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美育不可替代。它通过感性的、审美的方式,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但是,美育又与其他“四育”紧密联系,特别是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塑造人们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其他“四育”一道,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首先,美育与德育紧密相关。中外思想家、美学家都注意发掘审美中的伦理潜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强调艺术和审美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道德作用,他以音乐为例,认为音乐“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而宗教音乐则可以使人“卷入迷狂状态”,“仿佛受到一种治疗和净化”。我国蔡元培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高尚人格”显然主要指道德内涵。丰子恺说得更直截了当:“艺术就是道德——感情的道德。”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审美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德育功能。

其次,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美育就其本性而言,它不但不与智育相对立,反而能有效地开启智育的大门。这集中地体现在美育对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上。美育通过丰富多样的审美活动使人(特别是青少年)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获得形形色色的美感,而美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也是天然地具有创造性的。创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力。“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者席勒精辟地论述了审美教育对于培育人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说:“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力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力的丰富性相关。”显然,美育对于人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育,是极为有效的。而这,对于一切行业、专业都有普适性,哪怕对于看起来与审美并不相干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工作也是一样的。许多大科学家都热爱艺术,积极参与审美。爱因斯坦是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牛顿擅长写诗,伽利略是位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开普勒是位音乐家……

再次,美育与体育互补互渗。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都遵循和追求合乎美的规律,都与美育交叉重叠。古希腊体育运动十分兴盛,雕塑艺术也非常繁荣,其中不少与体育运动相关。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跳水运动……无不包含自己的审美追求。

最后,美育与劳动教育也是不可分割的。人的一切劳动活动都遵循美的规律,在某种意义上,美的规律也就是劳动的规律。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从家务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到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劳动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遵循美的规律,使他们在取得每一个具体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感受到某种审美愉悦,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素养。

(摘编自朱立元《美育: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

材料二:

美育当是一种人文价值坚守而非把玩艺术。美育内涵的价值谱系既深又广,包含从特殊的审美价值到普遍的人文价值。美育说到底乃是广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环,因此人文教育中的许多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植根于美育之中。美育是借助艺术这个独特载体来展开,艺术中所彰显的中华美学精神必然成为美育的核心思想资源。唐诗中恢宏广袤的盛唐气象,传递出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卓越想象力,从眷念故乡到家国情怀,从寄情山水到戎马边关,从历史中淬炼出来的中华美学精神力透纸背,让人怦然心动。从人文到自然,中华美学精神有自己深厚的传统,在古人看来,天地万物本是一体,山水画中这种纳万境的气度和格局尤为凸显,不同于西方绘画和美学的物我对立中国山水画乃是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山水境界之于中国古人就是生存之方式,行、望、游、居皆在山水之间。但可行可望毕竟只是暂时经过,所以更为理想的是可居可游者,因为在可居可游的状态中,才能真正达到主客融通,物我两忘。

美育是一种人文价值教育,就是广纳古今中外审美精神之精粹,透过各门艺术的风格及其表现,体悟生生不息的本土文明以及世界多元文明的传统。可以想见,一个有丰富感性体验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与一个完全缺乏美感的人,对自己乃至世界的体认是迥然异趣的,对自我及其人生的感悟亦不可同日而语。在美育的感性新鲜体验中,始终包含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的人文主题,如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对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性的宽容,对平等与公正原则的认可,对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弘扬,对美好社会和人生的向往等,都融会在伟大艺术经典和完美自然的审美体验之中。

(摘编自周宪《何为美育与美育为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与德育关系密切,古今中外思想家和美学家普遍认为,美育能够引导人们向善,而音乐剧是养成高尚人格最主要的美育形式。

B.体育运动大都体现审美追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具有观赏性,审美性较强;而拳击、摔跤等运动对抗激烈,审美性较弱。

C.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生相伴,一切劳动活动未必会将美育作为初衷和目标,但却会使人在潜意识中获得审美愉悦感,提高审美素养。

D.艺术中所彰显的中华美学精神是美育的核心思想资源。作为美育的唯一载体,艺术当以体现审美价值、阐释人文价值为重要使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美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证美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材料二侧重阐述美育的人文价值。

B.美育具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作用,从各种艺术审美实践来看,人的艺术鉴赏水准、审美能力越高,其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也相应越高。

C.西方绘画体现的是物我对立,中国山水画则与之不同,认为天地万物本是一体,故而追求物我同一,即人与自然外物主客融通,物我两忘。

D.美育为人文教育提供情感载体和审美体验,使其更生动具体;人文教育为美育提供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使其超越把玩层面深入精神境界。

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的一项是()

A.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赠君谋父子》)

B.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4.请结合材料,给“美育”下一个定义。

5.一些家长担心艺术课会影响孩子文化课的学习,请依据材料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

徐则臣

他从拥挤的人群里看见父亲。他们围在出站口的铁栅栏门边,接客的,拉客的,大旅馆的服务员,小旅馆的老板和老板娘,开出租车的,蹬人力三轮的,骑电动摩托的,亲人、朋友和乞丐,父亲踮着脚,脖子越伸越长,想从众多人头里冒出来。

父亲租了邻居的昌河面包车,开车的是邻居的儿子天北,论辈分天北得叫他叔。来之前他跟父亲说,没必要租车,他直接打个车回去就行了,这么空车来再跑回去太折腾。

父亲一定要来接,他说大晚上的,你回来都摸不着家门。还带着媳妇和宝贝孙子牛顿,冻坏了可不行。

那就接吧。

车在县城的街道上穿行,经过积雪未消的地方车轮咯吱咯吱响。借着路灯看两边,他觉得完全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来没到过的地方。很多楼房、商厦、店铺,仿佛刚刚才拔地而起。

①他的县城还是高中三年的县城,20年前的房屋和街道焕然一新,当年街道两边的悬铃木都不见了。天北放慢速度,成了导游,他对这个小城的各个角落如数家珍。

他们在双头路灯的照耀下驶出县城的水泥大道。城外是村庄,爆竹和焰火在各个角度的空中绽放。跟着星星点点的小碎东西打在车前玻璃上,下雪了。

车拐上一条土路,刚跑上50来米,耸动一下像人突然咳嗽了一声,停下了。

“前面修路,只能走这里。”天北有些无奈,“爷,车出问题了。”

父亲问:“严重不?”

