诉衷肠可以产生两种效果:它可以使欢乐加倍,又可以使忧愁减半。(培根《谈友

谊》)

C.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利哈乔夫《论

教养》)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读了本文,你对交友的原则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针对某同学“只要有共同的喜好就可以

成为朋友”的片面观点,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一段文字予以反驳。

答:示例一:你的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因为朋友是会互相影响的,喜好有好与不好、高雅与低

俗之分,交友应谨慎;同时交友不能以喜好为唯一标准,交友要交益友,择善而从,这才有助于

在道德学问上取得成就。

示例二:同学,你的观点是片面的。作为中学生,我们不能只因为共同的爱好就认为可以

成为朋友,要从多方面去考虑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自己朋友;要成为朋友,我们不光要志同道

合,我们还要谨慎地选择,凡事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不能顾及别人的感受的朋友是不值得

交往的;而且朋友间是很容易相互影响的,与不同的朋友讨论会有不同的收获;我们更要选择

交益友,不交损友,选择有助于我们在道德学问上有所促进的人做朋友。

二、(2024•甘肃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像狐狸一样学习

得到

①当今时代,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从“考试式学习”向“破案

式学习”的过渡。

②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晰的。不管是一个数学方程的解法,还是

相对论到底在讲什么,所有问题都很明确,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以文字的方式确切

地写在经典著作里,你只要去学就可以了。

③所以,你的求知方式应该是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而学习效果由各种各样的考试

来衡量。这种学习模式被称为“考试式学习”。

④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有一个著名的“刺猬与狐狸论”:刺猬之道,一以贯之(一元主

义);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多元主义)。传统社会显然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一生只做好一件

事就够了。好比你是一名数码工程师,业余爱好是下围棋。可围棋下得再好,对你的职场竞争

力有什么帮助呢?搞不好,还落得个玩物丧志的骂名。

⑤但是今天,传统的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原因很简单:第一,人类的知识总量已

经太大了,大到任何一个人,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消化,哪怕只是一个门类的知识;第二,知

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知识本身在频繁更新,今天还是共识,明天可能就不是了。越来越多的知

识,处于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因此,“考试式学习”

就难以为继。

⑥那怎么办?美国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办法:你要

当一只知道很多事的狐狸,而且一知半解就好。除了专长,你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

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不用深入。这也许是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

⑦庞德斯通洞察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变化:知识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变了。过去的知识是固

化的,学习者跟知识的关系,像人和财富的关系,是占有关系,占有得越多越富有。但是现在,

知识多到你根本占有不过来。

⑧打个比方,过去水很少,而自己这个容器很大,往自己这个容器里装水,当然是装得越多

越好。而现在,水已经多得像大海,你就别想往自己身体里装水了,学会在水里面游泳就好。

⑨知识不是用来占有的,占有一知半解的、不确切的知识干吗?不管什么知识,都成了你踏

入未知世界的踏板。一个片段的知识,会成为你求知路上的援兵,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作用

的接应。它虽不是答案,却是帮你找到答案的线索。

⑩还记得那个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吗?过去,下围棋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是现在,正因

为他对两边都懂一点,所以,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可能就是他研发的。

⑪在这个时代,有知识的“盲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知识的“盲维”。那些一鳞半爪的知

识,孤立地看可能没有用。但正因为它们分散、碎片化、不成系统,所以在知识的网络效应里,

它们极有可能在机缘巧合下,填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空白维度,让你的一个认知盲维突然透进

一丝亮光。

—个著名的例子,是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时,他马上判断出华生是一名刚从阿富汗

回国的军医。为什么呢?因为华生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且还有军人气概。左臂动作僵硬,说明

他刚刚受过伤。那么当时什么地方刚刚打完仗,并有可能让一名军医受伤呢?阿富汗。所以,

结论就出来了。

⑬你看,福尔摩斯只需要一个片段的知识一一阿富汗刚打完仗,就足以让他完成一整套推

理。他并不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这场战争。

⑭这就是“破案式学习”。过去的学习,是面对已知的学习;现在的学习,是面对未知的学

习。人人都是福尔摩斯。比如,你想创业,你想知道自己的创业计划靠不靠谱,上哪儿去找答案?

你每次遇到的都是不同的案情。在未知的海洋里,任何一根小树枝都是救命稻草,你有一些微

茫的小线索,哪怕不精确,也没关系,利用互联网工具,利用线索和线索之间的交叉关系,并不

难找到答案。

⑮《知识大迁移》里有一个关于收入的调查结论很有意思:在专业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谁

知道的乱七八糟的杂事越多,谁的收入就越高。像地理知识、历史常识、冷门的体育术语,知

道的人比不知道的人年收入要高出几万美元。

⑯凭什么?这就是因为人家手里通往陌生领域的钥匙更多嘛。

(选自《读者》,2024年第3期)

1.怎样的学习方法就是“像狐狸一样学习”?

答:“像狐狸一样学习”就是除了专长,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

统,不用深入。

2.文中两次提到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次提到是在传统学习方式下,举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的例子证明了传统社会更需

要刺猬式的专家,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够了。第二次提到是在当今时代,举其例和前文形成对

比,进一步证明“像狐狸一样学习”的必要性。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认为,在当今时代,“考试式学习”已经过时了,我们必须运用“破案式学习”。

B.作者认为,“像狐狸一样学习”是未来社会最好的学习方法。

C.知识就像财富,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占有得越多越好。

D.文中引用《知识大迁移》中关于收入的调查结论,证明“像狐狸一样学习”是有效的。

4你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像狐狸一样学习”吗?为什么?

答:示例1:我认为需要。因为当今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考

试式学习”难以为继。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追求知识的广泛性,丰富自己的认知维度,提升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例2:我认为不需要。因为初中阶段的知识,门类是固定的,问题是清晰的,而且这些知

识都已经被体系化,并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里,需要初中生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

习。

示例3:我认为既要“考试式学习”,又要“像狐狸一样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