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
基础过关练
(2024广东广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看,屈原和孔子一样,是中国历史上鲜有其
比的精神导师,他们以不同的途径与方式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作出了他人()的贡献。
孔子创始儒学,以其()的儒家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确立精神方向、道德标准和核心价
值观。屈原,则是通过()的诗篇,展示个人品格修为、精神意志和生命指向,为历代中国
人树立了典范与榜样。没有孔子,中国人传统的“三观”就不是现在这个面貌;没有屈原,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就缺乏二个昭示旦月的坐标。——
屈原对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最大贡献,是他伟大爱国者的形象屹立于民族精神之巅
而影响了千秋万代。
他的精神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屈原的时代,文人士子,乃至重臣,他们的国家观念并不
强,普遍的风气是得到哪国重用,就到哪国去。所谓“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
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但屈原却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一再表示()o以至于百
年后,贾谊写《吊屈原赋》,都难以理解他的忠贞和执着:“般纷纷其离此邮兮,亦夫子之故也!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1.文段中括号处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望尘莫及经天纬地震古烁今至死不懈
B.望其项背博大精深震耳欲聋至死不渝
C.望尘莫及博大精深震古烁今至死不渝
D.望其项背经天纬地震耳欲聋至死不懈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孔子,令中国人传统的,三观,成为现在这个面貌;屈原,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个昭示日月的坐标。”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
表达效果更好?
3.请简述第3段的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使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2024湖北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个大
“箭垛”,我们人人都可以在他那里射中心中所想;或者,如我曾经比喻的,是一个大大的“滚
雪球”,当他在时光的坡道上滚动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附着上自己的东西。是
的,物理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去世,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②比经学家把《诗经》学术化、重义化,从而使其失去了生动鲜活更严重的是,学者们
对屈原的所作所为。首先,学者们用他们各自不同的判断标准,对某篇作品是或不是屈原所
作作出了种种结论,他们甚至还挑起了一场“历史上有无屈原”的争论。依我看,“国用”本就
是一个符号。作为一个“物理事实”,他早已消失,而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履厚”,乃是一个“人
文事实,,。在贾谊、刘安和司马迁那里,“屉厚”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性,是这些东西
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我把屈原称为“滚雪球式人物”,意思是说,“坪厚”这两个字上所包含的
意义、价值、精神等,是在文化史上不断附着上去的,正如一个雪球。我们若层层剥开它去
寻找所谓的事实,则最终不过是雪块而已——所谓的“事实的真相”不存在。文化史上的众
多人物与文化现象何尝不都是一个一直滚动的雪球?当他们从我们这儿滚过时,若我们能
在上面附着上什么东西,也算功彳*呵遒了,何苦要拿着“学问的凿子”硬凿下去,找出所谓最
后的“真相”?待到最后,一切剥落,“真相”会令我们失望:原来什么也没有。
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拟物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B.第②段中有四处给“屈原”加上了引号,都是为了起强调的作用。
C.第②段中“所谓的”表示作者对一些人坚持的事实持否定态度。
D.第②段中加点成语“功德圆满”改为“不孚众望”更符合语境。
5.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古代文人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如屈原在《离骚》(节选)中用香草来象征自己的高
洁品质”,
(2)屈原《离骚》(节选)中的“,",与成语“格格不入”、
古语“道不同,不相为谋”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⑶有志之士常常因为无人赏识而苦恼,忠贞的大臣往往也为君王的荒唐而悲叹。屈原《离
骚》(节选)中的“,”也表达了这种苦闷。
(4)屈原《离骚》(节选)中“,”两句,借动物表达自己和群小
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⑸屈原《离骚》(节选)中,表现诗人内心美好,死而无悔的两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屈原《离骚》(节选)中,“,”两句写诗人通过戴高帽、
配饰品来表明自己追求高洁的品质。
⑺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认为社会现状是世俗之人善于取巧,做事违背规矩的两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屈原《离骚》(节选)中,“,”两句用“绳墨”等形象的比
喻来批判当时随意违背准绳而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不良社会风气。
(10)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叹息流泪的名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H)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时光流逝,担心自己无法为楚国尽心的句子是
“,,
三年模拟练
一、(2023云南昭通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腕②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③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石浪: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