“不知道。”天北说,“我先倒腾一下看。”

父亲下了车,帮天北打手电照明。

他跟老婆说:“你抱牛顿坐车里,外面冷。我抽根烟。”

他给父亲和天北各点上一根烟。起风了,雪花大起来,也开始变密,只能在灯光附近才看得清楚雪花到底有多大,②雪花像撕开了一件优质的羽绒服,围着灯光如飞蛾扑火,快落到地上时又重新翻卷着往天上飞。

这里到家还剩下八里路,他们已经走了五分之四。这条路念书时他经常走,自行车单挑着一个宽阔深陷的车辙里跑,和一个村里的同学比谁能在同一个车辙印里骑得更远。那时候觉得32里路很远,骑到这里才觉得家有个盼头了。

天北倒腾了三根烟的工夫,最后把抽了一半的第四根烟吐掉,挠额头时涂了一头脑的机油。他把扳子扔到地上,说:

“爷,叔,我整不了了。”

很远的地方是村庄,只有含混的几点灯光,倒是鞭炮声响亮,提醒那地方人口密集。雪越下越大。

父亲说:“你们在这儿等着,我回去再找辆车。”

他说:“爸,你待着别动,我去。”

天北说:“爷,叔,还是我回去。”

“你们都留下!你陪他们娘俩,”父亲转身又对他说,“天北,你把车里的暖气一直开着,别停下。牛顿冻着了我找你算账。”

老婆打开车窗问:“老公,能走了吗?”

父亲说:“快能走了。你先在车里歇会儿。”他碰碰儿子的胳膊,让他安抚一下。然后甩开步子往前走,走几步变成小跑。

他看见父亲臃肿的小个子消失在风雪夜里。八里路,他想,父亲63岁的身体,这连走带跑要多久呢。别人家的鞭炮声轮番响起。他跟老婆说,再等等,父亲回来了就能走了。

他说,小时候鞭炮声没这么多,舍不得买,只在守岁到零点时才大片大片地燃放。老婆百无聊赖,儿子也醒了,看见雪花飘过车窗兴奋得嗷嗷叫。他把车门打开,对牛顿说:

“儿子,出来,看看你爹生活过的大自然。”

小东西很开心,在雪地里又蹦又跳。老婆也看得心痒痒,下了车带着孩子一块玩。天北又捣鼓一阵子,还是使不上劲儿,趴在方向盘上打起了瞌睡。如果有陌生人路过,会发现这是一个(甲)古怪的场面:大年夜,半道上,一辆车四个人,车里开着灯,司机正瞌睡,三口人在黑暗的雪地里打闹。

他们玩了半小时,累了,困倦正在缓慢地淹没他们,他站在车外清冷的风雪地里抽烟。

他差不多抽了半包烟,嘴都麻了。他在想自己与这个时间、这个地方产生的(乙)古怪关系:故乡,老家,父亲,母亲,走出去又回来,弹指37年。

他想着因为这些,他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和一个陌生的孩子带到这里,被迫停在半路上成了有家难归者。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此时此刻相互建立了严格的逻辑。这就是一个人的出处,你从哪里来,终归要回到哪里去,所以你才是你。

因为等待,老婆显然不高兴了,两岁的孩子也不耐烦了,不过还好,睡眠战胜了他们。今夜真是够冷的,他戴上了羽绒服的帽子,眉毛上还是神出鬼没地落了一层雪。他听到黑暗深处传来一阵急促的吆喝声:

“驾!驾驾!驾!”

父亲的声音,因为着急变了调,有点尖细。父亲赶着一辆牛车从黑暗的风雪里走出来。

“只有这个了,”父亲充满歉意,“村里能开车的都喝大了。你们坐车里,我赶车拖着你们。”

③一头牛拉两辆车,一辆木头的,两个轮子,一辆铁的,四个轮子。

④不知怎的,他突然眼眶一热。

天北把大灯打开,给父亲和牛照路。道路上积了一层雪,白茫茫地向前伸展……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踮着脚,脖子越伸越长,想从众多人头里冒出来”,这一细节表现出父亲既想早早见到儿子又想让儿子早早见到自己的急切心理。

B.父亲执意自己回村找车救急,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不想让儿子承受奔波之苦;另一方面,儿子留下来才是对儿媳和孙子最好宽慰。

C.“甩开步子往前走,走几步变成小跑”,“走”说明父亲此时还沉浸在嘱托儿子的思绪中,“跑”则说明父亲对要回家找车的突然醒悟。

D.小说最后交代村里能开车的都喝大了,父亲只得赶着牛车在黑暗中冒着风雪来接他们,使得前文四个人等待时间的漫长显得合情合理。

7.下列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他的县城”强调曾经熟稔的县城,因时过境迁而给“他”带来陌生感。

B.②运用了比喻,突出了雪花之大之密、风之大之劲,生动形象,体验真切。

C.③牛车拉汽车的画面看似不合情理,透露出的却是令人动容的深深的父爱。

D.④“他”既为父亲所做的一切而感动,又为妻儿一路所遭受的委屈而内疚。

8.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加点“古怪”的含义。

9.‘夜归”在小说中起到哪些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师暠,黔南溪州刺史仕然之子也。文昭王时,仕然命师暠率诸蛮来降,师暠事废王希广①,官强弩指挥使。是时国人多恶师暠犷直,废王心独怜之,待遇有加,故师暠常欲为废王死。及恭孝王引兵攻长沙,师暠时登城望,入白废王曰:“武陵兵骄,其势易破。请令许可琼陈山前,臣以步兵三千自巴溪渡江趋岳麓后,夜击之,希萼坐成禽也。”废王以为然。而可琼有二心,竟沮其议。未几,长沙陷。师暠投槊请就死,恭孝王嘉其忠,仅笞背,罢为民。居无何,恭孝王与弟希崇复争国,恭孝败,见执。希崇意师暠与王有旧怨,且避杀兄名,于是命师畐幽恭孝王衡山,使甘心焉。师暠叹曰:“留后欲使我弑君邪?吾岂为是哉!”至衡山,廖偃在焉,相与护视恭孝王甚谨,未尝失人臣礼。希崇意不快,召恭孝王归长沙。

廖偃,少倜傥。事武穆王父子,戍衡山县。会恭孝王为弟希崇所执,希崇遣彭师暠囚王衡山,偃与其叔凝谋曰:“吾家世受马氏恩,今王希萼长而被黜,盍相与辅之。”乃择勇士百人执兵卫,昼夜击柝,以警非常。遂筑行府,与师暠奉王为衡山王,断江为界,编竹为战舰。王署师暠武清节度使,召募徒众,数日至万余人,州县多应之。随遣判官刘虚己求援于唐,唐将边镐帅水兵趣长沙,恭孝王遂入朝于金陵。偃、师暠俱从行,而偃为部署辎重指挥使,尤勤瘁。恭孝王流涕曰:“吾逐于逆竖,非偃尽忠,岂能免祸?”至金陵,唐中主召见叹奖之,授偃莱州刺史。俄而朗州叛偃率亲卒力战不能支极骂而死。

论曰:彭师暠、廖偃之事,言人人殊。《江表志》则云师暠且从王弟希崇指,害恭孝王,赖偃卫之,而寝其谋。《五代史》则谓希崇遣师暠与偃囚恭孝王,而师暠奉之衡山,竟不言偃功。惟《十国纪年》及陆氏《南唐书》称师暠、偃同心推戴。而唐保大时丰城令刘虚己亦常移书史馆,明偃大节,要之两人皆忠于故君,而偃功为多,固不可没也。呜呼!史之传讹失实者,独两人事已哉!

