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中医系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

课程编码0402021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6学时84

开课时间第一学年度第一学期

编写执笔人李静、董小君等审定负责人王农银

编写日期2011年9月20日审定日期2011年9月25日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

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它以中国古代

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

见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认识论方

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

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

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

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

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埋论课程,这种中医

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医

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

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

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

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

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

训练。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

识古代的哲学理论一一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

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

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

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

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

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

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

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

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第三部份课程教学框架设计与学时安排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如下:课程在第1学期开出;总学时

84学时,理论学时82学时,实验学时2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序号教学任务模块理论/实验学时分配

1绪论理论教学6

理论教学10

2第一章阴阳五行

实验教学2

3第二章藏象理论教学18

4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理论教学6

理论教学6

5第四章经络

实验教学2

6第五章体质理论教学2(自学)

7第六章病因理论教学16

8第七章发病原理理论教学2

9第八章病机理论教学8

10第九章养生、防治、康复原则理论教学6

总学时84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进入中医药学领域的入门课程,是探讨、

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中医药学各专业课程体系

中的主干课程,亦是高等职业中医教育重中之重的课程。在全校所有

中医药类专业中,《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覆盖面是居于首位的。

绪论

一、任务目标

1、知道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

2、归纳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知道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4、说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要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

2、《神农本草经》

3、《伤寒杂病论》

4、《诸病源候论》

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6、金元四大医家

7、《温病条辨》

8、瘀血致病说

9、《本草纲目》

10、中医药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三、教学活动建议

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讲授中医的历史沿革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对于名医名著及其贡献的讲授,适度的

引入小故事以激发学生对中医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任务目标

1、说出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说出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知道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能利用阴阳属性分析归类事物和现象。

二、教学要点

(一)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二)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以及制化、母子相及。

三、教学活动建议

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启发讨论、课外辅导和自学是本章节的

主要学习方法。在课堂上重点讲授的基础上,给学生指定课外书籍课

下查阅。

第二章藏象

一、任务目标

1、说出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

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2、说出五脏各自的主要生理机能、生理特性。

3、说出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机能及胃的生理特性。

4、说出脑和女子胞的主要生理机能。

5、说出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6、归纳五脏与体、华、窍、液、志的联系及脏与腑、腑与腑、

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7、知道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与特点。

8、知道心包络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二、教学要点

(一)概说

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形成。

2、五脏与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与区别。

(二)五脏

1、五脏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

2、五脏各自与体、华、窍、液、志之间的关系。

3、神与精的各自概念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4、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

(三)六腑

1、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2、胃与三焦的生理特性。

3、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四)奇恒之腑

1、奇恒之腑的含义与特点。

2、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脏腑的关系。

3、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心、肝、脾、肾、冲任二脉的关

系。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10种关系。

2、脏与腑之间的阴阳表里关系。

三、教学活动建议

藏象学说重在使学生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运用多媒

体教学,使学生对脏腑有抽象认识的同时又有直观的认识。另外,布

置课外读物,同时个别辅导。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一、任务目标

1、说出人体之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其分类。

2、说出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

3、说出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说出津液的概念、代谢和功能。

5、归纳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要点

(一)精

1、精的概念与生成。

2、精的生理功能。

(二)气

1、气的概念与生成及其运动形式。

2、气的生理功能。

3、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及其功能;营气与卫气的异

同。

(三)血

1、血的概念与生成和生理功能

2、血的循行与脏腑功能之间的关系。

(四)津液

1、津液的概念、生成与生理功能。

2、津液的输布与排泄和脏腑功能之间的关系。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所包括的生理内容。

2、“津血同源”“血汗同源”的生理意义。

3、“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病理意义。

三、教学活动建议

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授课的时候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以外,还应

用具体例子说明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

一、任务目标

1、说出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说出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

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3、说出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主要生理功能,督脉、任脉、冲脉、

带脉的循行概况及基本机能。

4、说出经络的生理机能。

5、知道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

能。

6、知道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7、知道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二、教学要点

(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络的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经络的生理功能。

4、经络在病理、诊断和治疗上运用。

(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分布和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三)奇经八脉

1、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概念。

2、督、任、冲、带四脉各自的生理功能。

三、教学活动建议

经络这一章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在授课的时候除了应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外,还应用具体例子说明的方法,加以实验验

证让学生理解经络。

第五章体质

一、任务目标

1、说出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知道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二、教学活动建议

以学生自学为主。

第六章病因

一、任务目标

1、说出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

2、说出六气、六淫的概念,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及六淫各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

3、说出痘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4、说出七情、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及七情

内伤的致病特点。

5、说出痰饮和瘀血各自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6、归纳病因学说的概念及病因分类沿革。

7、归纳疣气产生的因素。

8、归纳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各自的致病特点。

9、归纳结石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

10、知道外伤、生兽、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各自的致病概况。

二、教学要点

(一)概说

1、病因的概念及病因的分类。

2、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二)外惑病因

1、六淫与六气的概念。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4、疫疣的概念与致病特点。

(三)内伤病因

1、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饮食失宜与劳逸失度的概念。

(四)病理产物性病因

1、痰饮与瘀血、结石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3、瘀血的形成和病症特点。

4、结石的形成和病症特点。

(五)其他病因

1、外伤所包括的各种病因。

2、各种虫兽伤的致病特点。

3、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的概念。

三、教学活动建议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积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

更直观的掌握各种病因,便于学生今后临床应用。

第七章发病原理

一、任务目标

1、说出发病的基本原理。

2、知道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二、教学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慨念。

2、中医发病学原理。

3、正气与体质在发病中的关系。

4、正气与精神情志在发病中的关系。

三、教学活动建议

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第八章病机

一、任务目标

1、说出病机的概念。

2、说出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关系。

3、说出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归纳精虚、精施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

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归纳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病机。

6、说出内生“五邪”的病机。

7、知道疾病传变妁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

体规律。

8、知道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二、教学要点

(一)概说

1、病机的概念。

2、中医病机学的特点。

(二)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的概念。

2、虚或实的病理。

3、虚实错杂、虚实真假与虚实转化。

(三)阴阳失调

1、阳盛则热与阴盛则寒的概念与病理。

2、阴虚则热与阳虚则寒的概念与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