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嘛:地积单位。古代称三十亩(一说二十亩)为一晚。③湘
累(16i):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文学成果,得于屈原作品者尤多。词人那坚韧执着往而不返的
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所谓“鹫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节选)]极为相似。
B.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
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片最后两句即化用岳飞之词,表达了与岳飞相似的情感。
C.词人抒发不得志与少知音的牢骚情怀,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
法,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幽愤。
D.词的末尾两句,词人幻想唤起屈原来一起唱歌,然而就连这幻想之中的求得异代知音共
歌舞的场面也不能长久,在阵阵松风中,东方破晓,词人酒醒梦消,又跌回现实世界中。
2.本词成功地运用了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抒怀,请结合上片词句具体分析。(6分)
教材考点疑难破Pl94Tl
赏析诗歌象征
根据材料内容填空
手法的解题步骤
题干已明确指出“本词成功地运用了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抒怀”,并
⑴指出某种具体的
要求“结合上片词句具体分析”,故在解答本题时,结合上片词句具体分析
表现手法
手法的运用即可。
①上片,词人连用、、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
⑵结合诗句具体分意象描写,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和过人的,却遭受南宋
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无用武之地。
手法的②上片的最后两句,词人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怨
抑之情。
⑶写出运用这种手①词人用香草美人自比,抒发虽具美才佳质却不被当朝看好而
法有什么好处,抒发的悲情。
了作者什么样的情②词人采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把不得志和无知音的悲剧性遭遇充分
感地展现出来了。
(4)整理答案
二、(2024河南洛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送谢叠山①先生北行
王奕
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
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
两生②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
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
[注]①谢叠山:南宋遗民,元世祖曾两次召他到大都做官,均被他拒绝。后被迫北上,
他绝食而亡。②两生:汉朝统一天下后,原为秦朝博士的鲁人叔孙通为刘邦制定群臣朝见皇
帝的礼仪制度,他回到鲁地征聘三十多名儒生作为助手,有两位前朝儒生不肯应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谢叠山受到上天垂青,赞扬他的人格,鼓励他勇敢前去,不要畏惧。
B.颈联以两位前朝儒生为反面例子,希望谢叠山学习叔孙通,敢于直面元廷。
C.尾联写青山处处可埋骨,只要死得其所,自是不朽,不须儿女清明的哭声。
D.尾联表达了对谢先生的勉励和期盼,也概括了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生死观。
4.颔联运用的典故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2024江苏扬州二模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鹏鸽天
朱熹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鸣楼细雨沧洲①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江妃定许捐双佩②,渔父何劳笑独醒。
[注]①沧洲:朱熹晚年在此创立考亭书院,著书讲学。②双佩:《列仙传》中郑交甫在
江汉之滨遇到了江妃二女,她们解下玉佩赠予郑交甫。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一个“分”字,表明词人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未来的人生是寄身于江湖。
B.“任阴晴”,颇有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表现了词人洒脱的气度。
C.三、四两句,一朦胧,一明亮,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描绘了一幅江湖晴雨图。
D.“未忘情”,写词人看到奇绝美景后,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
6.渔父曾笑屈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而本词末句却说渔父“何劳笑独醒”,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五年高考练
古代诗歌阅读之托物言志
一、(2022北京,11—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12分)
病柏①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
出非不得地③,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鸥鹃志意满④,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
[注]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
鸥鹃: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理的一项是(3分)()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飘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
蕴。(6分)
二、(2020全国01,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苦笋
陆游
藜蕾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蕾:藜和蕾。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