(《十国春秋·楚·彭师暠廖偃列传》)

【注】①希广:指五代十国时南楚废王马希广,南楚第四位君主,武穆王马殷之子,恭孝王马希萼之弟,继位于文昭王马希范。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俄而朗州叛A偃B率亲卒C力D战E不能F支G极H骂而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萼坐成禽也”与《赤壁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中“坐”意思相同。

B.“廖偃在焉”与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用法不同。

C.“以警非常”与韩愈《师说》“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用法相同。

D.“而寝其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暮寝而思之”中的“寝”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师暠粗犷直率,甘愿以死来报答废王的知遇之恩,面对来犯之兵,他出谋划策,准备夜袭以生擒恭孝王。

B.恭孝王在王位争夺中败给了其弟马希崇,但彭师暠仍对其执人臣之礼,保护、侍奉他,并跟随他归顺了南唐。

C.恭孝王被拥立为衡山王后,坐镇行府,任命彭师暠为节度使,招兵买马,州县积极响应,队伍很快过万人。

D.对于彭师暠和廖偃的事迹,不同的史书记载差别很大;作为同时代人,刘虚己常常致书史馆,为二正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暠投槊请就死,恭孝王嘉其忠,仅笞背,罢为民。

(2)希崇意师暠与王有旧怨,且避杀兄名,于是命师暠幽恭孝王衡山,使甘心焉。

14.第二段哪些事实能证明《五代史》相关记载失实?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琵琶女

苏轼

小莲①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②今夜,故故③随人,似斗婵娟④。

【注】①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小莲”),善弹琵琶。②素娥:指嫦娥。③故故:故意、特意。④婵娟:美好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借善弹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来指称琵琶女,暗含对其弹奏技艺的肯定与赞许。

B.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手法,以划破云天的强烈听觉冲击力来渲染琵琶声的响亮激越。

C.第三、四句以曲传情,表现出琵琶女通过幽怨的曲调传达出了对词人的深切同情。

D.下片前三句抓住重点,寥寥数笔,突出琵琶女的肤色与装扮,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16.本词构思精巧,衔接流畅,层层递进,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的《登泰山记》用“_________”一句描写登上山顶后俯瞰到的山腰处云雾缭绕之景。苏轼的《赤壁赋》用“_________”一句来描写船越过旷远广阔的江面。

(2)《师说》借“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句进行对比,揭示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于师道的不同态度。

(3)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回忆故国,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物是人非之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甘肃省博物馆卖麻辣烫了”的话题频频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单,这是继“铜奔马”公仔之后,甘肃省博物馆出品的又一热门文创。①围绕地方特色美食为原型和载体,②该博物馆推出相应的文创产品,③这一做法既是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创新性,④也是文旅领域的一次有趣尝试和另类表达。

这类文创产品不但仿造出美食原型,还(甲)。比如,在挑选完“食材”后,工作人员会与顾客沟通交流,询问口味,帮助顾客撒上“秘制酱料”,最后再耐心“烹饪”……在一系列的互动中,游客直呼“心一直被紧紧地拿捏着”。

文旅产品的创新需要一定的巧思,甘肃省博物馆将本地民众A的美食,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更广泛的受众面前,把餐桌上热气腾腾的麻辣烫,转化为民众指尖真切的触感,可谓创意新颖、B。这样的做法更贴近人心,也给文创产品增添了烟火气,当然也就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甘肃省博物馆的这种巧思,是其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往往能(乙),这种记忆或与个人经历有关,或与一地特色有关。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文创产品,进而加深人们文化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的加深,在利于经济价值的拓展之余,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颖而有效的渠道。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请分类简析第二段中四处引号的用法。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烟火气”一词入选“2023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请谈谈文中“麻辣烫”文创产品是如何体现“烟火气”特征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身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

上面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美育不可替代。它通过感性的、审美的方式,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但是,美育又与其他“四育”紧密联系,特别是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塑造人们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其他“四育”一道,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首先,美育与德育紧密相关。中外思想家、美学家都注意发掘审美中的伦理潜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强调艺术和审美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道德作用,他以音乐为例,认为音乐“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而宗教音乐则可以使人“卷入迷狂状态”,“仿佛受到一种治疗和净化”。我国蔡元培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高尚人格”显然主要指道德内涵。丰子恺说得更直截了当:“艺术就是道德——感情的道德。”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审美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德育功能。

其次,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美育就其本性而言,它不但不与智育相对立,反而能有效地开启智育的大门。这集中地体现在美育对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上。美育通过丰富多样的审美活动使人(特别是青少年)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获得形形色色的美感,而美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也是天然地具有创造性的。创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力。“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者席勒精辟地论述了审美教育对于培育人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说:“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力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力的丰富性相关。”显然,美育对于人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育,是极为有效的。而这,对于一切行业、专业都有普适性,哪怕对于看起来与审美并不相干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工作也是一样的。许多大科学家都热爱艺术,积极参与审美。爱因斯坦是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牛顿擅长写诗,伽利略是位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开普勒是位音乐家……

再次,美育与体育互补互渗。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都遵循和追求合乎美的规律,都与美育交叉重叠。古希腊体育运动十分兴盛,雕塑艺术也非常繁荣,其中不少与体育运动相关。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跳水运动……无不包含自己的审美追求。

最后,美育与劳动教育也是不可分割的。人的一切劳动活动都遵循美的规律,在某种意义上,美的规律也就是劳动的规律。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从家务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到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劳动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遵循美的规律,使他们在取得每一个具体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感受到某种审美愉悦,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素养。

(摘编自朱立元《美育: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

材料二:

美育当是一种人文价值坚守而非把玩艺术。美育内涵的价值谱系既深又广,包含从特殊的审美价值到普遍的人文价值。美育说到底乃是广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环,因此人文教育中的许多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植根于美育之中。美育是借助艺术这个独特载体来展开,艺术中所彰显的中华美学精神必然成为美育的核心思想资源。唐诗中恢宏广袤的盛唐气象,传递出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卓越想象力,从眷念故乡到家国情怀,从寄情山水到戎马边关,从历史中淬炼出来的中华美学精神力透纸背,让人怦然心动。从人文到自然,中华美学精神有自己深厚的传统,在古人看来,天地万物本是一体,山水画中这种纳万境的气度和格局尤为凸显,不同于西方绘画和美学的物我对立中国山水画乃是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山水境界之于中国古人就是生存之方式,行、望、游、居皆在山水之间。但可行可望毕竟只是暂时经过,所以更为理想的是可居可游者,因为在可居可游的状态中,才能真正达到主客融通,物我两忘。

