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3能力提升训练二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3能力提升训练二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3能力提升训练二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3能力提升训练二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3能力提升训练二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实力提升训练(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青岛调研)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限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理解精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C。材料呈现的秦朝推行的不只是郡县制,所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能全面反映“现代化”的趋势,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的秦朝仍旧推行人治,故B项错误;所谓的“礼仪政治”,是礼所维护的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所代表的是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不是“现代化”的体现,故D项错误。2.(2024·重庆调研)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说明:“(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秦律()A.厉行轻罪重罚 B.保留原始习俗C.条文细密完备 D.维护伦理秩序解析:选D。材料中“杀子”不能称为轻罪,故A项错误;材料法治体现明显,故B项错误;仅两条法律条文不能体现出秦律的细密严苛,故C项错误;关于父子和祖父子的法条说明体现了家庭伦理,故D项正确。3.(2024·孝义考前质检)下表为《史记》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姓名本官身份卫长君外戚卫青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外戚、功臣霍去病骠骑将军外戚、功臣霍光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重臣、外戚金日磾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功臣A.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君主专制有所强化D.中心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解析:选C。汉武帝重用外戚和功臣,表明外朝即三公九卿权力的弱化,在此基础上,君主的权力大大增加,即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故C项正确。4.(2024·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刺史的设置()A.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B.减弱了丞相的权力C.彻底解决了封国威逼问题D.严峻威逼到了皇权解析:选A。“六条”内容没有涉及政府行政,无法看出刺史对郡国正常的行政权的干涉,故A项正确;刺史的职责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并不是制衡丞相的,故B项错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而彻底解决了封国威逼问题,故C项错误;刺史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权,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5.(2024·柳州高三摸底)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很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代()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 B.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C.人们的参政热忱提高 D.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解析:选A。依据材料“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很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可以得出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汉代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一些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故A项正确。6.(2024·承德联校期末)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探讨汉代()出处铭文《元和四年壶》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永和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展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延熹钟》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的征收状况解析:选C。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超群,故C项正确;材料中三个青铜器的铭文反映了壶、钟的制造状况及价值,产品流入市场与宫营手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的生产状况,非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征收状况,故D项错误。7.(2024·潍坊期中)东汉《四民月令》记载:九月,治场圃,涂囷(qūn)仓,修窦窖。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对材料中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自给自足B.东汉末成为封建割据重要因素C.封建地主阶级对农夫剥削减轻D.表现了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地主田庄自给自足,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并且拥有武装,为封建割据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故A项错误;对孤寡老病的慰问不能说明减轻了对农夫的剥削,故C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地主田庄独立性很强,不利于中心集权和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8.(2024·嘉兴测试)有史家描述:西汉时“经商为富的,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A.商人谋求政治地位 B.工商业经济的发展C.农夫地位比商人高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解析:选A。由材料“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可知商人通过子辈读书做官来提升政治地位,故A项正确。9.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涵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他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思想B.为儒学供应自然法则支持C.强化对君主的约束D.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解析:选B。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话可以翻译为:天是万物的始祖,所以它覆盖包含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例外,设立日月风雨使之融洽和谐,经验阴阳寒暑使之自然长成。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宏大人物遵循天命制定大政方针。这说明孔子创立的儒学合乎“天”与“道”的法则,故B项正确。10.(2024·丽水期末)公元前141年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图是()A.加强思想限制 B.培育政治人才C.扩大儒学影响 D.确立选官制度解析:选B。通过“兴太学……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可以得知其意图在于培育为国家服务的政治人才,故B项正确。11.(2024·贵阳一中高三适应性月考)《礼记·曲礼》认为父仇势不两立,为父祖报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A.宗法家族的特色 B.以儒入法的特色C.同态报仇的特色 D.严刑峻法的特色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礼记》中认为父仇势不两立,为父祖报仇被视为孝义之举”可知具有宗法家族色调,而汉魏时期则不具备,故A项错误;材料中“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听子弟得追杀之”体现出法律中融入儒家思想的特色,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同态报仇的特色,故C项错误;材料中“赦而不诛”说明并非是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12.(2024·合肥高三质检)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这一成就()A.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B.促进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形成C.反映了较深厚的迷信色调D.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好用性的特点解析:选D。二十四节气是为指导农业而特地制定的补充历法,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解决实际须要的特征,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起先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依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9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16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问可以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治国”等。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说法:“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得出废除了分封制,结束了血缘政治;其次小问可结合政治制度的发展来回答,也可结合皇位继承来回答。答案:(1)作用:区分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确定:是。理由: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限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否定:不是。理由: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事实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旧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状况战国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慢慢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秦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斗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当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除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魏晋三国时期,移民起先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明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运用,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清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商业中心——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论题,据材料“部分朝代移民状况”“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得出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阐述,依据材料中各朝代的移民状况进行概括归纳,如秦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然后再结合材料对魏晋时期和明清时期的移民状况进行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