觉得他很妩媚。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6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离骚(节选)
基础过关练
1.C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望其项背:能
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根据前文“屈原和孔
子一样,是中国历史上鲜有其比的精神导师”以及横线前面“他们……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建
构作出了他人”和横线后面的“的贡献”可知,这里是说其他人比不上屈原和孔子对中华民
族精神的建构作出的贡献之大,所以用“望尘莫及”。
经天纬地:指谋划天下之事,多用来形容人才能极大。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
根据后文“儒家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确立精神方向、道德标准和核心价值观”可知,这里是
说孔子的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所以用“博大精深”。
震古烁今: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
很大。根据后文“展示个人品格修为、精神意志和生命指向,为历代中国人树立了典范与
榜样”可知,这里是说屈原的诗篇功绩伟大,不仅震动古人,而且显耀当世,所以用“震古烁
今”。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至死
不渝:指永不改变。根据后文“以至于百年后,贾谊写《吊屈原赋》,都难以理解他的忠贞和
执着”可知,这里是说屈原对楚国的忠贞永不改变,所以用“至死不渝”。
故选C。
2.答案原文使用双重否定句,更加突出和肯定了孔子和屈原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方面
所起的作用;而修改后的句子使用肯定句,语气上和情感上没有原文强烈。
解析原文用“没有孔子……就不是……;没有屈原……就缺乏……”两个双重否定句,说
明了孔子对中国人传统的“三观”的影响以及屈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影响,进一步证
明了开头提到的“屈原和孔子一样,是中国历史上鲜有其比的精神导师”,说服力更强。
而修改后的句子使用肯定句,语气上和情感上没有原文强烈,不能像原文那样突出和肯定
孔子和屈原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方面所起的作用。
3.答案因为在屈原的时代,文人士子乃至重臣的国家观念并不强,普遍的风气是得到哪
国重用,就到哪国去,但屈原却忠于楚国,对楚国至死不渝,所以屈原的爱国精神是最难能可
贵的。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第3段内容中包含的原因和结果,结合本段开头句“他的精
神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及后面的冒号可知,冒号后面是对屈原的精神中最难能可贵的内容
的解释,再结合后文“但屈原却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可知,屈原这种爱国精神是最难能可
贵的,这也是本段要表述的结果。
而文段开头的冒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冒号后面的“在屈原的时代,文人士子,乃至重臣,他
们的国家观念并不强,普遍的风气是得到哪国重用,就到哪国去。所谓‘六国之时,贤才为之
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但屈原却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解释了屈原
有这种最难能可贵的爱国精神的原因,即在屈原的时代,文人士子乃至重臣的国家观念并
不强,普遍的风气是得到哪国重用,就到哪国去,但屈原却忠于楚国,对楚国至死不渝。综合
以上分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连接所概括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4.DA.正确。“生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都是把屈原当作树来写,属于拟物。B.正确。
C.正确。D.功德圆满:比喻事情圆满结束。不孚众望:指不能使众人信服。由此可见,“不孚
众望,,不符合语境。故选D。
5.答案①经学家把《诗经》学术化、意义化。②经学家这样做使《诗经》不再生动鲜
活。③学者们对屈原的所作所为比那更严重。
解析长句变短句,首先分析长句的特点,所给句子的主语很长,化为短句时,可以把第一句
中的“经学家”提取出来作为第一个句子的主语,即改为:经学家把《诗经》学术化、意义化。
“从而使其失去了生动鲜活”的主语是上一句中经学家的做法,代词“其”指代《诗经》,故第
二句可改为:经学家这样做使《诗经》不再生动鲜活。再把“比……更严重”抽出来,用代词
“那”指代与之相对比的内容,加上原句的主干,变为“学者们对屈原的所作所为比那更严
重”。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的语序即可。
6.答案(1)(示例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示例2)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⑵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⑶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4)鹫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⑺固时俗之工巧兮优规矩而改错
(8)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9)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三年模拟练
1.A“与屈原所谓,鹫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节选)]极为相似”错误。应该是
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极为相似。
2.答案⑴象征
(2)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品质才干
⑶抑郁不得志
(4)①词人写兰佩芳菲、蛾眉空好,是用香草美人自比,抒发虽具美才佳质却不被当朝看好而
抑郁不得志的悲情;
②上片末两句写宝瑟好调,终至朱丝弦断,采用的也是“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借以抒发空
怀豪情壮志却无人知赏的愁思。
解析
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表达
川注口技巧。
题目设
问方式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
对比、象征、渲染、想象等
⑵恰当鉴赏术语包括各种表现手法的
题
一
角
古运用鉴名称,还包括其表达效果的一
度
代
一赏术语些固定说法。
诗.