美育是一种人文价值教育,就是广纳古今中外审美精神之精粹,透过各门艺术的风格及其表现,体悟生生不息的本土文明以及世界多元文明的传统。可以想见,一个有丰富感性体验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与一个完全缺乏美感的人,对自己乃至世界的体认是迥然异趣的,对自我及其人生的感悟亦不可同日而语。在美育的感性新鲜体验中,始终包含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的人文主题,如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对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性的宽容,对平等与公正原则的认可,对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弘扬,对美好社会和人生的向往等,都融会在伟大艺术经典和完美自然的审美体验之中。

(摘编自周宪《何为美育与美育为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与德育关系密切,古今中外思想家和美学家普遍认为,美育能够引导人们向善,而音乐剧是养成高尚人格最主要的美育形式。

B.体育运动大都体现审美追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具有观赏性,审美性较强;而拳击、摔跤等运动对抗激烈,审美性较弱。

C.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生相伴,一切劳动活动未必会将美育作为初衷和目标,但却会使人在潜意识中获得审美愉悦感,提高审美素养。

D.艺术中所彰显的中华美学精神是美育的核心思想资源。作为美育的唯一载体,艺术当以体现审美价值、阐释人文价值为重要使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美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证美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材料二侧重阐述美育的人文价值。

B.美育具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作用,从各种艺术审美实践来看,人的艺术鉴赏水准、审美能力越高,其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也相应越高。

C.西方绘画体现的是物我对立,中国山水画则与之不同,认为天地万物本是一体,故而追求物我同一,即人与自然外物主客融通,物我两忘。

D.美育为人文教育提供情感载体和审美体验,使其更生动具体;人文教育为美育提供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使其超越把玩层面深入精神境界。

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的一项是()

A.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赠君谋父子》)

B.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4.请结合材料,给“美育”下一个定义。

5.一些家长担心艺术课会影响孩子文化课的学习,请依据材料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给相关概念下定义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提取概念的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下定义。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而音乐剧是养成高尚人格最主要的美育形式”错误。根据材料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强调艺术和审美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道德作用,他以音乐为例,认为音乐‘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而宗教音乐则可以使人‘卷入迷狂状态’,‘仿佛受到一种治疗和净化’”可知,材料没有说音乐剧是养成高尚人格最主要的美育形式。

B.“审美性较强”“审美性较弱”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跳水运动……无不包含自己的审美追求”可知,材料没有交代体育运动的审美标准,不能直接说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的审美存在强弱之分。

C.正确。

D.“作为美育的唯一载体”错误。艺术只是美育多个载体中的一个。

故选C。

(2)B.“人的艺术鉴赏水准、审美能力越高,其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也相应越高”错误。选项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成立。人的艺术鉴赏水准、审美能力高,并不能代表其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也相应高。

故选B。

(3)根据材料一“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审美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德育功能”可知,审美具有德育功能,是指审美能引导人们向善。

A.诗句表达了对文学创作或做事的高尚追求,即要善于归纳总结,勇于创新,追求简洁明了与独特新颖。没有引导人向善,不能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

B.诗句暗用张芝的典故,诗人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时光,表面上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实则暗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没有引导人向善,不能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

C.诗句描绘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场景,展现了农家男女辛勤劳动的画面。没有引导人向善,不能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

D.诗句不仅表达了对墨梅的赞美,更是诗人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引导人保持高尚情操,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

故选D。

(4)“下定义”公式一般是:被定义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临近的属概念。

本题被定义的概念是“美育”,先确定临近的属概念。结合材料二“美育当是一种人文价值坚守而非把玩艺术。美育内涵的价值谱系既深又广,包含从特殊的审美价值到普遍的人文价值”可知,邻近属概念为“人文价值教育”。

再确定“种差”,根据材料一“它通过感性的、审美的方式,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塑造人们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其他‘四育’一道,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可知,美育通过感性的、审美的方式,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目的是培育、塑造人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美育是一种通过感性的、审美的方式,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以培育、塑造人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文价值教育。

(5)①由材料一“美育就其本性而言,它不但不与智育相对立,反而能有效地开启智育的大门”和“美育对于人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育,是极为有效的。而这,对于一切行业、专业都有普适性,哪怕对于看起来与审美并不相干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工作也是一样的”可知,艺术课其实是美育,能有效地开启智育的大门,培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这不仅不会影响孩子文化课的学习,还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打下了思维基础。

②由材料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强调艺术和审美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道德作用,他以音乐为例,认为音乐‘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而宗教音乐则可以使人‘卷入迷狂状态’,‘仿佛受到一种治疗和净化’”可知,艺术课其实能够净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心情愉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进行文化课的学习。

③由材料一“它通过感性的、审美的方式,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和“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塑造人们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其他‘四育’一道,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可知,艺术课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培育、塑造学生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进而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为文化课学习注入持久的动力。

答案:

(1)C

(2)B

(3)D

(4)美育是一种通过感性的、审美的方式,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以培育、塑造人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文价值教育。

(5)①艺术课可以激发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效开启智育的大门,为文化课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②艺术课可以丰富孩子的感性体验,使其精神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助推文化课的学习;

③艺术课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为文化课学习注入持久的动力。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

徐则臣

他从拥挤的人群里看见父亲。他们围在出站口的铁栅栏门边,接客的,拉客的,大旅馆的服务员,小旅馆的老板和老板娘,开出租车的,蹬人力三轮的,骑电动摩托的,亲人、朋友和乞丐,父亲踮着脚,脖子越伸越长,想从众多人头里冒出来。

父亲租了邻居的昌河面包车,开车的是邻居的儿子天北,论辈分天北得叫他叔。来之前他跟父亲说,没必要租车,他直接打个车回去就行了,这么空车来再跑回去太折腾。

父亲一定要来接,他说大晚上的,你回来都摸不着家门。还带着媳妇和宝贝孙子牛顿,冻坏了可不行。

那就接吧。

车在县城的街道上穿行,经过积雪未消的地方车轮咯吱咯吱响。借着路灯看两边,他觉得完全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来没到过的地方。很多楼房、商厦、店铺,仿佛刚刚才拔地而起。

①他的县城还是高中三年的县城,20年前的房屋和街道焕然一新,当年街道两边的悬铃木都不见了。天北放慢速度,成了导游,他对这个小城的各个角落如数家珍。

他们在双头路灯的照耀下驶出县城的水泥大道。城外是村庄,爆竹和焰火在各个角度的空中绽放。跟着星星点点的小碎东西打在车前玻璃上,下雪了。

车拐上一条土路,刚跑上50来米,耸动一下像人突然咳嗽了一声,停下了。

“前面修路,只能走这里。”天北有些无奈,“爷,车出问题了。”

父亲问:“严重不?”

“不知道。”天北说,“我先倒腾一下看。”

父亲下了车,帮天北打手电照明。

他跟老婆说:“你抱牛顿坐车里,外面冷。我抽根烟。”

他给父亲和天北各点上一根烟。起风了,雪花大起来,也开始变密,只能在灯光附近才看得清楚雪花到底有多大,②雪花像撕开了一件优质的羽绒服,围着灯光如飞蛾扑火,快落到地上时又重新翻卷着往天上飞。

这里到家还剩下八里路,他们已经走了五分之四。这条路念书时他经常走,自行车单挑着一个宽阔深陷的车辙里跑,和一个村里的同学比谁能在同一个车辙印里骑得更远。那时候觉得32里路很远,骑到这里才觉得家有个盼头了。

天北倒腾了三根烟的工夫,最后把抽了一半的第四根烟吐掉,挠额头时涂了一头脑的机油。他把扳子扔到地上,说:

“爷,叔,我整不了了。”

很远的地方是村庄,只有含混的几点灯光,倒是鞭炮声响亮,提醒那地方人口密集。雪越下越大。

父亲说:“你们在这儿等着,我回去再找辆车。”

他说:“爸,你待着别动,我去。”

天北说:“爷,叔,还是我回去。”

“你们都留下!你陪他们娘俩,”父亲转身又对他说,“天北,你把车里的暖气一直开着,别停下。牛顿冻着了我找你算账。”

老婆打开车窗问:“老公,能走了吗?”

父亲说:“快能走了。你先在车里歇会儿。”他碰碰儿子的胳膊,让他安抚一下。然后甩开步子往前走,走几步变成小跑。

他看见父亲臃肿的小个子消失在风雪夜里。八里路,他想,父亲63岁的身体,这连走带跑要多久呢。别人家的鞭炮声轮番响起。他跟老婆说,再等等,父亲回来了就能走了。

他说,小时候鞭炮声没这么多,舍不得买,只在守岁到零点时才大片大片地燃放。老婆百无聊赖,儿子也醒了,看见雪花飘过车窗兴奋得嗷嗷叫。他把车门打开,对牛顿说:

“儿子,出来,看看你爹生活过的大自然。”

小东西很开心,在雪地里又蹦又跳。老婆也看得心痒痒,下了车带着孩子一块玩。天北又捣鼓一阵子,还是使不上劲儿,趴在方向盘上打起了瞌睡。如果有陌生人路过,会发现这是一个(甲)古怪的场面:大年夜,半道上,一辆车四个人,车里开着灯,司机正瞌睡,三口人在黑暗的雪地里打闹。

他们玩了半小时,累了,困倦正在缓慢地淹没他们,他站在车外清冷的风雪地里抽烟。

他差不多抽了半包烟,嘴都麻了。他在想自己与这个时间、这个地方产生的(乙)古怪关系:故乡,老家,父亲,母亲,走出去又回来,弹指37年。

他想着因为这些,他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和一个陌生的孩子带到这里,被迫停在半路上成了有家难归者。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此时此刻相互建立了严格的逻辑。这就是一个人的出处,你从哪里来,终归要回到哪里去,所以你才是你。

因为等待,老婆显然不高兴了,两岁的孩子也不耐烦了,不过还好,睡眠战胜了他们。今夜真是够冷的,他戴上了羽绒服的帽子,眉毛上还是神出鬼没地落了一层雪。他听到黑暗深处传来一阵急促的吆喝声:

“驾!驾驾!驾!”

父亲的声音,因为着急变了调,有点尖细。父亲赶着一辆牛车从黑暗的风雪里走出来。

“只有这个了,”父亲充满歉意,“村里能开车的都喝大了。你们坐车里,我赶车拖着你们。”

③一头牛拉两辆车,一辆木头的,两个轮子,一辆铁的,四个轮子。

④不知怎的,他突然眼眶一热。

天北把大灯打开,给父亲和牛照路。道路上积了一层雪,白茫茫地向前伸展……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踮着脚,脖子越伸越长,想从众多人头里冒出来”,这一细节表现出父亲既想早早见到儿子又想让儿子早早见到自己的急切心理。

B.父亲执意自己回村找车救急,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不想让儿子承受奔波之苦;另一方面,儿子留下来才是对儿媳和孙子最好宽慰。

C.“甩开步子往前走,走几步变成小跑”,“走”说明父亲此时还沉浸在嘱托儿子的思绪中,“跑”则说明父亲对要回家找车的突然醒悟。

D.小说最后交代村里能开车的都喝大了,父亲只得赶着牛车在黑暗中冒着风雪来接他们,使得前文四个人等待时间的漫长显得合情合理。

7.下列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他的县城”强调曾经熟稔的县城,因时过境迁而给“他”带来陌生感。

B.②运用了比喻,突出了雪花之大之密、风之大之劲,生动形象,体验真切。

C.③牛车拉汽车的画面看似不合情理,透露出的却是令人动容的深深的父爱。

D.④“他”既为父亲所做的一切而感动,又为妻儿一路所遭受的委屈而内疚。

8.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加点“古怪”的含义。

9.‘夜归”在小说中起到哪些作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关键词语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同层面的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C.“‘走’说明父亲此时还沉浸在嘱托儿子的思绪中,‘跑’则说明父亲对要回家找车的突然醒悟”错误。“走”“跑”体现了父亲回家找车的急迫。

故选C。

(2)D.“又为妻儿一路所遭受的委屈而内疚”错误。④只表现出他被父爱感动了,没有体现出“又为妻儿一路所遭受的委屈而内疚”。

故选D。

(3)①由后文“大年夜,半道上,一辆车四个人,车里开着灯,司机正瞌睡,三口人在黑暗的雪地里打闹”可知,甲处的“古怪”是指本是合家团聚的大年夜,居然有四个人不回家,三个人在荒郊野外的雪地里玩闹,一个人在车里睡觉,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②由后文“故乡,老家,父亲,母亲,走出去又回来,弹指37年”和“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此时此刻相互建立了严格的逻辑”可知,乙处的“古怪”是指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此时此刻相互建立了严格的逻辑,他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突然和故乡、别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