歌.辨明了诗歌中所用的我现手法,
.(3)关注
表.就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
现.手法表
.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揭示
手.达效果
法.诗歌表达的情感
答
题
⑴指出某种具体的我现手法丹骤1)
一
技
答
m题
⑵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
步
骤法的°(步骤2)
一
(3)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抒发
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步骤3)
3.B“以两位前朝儒生为反面例子,希望谢叠山学习叔孙通"错误。颈联的意思是,鲁两生
的行为对秦朝的兴废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但只要一出来就关系到鲁地的声望的轻重,不出
则重,一出则轻。这一联用的是鲁地两儒生的典故,用来比喻谢杨得到大都去关系到宋朝的
声誉,应当坚持到底,为已经灭亡的宋朝争光。
4.答案①诗人用古代两位先贤进行勉励,希望谢叠山以诸葛亮和屈原为楷模,不能对元
朝降身屈节。
②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他已去世,但《出师表》永远传于
人间;屈原忠贞爱国,宁愿自沉汨罗也不肯同流合污,《离骚》伴随着屈原的清风亮节而长
存天壤。
解析颔联“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用两位古人的事迹进行劝勉。诸
葛亮在《出师表》里表明自己对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他,人虽死而《出师表》没有随他死去,而永远传于人间。屈原在他的《离骚》巨作里,反
复陈述了他对楚国的忠贞不二之情,到后来他宁愿自沉汨罗,也不肯同流合污;《离骚》这
篇巨作伴随着屈原的清风亮节而长存天壤。言外之意很清楚,就是希望对方以诸葛亮和屈
原为楷模,不能对元朝降身屈节。
5.D“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错误。“奇绝处,未忘情”表达了诗人对江湖奇
绝之处的深深眷恋,即使身处江湖之中退隐山林,但他依然无法忘记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因
而并没有什么矛盾心理。
6.答案①渔父笑屈原“独醒”,是希望屈原能够放下执念,与世推移。②本词化用渔父的典
故,写不需劳烦渔父笑屈原“独醒”,表达了词人坚定的人生信念。
解析“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意为:大家都醉了,只有我清醒。这句话意味着世人都沉迷于世
俗或昏庸不堪的环境中,只有屈原一个人保持清醒。渔父笑屈原“独醒”,是嘲笑屈原不能与
世推移,做明世事的“智者”,他希望屈原能够放下执念,与世推移。
本词“渔父何劳笑独醒”意为:不需劳烦渔父笑屈原“独醒”。词人化用渔父的典故,是说渔父
嘲笑屈原,却也改变不了屈原的志向,表达了词人对屈原崇高理想的赞美,词人也借此暗示
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
五年高考练
1.C“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这两句句意为: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
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对树的遭遇感慨万分。本诗属于典型的咏物诗用
病柏象征走向衰败的唐王朝,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而非“思乡之情”。
2.BA项,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对坎坷仕途的豁达胸襟及对未来生活的希
望,感情慷慨激昂,而本诗感情则深沉悲凉。C项,“蟠据亦高大”是说柏树生病之前的伟岸英
姿,喻指唐朝曾经的辉煌强大。D项,错在“对未来的希望”,此项考查诗歌主旨,即诗人通过
对柏树的同情表达对唐王朝的担忧,“未来的希望”在诗歌中没有体现。
3.参考答案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鹏弱三种意象。(每个意象1分)②病柏由
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推斥在
外;鹃鹃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每个意蕴1分)
解析本诗最主要的意象是柏树。诗人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
柏树,起笔“童童状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恨歌》诗歌教学设计实例
- 2026届浙江省宁波镇海区六校联考物理九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理解训练大全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案例分析
- 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措施汇编
- 工业安全操作规程手册
- 2024年职场高效会议技巧指南
- 基层医疗机构慢病管理操作指南
-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考察报告
- 无印良品的管理手册
- 2023年12月上海金山区2024届高三一模(高三年级教学质量调研)英语试卷(含答案)
- 楚汉木漆器完整版
- 甜面酱企业风险管控及隐患清单资料
- 河北雄安新区招考聘用专职社区工作者41人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含答案带详细解析
- JJF 2036-2023干式生化分析仪校准规范
- 建设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表
- 右室心肌梗死课件
-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成本加酬金合同课件
- 苗木种植费用(全费用)
- GB∕T 19557.15-2018 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高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