(4)①由“车在县城的街道上穿行,经过积雪未消的地方车轮咯吱咯吱响”“城外是村庄,爆竹和焰火在各个角度的空中绽放。跟着星星点点的小碎东西打在车前玻璃上,下雪了”“车拐上一条土路,刚跑上50来米,耸动一下像人突然咳嗽了一声,停下了”“起风了,雪花大起来,也开始变密,只能在灯光附近才看得清楚雪花到底有多大”等句子可知,“夜归”的背景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年夜,车又在途中抛锚,一家人被困在半道上,积雪、大风、雪花等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寒冷、艰难的氛围,让人物处于这样一个典型的困境之中,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②从“父亲一定要来接,他说大晚上的,你回来都摸不着家门。还带着媳妇和宝贝孙子牛顿,冻坏了可不行”“父亲说:‘你们在这儿等着,我回去再找辆车’”“父亲赶着一辆牛车从黑暗的风雪里走出来。‘只有这个了,’父亲充满歉意,‘村里能开车的都喝大了。你们坐车里,我赶车拖着你们’”等句子可知,父亲在“夜归”途中表现出对儿子一家的关爱,即使自己63岁了,在车坏了的情况下,还主动回去找车,最后赶着牛车来接他们,体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对家人的爱;从“他说:‘爸,你待着别动,我去’”可知“他”作为儿子,也想要主动承担回去找车的任务,体现了他对父亲的关心;从“老婆显然不高兴了,两岁的孩子也不耐烦了”可知妻子和孩子在被困途中的情绪反应。这些不同人物在“夜归”过程中的反应,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身份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由“车拐上一条土路,刚跑上50来米,耸动一下像人突然咳嗽了一声,停下了”“天北倒腾了三根烟的工夫,最后把抽了一半的第四根烟吐掉,挠额头时涂了一头脑的机油。他把扳子扔到地上,说:‘爷,叔,我整不了了’”“父亲说:‘你们在这儿等着,我回去再找辆车’”“他差不多抽了半包烟,嘴都麻了”“父亲赶着一辆牛车从黑暗的风雪里走出来。‘只有这个了,’父亲充满歉意,‘村里能开车的都喝大了。你们坐车里,我赶车拖着你们’”等句子可知,“夜归”途中车坏了这一事件引发了一系列情节,先是天北尝试修车修不好,然后父亲决定回去找车,“他”在等待过程中抽烟思考,最后父亲赶着牛车回来,情节不断变化,充满波折,“夜归”作为核心事件将这些情节紧密串联起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④从“他在想自己与这个时间、这个地方产生的古怪关系:故乡,老家,父亲,母亲,走出去又回来,弹指37年”“他想着因为这些,他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和一个陌生的孩子带到这里,被迫停在半路上成了有家难归者。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此时此刻相互建立了严格的逻辑。这就是一个人的出处,你从哪里来,终归要回到哪里去,所以你才是你”等句子可知,“他”在“夜归”被困途中,对自己与故乡、与家人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意识到自己虽然走出去多年,但终归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人身边,这不仅是身体上回到家乡的家,更是心灵上对亲情、对自己出处的一种回归和认同,从而引发了对亲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

(1)C

(2)D

(3)甲:本该是阖家欢聚的大年夜,却有人不回家,而在荒郊野外玩雪打闹,在车里睡觉,不合常理。

乙: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却在一个特殊的时刻和地点在他的思想意识里建立起关于个体、故乡、他人的复杂关系,不可思议。

(4)①“夜归”使一家人于风雪年夜归家途中身陷困境,为小说营造出典型的环境氛围;

②“夜归”触发了小说中人物的不同反应,借此塑造出一个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③“夜归”作为核心事件串联起大年夜回家途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使情节一波三折;

④“夜归”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心灵上的回归,引发了对亲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师暠,黔南溪州刺史仕然之子也。文昭王时,仕然命师暠率诸蛮来降,师暠事废王希广①,官强弩指挥使。是时国人多恶师暠犷直,废王心独怜之,待遇有加,故师暠常欲为废王死。及恭孝王引兵攻长沙,师暠时登城望,入白废王曰:“武陵兵骄,其势易破。请令许可琼陈山前,臣以步兵三千自巴溪渡江趋岳麓后,夜击之,希萼坐成禽也。”废王以为然。而可琼有二心,竟沮其议。未几,长沙陷。师暠投槊请就死,恭孝王嘉其忠,仅笞背,罢为民。居无何,恭孝王与弟希崇复争国,恭孝败,见执。希崇意师暠与王有旧怨,且避杀兄名,于是命师畐幽恭孝王衡山,使甘心焉。师暠叹曰:“留后欲使我弑君邪?吾岂为是哉!”至衡山,廖偃在焉,相与护视恭孝王甚谨,未尝失人臣礼。希崇意不快,召恭孝王归长沙。

廖偃,少倜傥。事武穆王父子,戍衡山县。会恭孝王为弟希崇所执,希崇遣彭师暠囚王衡山,偃与其叔凝谋曰:“吾家世受马氏恩,今王希萼长而被黜,盍相与辅之。”乃择勇士百人执兵卫,昼夜击柝,以警非常。遂筑行府,与师暠奉王为衡山王,断江为界,编竹为战舰。王署师暠武清节度使,召募徒众,数日至万余人,州县多应之。随遣判官刘虚己求援于唐,唐将边镐帅水兵趣长沙,恭孝王遂入朝于金陵。偃、师暠俱从行,而偃为部署辎重指挥使,尤勤瘁。恭孝王流涕曰:“吾逐于逆竖,非偃尽忠,岂能免祸?”至金陵,唐中主召见叹奖之,授偃莱州刺史。俄而朗州叛偃率亲卒力战不能支极骂而死。

论曰:彭师暠、廖偃之事,言人人殊。《江表志》则云师暠且从王弟希崇指,害恭孝王,赖偃卫之,而寝其谋。《五代史》则谓希崇遣师暠与偃囚恭孝王,而师暠奉之衡山,竟不言偃功。惟《十国纪年》及陆氏《南唐书》称师暠、偃同心推戴。而唐保大时丰城令刘虚己亦常移书史馆,明偃大节,要之两人皆忠于故君,而偃功为多,固不可没也。呜呼!史之传讹失实者,独两人事已哉!

(《十国春秋·楚·彭师暠廖偃列传》)

【注】①希广:指五代十国时南楚废王马希广,南楚第四位君主,武穆王马殷之子,恭孝王马希萼之弟,继位于文昭王马希范。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俄而朗州叛A偃B率亲卒C力D战E不能F支G极H骂而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萼坐成禽也”与《赤壁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中“坐”意思相同。

B.“廖偃在焉”与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用法不同。

C.“以警非常”与韩愈《师说》“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用法相同。

D.“而寝其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暮寝而思之”中的“寝”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师暠粗犷直率,甘愿以死来报答废王的知遇之恩,面对来犯之兵,他出谋划策,准备夜袭以生擒恭孝王。

B.恭孝王在王位争夺中败给了其弟马希崇,但彭师暠仍对其执人臣之礼,保护、侍奉他,并跟随他归顺了南唐。

C.恭孝王被拥立为衡山王后,坐镇行府,任命彭师暠为节度使,招兵买马,州县积极响应,队伍很快过万人。

D.对于彭师暠和廖偃的事迹,不同的史书记载差别很大;作为同时代人,刘虚己常常致书史馆,为二正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暠投槊请就死,恭孝王嘉其忠,仅笞背,罢为民。

(2)希崇意师暠与王有旧怨,且避杀兄名,于是命师暠幽恭孝王衡山,使甘心焉。

14.第二段哪些事实能证明《五代史》相关记载失实?请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不久朗州叛乱,廖偃率领亲兵奋力战斗,无法支撑,最终大骂而死。

“俄而朗州叛”中,“俄而”为状语,“朗州”为主语,“叛”为谓语,句子相对独立,其后A处断开;

“偃率亲卒力战”中,“偃”为主语,“率亲卒力战”为谓语,句子相对独立,其后E处断开;

“不能支”中,“不能”为状语,“支”为谓语,其后G处断开。

故选AEG。

(2)A.错误。因而/坐着。句意:希萼就会因此而轻易地被擒获。/整理衣襟端坐着问客人道。

B.正确。代词,那里/兼词,于此。句意:廖偃也在那里。/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

C.正确。均为连词,来。句意:来防备意外。/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D.正确。使……没有得逞/睡觉。句意:才使他的阴谋没有得逞。/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

故选A。

(3)D.“作为同时代人,刘虚己常常致书史馆,为二正名”错,原文“唐保大时丰城令刘虚己亦常移书史馆,明偃大节,要之两人皆忠于故君,而偃功为多,固不可没也”,可知刘虚己致书史馆,只是为廖偃正名,而没有为彭师暠正名。

故选D。

(4)①“槊”,兵器;“嘉”,赞赏;“笞”,抽打;“罢”,免。译文:彭师暠丢掉兵器请求受死,恭孝王赞赏他的忠诚,只是抽打他的后背,(将他)免为平民。

②“意”,考虑;“避”,避免;“幽”,囚禁。译文:马希崇考虑到彭师暠与恭孝王有旧的怨恨,并且又能避免杀兄的罪名,就命令彭师暠在衡山囚禁恭孝王,想让他(借机杀掉恭孝王)称心遂愿。

(5)①由“廖偃与其叔凝谋曰:‘吾家世受马氏恩……乃择勇士百人执兵卫,昼夜击柝,以警非常’”可知,廖偃与其叔商定辅佐恭孝王,并昼夜护卫之,证明《五代史》中“希崇遣师暠与偃囚恭孝王”失实。

②由“遂筑行府,与师暠奉王为衡山王”可知,廖偃与彭师暠一起拥立恭孝王为衡山王,而《五代史》只说师暠奉之衡山却未提及偃功,记载不实。

③由“偃为部署辎重指挥使,尤勤瘁……至金陵”可知,廖偃跟随恭孝王归顺南唐路上担任重要职务不辞辛劳,其对恭孝王忠心,并非《五代史》所载未立大功。

④由“恭孝王流涕曰:‘吾逐于逆竖,非偃尽忠,岂能免祸?’”可知,恭孝王流泪赞其免祸之功,可见廖偃大功,《五代史》记载失实。

答案:

(1)AEG

(2)A

(3)D

(4)①彭师暠丢掉兵器请求受死,恭孝王赞赏他的忠诚,只是抽打他的后背,(将他)免为平民。

②马希崇考虑到彭师暠与恭孝王有旧的怨恨,并且又能避免杀兄的罪名,就命令彭师暠在衡山囚禁恭孝王,想让他(借机杀掉恭孝王)称心遂愿。

(5)①廖偃与其叔商定辅佐恭孝王,并昼夜护卫之;

②与彭师暠一起拥立恭孝王为衡山王;

③跟随恭孝王归顺南唐路上,担任重要职务,不辞辛劳;

④恭孝王流泪赞其免祸之功。

参考译文:

彭师暠是黔南溪州刺史仕然的儿子。在文昭王时期,仕然命令师暠率领各个蛮族来投降,师暠侍奉废王希广,担任强弩指挥使。当时,国内的人大多厌恶师暠的粗犷直率,但废王却特别怜惜他,给予他更多的待遇,因此师暠常常想要为废王献身。等到恭孝王带兵攻打长沙时,师暠登上城墙观望,进去告诉废王说:“武陵的军队骄纵,他们的势力容易被打败。请让我指挥许可琼在山前布阵,我自己率领三千步兵从巴溪渡过江,奔赴岳麓山后,趁夜去攻打他,希萼就会因此而轻易地被擒获。”废王认为这个计划可行。但是许可琼心怀二意,最终阻止了这个计划。不久,长沙被攻陷。彭师暠丢掉兵器请求受死,恭孝王赞赏他的忠诚,只是抽打他的后背,(将他)免为平民。过了一段时间,恭孝王和他的弟弟希崇再次争夺国家政权,恭孝王失败后被俘。马希崇考虑到彭师暠与恭孝王有旧的怨恨,并且又能避免杀兄的罪名,就命令彭师暠在衡山囚禁恭孝王,想让他(借机杀掉恭孝王)称心遂愿。师暠叹息说:“留下我是想让我杀害君主吗?我怎么能够做这种事!”到了衡山,廖偃也在那里,他们一起小心地保护恭孝王,从未失去臣子的礼节。希崇心中不快,于是召恭孝王回到长沙。

廖偃年轻时就很有风度。他侍奉武穆王的父子,在衡山县戍守。恰逢恭孝王被弟弟希崇俘虏,希崇派遣彭师暠将恭孝王囚禁在衡山,廖偃和他的叔叔凝商议说:“我们家世代受到马氏的恩惠,现在王希萼长大后被罢黜,我们为什么不共同辅佐他呢?”于是他们挑选了一百名勇士持兵器守卫,昼夜敲击木梆,来防备意外。随后他们建立了一个行府,和师暠一起拥立恭孝王为衡山王,以江为界,用竹子编制战船。恭孝王任命师暠为武清节度使,招募士兵,几天内就招募了一万多人,州县大多响应。随后派遣判官刘虚己向唐朝求援,唐朝将领边镐率领水军赶往长沙,恭孝王最终到金陵朝见。廖偃和师暠都随行,而廖偃担任部署辎重的指挥使,尤其勤奋努力。恭孝王流泪说:“我被逆贼驱逐,如果不是廖偃尽忠,我怎能免于祸害?”到了金陵,唐中主召见他们并赞叹奖励,任命廖偃为莱州刺史。不久朗州叛乱,廖偃率领亲兵奋力战斗,无法支撑,最终大败而死。

评论说:关于彭师暠和廖偃的事迹,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江表志》说师暠将要跟随王弟希崇的指示,加害恭孝王,幸亏廖偃的保护,才使他的阴谋没有得逞。《五代史》则说是希崇派遣师暠和廖偃囚禁恭孝王,而师暠拥立恭孝王在衡山,根本没有提到廖偃的功劳。只有《十国纪年》和陆氏的《南唐书》称师暠和廖偃同心协力拥戴恭孝王。而唐朝保大时期的丰城令刘虚己也常常给史馆写信,明确廖偃的大节。总的来说,两人都忠诚于旧君,而廖偃的功劳更多,确实不应该被埋没。唉!历史上流传的错误失实的事情,难道只有这两人的事迹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琵琶女

苏轼

小莲①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②今夜,故故③随人,似斗婵娟④。

【注】①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小莲”),善弹琵琶。②素娥:指嫦娥。③故故:故意、特意。④婵娟:美好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借善弹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来指称琵琶女,暗含对其弹奏技艺的肯定与赞许。

B.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手法,以划破云天的强烈听觉冲击力来渲染琵琶声的响亮激越。

C.第三、四句以曲传情,表现出琵琶女通过幽怨的曲调传达出了对词人的深切同情。

D.下片前三句抓住重点,寥寥数笔,突出琵琶女的肤色与装扮,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16.本词构思精巧,衔接流畅,层层递进,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构思精巧要从手法的精巧,结构技巧、情感表达的巧妙等方面来分析。【解答】(1)C.“对词人的深切同情”错误。“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音乐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琵琶女内心的幽怨和愁恨,没有表现出对词人的深切同情。

故选:C。

(2)①上片先声夺人,描绘琵琶声的激越,突出其超常的艺术效果,吸引注意力。琵琶声传递了琵琶女的内心情感‌,由声入情,引发情感的共鸣。“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动人的乐声。词人借北齐冯淑妃的名字指称琵琶女,暗含对她的技艺的赞许和肯定。琵琶女的演奏不仅技巧高超,还能通过乐曲传达出内心深微、复杂的情感,这种技艺和情感的结合使得琵琶女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进而引出下片对弹奏者形象的刻画。

②下片则转换角度,先描写琵琶女的外形美‌。“肤莹玉,鬓梳蝉”从正面着笔写琵琶女的肤色白皙和鬓发俏丽,表现了琵琶女外形的美丽。“绮窗前”像是写了一个侧影,与上片联系起来看,这该是琵琶女弹奏之处,原来那美妙动听、曲传幽恨的琵琶声就是从这儿发出的。所以这一笔虚化,侧面虚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下片与上片的技艺和情感描写相得益彰,共同突出了琵琶女的美丽形象。

答案:

(1)C

(2)①上片先声夺人,继而由声入情,引发共鸣,以琵琶弹奏技艺的高超自然而然引出下片对弹奏者形象的刻画;

②下片先正面实写,然后转向侧面虚写,渐次将琵琶女的形象之美推向极致。

解析:

本词通过描绘琵琶女的弹奏技艺和外貌,表达了对其才艺的赞美和对其内心幽怨的同情。上片描绘琵琶声的激越,传达出琵琶女的情感。下片展现琵琶女的美丽与哀愁。全词构思精巧,层层递进,从技艺到情感,再到外貌,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的《登泰山记》用“_________”一句描写登上山顶后俯瞰到的山腰处云雾缭绕之景。苏轼的《赤壁赋》用“_________”一句来描写船越过旷远广阔的江面。

(2)《师说》借“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句进行对比,揭示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于师道的不同态度。

(3)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回忆故国,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物是人非之慨。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为:

(1)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凌万顷之茫然

(重点字:顷)

(2)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重点字:耻)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重点字:砌)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甘肃省博物馆卖麻辣烫了”的话题频频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单,这是继“铜奔马”公仔之后,甘肃省博物馆出品的又一热门文创。①围绕地方特色美食为原型和载体,②该博物馆推出相应的文创产品,③这一做法既是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创新性,④也是文旅领域的一次有趣尝试和另类表达。

这类文创产品不但仿造出美食原型,还(甲)。比如,在挑选完“食材”后,工作人员会与顾客沟通交流,询问口味,帮助顾客撒上“秘制酱料”,最后再耐心“烹饪”……在一系列的互动中,游客直呼“心一直被紧紧地拿捏着”。

文旅产品的创新需要一定的巧思,甘肃省博物馆将本地民众A的美食,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更广泛的受众面前,把餐桌上热气腾腾的麻辣烫,转化为民众指尖真切的触感,可谓创意新颖、B。这样的做法更贴近人心,也给文创产品增添了烟火气,当然也就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甘肃省博物馆的这种巧思,是其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往往能(乙),这种记忆或与个人经历有关,或与一地特色有关。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文创产品,进而加深人们文化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的加深,在利于经济价值的拓展之余,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颖而有效的渠道。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请分类简析第二段中四处引号的用法。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烟火气”一词入选“2023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请谈谈文中“麻辣烫”文创产品是如何体现“烟火气”特征的。

【分析】(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语境补写,注意和上下文连贯,且不能是病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5)本题考查对语段的压缩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所提取的关键信息组织语言即可。【解答】(1)①“围绕地方特色美食为原型和载体”结构混乱,“围绕……”和“以……为……”句式杂糅,可改为:以地方特色美食为原型和载体。

③“这一做法既是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创新性”成分残缺,“创新性”后面缺少与之搭配的中心语“宣传”,可改为:这一做法既是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创新性宣传”。

(2)甲:从后文“工作人员会与顾客沟通交流……在一系列的互动中”可知,这类文创产品不仅仿造了美食原型,还注重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创设了类似制作美食的场景,可填入:模拟出/还原出/创设出相应的交际场景(或:注重与游客的互动)。

乙:根据后文“这种记忆或与个人经历有关,或与一地特色有关”可知,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往往能引发人们的某种记忆,可填入:触发人的某种记忆。

(3)前三处引号“食材”“秘制酱料”“烹饪”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食材、酱料和烹饪行为,而是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相关互动环节中模拟的概念,所以这三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第四处引号“心一直被紧紧地拿捏着”是直接引用游客对文创产品互动体验的感受和评价原话,所以此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4)A.“甘肃省博物馆将本地民众A的美食,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更广泛的受众面前”,这里要表达的是本地民众对这种美食很熟悉、常见或者很喜欢,可填入:“司空见惯/喜闻乐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